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
在這金秋十月的好日子,
讀史君跟大家聊一聊,重陽節的小知識。
01
重陽節為什么叫重陽節呢?
農歷九月初九,雙九重疊,所以又稱作重九。
古時候,以二、四、六、八、十為陰數。
一、三、五、七、九為陽數,九為陽數中最大。
易經上有:“以陽爻為九。”兩陽相重,因此又稱“重陽”。
02
重陽節怎么來的?
可查最早的文字記錄,還是屈原《遠游》里的。
“集重陽入帝官兮”
史學家們就推測呀,
戰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
但只是在帝宮中進行活動。
到了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
據傳說,這還跟劉邦的后宮恩怨有關。
戚夫人宮斗失敗,被呂后玩死了。
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也被呂后驅逐出宮,嫁給平民。
賈氏畢竟是見過大世面的。
她跟鄉里鄉親說: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
老百姓們都渴望延年益壽,所以重陽節的習俗也就變得深入人心了。
當然以上都只是傳說,是小道消息。
真正實錘(見于文獻)重陽最早的,還是西晉周處的《風土記》。
沒有錯,就是那個除三害的周處。
《風土記》中記載:
“九月九曰,律中無射而數九,俗尚此曰,折茱萸房以插頭,言辟除惡氣而御初寒。”
這里的律中無射,是以傳統十二律劃分地支,無射就是九月。
同時給重陽做了歷史認證的還有一位名人,曹丕。
曹丕篡漢之后,給幫助他篡漢的大功臣鐘會的父親鐘繇(著名書法家)寫了一封短箋。
“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是月律中無射,言群木庶草,無有射地而生。至于芳菊,紛然獨榮。非夫含乾坤之純和,體芬芳之淑氣,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將老,思飧秋菊之落英,輔體延年,莫斯之貴。謹奉一束,以助彭祖之術。”
曹丕的文筆也是相當好的,只不過他爸爸和他弟弟實在太優秀了。
曹家文學基因真的強,跟北宋蘇家(蘇軾他們)一樣可怕。
這封短箋,賦予了重陽之名,也寫記下了賞秋的風俗,千百年也沒有變化。
基本是重陽風俗的模板了。
到了唐代,
九月初九重陽終于被定為了法定節日。
這個時期,古人過重陽的方式就是,
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所提到的那種:
一家人登高、插茱萸,
寓意讓災禍走得遠遠的。
陶淵明那個時期的重陽節,
一個人賞菊就可以自娛自樂。
但是唐代的重陽節,
沒人陪著過的話是很可憐的。
看杜甫的日記就知道:
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他在重陽節一個人喝酒,
而且還疾病纏身,
實在是太凄涼了。
到了遼金時期,
重陽節成了皇帝狩獵的節日。
宋人的《燕北雜記》中記載:
遼俗,九月九日打圍
賭射虎,少者為負,輸重九一筵席。
皇帝在重陽節帶兵狩獵,
一方面是娛樂,
一方面也是為了練兵。
到了元代,這是蒙古人的天下。
蒙古人喜歡在重陽節打馬球,
而且達官貴族特別重視這項活動,
王公大臣會主動上場比賽,
皇帝、太子、王妃等則在一旁觀看喝彩。
到了明代,
慶祝重陽節的方式又和晉代相似了。
喜歡吃花糕,
菊花糕或其他花糕,
但是重陽吃花糕這項活動,
并沒有像端午吃粽子,
中秋吃月餅那樣被流傳下來。
03
重陽節和敬老節的關系
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一些地方把夏歷九月初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1989年,中國政府將農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敬老節”。
2012年12月28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從此,重陽節又增加了新的韻味。
重陽節可能是和古代習俗最為相近的傳統節日了。
比如說,清明節就是一個很后發的節日,它是在吸收了上巳、寒食這幾個古代重要節日的基礎上才發展起來的。
中秋節則極為年輕,要遲到南宋很可能才因文人賞月文化向市井百姓的全面傳播發展而來。
而重陽,多多少少還保持了一些自己的原始風貌。
避諱與祈愿,它的風貌從魏晉正式見于可靠記載開始,就一直沒有太大的變化。
04
重陽節的風俗
重陽節是一個典型的祓禊日。
在這一天,對某些不祥氣息進行避諱,并進行祈愿。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登高是為了離開可能傷害到人的不祥之氣,這種被稱為“晦”的概念。
后世被簡化為瘟疫這個形態,倒是日本通過遣唐使在神道教里保留了這樣一個概念。
流傳最廣的重陽傳說,是六朝人《續齊諧》里寫的,恒景學道于費長房,于九月九日舉家佩茱萸登高飲菊花酒避過了災禍。
這種禳災避諱是魏晉時期道教的重要概念。
而茱萸是一種菊科植物,在重陽節左右成熟。
香氣濃郁子實赤紅,古人用來制作香佩。
更有人花插滿頭,或者碾碎少許入酒。
以濃烈的香氣來祓除不祥是從戰國時代時代就有的做法。
這種認為香氣能祛除不祥晦暗的做法,是東西方互通的。
西方在黑死病橫行的時代也流行使用鮮花來祛除病氣。
但是,大部分人應該都沒有見過茱萸,筆者也沒見過。
雖然一直到近代,文人秋季的宴會請帖格式都保留了某月某日,登高萸觴,候光這樣的格式。
但是,這些都是跟語文作文一樣的套路和格式,他們也沒怎么見茱萸。
真正的重陽主角,一直是菊花。
賞菊,是文化大V陶淵明帶來的風潮。
他當時說:
余閑居,愛重九之名。
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
空服九華,寄懷于言。
光看菊花又少了點趣味。
于是菊花又被釀成酒,被制成糕點。
成為了賞菊時的風俗。
當年蘇東坡渡海過瓊州,因為物候不同,竟然在十一月望日菊花開時,泛舟海上度重九。
“要與西風戰一場, 遍身穿就黃金甲”。
“寧鄉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里”。
菊花有敗無謝。
文人雅客一向青睞它“寧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的風骨。
菊花也在中國人的心中成為了無可替代的文化符號,成為了抵御寒冬的文化脊梁。
至此,登高,賞菊,飲酒,祭祖也就成為了重陽節的標準儀式。
05
重陽節的風俗
重陽食糕
對于吃貨們來說,每個佳節都是美食的狂歡。
金秋十月,又恰恰是貼秋膘的好日子。
重陽節當然不辜負期待。
重陽食糕這個習慣,如果按《西京雜記》所言,也是一個延續了很可能整整兩千年的習慣。
自漢魏直到明清,重陽糕的花樣變化繁多,多是取字意,比如宋朝人吃的重陽糕有菊花糕,棗栗子糕,黃米糕,花糕,百事糕(百事高),獅蠻糕(糕上妝點各種動物,蠻夷),食鹿(祿)糕,萬象(妝點各種小人像,物象)糕等。
這些糕點花樣眾多,妝點繁盛,如果放在一起,簡直就是一場盛大聚會。
有趣的是,清宮舊聞里老太監回憶,慈禧逢節必賜食物,正月十五賜元宵,端午賞粽子,中秋送月餅,唯有重陽花糕賞賜只限于宮中,并不分送外間,大有敝帚自珍的味道。
慈禧的重陽花糕,大約是一種糖面做皮,中間撒上大量果脯堅果仁做陷,重疊數層的甜蒸糕,想來宮中茶膳房的手藝必有獨到之處。
大閘蟹
而這個節日期間正是吃大閘蟹的時候,唐朝開始已經有了這個習慣。
左持蟹螯右持酒,不覺今朝又重九;一年好景最斯時,橘綠橙黃洞庭有。 就是最真實的寫照。佳節入重陽,持螯切嫰姜。
特別應該提到,曹雪芹《紅樓夢》里的林黛玉說“對斯佳品酬佳節”,薛寶釵說“長安涎口盼重陽”,說明到了清代,重陽佳節吃螃蟹已經普遍了,說明螃蟹已經成了重陽佳節不可或缺的食物了。
御制序云:“陶潛盈把,既浮九醞之歡;畢卓持螯,須盡一生之興。(宋·韓琦《九日水閣》
柿子
吃柿子這個習俗,據說是起源于明太祖去投奔郭子興,元末亂世,路上一片荒涼無處飲食,偶遇一顆柿子樹成熟,吃了三顆柿子得了一飽,得天下后封柿子樹做凌霜侯,也有了重陽吃柿子的紀念。
清代百姓每每于微物中不忘前朝,比如南方于崇禎殉國日吃太陽糕,京師吃柿子懷念明太祖,清入中原并非善取,不免有故國山河之慨。
說著說著已經開始饞了。
雖然,重陽節沒有爭取到法定節假日。
但是工作雖辛苦,也得忙里解乏。
沒時間登高,賞菊,飲酒,祭祖的話,也別忘了過過嘴癮。
消除了晦氣,又是長長久久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