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年末大戲《國家寶藏》引發廣泛關注,故宮博物院邀請國內九大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合作,通過對一件件文物的前世今生進行梳理與總結,演繹文物背后的故事與歷史。不過細心的觀眾注意到,另一家重量級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并沒有參加此次節目制作。
中國國家博物館標識
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世界上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博物館,總建筑面積近20萬平方米,國博藏品數量為100余萬件,展廳數量48個,整體規模在世界博物館中位居前列。2013年達到745萬人次,是全世界最受游客歡迎的博物館之一。可見,國家博物館館藏珍品不亞于任何一家。
中國國家博物館網站
有網友道出了實情:國家博物院才不好意思來,鎮館之寶個個都是從地方“借的”,可惜有借無還,如果碰到了陜西歷史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湖南博物館的館長,要求還回那些國寶該如何是好?當然這些都是網友調侃玩笑之語,那么中國國家博物院的鎮館之寶,都是來自哪里的國家寶藏呢?
中國國家博物館廣場
首先是后母戊鼎(原稱司母戊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后母戊鼎初為鄉人私掘,因體積過大,為防搶走將其重新掩埋。1946年重新出土,存于南京中央博物院。后從南京調往北京,存于新建成的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
后母戊鼎
第二是四羊方尊,商朝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寧鄉縣黃材鎮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1956年湖南省文管會將四羊方尊移交湖南省博物館收藏,1959年國慶10周年時,四羊方尊調往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以后就一直留藏在該館。
四羊方尊
第三是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于1955年出土于陜西省西安市半坡。新石器時代前期,多作為兒童甕棺的棺蓋來使用,是一種特制的葬具。用泥質紅陶燒成,盆內壁畫人面紋和魚紋各兩個,相間排列,題材新穎,形象生動,反映了半坡類型彩陶常以魚紋裝飾陶器的特點,現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人面魚紋彩陶盆
第四是大盂鼎,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849年出土于陜西郿縣禮村(今寶雞市眉縣常興鎮楊家村一組,即李家村)。鼎高101.9厘米,口徑77.8厘米,重153.5千克。銘文291字,記載了周康王在宗周訓誥盂之事。1952年藏于上海博物館,1959年轉至中國歷史博物館(現中國國家博物館)。
大盂鼎
當然,國博還有很多其他的國寶,如商代的三聯甗,春秋的夫差水鑒,漢代的說唱俑,隋代的金扣玉杯,唐代的樂舞唐三彩,宋代的百一硯,西夏的木活字經書,元代的銅壺滴漏,明代的鄭和鐘,這些大都在歷史課本上呈現過。或許,中國國家博物館今后也有機會參加《國家寶藏》欄目,讓我們接觸到更多國寶的前世傳奇與今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