射干麻黃湯
【原文】
射干9克(三兩) 麻黃9克(四兩) 生姜9克(四兩) 細辛3克(三兩) 紫菀6克(三兩)款冬花6克(三兩)大棗3枚(七枚) 半夏9克(半升) 五味子3克(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作者】張仲景
【出自】《金匱》
【經典回顧】
1、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
【用法】
1、以上九味藥,以水十二碗先煮麻黃,等水量減少二碗,撈去浮在上層的白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煮成三碗。
2、去滓,每次溫服一碗。一天兩次。
【劑量】
1、射干3錢,麻黃4錢,生姜切片4錢,細辛2錢,紫菀3錢,款冬花3錢,大棗擘(用手掰開)7枚,半夏3錢,五味子3錢。
2、1錢=3.75克。
【組成】
細辛 五味子 大棗 姜 麻黃 紫菀 款冬花 半夏 射干
【時機】
1、怕冷, 咳嗽,痰多而清稀,口不渴,喉嚨癢而不舒服。
2、肺里是水飲的階段,是肺里水氣很多,肺泡旁邊充滿了水,主要癥狀時呼吸時聽到喉嚨里有水的咕嚕聲。這不是肺里有水,不是肺積水。肺積水時射干麻黃湯就沒用了。
【方解】
1、款冬花專門止咳。水飲的咳嗽,大部分都會用到款冬花;有痰的咳嗽用杏仁。杏仁只能祛痰無法去水,要把水去掉;
2、肺的氣泡有積水,呈現出持續擴張不收縮的狀態,造成『咳而上氣』,喘不過氣來。要把里面的水排掉,就要靠射干;
3、紫苑能夠降逆、下氣,讓肺泡收縮起來;
4、五味子能夠把里面的水氣整個排下去;
5、細辛去寒咳;
6、病人肺里面的寒會盛,是因為腸胃的功能不好了。肺里面的留飲基本上都是來自胸隔,胸膈有濕氣不去,就會造成水氣上下不交,于是水氣就會慢慢累積起來,日久就變成留飲留在中焦一帶,因此水氣才會停留在肺里面。生姜能夠把橫膈這一帶的水氣發散掉,讓上下焦能夠通利。加重生姜的量,其目的是除了止嘔以外,還要打散中焦水氣用的;
7、麻黃讓肺擴張,讓表寒發表發掉,讓很多病毒被發汗發掉;
8、為預防病情再進一步發展,造成失治,加入半夏來去水。
【禁忌】
1、做過心臟手術的病人不可以用麻黃,請改用荊芥六錢,防風四錢,浮萍四錢來取代麻黃。
2、服藥后忌生冷、 粘滑、肉面、五辛(辛辣)、酒、酪、臭惡等物。
【應用集錦】
1、本方現代可用于治療哮喘、小兒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中老人急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過敏性鼻炎、皮膚瘙癢癥等屬上述證機者。用于寒飲咳嗽,病人不渴,一般3--5點醒來;
2、小青龍湯治療不好的,常年咳嗽氣喘;
3、西醫的肺萎縮;
4、類似西醫講的「肋膜炎」或胸腔里有很深的咳嗽,或帶有水氣的寒性氣喘特別有用。有濁痰的咳嗽與熱性氣喘就沒有用了。如果射干麻黃湯服下去,病人發汗,小便也排出來,結果還是沒有好,還有但坐不得臥,就是當你還在熬藥的時候,病人的病情已經變成十棗湯證。如果你認為藥不對了,須要趕快轉用十棗湯。
【比較集錦】
1、小青龍湯專門治療氣喘寒喘,射干麻黃湯專門是寒飲。肺里有虛寒,用甘草干姜湯,如果帶一點水,就是射干麻黃湯。
2、射干麻黃湯、小青龍湯兩方同屬解表化飲方劑,但前方主治風寒表證較輕,證屬痰飲郁結、肺氣上逆者,故于小青龍湯基礎上減桂、芍、草,加入祛痰利肺,止咳平喘之射干、冬花、紫菀等藥。可見小青龍湯治表為主,解表散寒之力大,射干麻黃湯則治里為主,下氣平喘之功強。
3、以下皆治痰飲:
(1)小青龍湯以心下有水氣為主;
(2)射干麻黃湯以喉中水雞聲為主;
(3)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以吐涎沫為主;
(4)皂莢丸以膠痰為主;
(5)澤漆湯以眩冒、眼前發黑為主;
(6)苓桂術甘湯以胃里停水為主。
4、解表化飲方劑:
(1)小青龍湯:治表為主,解表散寒之力大;
(2)射干麻黃湯:主治風寒,表證較輕,證屬痰飲郁結、肺氣上逆者,故于小青龍湯基礎上減桂、芍、草,加入祛痰利肺,止咳平喘之射干、冬花、紫菀等藥。射干麻黃湯治里為主,下氣平喘之功強。
5、以下皆治痰飲:
(1)小青龍湯以心下有水氣為主;
(2)射干麻黃湯以喉中水雞聲為主;
(3)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以吐涎沫為主;
(4)皂莢丸以膠痰為主;
(5)澤漆湯以眩冒、眼前發黑為主;
(6)苓桂術甘湯以胃里停水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