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慧龍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高校教師,書法副教授
在紙張流行之前,文字的書寫材料除了金石繒帛之外,最便利通行的是竹簡和木牘。竹簡一枚一行,然后用線串聯,編成典冊,《尚書·多士篇》說:'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典冊的篇幅比較長,如果要寫簡短的內容,不僅麻煩,而且閱讀效果和視覺效果都不好,因此就用牘。
牘比簡寬,寬度視內容而定,牘是單片的,它的寬度不等,但是高度大致相同,23厘米左右,為秦漢時代的一尺,因此又稱為尺牘。
作為書信內容的尺牘,從漢到晉,開始以木質為主,少量用繒帛,后來逐漸被紙張所取代。晉以后的書信雖然用紙,但是實質內容沒有改變,所以仍然沿襲舊名,稱作尺牘。
尺牘字數不多,寫在一個版面上,形式完整,與只能寫一行字的簡相比,可以將上下左右字作為一個整體來處理,提高了書法藝術的表現性。加之文體與字體相契,使尺牘書法的創作容易心手雙暢。一般書法家在兼擅多種幅式時,最拿手的往往是尺牘。因此尺牘也成為漢魏六朝時期書法家最喜愛的作品形式。
據說王獻之寫尺牘很投入,極認真,特別強調書法的表現,寫到滿意的時候,會情不自禁地為自己叫好,并且希望收信人能好好收藏。孫過庭《書譜》云:'謝安素善尺牘,而輕子敬之書。子敬嘗作佳書與之,謂必存錄,安輒題后答之,甚以為恨。'王獻之因為謝安不喜歡他的書法,就專門寫了一封'佳書'去逞能,以為謝安一定會欣賞并且收藏的,沒想到謝安竟隨隨便便地'題后答之',在信的空白處,就信的內容回答幾句就退回來了,讓王獻之很郁悶。魏晉人對書法欣賞的風氣和書法批評的坦誠可見一斑。
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教育其子弟說:'真草書跡,微須留意,江南諺云:'尺牘書疏,千里面目也。''
魏晉南朝是尺牘書法的黃金時代,這個時期的代表書法就是尺牘。蘇東坡曾說,魏晉書法'蕭散簡遠,妙在筆墨之外';梁武帝也說,'字外之奇,文所不書'。有很多不可言傳處只能靠意會,無可奈何。
1、《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均為尺牘(圖一)。存雙鉤摹本,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隔水有宋徽宗題款'晉王羲之奉橘帖'?!斗铋偬吩谔拼秃苡忻?,詩人韋應物有詩句說:'書后欲題三百顆,洞庭更待滿林霜。'用的就是這件書法的典故。
這卷書作是用雙鉤填廓的方式,復制了三件王羲之信札。《平安帖》行書兼草書,信中提到的'修載',是王羲之的堂兄弟?!逗稳缣沸袝瑔柡驅Ψ讲⒏嬷鼪r。《奉橘帖》行書,贈送友人橘子并附上此信。
這三帖中,除了從整幅尺牘中去玩賞其風韻外,還可細察對比每一字之遒麗。如'復'字,三帖出現四次,《平安》中'當復'之'復'為草書,《何如》帖中三個'復'字都是行書,《平安帖》運筆提按頓挫的變化較多,鉤挑轉折間,鋒穎秀發,一些牽絲引帶的草書筆法,也十分生動靈巧。結字造型、章法安排更值得玩味:'平安'一縱一橫,一輕一重;'修載'端莊祥和; '來十余'轉折側媚;'近'瘦硬,與'安'相對;'存想'粗大而'明日'細小;'當、復'之縱向與橫向空間;如此等等,極具變化呼應。
《何如帖》較端整,三個'復'字,三個'白'字,三個'羲之',皆無一雷同,或異其偏旁,或變其轉折,都鮮活生動,結構精密,神思凝淀。
《奉橘帖》字形大小偃仰,饒富變化,'三'字如橫空掠燕,筆畫互有照應,'百'字起筆上揚,末畫斜下挫鋒,筆鋒幾經轉折,并露出賊毫,'未'字出現兩次,筆法也不盡相同。其他如'白'、'奉'等字。也是變化不一,可謂從心所欲不逾矩。
《平安》《何如》二帖前尚有蕭梁時代鑒書人徐僧權、唐懷充二人的押署。
釋文如下:
《平安帖》:此粗平安,修載來十余日,諸人近集,存想明日當復悉來,無由同,增慨。
修載,王羲之從兄弟瑯玡人,荊州刺史廙第三子。歷中書郎、鄱陽太守、給事中。帖中言及'諸人近集,存想明日當復悉來',由此可見晉人雅集之密,嘯詠風氣之盛。
《何如帖》:羲之白:不審、尊體比復何如?遲復奉告。羲之中冷無賴,尋復白。羲之白。
《奉橘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吃橘子也如此風雅,令人依依;橘子以'枚'呼之,煞是可愛!
2、《喪亂帖》《二謝帖》《得示帖》
《喪亂帖》《二謝帖》和《得示帖》,合裱于一卷,稱為《喪亂三帖》(圖二)。王羲之'喪亂三帖'帖有'延歷敕定'朱文印。延歷為日本桓武天王年號(公元782——805年),相當于中國唐代德宗朝,此三帖實為唐摹本,可見當時摹寫后不久即流入日本。
圖二 《喪亂三帖》
《喪亂三帖》是王書中的精品,筆法變化莫測,筆走龍蛇。唐太宗所云'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反直,'在此帖中表現的最為明顯。
(1)《喪亂帖》:
原文:羲之頓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追惟酷甚,號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雖即修復,未獲奔馳,哀毒益深,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頓首頓首。
此帖提及的'先墓'及其'修復'事,今人王玉池推定先墓在洛陽,其修復之事,在永和七八年,也不排除在永和十二年桓溫收復洛陽時。韓玉濤認為先墓在瑯邪,修復之事,在永和十二年八月。劉濤根據此帖書風與《十七帖》距離較大,認為可能是王羲之五十歲(永和八年)左右所寫。
此帖用筆挺勁,結體縱長,輕重緩疾極富變化,完全擺脫了隸書和章草的殘余,成為十分純粹的行草體。書寫時先行后草,時行時草,可見其感情由壓抑至激越的劇烈變化。
韓玉濤在《王羲之<喪亂帖>考評》中說:請聽?。鹤笠粋€'奈何'右一個'奈何'!——'奈何''奈何',不絕于耳!呼天搶地,何憂之深也!這才是右軍真面。一部右軍的雜帖,應當叫做《奈何集》,毫不過分。確實,他是'情種',他是'哀樂過人'的?!虼耍痛媸雷髌范裕陌?,也就不會令人'咄咄'了 。
為此,祁小春先生在其著作《山陰道上》中《切莫望'詞'生義》一文中曾做過深入研究,指出:吊喪告哀的語詞從根本上講是由喪禮的禮制所決定的,這也是吊喪書'……奈何'之所以成為一種定式的原因所在。這類尺牘的書式、用語幾乎如出一轍,程式化傾向顯著……非王羲之個人特有'情懷'。
《喪亂帖》給人的感覺使我們想起了唐太宗的評語:'龍跳天門虎臥鳳闕',確實轉側動人,煥若神明。一贊王羲之之高妙。細觀此帖筆筆有力,字字動人,生命力極強。兩個'羲之',三個'頓首'四個'奈何',皆有不同。第一個'羲'的羊角頭,別致;'喪亂之極'厚重;'離''痛'二字巨大,管領全篇;'痛貫心肝',膠著;'奔馳'絕美,'奔'有'嫦娥奔月'之態,竊以為奔馳汽車當以此為標志。始知'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失其端',非虛語也。
二贊唐摹水平之高超。啟功先生說:'喪亂帖筆法跌宕,氣勢雄奇,出入頓挫,鋒棱俱在??梢愿Q知當時所用筆毫之健。閣帖傳摹諸帖中,有與此帖體勢相近者,而用筆觚棱轉折,則一概泯滅。昔人謂,不見唐摹,不足以言知書,信然。'
(2)《二謝帖》
《二謝帖》也是唐代摹本,與《喪亂帖》一紙。行草書,紙本墨跡。書法風格為:時草時行,間有近楷者,體勢間雜。用筆的輕重緩疾富有變化,其字勢尚方,頗見骨力。
釋文:二謝面未比面,遲承良不靜,羲之女愛再拜。想邵兒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議當試尋省。左邊劇。
《二謝帖》只有五行,卻其文斷割,難以卒讀。啟功曾經撰文,證明古代摹刻前代法書,常只保留完整的字,而刪去有殘缺的字,造成'古代法帖中晉人書札多難句逗'的現象。徐邦達說:'在王羲之的尺牘中,經常提到'二謝',可能是謝安、謝萬兄弟,雖則當時姓謝的人還有很多,但是與王氏交往最密的,總要算到安、萬兩人。'
此帖大小對比強烈,形成塊面組合,一二行與三行中間、四行中下、五行三字,形成重筆塊面。'羲之女'連筆,字最重;'謝'字豎畫方向多變;'未'字豎畫呈弩狀,富有力感;'患者善'連帶巧妙;'靜'字左右錯位;'所送'縱橫對比強烈;如此等等,值得細讀。
(3)《得示帖》
釋文:得示,知足下猶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觸霧故也。遲散。王羲之頓首。
關于王羲之為什么不想接觸霧氣,祁小春先生在《王羲之為何'不欲觸霧'》一文中做了研究。結論是:'觸霧'在當時人的心目中是有害健康的,所以人們有忌禁'晨行觸霧'的習俗。古人相信霧中有瘴氣,喝酒可解之。喝酒服食,王羲之常為,'遲散'就是服食后等待發散之意。殊不知,霧,不能觸,'五石散'也是不宜服的,因為對身體沒有多大好處,盡管那個年代很是流行。
此帖章法堪稱完美,行草組合,時斷時連,節奏感極強。'得示'二字,為獨立的行楷;'知足下'三字草書連綿;'猶'獨立;'未佳''耿耿'形成字組;'吾亦劣劣'四字草書相連;'明'單字獨立;'日出''乃行'字組連綿;'觸霧故也'大而厚重,'故'上開下合與'霧'下部重撇形成虛實照應,以調節空間;'遲'輕細調整,成為字眼;'散'字呈松散狀;'羲之頓首'草書連綿??瑫察o,行書流走,草書奔馳,時靜時動,起承轉合,如同一首交響樂,令人蕩氣回腸!
《得示帖》中還表現了手感和語感的自然協調性,比如'知足下''未佳''耿耿''吾亦劣劣'等,都是詞組,書寫時自然形成連綿的字組;尤其是'明,日出乃行'的斷句,不是'明日,出乃行',所以書寫時'明'字獨立停頓,'日出'相連。語感與手感高度一致,自然相合,堪稱典范。
從字形大小輕重來說,此帖以'霧'字為首領,以 '遲'字作呼應。蔣勛在《南朝歲月》中這樣感受《得示帖》:
四行手帖,平淡隨意,使人不相信會是習字的法帖,沒有一點要傳世鳴高的造作夸張,卻又如此耐人把玩尋味?!赣|霧」兩個字寫得很大,尤其是「霧」,有一種濃郁化解不開的情緒,一切都茫茫然在無明蔽障中,好像講的不只是氣候,也是流浪生死的愴然心境?!高t散」的線條一變如絲弦羽音,纖細婉轉悠揚,也許真的是在空中一絲一絲散去的霧,給了東晉南方文人這么委婉的心事寄托吧。
3、《姨母帖》
《姨母帖》收藏于遼寧省博物館,公元696年由唐代武則天命人雙鉤廓填,集于《萬歲通天帖》中(圖三)。作品書法風格,不類傳世王羲之諸摹本。其樸厚而多隸意,殊少妍美俊逸之姿。
圖三 《姨母帖》
釋文: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頓首、頓首。頃遘姨母哀,哀痛摧剝,情不自勝。奈何、奈何!因反慘塞,不次。王羲之頓首、頓首。
帖中'姨母',有人認為是王羲之的啟蒙老師'衛夫人'。文中字體雖屬行楷字,但書法中還留有隸書遺意,筆法端莊凝重,筆鋒圓渾遒勁,整體風格厚實凝重?!兑棠柑纷鳛橥鯐缙诘拇碜鳎涔乓庾匀皇置黠@。所謂的古意,是指用筆、體式存有舊體筆意。所謂舊體筆意,指自秦漢(甚或更早)以來日常所寫隸或草書所有隨筆而出的書寫習慣,少提按,多藏鋒,少尖筆,多圓筆。后來的草書或楷書以保存隸書筆意為古意。這與《喪亂帖》所代表的'新體'風格迥然不同。
在這樣凝重樸厚的風格主導下,兩個 '羲之',三個'頓首',兩個'奈何',各具情態;其中一個'奈何'偶有連屬,生動自然;'摧'字起筆也有露鋒尖筆,看出王羲之書法的轉型端倪。
啟功先生《論書絕句》之卅四:
瑯琊奕代盡工書,真贗同傳久不殊。
萬歲通天留響拓,金輪功績過天樞。
對武則天萬歲通天時摹王氏帖給予高度評價:原摹本,紙質加臘,鉤筆極細,棘刺蠅須,不足為狀也。
4、《初月帖》
《初月帖》是王羲之草書作品,唐摹《萬歲通天帖》叢帖第二帖(圖四)。書法風格逸筆草草,自然天真,率意暢達,有晉人倜儻任誕的氣息。
圖四《初月帖》
初月十二日山陰羲之報:近欲遣此書,停行無人,不辦。遣信昨至此。旦得去月十六日書,雖遠為慰。過囑,卿佳不?吾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憂悴。力不具。羲之報。
至于信中'山陰羲之'一語,一般認為是王羲之的居住地,祁小春先生在《關于<初月帖>中的發信地名問題》一文中表示,同意杉村邦彥的說法,即'山陰'是發信地而非居住地。
此帖說'初月'而不說'正月',是羲之避諱祖父王正名諱之故。帖中連屬以兩字居多,形成數十個字組而不覺重復,令人驚嘆。此外,帖中字以草書為主,仍有隸意,更添古雅色彩。
5、《遠宦帖》
《遠宦帖》亦稱《省別帖》,為《十七帖》中尺牘(圖五)。
圖五 《遠宦帖》
釋文:省別具,足下小大問為慰。多分張,念足下懸情,武昌諸子亦多遠宦。足下兼懷,并數問不?老婦頃疾篤,救命,恒憂慮。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遠宦帖》墨跡本(唐摹本)、刻本并存,相比之下,墨跡本更為生動,刻本比較古樸。兩字相連僅有六處,墨跡本更能看出筆畫用筆的使轉縱橫、跌宕起伏;字形結構搖擺動蕩,行氣十足。學筆法當看墨跡,但難度相對較大;碑刻重在結構,比較容易入手。所以對照學習方為兩全之策。
6、《孔侍中帖》《頻有哀禍帖》《憂懸帖》
《孔侍中帖》、《頻有哀禍帖》、《憂懸帖》,為唐代摹本,合裝一紙,作品收藏于日本前田育德會(圖六)。
圖六 《孔侍中帖》《頻有哀禍帖》《憂懸帖》
《孔侍中帖》,行草書,筆畫體態豐腴,雍容厚重,多力豐筋。
原文:九月十七日羲之報:且因孔侍中信書,想必至。不知領軍疾,后問。
此帖中字,奇特者多。'九'字起筆之鉤、收筆下帶之鉤,均出人意料;'十七日'三字古雅醇厚,'十'字橫豎分割奇巧;'羲之'隱隱然有'鵝'意象;'孔'錯落,'侍'左右開張 ,'中'如'十'上長下短;'信'簡約而瘦長;'書'橫畫多,起筆、方向皆有不同,確如《書譜》之言;'數畫并施,其形各異';'想'上下錯位;'必至'厚重,縱橫對比強烈;'知'草法方圓并用;'后問'中空大膽。
兩行半字,奇趣頻現。
《頻有哀禍帖》,行草書。作品中軸線曲直不定、書體草行相間、點畫方圓兼備,書寫風格沉雄厚重,跌宕縱橫。
頻有哀禍,悲摧切割,不能自勝,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晉人的絞轉筆法在《頻有哀禍帖》中表現突出,如'頻'、'禍'、'悲切'、'增感'等字,可為范例。這些字跡邊廓變化豐富、微妙,有塊面感、體積感。邱振中先生《關于筆法演變的若干問題》中說'后來人們想用'中鋒'來追躡晉人筆法,卻不知由于絞轉的結果,鋒端并不順著點畫走向簡單地移動,它時而左,時而右,時而處于點畫之中,時而又移至點畫邊廓。因此,這種筆法既不能稱之為'中鋒',也不能稱之為'側鋒',如果強以名之,或許可稱之為'復合鋒''。
字形與章法上可讀之處甚多:'頻'字左右遠離,姿態生動,如龍鳳相戲;'有'字瘦高,以補上面空白;'悲'字上下分離與'摧'字在視覺上連成一體;'催'開'切'合;'不能自'曲折連綿,妙造天然;'勝'正大開放,與上下關系形成對比;'奈何奈'緊縮為一體,厚重遲澀;'省慰'連綿舒展輕盈;'增感'二字,大而獨立,有強調情緒之感。
'悲催'之美,竟也如此動人。
《憂懸帖》,行草書。
原文:憂懸不能須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羲之報。
《憂懸帖》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從筆法上來說,中側并用,輕重對比,極為豐富。從字形結構來說,首字'憂'偏大而左傾;'懸、忘心、息'的四個'心'字形態各異;'故'細長而中空;'取'的右側飛動,有翩翩起舞之勢;'消'左右錯位、左低右高,出人意料;'不能''忘心'旨遣'羲之'形成字組。章法上,第一行與第二行中間部分厚重,'羲之'兩字突然變細,調整得及時到位;最后一行只有一個'報'字,很是大膽。
有人提出第一行有'節筆'之說,和孫過庭《書譜》中經常出現的筆法類似,筆者不敢茍同。其實,所謂出現'節筆'的地方,是在一條直線上的,那是紙的折痕造成的,《書譜》中也是一樣。當然,因為折痕造成書寫的跳動,和書寫者及時調整形成的變化,也給人以不同的審美感受,當做一種經驗來豐富筆法也未嘗不可。但如果認為這是書寫者主觀故意運用的一種筆法,那就牽強附會了。
7、《大報帖》《妹至帖》
《妹至帖》為唐代根據東晉王羲之書法作品雙鉤廓填的摹搨本。因其篇首的'妹至'兩字而得名(圖七)。
原文:妹至羸,情地難遣,憂之可言,須旦夕營視之。[
憂之可言,似應為'憂之不可言',語義方能通順,也符合晉人尺牘的習慣用語。
圖七《妹至帖》《大報帖》
2013年1月8日早上,日本NHK電視臺發布新聞,稱一件王羲之的雙鉤摹本在日本被發現,被稱為《大報帖》。 此次發現的摹本長25.7厘米,寬10.1厘米,分為3行,共24個字,這被認為是書信的一部分。根據摹本開頭的文字,富田淳等人將其命名為《大報帖》。
原文:便大報,期轉呈也,知不快,當由情感如佳。吾日弊為爾,解日耳。
帖文或許不全,還有些詞句值得商榷。祁小春先生認同張雷先生的看法,認為'轉呈',似應為'轉差',一是字形像,二是'轉差'是晉人尺牘 '套語'之一,意思是好轉。關于 '為爾',日本學者的解讀是'為了你',祁小春先生認為是'依然如此'之意,其他帖中也有相似用法。'解日',即度日,也是晉人尺牘常用詞。
如此,《大報帖》大意如下:
從大(王卲)得到消息,期(小兒延期)已經好轉了,知你心情不好,當隨情感自然發泄為佳。我身體依然疲憊,如此度日而已'。
此為一解,僅供參考。
2013年初,趙華先生在網上提出,《妹至帖》與《大報帖》原為一件作品,證據是除了書風相似外,兩紙相連處紋理高度一致,引發人的思考與遐想。王羲之手札在后世收藏中常被切割成數行收入冊頁中,稱為'手鑒',作為鑒定古代書跡的比較材料。此二帖也有這種可能。
此二帖的書法藝術,可謂字字珠玉,光彩照人。
用筆方圓兼備,藏露自然;比如'至''地''之可言須旦夕''大''佳'等字起筆與收筆,皆以尖鋒;'情''由'之豎,'大'字之撇等起筆以圓,這是順勢藏鋒之故。字形大小參差,斜正相依,'妹'、'羸'、'難'、'期轉'、'也'、'感'等字皆大,'羸'、'難二字為通篇首領;'至'、'憂'、兩個'之'、'可言'、'旦夕'、'知'、'吾'、'日'等字皆小,都變化豐富,自然率意。在空間上,'之可言'的細小,'也'字的拉長,'情'、'佳'字的中空等等,都使作品有喘息的余地。連筆字組有'期轉'、'差也'、'不快'等,氣息貫通,節奏感強。
不管兩帖是否原本是一帖,都不影響字帖本身的書法價值。千年已往,字是人非,唯有書法藝術,魅力無窮。
古代的讀書人,求學,做官,隔山隔水,遠赴他鄉,尺牘往來,交流頻繁。晏殊詞云'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李清照詞云'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正是寫照。在大量尺牘中,不乏精品力作,但是比起晉唐時代的名跡,也有所遜色,這和整體的書法狀態是一致的。宋代開始,書法藝術形式逐漸以掛軸為主,明代隨著建筑的日趨宏偉,大尺幅的掛軸也隨之流行,尺牘書法仍以其雅趣供人把玩。
大凡藝術作品的誕生,須有表達的沖動在先。王羲之寫信札,是想和親友通話,表達問候,告知情況,筆下一任自然。若是為了寫信而寫信,提筆現造文字,那定然是滿紙造作失其本真。劉熙載曾說:'古人因志而有詩,后人先去作詩,卻推究到詩不可以徒作,因將志入里來,已是倒作了,況無與志者乎?'趙宦光甚至說:'晉人以無意得之,唐人以有意得之,宋、元諸人有意不能得。今之書家無意求,亦不知所得者何物。'時至今日,科技發達,信息迅猛,手機一游,閱盡天下風光,鍵盤點擊,傳遞信息無限。生活在信息網里的現代人,感受科技所帶來的便捷之余,卻缺少了對生活的認真品味。頻繁的手機信息不及數日等待的信札所帶來的興奮與激動,屏幕的文字也沒有手書真切而典雅。
即使是書法創作,也是以抄錄古人詩詞為多,為比賽造作品,為展覽搞形式,其動人之處可能在于一時,久則無味。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這份閑適與優雅,離我們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