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名方]桂枝麻黃各半湯:《傷寒論》第23條: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復發汗,復下,復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點擊加載圖片
[組成]
桂枝一兩十六銖(約25克),芍藥一兩(約15克),生姜一兩(約15克),甘草(炙)一兩(約15克),麻黃(去節)一兩(約15克)大棗(擘)四枚杏仁(去皮、尖)二十四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1000毫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360毫升,去滓,每次溫服120毫升,半日許服盡。調養如桂枝湯法。
按:太陽風寒束表,營衛不和,故見癢癥,用藥微出汗,則癢可除,屬于表郁輕癥,可用于蕁麻疹、皮膚瘙癢癥、濕疹等。
點擊加載圖片
這個方子治療皮膚病的原理就是小發汗。小發汗是什么?這個小汗出要注意,不是大汗出,小汗出以后就是說讓風邪、寒邪和濕一塊兒出去。所以這個方子的它這個病因病機就是發汗,這個癢就是濕在表,因為這個濕,在表,引起了癢,所以解表、小發汗、祛濕是治癢的一個辦法。
身癢為患者自我感覺,從《傷寒論》可以看出,身癢多有病位在表的機會,為表證太陽病,若時日已久,而表邪未解,可入里化熱,由六經來辨當為太陽陽明合病,治療當先解表或表里雙解,此時治療仍當以解表散邪兼以清熱,若熱明顯者,可根據證情加入生石膏、梔子等。癢甚加白蒺藜、白蘚皮、蟬蛻等,血虛明顯可加入赤小豆、當歸等,內濕明顯者可加入生苡仁、敗醬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