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宸英,明末清初書法家、史學(xué)家,與朱彝尊、嚴繩孫并稱“江南三布衣”。字西溟,號湛園,又號葦間,浙江慈溪人。 姜宸英擅書法,與笪重光、汪士鑒、何焯并稱為“康熙四家”。
姜宸英20歲赴科場,70歲欽點探花,科舉這條路走了整整半個世紀。然而,高中探花僅二年,就因順天鄉(xiāng)試案被牽連,自殺獄中。
姜宸英的書法初學(xué)董其昌,但沒有局限于董氏,他認為“華亭書派輕薄,模仿頓失古意”。姜宸英為跳出董書樊籬,改變董書彌漫的清初書壇作了不懈努力。
姜宸英的書法,上溯唐宋,推崇、宗法魏晉,以古為尚,起點很高,且由隸入楷,在一定程度上化解館閣之毒。從當時的書家群體來看,姜宸英與汪士鋐、何焯、陳奕禧有“清初四大家”之譽。
姜宸英平生喜讀書,經(jīng)史子集無不精研,文名亦重當時,與朱彝尊、嚴繩孫并稱“江南三布衣”,《清史稿》贊其“工文辭,閎博雅健。屢躓于有司,而名達禁中”。
康熙十九年,姜宸英出現(xiàn)“逆襲”,直接以布衣薦入明史館任纂修官,分撰刑法志,開創(chuàng)有清以來“布衣修史”的先河。這樣來看,姜宸英亦屬于“跨界人才”。
姜宸英也能詩詞,如《贈陸翼王征君》《偶題有諷》《雜詠》等詩,〔臨江仙〕《秋柳》、〔蝶戀花〕等詞,或抒愁懷,或感身世,頗有寄托,著有 著有《湛園集》《葦間集》 。
1、《惜花》
姜宸英〔清代〕
一春強半是春愁,淺白長紅付亂流。
剩有垂楊吹不斷,絲絲綰恨上高樓。
2、《臨江仙秋柳》
姜宸英〔清代〕
過盡蜂忙蜂鬧也,而今幾許凄涼。
畫眉人去不成妝。五更知有恨,碧月冷于霜。
記得小樓曾系馬,惹他飛絮輕狂。
可能閑處不思量。寒鴉三兩點,寂寞又斜陽。
3、《宜亭》
姜宸英〔清代〕
不知秋遠近,水色漲平蕪。
曬岸多漁網(wǎng),浮舟半竹廬。
橋欹眠折葦,檻倒坐間鳧。
落日宜亭上,寥寥吾輩俱。
4、《曉望有懷》
姜宸英〔清代〕
靄靄深秋日,蕭蕭明遠村。
一帆懸樹杪,白舍繞云根。
節(jié)令依辰至,高僧越陌存。
羈棲多夕露,沾袂不勝繁。
5、《西山夜作》
姜宸英〔清代〕
西窗猶夜氣,天宇自歸鴻。
怪鳥啼山黑,殘燈影樹紅。
到家思渺渺,做客信匆匆。
白露寒生夕,蕭條萬壑風(fēng)。
6、《西湖竹枝詞四首·其三》
姜宸英〔清代〕
為官莫上古杭州,行賈莫向西湖游。
一片湖光三十里,叫人何處不淹留!
7、《西湖竹枝詞后六首·其一》
姜宸英〔清代〕
孤嶼青青處士家,新年春發(fā)舊年花。
可憐落盡疏斜影,一半荒亭倚暮霞。
8、《積雨》
姜宸英〔清代〕
積雨陰陰麥秀寒,定知春盡卷簾看。
魂棲芳樹連天沒,恨寄登樓入夜難。
橫笛暗吹聞雁過,征衣不卷聽雞殘。
明朝欲別仍何處,方憶浮生淚未干。
9、《郊居雨后即事》
姜宸英〔清代〕
農(nóng)家喜雨種苗天,雨過晴開綠滿川。
布谷年年啼社后,桃花處處出溪邊。
月中候水村歌發(fā),樹里敲門野語傳。
為愛山居多逸興,一春懶漫廢詩篇。
10、《感懷》
姜宸英〔清代〕
文章用盡終無力,猶向滄波一問津。
北闕新除搜粟尉,西山遙貢采薇人。
林宗有道身仍隱,元叔無官相豈貧。
物色虛勞明主意,早知麋鹿性難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