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瘍:《周禮·醫師》有“凡邦之有疾病者,庀瘍者造焉,則使醫分而治之?!钡挠涊d,西漢禮學家戴圣所編《禮記·曲禮上》說:“頭有創則沐,身有瘍則浴。”《說文解字》注解“瘍”字為“頭創也?!睎|漢末年劉熙所作《釋名》也說“頭有創曰瘍。”《素問·風論》“皮膚瘍潰。”《說文解字注》“鄭注周禮云:身傷曰瘍,以別於頭瘍曰疕?!?/section>通過上述資料可見,“瘍”字本意是豬被高處跌落的外物所傷,在周代和西漢已經被用來指代身體上的外傷,而頭部外傷稱為“庀”。許慎及劉熙認為“瘍”是指頭部創傷,將古人“瘍”字的含義縮小了,故與許慎及劉熙同時期的《黃帝內經》明言“瘍”是一一切皮膚傷口外漏的疾病。瘍是瘍的簡體字,瘍的異體字有瘍等多個。絕大多數皮膚病都會出現瘙癢癥狀,許多感染性皮膚病在缺乏有效治療的情況下會導致皮膚潰瘍形成,對癢、瘍相關疾病的記載,我國古代歷代醫學典籍有著豐富的記載。殷商時期甲骨文中已經有“疥”、“疕”等皮膚病病名,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有凍瘡、疣、諸蟲咬傷等多種病名,《黃帝內經》記載的皮膚病病名有癢疥、禿瘡、皮痹、疣贅、癘風、大風、皮槁、癰、疽等數十種。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一書又提出狐惑病、陰陽毒、浸淫瘡等病,其中狐惑病會引起外陰潰爛,證候表現類似當今所說白塞氏病。晉代葛洪著《肘后備急方》提出風瘙隱疹、月蝕瘡、反花瘡等病名。隋朝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全書列出成人皮膚病100余種,小兒及婦人皮膚病40余種。唐代王燾編著《外臺秘要》收藏詳細記載了天花(斑瘡、豌豆瘡)。明代陳司成《霉瘡秘錄》是我國第一部梅毒性病學專著,陳實功《外科正宗》所述疾病“微至疥癬,亦所不遺”,申斗垣《外科啟玄》在各種皮膚病之后附有繪圖。清代祁坤著《外科大成》論述皮膚病達八十多種,首先提出白疕(銀屑病)等病名,乾隆年間官方出版的《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記述皮膚病近百種。最早對癢的病因進行論述的是《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提出“諸痛癢瘡,皆屬于心。”《靈樞·經脈》 篇中還提出“足厥陰之別……虛則暴癢?!焙笫泪t家對《內經》關于癢的認識多有不同見解,如唐代王冰認為“心寂則痛微,心躁則痛甚,百端之起,皆自心生,痛癢瘡瘍生于心也?!?,明代張景岳則解釋說“熱甚則瘡痛,熱微則瘡癢。心屬火,其化熱,故瘡瘍皆屬于心也。”其他醫家多根據具體疾病來闡述癢和瘍的病因,如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認為“風瘙癢者, 是體虛受風, 風入腠理, 與氣血相搏, 而俱往來于皮膚之間, 邪氣微不能沖擊為痛, 故但瘙癢也 。”,漆瘡是人“稟性畏漆”所致,巢元方關于疥瘡是“有蟲”,可“以針頭挑得”的診斷方法早于歐洲一千多年。至于皮膚潰瘍,歷代中醫認為屬“瘡瘍”、“臁瘡”、“席瘡”范疇,其病因多與外感六淫、氣血不足有關。周代“瘍醫”治療瘡瘍的方法是“凡瘡瘍以五毒攻之”,鄭玄注解五毒為石、膽砂、雄黃、礬石等,這是世界上最早應用砷、汞治療皮膚病的記載。《五十二病方》治療皮膚病的外用制劑有散、膏、水、醋劑及水銀劑等40多種。《靈樞·終始》記載“癢者,陽也,淺刺之?!钡尼樉闹委煼椒?,張仲景用黃連粉治療浸淫瘡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吨夂髠浼狈健酚涊d將蟾蜍燒灰后以豬油和之外搽以治癬瘡,鰻魚脂外敷治療白駁,藜蘆、豬油外搽治療白禿,用汗椒湯外洗治療漆瘡,烏賊骨磨敷治癘瘍風等多方法。孫思邈的《千金方》中記載用硫磺或汞劑以膝脂、蠟或蜜調為膏劑涂擦治療各種皮膚病。明代陳自明《外科精要》是一部癰疽(皮膚感染)的專著,詳細記載治療癰疽的各種方法,元代齊德的《外科精義》癰、疽、疔、瘡治療也有一些新的發展。癢是指發生在皮膚上不適的感覺,是最常見的皮膚病癥狀。瘡瘍出現瘙癢根據瘡瘍發展的不同階段可有以下幾種情況:① 凡腫瘍初起,皮膚患處即見作癢者,為風熱相搏;② 如潰后作癢者,輕由膿漚,甚則由瘡口感受風邪所致;③ 抓破之后作癢有津水者,屬脾濕,津血者為脾燥;④ 如病勢近愈,瘡口將斂作癢者,為血氣漸充,以示肌肉生長,其癢如蟲行者為善。① 風勝:走竄無定,遍體作癢,抓破血溢,隨破隨收,不致化腐,多為干性。如牛皮癬、白疙、癮疹等。② 濕勝:浸淫四竄,黃水淋漓,易沿表皮蝕爛,越腐越癢,多為濕性,或有傳染性。如急性濕瘡、膿皰瘡等。③ 熱勝:皮膚隱疹,掀紅灼熱作癢,或只發于暴露部位,或遍布全身,甚則糜爛、滋水淋漓,結痂成片,常不傳染。如接觸性皮炎。④ 蟲淫:浸淫蔓延,黃水頻流,狀如蟲行皮中,其癢尤甚,最易傳染。如手足癬、疥瘡等。⑤ 血虛:皮膚變厚、干燥、脫屑、發癢,很少糜爛滋水。如牛皮癬等。瘡瘍未潰者稱“腫瘍”,已潰者稱“潰瘍”。紅者為熱證,白者多寒證,青紫多血瘀,黑者為死肌。陽證瘡瘍的潰瘍:色澤紅潤,瘡面膿液稠厚黃白,腐肉易脫,新肉易生,瘡口易收,知覺正常。陰證瘡瘍的潰瘍:瘡面色澤灰暗,膿液清稀,或時流血水,腐肉不易脫落,或雖脫而新肉不生,瘡口經久難斂,瘡面不知痛癢。巖性潰瘍:瘡面多呈翻花如巖穴,有的在潰瘍底部見有珍珠樣結節,內有紫黑壞死組織,滲流血水伴腥臭味。瘰疬之潰瘍:瘡口有空腔或伴漏管,瘡面肉色不鮮,膿水清稀,并夾有敗絮狀物。梅毒性潰瘍:多呈半月形,邊緣整齊,堅硬削直如鑿,略微內凹,基底面高低不平,存有稀薄臭穢物。 七惡:心惡、肝惡、脾惡、肺惡、腎惡、臟腑敗壞、氣血衰竭。瘙癢(Itch)是一種由多種原因引起,刺激機體產生強烈抓撓欲望的不愉快感覺,是許多系統性疾病和皮膚疾病的主要癥狀,而非一種特異性疾病。皮膚瘙癢的神經生理學機制一直未被闡明,已有的研究發現瘙癢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其發生受中樞和外周機制的雙重調控。瘙癢感受器起源于真皮與表皮連接處的游離神經末梢,通過感覺神經向心性傳導到神經節背根、脊索,感覺瘙癢的神經為纖細的無髓鞘 ( 纖維,傳導速度慢(0.5米/秒)。這種一級神經元位于神經節背根,到達脊索后,通過神經突觸連接二級神經元,其軸突交叉至對側,然后通過脊髓丘腦束到達丘腦的板層核,最后到達中央后回的感覺區的大腦皮質。與皮膚瘙癢有關的系統包括皮膚致癢因子、瘙癢選擇性受體、瘙癢傳入神經纖維和中樞神經系統瘙癢反射特定區域。病理條件下皮膚角質形成細胞可以分泌細胞因子、胺類、神經肽、神經生長因子、類罌粟堿和類花生酸等多種內源性致癢物質, 刺激肥大細胞釋放組胺或直接致敏皮膚C-神經纖維感受器誘發皮膚瘙癢;角質形成細胞還可以表達多種與瘙癢密切相關的選擇性受體, 如組胺受體、神經肽受體(P物質)、神經因子受體、阿片樣受體等,其中組胺受體與皮膚屏障功能有關, 皮膚屏障功能的破壞與特應性皮炎、銀屑病、皮膚干燥癥的瘙癢有關。瘙癢可由許多不同的外源性因素如機械、電、熱、冷和化學刺激等,或內源性因素如疾病等引起。許多病理過程如炎癥、過敏、退行性變、惡性腫瘤、心理異常等都可以導致瘙癢。根據瘙癢延續的時間長短,可分為急性癢(少于6周)和慢性癢(多于6周)。國際瘙癢研究論壇(IFSH)將瘙癢分為皮膚源性瘙癢、化學因素誘導的瘙癢、神經纖維受損或內臟性疾病誘導的瘙癢、心理或精神源性瘙癢四類。依發病機制和臨床特征可分為:① 皮膚源性瘙癢:是皮膚炎癥、干燥和其他傷害性刺激誘發的皮膚瘙癢, 由C類神經纖維傳導,如疥瘡、蕁麻疹和蟲咬反應誘發的皮膚瘙癢。② 神經病源性瘙癢:由于感覺神經傳入通道發生病理改變而引起的瘙癢, 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同時伴發的皮膚瘙癢, 多發性硬化癥患者突然發作的陣發性皮膚瘙癢。③ 神經源性瘙癢:起源于中樞,但沒有神經損傷而在神經系統中產生的癢感,腦卒中腦瘤、膿腫等腦病患者有時發生嚴重的全身性或局限性瘙癢,特征是突然發作和單側性瘙癢。④ 精神源性瘙癢:由于精神、心理異常所引起的瘙癢,焦慮、抑郁等可引起瘙癢,寄生蟲病性妄想表現為堅信自己感染了虱子、螞蟻、蠅等某些寄生蟲,搔抓皮膚以去除蟲害。皮膚瘙癢癥是指只有皮膚瘙癢而無原發損害的皮膚瘙癢,中醫稱之為“癢風”,《外科診治全書》記載其“遍體瘙癢,并無癢疥,搔之不止”。全身皮膚瘙癢的患者中,25.7%合并系統性疾病,糖尿病約占11.4%;慢性腎衰患者有25~30%,血液透析患者則可增加到70~80%;黃疸患者有20~25%伴有瘙癢;甲狀腺功能亢進的瘙癢合并率為4~11%。老年性皮膚瘙癢癥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瘙癢性皮膚病,占40.7%,北方地區患病率較高,多在冬季發病。全身性皮膚瘙癢癥與內分泌疾病及代謝疾病、腎功能衰竭、肝硬化、惡性腫瘤等有關。局限性瘙癢癥主要由局部疾病或刺激引起,精神緊張、辛辣刺激、環境因素甚至某些暗示都與瘙癢癥的發生有一定關系,可能與皮膚中少量纖細傳入纖維的限局性興奮、中樞抑制性神經元的異常變化以及類阿片性肽能通路有關。家族遺傳性瘙癢癥可能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瘙癢的程度與個體素質、環境因素、精神因素等有關,如精神創傷和緊張能降低癢閾,焦慮、恐懼和注意力分散的程度也影響瘙癢程度;身體的不同部位癢閾不同,肛周、生殖器區域、腋窩、鼻孔、外耳道和眼瞼對瘙癢特別敏感。① 老年皮膚瘙癢癥:多發生于老年人,多因皮膚腺體功能減退,皮膚萎縮、干燥、粗糙所致。易泛發全身性瘙癢,常以軀干最癢。女性患者可能是絕經后綜合征的一種表現。② 冬季瘙癢癥:見于成年人,兒童亦可發病。每逢冬季即泛發全身瘙癢,春暖緩解,常為寒冷誘發。病人常在進入溫暖的室內或睡前脫衣時,發生股內側、小腿屈側、脛前及前臂等處瘙癢。可能與冬季皮膚干燥、肥皂洗浴過多、住宅內過于溫暖或低濕度等因素有關。③ 夏季瘙癢癥:常以濕熱為誘因而引起瘙癢,夏日汗液增多可使瘙癢加重,秋涼自愈。瘙癢可發生于任何部位。④ 水激性皮膚瘙癢癥:是指接觸任何溫度的水后,均可出現嚴重的皮膚瘙癢、刺痛或燒灼感,而無可見皮疹出現,皮膚溫度突然下降也能引起相同的癥狀,本病遷延難愈。① 肛門瘙癢癥:瘙癢常為陣發性,多局限于肛門及其周圍皮膚,可累及會陰、陰囊或女陰,因長期搔抓引起肛部黏膜及皮膚肥厚浸潤,可有輻射狀皸裂、浸漬和苔蘚樣變等改變。② 陰囊瘙癢癥:為陣發性瘙癢,有時通過第二信號暗示可突發劇癢。除陰囊外可波及陰莖、會陰等處。經常搔抓揉擦可致局部水腫、滲液、糜爛、結痂、肥厚、色素改變或苔蘚樣變。③ 女陰瘙癢癥:主要發生于大陰唇外側,可累及小陰唇、陰阜及陰蒂周圍等處。瘙癢為陣發性,夜間為甚。因長期搔抓,局部肥厚、浸潤及苔蘚樣變常見。④ 遺傳性瘙癢癥:多見于20~30歲的女性,有家族史。表現為右肩胛骨下方12×7cm大小的皮膚瘙癢區,每天劇烈搔抓4~8次。氯雷他定、阿司咪唑、西替利嗪等抗組胺藥是最常用的治療皮膚瘙癢癥的方法,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通過調節機體體液免疫功能而達到治療目的;據病情還選用維生素B和C、硫代硫酸鈉、地西泮、多塞平、谷維素、溴劑和鈣劑等藥物,或與抗組胺類藥物聯用。外用藥可用0.5~2%的薄荷、酒精、石碳酸、樟腦等冷卻劑,5%的多塞平乳膏、皮質類固醇外用劑,吲哚美辛酊劑、液體阿司匹林制劑非甾體類抗炎藥等。
參考文獻
1、王彥剛,王悅芬;淺談祖國醫學對癢的認識;中醫藥學報;1995年第06期。
2、孫朝潤;中醫學對“癢”的論述;中醫研究;2015年第03期。
3、江雪華,王黎;對“諸痛癢瘡_皆屬于心”之再認識;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年第22卷第6期。
4、郭晶晶,李桂林;TRP離子通道在瘙癢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進展;中國藥理學通報;2019年第35卷第3期。
5、陳路遙, 姚磊;瘙癢的研究進展;比較化學;2018年第2卷第3期。
6、段沖,鄭瑞;皮膚性瘙癢相關機制的研究進展;中國醫學創新;2017年第11期。
7、廖萬清,朱宇;皮膚瘙癢的研究進展及治療現狀;解放軍醫學雜志;2011年第06期。
8、夏隆慶,趙春霞;瘙癢的發生機制、分型和治療;臨床皮膚科雜志2003年第32卷第11期。
9、老年皮膚瘙癢癥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2018);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8年第32卷第11期。
10、徐恒,李令根;慢性皮膚潰瘍的治療研究進展;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04年第10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