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沈陽晚報
周寶寬/著
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作為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內科學雙博士,本書作者將中醫理論、方法巧妙地應用到從醫實踐中,從而總結出一系列疑難雜癥的中醫治療方案,結集成書,供廣大中醫愛好者和患者參考。
高血壓、眩暈癥驗案2則
案1某男,46歲。2010年3月19日初診。
主訴及現病史:高血壓10年,經常頭暈腦漲,1個月前因過勞而出現嚴重眩暈,如坐車船,站立不穩,頭部擺動及體位改變加重。
診見:血壓135/85mmHg(藥后),心率84次/分,偶有早搏,心臟各瓣膜區未聞及雜音,心電圖示心肌受累,偶發室性早搏;面色晦暗,站立不穩,眩暈欲仆,肢麻,無偏癱及語言障礙,失眠,心悸,便秘;舌質暗,苔薄白,脈弦細。
西醫診斷:高血壓(2級);眩暈癥。
中醫診斷:眩暈;中風先兆。
辨證:肝陽上亢,氣虛血瘀。
治法:息風止眩,益氣化瘀。
方藥:葛龍棗仁湯。
藥用:葛根,生龍骨(先煎),炒酸棗仁。3劑,每日1劑,水煎服。拜新同1片(30mg),1次/天。二診(2010年3月22日):患者自述服湯藥20分鐘后,眩暈即止,可自由行走,睡眠良好,心悸明顯減輕。上方加黃芪、川芎、桃仁、紅花,繼續口服。西藥同前。上方又用7劑,血壓130/80mmHg,面色潤澤,眩暈未發,睡眠良好,心悸消失,肢麻明顯減輕,二便通調。
案2某男,55歲。2010年3月2日初診。
主訴及現病史:高血壓20年,眩暈2年,加重1周。血壓經常在170-150/100-95mmHg之間波動,未規律治療,2年前出現眩暈,近期因過度勞累及精神刺激,眩暈突然加重,如坐車船,不能站立。
診見:血壓160/95mmHg(藥后),心率88次/分,心律不齊,心電圖示心肌受累,頻發室性早搏;面色潮紅,眩暈欲仆,無法站立,無惡心及嘔吐,嚴重失眠,心悸,肢麻,五心煩熱,大便干;舌紅,少苔,脈弦長。
西醫診斷:高血壓;眩暈癥。
中醫診斷:眩暈;中風先兆。
辨證:陰虛陽亢。
治法:平肝息風,止眩安神。
方藥:自擬葛龍棗仁湯。
藥用:葛根,生龍骨(先煎),炒酸棗仁。1劑,水煎服。桂利嗪片25mg,3次/天;卡托普利12.5mg,2次/天;硝苯地平緩釋片20mg,1次/天。二診(2010年3月3日):服藥30分鐘后,眩暈止,可正常行走,血壓150/90mmHg,心悸減輕,睡眠好轉。守方繼服。西藥同前。三診(2010年3月8日):上方又服5劑,未出現眩暈,睡眠良好,偶有心悸,煩熱消退,二便通調。上方又用14天,血壓130/80mmHg,心率80次/分,心律齊,其間未發生眩暈,二便通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