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數學界不可多得的天才。
他,身患癌癥,左手還有殘疾,在臨終之際,依舊拖著被病魔侵蝕的身體,為學生們講課。
他,帶領我國奧林匹克競賽選手,連拿5個世界第一,讓我國奧數實力站上世界頂尖水平。
他,編寫的研究生教材,至今仍然在北京大學發光發熱,啟蒙著無數莘莘學子。
但是他至死,都沒能評上讓他耿耿于懷的職稱。
他就是張筑生,北京大學第一位數學博士,編號001。
在他的身上,到底發生過哪些傳奇故事?
獲得如此多榮譽的他,又為什么沒能評得上職稱?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張筑生的勵志人生。
1940年,張筑生出生在貴州省貴陽市的一個山村里,父母都是土生土長的農民。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沒人能奢求吃上一碗飽飯,張筑生也是如此。
年紀尚幼的他,無論如何跟父親抱怨,父親都只會捂著面口袋,讓他忍耐。
因為總是吃不飽,張筑生從小體弱多病,兩歲那年還患上嚴重的腦膜炎,一度到了生命垂危之際。
好在上天垂青于他,讓他保住了生命。
但即使如此,依舊留下了非常嚴重的后遺癥,讓他的小腦受到了不可逆的損傷。
從小學開始,張筑生的聰明才智得以展現。
五年級的時候,他便發明出一個可以獨立行走并下降的木頭人,憑借此獲得全國少兒發明一等獎。
可惜,這位天才少年還沒來得及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發光發熱,意外便先一步到來。
在他13歲的時候,因為一場意外,他摔斷了左臂。
在治療的時候,遭遇重大醫療事故,導致他左臂神經肌肉萎縮,從此左手無法再動彈。
失去了左手,便意味著張筑生無法再繼續動手實驗,但是他對知識的渴望,從來都沒有消失過。
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正是這場意外,讓張筑生和數學結緣,讓他在實驗之外,體驗到了另外一種樂趣。
從這之后,他將對實驗的熱愛,全部轉移到數學上,1959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四川大學數學系,正式開始了自己的開掛之旅。
張筑生僅用兩年時間,便完成了本科四年全部的數學課程,天賦之高,就連老師也對他贊不絕口。
“張筑生,是多年來難得一見的數學天才!”
大學畢業后,張筑生得到四川大學的邀請,留在學校里教書,這一教就是十四年。
這十四年里,張筑生兢兢業業,培育出無數莘莘學子,他們中有不少都成為了未來數學界的棟梁之材,并在該領域發光發熱。
可悲的是,張筑生生不逢時。
在他學術達到巔峰時,遭遇特殊時期,并因此吃了大虧,失望之下,他憤然離開了四川大學。
這也是為什么張筑生對職稱如此耿耿于懷的原因所在,職稱對他來說,并非一種榮譽,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象征,對他多年努力的一種認可。
時光荏苒,轉眼間來到1978年。
這是恢復高考后的第二年,全國各大高校都在爭相招攬人才,在家閑來無事的張筑生,也參加到考試中來,準備報考北京大學研究生。
期間,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正是因為這個小插曲,讓張筑生成功引起了著名數學家廖山濤的注意。
這也為他之后的成功,埋下了深刻的伏筆。
在這次考試中,張筑生在審題時發現,有一道數學題出錯了,其中一個變量有問題。
因此,他直接在答題紙上寫下“此題無解”。
要知道,出題老師的數學知識肯定在學生之上,絕大部分考生,都無法看出題目出了問題。
即使小部分考生看得出來,也不會覺得是出題老師出了問題,只會覺得是自己審題不仔細。
除非對自己的知識儲備足夠自信,或者100%看出這道題目有誤,如若不然,是絕對不可能趕在答題紙上寫下“此題無解”四個字的。
這已經代表,張筑生的數學知識儲備,已經跟出題老師達到同一水平線的程度,甚至略高一籌。
他也成為這次考試中,唯一一位看出試題有問題的考生,并成功引起著名數學家廖山濤的注意。
并最終,被對方收為學生。
在北京大學,張筑生開始了自己的研究生學習,有名師指點,他的數學成績一路高歌猛進。
1982年,他憑借驗算,成功解除世界級數學難題“四大猜想”之一,獲得全校師生的認可。
1983年,他成為北京大學的第一位博士,博士編號001,還被學校舉薦,獲得出國留學的機會。
1986年學成歸來,他獲得了一項艱巨的任務,編寫新教材。
這項任務對他來說,完全是吃力不討好。
憑借他的能力,完全可以靠著北京大學給的優渥資源,在數學領域繼續深入研究。
以他的聰明才智,站上頂點只是時間問題。
那個時候,評職稱對他來說根本不是什么難事。
但張筑生并沒有這樣做,他秉持著“甘做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的原則。
犧牲了自己的利益,毅然決然接下編寫教材的任務,并迅速投入工作中去。
《數學分析新講》這本書,是高等數學中的基礎,講解這方面的教材并不在少數。
因此要寫出新意,并擁有足夠的深度并不容易。
這本書,他一寫就是五年,終于在1991年,張筑生完成了自己的教材編撰工作。
《數學分析新講》這本書,在未來的十年里,一直在各大高校發光發熱,啟蒙了無數對數學有興趣的學生,張筑生當得起“當代陳景潤”的名號。
可惜,上天并不會因為張筑生倒好便給他優待,就在這一年,張筑生被查出了嚴重的鼻咽癌。
至此之后,他開始了長達12年的抗癌之旅。
即使身患絕癥,張筑生依舊沒有放棄自己所熱愛的數學。
1995年,張筑生被任命為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國家隊主教練,并開始帶領中學生到世界舞臺上參賽。
這個任務十分艱巨,對張筑生來說同樣是件苦差事。
和編寫教材一樣,這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如果學生們在國際上得不到好成績,第一個站出來背鍋的永遠是主教練,其次才是學生。
即使帶領學生們在國際上得了獎,獲得榮譽的也只會是他們,張筑生最多只能跟著沾沾光。
除此之外,張筑生還背負著巨大的責任。
數學競賽題目,答題難,出題更是難上加難。
每一道題目,都要完成從高等數學到初中數學的轉換,也就是逆推。
在出題時,既要保證題目的新穎,又要保證題目的難度,可謂是相當費時費力。
一般教練,一周出一道題已經是極限,一年12個月,能出到20道題的屈指可數。
但張筑生一年便可以出幾十道創新題,在他的領導下,國家隊的學生們數學能力開始突飛猛進。
頻繁在國際上獲得大獎,連續五年獲得世界第一,并多次獲得大滿貫。
每次參賽,必有學生能夠拿到金牌。
當學生們在國際舞臺上大展拳腳的時候,張筑生的情況卻不容樂觀,他的病情開始進一步惡化。
除了身患鼻咽癌外,張筑生還患有嚴重的結腸炎,并且炎癥已經轉移到了肝部。
但即使如此,他依舊不愿停止前進的腳步。
2001年夏天,張筑生的身體在長期化療的影響下,已經不堪重負,但即使如此,他依舊拖著病魔纏身的身軀,到學校里給同學們上課。
他曾經連續七天,為200多名學生出題、解疑答惑。
這七天里,他的全身上下,沒有一處是不疼的。
為了抵消疼痛,他每天只喝一點牛奶,靠葡萄糖維持身體的狀態,只要站在講臺上,還有就是那個精神煥發,靠知識感染無數人的金牌講師。
可惜的是,無論張筑生再如何堅強,身體是不會騙人的。
2001年下半年,他的人生進入倒計時。
因為結腸炎,他每天腹瀉十幾次,整個人瘦到皮包骨頭。
為了不在上課的時候頻繁跑廁所,在上課的前一天,他會節食,以消耗生命為代價,將知識傳遞給更多的學生,他認為這就是自己人生的意義。
終于,2002年2月6日,張筑生的身體再也不堪重負,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享年62歲。
直到生命的最后時刻,他依舊沒能評上職稱。
人生在世,有所圖,有所不圖。
以張筑生教授的能力,只要他想,評職稱對他來說觸手可得,稍微伸伸手就能碰到。
但是他并沒有這樣做,他選擇將人生的最寶貴時光,全部奉獻給自己的學生,讓他們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繼續在數學領域發光發熱。
在他眼中,評職稱固然重要,因為那象征著他的尊嚴。
但在他眼中,還有比尊嚴更重要的事,那邊是傳承。
只要張筑生教授的知識傳承下來,縱然他已經倒下,但是精神會永遠陪伴著他的學生們,繼續在數學這條康莊大道上走下去。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