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足少陽膽經(子時23-1)
《內經》曰:『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凡十一臟,皆取決膽也。膽為青腸。』又曰:『膽為清凈之府。諸腑皆傳穢濁,獨膽無所傳道,故曰清凈。虛則目昏,若吐傷膽倒,則視物倒植。』
膽屬木,陽經,木生火,濁物進入膽時就是進入木,小腸火消化食物。治膽就要加強心臟力量,同時藥物把濁物清出來,加強肝的代謝,讓肝在后面推動,就是治膽的方法。
陽經:此一經起于瞳子髎,終于竅陰,金(井)竅陰、水(榮)俠溪、木(俞)臨泣、原穴:丘墟、火(經)陽輔、土(合)陽陵泉,與井滎俞原經合也。
少陽足經瞳子髎,四十四穴行迢迢,聽會上關頷厭集,懸顱懸厘曲鬢翹,率谷天沖浮白次,竅陰完骨本神邀,陽白臨泣目窗辟,正營承靈腦空搖,風池肩井淵液部,輒筋日月京門標,帶脈五樞維道續,居髎環跳風市招,中瀆陽關陽陵穴,陽交外丘光明宵,陽輔懸鐘丘墟外,足臨泣地五俠溪,第四指端竅陰畢(左右八十八穴)。
1.瞳子髎:眼睛的后方骨頭過來有個凹洞,半寸進針,又稱太陽穴,眼翳從眼睛內側睛明穴到瞳孔(由內外外)屬于足太陽膀胱經經熱;從眼角到瞳孔這邊是膽經問題;如果從眼下方白翳往上生(由下往上),足陽明胃經濕熱,是胃造成的,承泣四白巨髎;從上面下來(由外往里),一般是足少陽膽經,膽從上面到陽白穴;治療眼翳要看從那個方向長過來。臨床放血最多,眼睛發炎、紅腫、角膜炎等;下針主要是偏頭痛,膽經上痛,治療偏頭痛:太陽透率谷,不灸。目癢,翳膜白,青盲無見,頭痛,喉閉等。
2.聽會:耳朵骨縫最下端,張口取穴,直進直出,不捻針,上下插提,耳鳴(一種身體上的問題,一種是是外來的,如潛水壓力造成耳鳴,讓他回到原處,再潛下去,慢慢上來就好了;或者樂器聲大造成耳鳴,再回到原地開同樣的音量,就好了)。
3.上關:又叫客主人,上關和下關正好差一個骨頭,手足少陽陽明的會穴,下針不要太深,治療耳鳴等。
4.頷厭:足陽明胃經第一個穴道頭維,再往下一寸,在耳朵外一圈是三焦經,再外一圈屬于膽經。
5.懸顱:曲鬢上懸顱,偏頭痛、耳朵治癥。
6.曲鬢:與耳朵很近,上面有個動脈,分成三等份;偏頭痛、耳朵治癥
7.懸厘:曲鬢下懸厘,偏頭痛、耳朵治癥。
8.率谷:耳尖處端上一寸,太陽透率谷專治偏頭痛,三寸針,先扎瞳子髎,捻捻針,提起到皮層,把皮拉起來,沿著皮下透到率谷,透之前先下對側合谷,麻醉下“面口合谷收”,痛時時機最好。
9.天沖:耳后發際二寸,耳上如前三分。足少陽、太陽之會。
10.完骨:天柱穴與天容穴中間,大筋的后方,治療膽經回轉。
11.浮白:耳后入發際一寸。足少陽、太陽之會。足不能行,耳聾耳鳴,齒痛。
12.頭竅陰:完骨上,枕骨下,動搖有空。足太陽、手足少陽之會。
13.本神:攢竹上來到骨頭,頭臨泣跨過來一寸,頸項強急痛,目眩。
14.陽白:眉毛中間上方,眉毛與發際中間,皮膚拉起來,刺到眉毛中間,陽白刺魚腰,治療眼睛近視,視物不明或眼痛,白內障等。
15.頭臨泣:眼珠上來入發際一寸半骨縫,頭臨泣和目窗,治風一吹就流淚,風淚,
16.目窗:頭臨泣往后一寸半,主目赤痛,遠視不明,頭面浮腫。
17.正營:目窗往后一寸半,主目眩瞑,頭項偏痛。
18.承靈:正營再往后一寸半,主腦風頭痛,惡風寒。
19.腦空:腦空再往后一寸半,頭重痛不可忍。
頭中間,后面大部分治療頭痛、頭暈、眩的穴道。前面是治療眼科的穴。
20.風池:大筋和腦后骨下方最凹的地方,下針時趴下,頭擺正,下右邊風池,針對著右邊顴髎,下左風池時,對著右邊顴髎,不要碰到血管,容易受風的地方,風寒,項強,脖子僵硬;鼻竇炎、鼻子不通也可以下風池。風池、風府、風門除下針外,項強也可以拔火罐,也可以刮痧。
21.肩井(解血瘀胸中):肩膀上方肌肉最高的地方,兩片肌肉的中間,下針不要太深,用一寸針下半分,力量會非常強,氣到后,對側足三里再下一針,將胸腔瘀血導下去,活血化瘀,重擊、撞傷、跌打損傷造成瘀血;一般肩項強硬、脖子酸,最常用小腸經后溪(主督脈)、膀胱經申脈(主陽蹻)兩個穴道,如果還有一點痛,再針肩井、足三里。
22.淵液:極泉正下方三寸,容易出汗不灸,胸滿無力,臂不舉。
23.輒筋:淵液往前一寸,治吐酸、嘔吐,很少針和灸。
24.日月:膽穴的募穴,巨闕旁開四寸,兩個肋骨中間是期門,期門下來一寸,跳過一個肋骨,兩骨中間。俞募治療,募是開門、開口的地方,俞是運輸,如:膽結石,膽汁不通,扎背后膽俞,正面日月。
25.京門:手肘靠著肋骨,胸肋骨最下面那個點,腎經的募穴,腎臟的虛癥或實癥,腎結石、腎臟癌、腎陽虛、陰虛、耳鳴,扎腎俞、再扎京門,一寸左右。常常配合命門穴,治腰酸和耳鳴、水腫等。
26.帶脈:奇經八脈的帶脈,章門往下走一寸八分的地方,兩條肌肉中間的肌肉縫中,帶脈癥狀好像下半身泡在水中,坐在冷水里,還會聽到水聲。環腰痛一圈,就是帶脈病。腰椎間盤突出下針委中,痛就去掉了。
27.五樞:關元外開二寸是水道,水道外開五寸半,帶脈下三寸,屬帶脈,陰卵上入小腹痛,婦人赤白帶下。
28.維道:中極外開八寸,屬帶脈,嘔逆不止,水腫,三焦不調。
*華佗夾背(足三里+膽臨泣):痛在督脈旁開五分的地方,不在脊椎骨上,這條經就叫華佗夾背。治腰痛的一種,膽經的本穴加足三里,專治華佗夾背。
29.居髎:章門直下八寸三或八寸五,摸到肌肉中間或骨頭與肌肉中間,很少用。
30.環跳:髀樞中,側臥伸下足,屈上足,以右手摸穴,左搖撼取之。足少陽、太陽之會。三寸進針,補的手法。環跳是骨之始,骨頭生病從環跳開始有痛,從環跳到手腳指末端,每兩年換一套全新的骨骼。環跳痛可以扎對側的肩髃。環跳是中風有名的穴道,半身不遂,可以針環跳。
31.風市(中風癱瘓大穴):大腿外側,膝蓋交接縫直上七寸,中風,腳、膝蓋麻木不仁都可以下針,三寸深針,肌肉縫下到骨邊。病人坐下去站不起來,膝蓋沒有力氣,風市、陰市合用。
32.中瀆:風市下二寸,是少陽的一個別絡,加強風市效果。
33.陽關:兩個膝蓋縫頭,膝關節彎曲的中間,穴很淺,下面是骨頭,用一寸針扎下去就酸了,對風濕關節炎、通風、紅腫有效。
34.陽陵泉:膝蓋下面有兩條骨頭連線,對角三角形的點,是陽陵泉,筋會陽陵,全身的筋、中風、抽筋、膝蓋不能屈伸、腳抽筋等。膝五針,陽陵泉透陽陵泉效果最好。膽經的合土。
*膽石點:奇穴,陽陵泉下一寸左右,膽結石的人有壓痛,治療膽結石,去膽結石的痛,一寸半針,可配合膽募日月、背后膽俞。腎結石點在交信與太溪之間。闌尾穴確診盲腸炎。
35.陽交: 外丘往后一寸,陽交到外丘會轉個彎,陽維脈的郄穴,發狂奔走、抽筋、腳痛。
36.外丘(治犬咬傷):外踝裸直上七寸,絡穴,被瘋狗咬到,不容易收口,毒會進入,在齒痕處隔姜灸解毒,同時灸外丘。被蛇、黑蜘蛛、貓同樣的治法。
37.光明:外踝裸上五寸,絡穴,別走厥陰,眼科治癥,直下到脛骨后邊。
38.陽輔:外踝裸上四寸,經火,膽經是木,木生火,是膽經的子穴,實癥治此,如偏頭痛三天是實癥,下對側陽輔,逆向下針,順著經絡走向下針,在穴位下半寸刺到陽輔穴,實則瀉其子。
39.懸鐘:外踝裸上三寸,又名絕骨穴,髓會絕骨,骨髓的問題在絕骨上治療,沿著外踝裸向上推,推到上不去而下陷處。絕骨透三陰交,三寸針刺到對面皮膚表面,任何骨髓、筋骨問題都可以治。
*八會穴:骨會大抒(膀胱經,陶道外開一寸半)、筋會陽陵(膽經)、血會膈俞(第七椎外開)、氣會膻中、脈會太淵、臟會章門(肝經)、腑會中脘、髓會絕骨。
41.足臨泣:腳小趾拉一拉,有條筋的后方,兩骨中間,臨泣主治帶脈,腰痛一圈,脊椎骨旁邊一點痛,下臨泣,足三里。俞木,膽經屬木,就是本穴,帶脈的病,眼科的病、婦人乳房硬塊,按時間發病也可以臨泣。
42.地五會:臨泣跳過筋的前面,膽經經過乳房,經過膽經的地方都可以下針,很好治療乳房硬塊的大穴。特殊治癥,腳皮特別干的人,下地五會。
43.俠溪:地五會走到腳趾骨,第四、第五趾交接的地方,膽經的母穴,虛癥在此,在前五分的地方斜刺,順著靜脈刺,就是補。偏頭痛好幾年,在膽經上面,下對側俠溪。
44.足竅陰:第四腳趾頭內側,井穴,頭暈眼花、昏迷、從眼外側眼睛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