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熬夜的職場人 來自經濟之聲財經夜讀
佳佳去年剛進入媒體工作,現在熬夜對于她來說是常事兒。
每次問她為什么不早寫稿,她總是會振振有詞地說夜晚才會有靈感。
做一個選題,就只把錄音整理了一遍,期間看到幾篇文章,覺得這個開頭可以借鑒,那篇結構也很有特點,都收藏起來做素材。
等到截稿前一天八點才開始寫,這時才發現問題一大堆,錄音整理的沒有重點,思考的文章結構也寫不順,得推倒重來。
很煩躁,零點沖了杯咖啡,熬到四點才完成,天也差不多亮了。而且這樣的的熬夜成為了習慣。
熬夜晚睡的系列行為通常是:看完這條我就睡。怎么下面這條也很好玩兒,看多一條再睡吧。結果就是一直刷到深夜。
夜晚給了我們可以自由支配時間的權力,我們卻沒有自控力。
《亞馬遜中國睡眠地圖》顯示,只有不到20%的中國人能做到每天睡夠8個小時,78.9%的人睡眠時間在5——8小時。
另一項關于睡眠的調查也顯示:職場人的睡眠質量普遍不高,特別是租房人群更是明顯。
是什么導致職場人睡眠質量不高?很多人覺得是來自工作和生活上的壓力與焦慮。
清清經常工作到凌晨,她常戲稱自己是見過早晨太陽升起次數最多的人之一。
她在廣告公司上班,反復做方案、改宣傳片、應付客戶,這一套瑣事下來壓得她喘不過來氣,唯有犧牲夜晚的時間才能安排屬于自己的事。
《中國睡眠指數》顯示,六成人會犧牲睡眠的時間,完成工作。30.5%的人經常為了工作早起,21.6%的人做夢夢見過工作,12.9%的人出現過越工作越精神的情況。
工作生活的壓力和焦慮如影隨形,晚睡就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可以逃避它們的難得時間。
那么持續性晚睡會對我們造成怎樣的影響?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研究發現,每晚睡眠不足6小時,持續一周就會導致體內700多個基因發生改變。即使一晚不睡,也會對人產生嚴重危害。
在通常的認知里,睡眠常常與人的記憶聯系起來。
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里,馬孔多鎮上的人們患上了失眠癥。
他們很高興,因為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可以自由支配。
但當人們日日夜夜都工作之后,他們陷入了極度的空虛之中,并且開始懷念睡覺。
更糟糕的是,長此以往人們甚至要在桌椅上貼上名字的標簽,以抵抗遺忘。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提出了一個有趣的理論來解釋這件事:睡眠的目的是為了我們的大腦可以在沉睡時修剪不必要的突觸,為第二天新的記憶騰出空間。
如果你懷著平時熬夜,周末補覺的心理,那么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結果可能會給你一個當頭棒喝:缺覺造成的傷害是不能通過補覺來彌補的。
因此早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阿石是我身邊為數不多能成功戒掉晚睡癮的人。
她已經連續半年堅持11點前入睡了,自從早睡以來,她感覺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輕松感。
其實早睡并沒有什么特殊的方法,就是放下手機,看會兒書,早睡的好處真得靠自己悟出來。
所以,逃離晚睡還得靠自己,BBC的《睡眠十律》里提到過一些方法可能對你有所幫助:最好在睡覺前4小時多吃點兒碳水化合物,因為這類食物可以增加你的睡意;
睡前沖個熱水澡,體內溫度會升高進而迅速降低,降低溫度可以助眠;
把光線調暗,因為光線越強,人體內的褪黑素含量就越高,人就覺得越清醒。
好了,道理我們都懂,能不能早睡,就看你自己了。
作者:郁 梅 丨 編輯:曉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