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5-2藥性理論-常見簡答題摘錄

來自《中藥學習題集》

1、何謂四氣?四氣是如何產生的?)

四氣:是指藥物具有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又稱四性。

它反映了藥物對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的作用特點,是說明藥物作用性質的重要概念之一。四氣之外,還有平性,是指藥物寒熱偏性不明顯者,但這只是相對而言,實際上仍有偏溫偏涼之別,仍未超出四氣的范圍。

藥性的寒熱溫涼是從藥物作用于機體所發生的反應概括出來的,與所療疾病的寒熱性質相反。也就是說,藥性的確定是以用藥反應為依據,以病證寒熱為基準。能夠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藥物,一般屬于寒性或涼性,如石膏、板藍根對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熱證,有清熱瀉火、消腫解毒作用,即表明其具有寒涼之性。反之,能夠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藥物,一般屬于溫性或熱性。如附子、干姜對脘腹冷痛、四肢厥逆等寒證,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作用,即表明其具有溫熱之性。

2、四氣表示藥物對人體有何效用?)

四氣,從本質而言只有寒熱二性

對機體的效用可概括為兩個方面:凡寒涼性藥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熱毒等作用;凡溫熱性藥物,即表示其具有溫里散寒、補火助陽、溫經通絡及回陽救逆等作用。

四氣對人體作用也有兩面性,上述是正確應用時對人體的治療作用。倘若應用不當,其對人體產生不良作用的一面即可出現。此時,寒涼性有傷陽助寒之弊,而溫熱性則有傷陰助火之害。

3、簡述四氣的具體表述形式和陰陽屬性)

寒、熱、溫、涼、平,是藥物四氣的概括性表述。在具體表述時,除上述五種外,又常按四氣程度的不同進一步區分,標以大寒、大熱、微溫、微寒、平而偏涼、平而偏溫等。

四氣中溫熱與寒涼屬于兩類不同的性質,溫熱屬陽,寒涼屬陰。在共同性質中又有程度上的差異,又可分陰陽。溫次于熱,溫為陽中之陰,熱為陽中之陽;涼次于寒,涼為陰中之陽,寒為陰中之陰。

4、簡述藥性寒熱與藥物功效的關系)

藥性寒熱與藥物功效的關系是:

1、藥性寒熱與藥物功效是共性與個性、抽象與具體的關系。藥性寒熱與八綱寒熱相對應,是高層次上的抽象,而陰陽則是更高層次上的抽象。藥性寒熱只反應藥物影響人體陰陽盛衰和寒熱變化方面的基本傾向,并不完全說明藥物的具體作用,故掌握藥性寒熱不能脫離其具體功效,也只有這樣才能掌握具體藥物性寒或性熱的特點。如附子與干姜雖均性熱,而附子善回陽救逆,干姜則溫中散寒為長。

2、藥性寒熱是從特定角度概括藥物作用的性質,它只反應藥物作用性質的一個側面,而非所有方面。必須與五味、升降浮沉等相結合,方能全面認識與掌握藥性。

5、簡述四氣對臨床用藥的指導意義)

學習四氣是為了指導臨床合理用藥。其意義有以下幾點。

1、據病證的寒熱選擇相應藥物,治熱病投寒藥,治寒病投熱藥。如治氣分高熱,投石膏、知母;治亡陽欲脫,投附子、干姜等。

2、據病證寒熱程度的差別選擇相應藥物。如治亡陽欲脫,選大熱之附子,而治一般中寒腹痛,投溫性之煨姜。反之,則于治療不利,甚則損傷人體。

3、寒熱錯雜者,則寒熱并用,至于孰多孰少,據情而定。

4、對于真寒假熱或真熱假寒者,則又當分別治以熱藥或寒藥,必要時加用藥性相反的反佐藥。

6、何謂五味?五味是如何產生的?)

五味,指藥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其既是藥物作用規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藥物真實滋味的具體表示。

五味學說是中醫歸納解釋藥物效能的說理工具。五味,最初是由健康人口嘗藥物的真實滋味而得知,如黃連味苦、蜂蜜味甘、生姜味辛、烏梅味酸、芒硝味咸等。繼而人們發現藥物的滋味與藥效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和對應性,如功能發表行散的藥多辛味、能補虛緩急的藥多甘味、能斂肺澀腸的藥多酸味、能降泄燥濕的藥多苦味、能軟堅散結的藥多咸味。于是,在遇到用口嘗滋味不能解釋藥物的效用時,便依據上述規律反推其味,所推出的味與口嘗的味無關系。如葛根,臨床證明其既能生津止渴,又能發表透疹,用口嘗所得甘味只能解釋歸納其生津止渴作用,發表透疹則難以歸納解釋,而據發表透散多辛味的原則,則賦于其辛味。如此,葛根的藥味不只甘,而且有辛。經過無數次的推理比較,醫藥學家逐步認識到這種以藥效確定藥味的方法要比口嘗法更科學、更接近于臨床實際,故今之藥味確定,主以藥效,參以口嘗。藥味可以與滋味相同,也可以與滋味相異。藥味既是藥物的滋味,又超出藥物的滋味。

7、試述辛味所表示的作用及其對臨床用藥的指導意義。)

中醫認為,辛能散、能行,有發散、行氣、活血作用。如荊芥味辛,能散風發表,治表證;香附味辛,能理氣疏肝,治肝郁氣滯;川芎味辛,既行氣又活血,治血瘀氣滯。另有辛潤一說,意即辛味藥能行散輸布津液而潤燥,如半夏味辛,合硫黃治腸燥便秘。此外,古人還有辛燥、辛開之說,意即辛味藥能燥濕、開竅等。

辛味藥的不良作用是能耗氣傷陰,氣虛陰虧者慎用。

8、試述甘味所表示的作用及其對臨床用藥的指導意義。)

中醫認為,甘能補、能緩、能和,有補虛、和中、緩急、調和藥性等作用。如黃芪味甘,能補氣升陽,治氣虛下陷;熟地味甘,能滋陰補血,治血虛或陰血虧虛;鎖陽味甘,能補腎助陽,治腎陽虧虛;石斛味甘,能滋陰生津,治胃陰虧虛。又如飴糖味甘,既能緩急和中,治攣急作痛;又能調和藥性,與大黃、甘遂等作用強烈或有毒的藥物同用,以緩和其毒烈之性。再如甘草、蜂蜜等味甘的藥,還能解藥、食毒。此外,甘味藥多質潤而善于滋燥

甘味藥的不良效用是能膩膈礙胃,令人中滿,凡濕阻、食積、中滿氣滯者慎用。

9、試述酸味所表示的作用及其對臨床用藥的指導意義。)

中醫認為,酸能收、能澀,有收斂固澀作用。如五味子味酸,能斂肺止汗、滋腎澀精,治自汗盜汗、遺精滑精;五倍子味酸,能澀腸止瀉,治久瀉久痢;烏梅味酸,能斂肺止咳,治肺虛久咳;山茱萸味酸,能補肝腎、益精血、收斂固脫,治大汗虛脫、崩漏經多。另,酸能生津開胃、安蛔,如山楂味酸,能消食開胃,治食積消化不良;木瓜味酸,能生津開胃,治津傷口渴、消化不良;烏梅味酸,能生津安蛔,治津傷口渴與蛔厥腹痛。

酸味藥的不良作用是能收斂邪氣,凡邪未盡之證均當慎用。

10、試述苦味所表示的作用及其對臨床用藥的指導意義。)

中醫認為,苦能泄、能燥、能堅。其中苦泄的含義有三:一指通泄,如大黃苦寒,瀉熱通便,治熱結便秘;二指降泄,如苦杏仁味苦降泄肺氣,治咳喘氣逆;代赭石味苦而善降逆,治呃逆嘔喘。三指清泄,如黃連、梔子味苦,能清熱泄火,治火熱內蘊或上攻諸證。

燥即燥濕,如治寒濕的蒼術、厚樸,治濕熱的黃柏、苦參等均為苦味。

苦堅的含義有二:一指苦能堅陰,意即瀉火存陰,如黃柏味苦,與味苦甘的知母同用,能清熱瀉火、滋陰生津,治陰虛火旺;二指堅厚腸胃,即少量投用苦味的黃連、龍膽草等有健胃作用,常與健脾胃藥同用,治脾胃虛弱、消化不良。

苦味藥的不良作用是傷津、敗胃,津大傷及脾胃虛弱者不宜大量用。

11、試述咸味所表示的作用及其對臨床用藥的指導意義。)

中醫認為,咸能軟、能下,如昆布、海藻味咸,能軟堅散結,治瘰疬、痰核;鱉甲味咸,能軟堅散結,治肝脾腫大;芒硝味咸性寒,能瀉熱通腸,治熱結便秘燥屎堅硬。

咸味對人體的不良效應比較復雜,《素問·五臟生成篇》云:“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有的藥如食鹽不宜多食,高血壓動脈硬化者尤當如此。有的咸味藥如芒硝,能傷脾胃,脾虛便溏者慎用。

12、試述澀味所表示的作用及其對臨床用藥的指導意義。)

中醫認為,澀能收、能斂,同酸味一樣有收斂固澀作用,如龍骨味澀,能收斂固澀,臨床可用于一切正虛無邪之滑脫不禁證;赤石脂味澀,能澀腸止瀉,治久瀉久痢脫肛。

澀味藥能斂邪,邪氣未盡者慎用。

13、試述淡味所表示的作用及其對臨床用藥的指導意義。)

中醫認為,淡能滲、能利,如豬苓、茯苓味淡,能滲濕利水,治水腫、小便不利。

淡味藥大多能傷津液,凡陰虛津虧者慎用。

14、試述芳香味所表示的作用及其對臨床用藥的指導意義。)

中醫認為,芳香味屬物臭的范疇,其能散、能行、能開,具有化濕、辟穢、開竅、醒脾等作用。如藿香味辛芳香,能化濕和中,治濕滯中焦;薄荷芳香,能辟穢,治口氣穢濁;開竅的麝香、醒脾的佩蘭均有芳香味。習慣將芳香歸為五臭之列;有的也標上辛味,稱為辛香之氣。

芳香味與辛味一樣,亦能耗氣傷津,氣虛津虧者慎用。

15、試述氣味配合的意義、原則、規律及其與療效的關系。)

氣與味配非常必要,意義重大。因為氣與味分別從不同角度說明藥物的作用,其中氣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只有將二者合參才能較全面地認識藥物的性能。如紫蘇與薄荷雖均味辛而能發散表邪,但紫蘇性溫而發散風寒,薄荷性涼而發散風熱;黃芪與石斛雖均味甘而能補虛,但黃芪性溫而善補氣升陽,石斛性微寒則善清熱養陰。

氣與味相合的原則有二:1、任何氣與任何味均可組配;2、一藥中氣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也可以有二或更多。味越多,說明其作用越廣泛。

氣味配合規律有二:1、氣味均一,2、一氣二味或多味

氣味配合與療效的關系概之有二:1、氣味相同,功能相近。如辛溫的藥多能發散風寒,如麻黃、紫蘇等;辛涼藥多能發散風熱,如薄荷、菊花等;苦寒藥多能清熱解毒,如黃芩、黃連等;甘溫藥多能補氣或助陽,如黃芪、鎖陽等。有時氣味也有主次之別,如黃芪與鎖陽雖均為甘溫,但黃芪以甘為主則補氣,鎖陽以溫為主則助陽。2、氣味相異,功能不同。其中有味異氣同者,如麻黃辛溫能散寒發表、杏仁苦溫能降氣止咳、烏梅酸溫能斂肺澀腸、大棗甘溫能補脾益氣、肉蓯蓉咸溫能補腎助陽。有味同氣異者,如桂枝辛溫能發表散寒、薄荷辛涼能發表散熱、附子辛熱能補火助陽、石膏辛寒能清熱瀉火等。

16、何謂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如何產生的?)

升降浮沉是表示藥物對人體作用的不同趨向性。這種趨向性與所療疾患的病勢趨向相反,與所療疾患的病位相同。是說明藥物作用性質的概念之一。

藥物的升降浮沉是通過觀察藥物的性狀和研究藥物的性能功效,逐步總結出來的。如薄荷質輕辛涼,功善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故性屬升浮;代赭石質重苦寒,功善平肝潛陽、降逆止血,故性屬沉降。

17、試述確定升降浮沉的依據。舉例說明。)

確定升降浮沉的依據有以下四點:

1、藥物的質地輕重。凡花葉類及質輕者多主升浮,如桑葉、菊花;種子、果實及質重的礦物貝殼類藥多主沉降,如蘇子、枳實、磁石、石決明。

2、藥物的氣味厚薄。凡氣味薄者多主升浮,如蘇葉、銀花;氣味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大黃。

3、藥物的性味。凡性溫熱、味辛甘的藥為陽性,多主升浮,如桂枝;性寒涼、味酸苦咸的藥為陰性,多主沉降,如天花粉、芒硝。

4、藥物的效用。藥物的臨床療效是確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據。病勢趨向常表現為向上、向下、向外、向內,病位常表現為在上、在下、在外、在里,能夠針對病情,改善或消除這些病證的藥物,相對也具有向上、向下、向里、向外的不同作用趨向。如白前能祛痰降氣,善治肺實咳喘、痰多氣逆,故性屬沉降;桔梗能開提肺氣、宣肺利咽,善治咳嗽痰多、咽痛喑啞,故性屬升浮。

上述四點依據,在具體應用時應相互合參。特別是前三點,絕不能一圖而取,必須合參并結合臨床療效,才能準確判定其性屬升浮還是沉降。此外,有不少藥既不是單純升浮,也不是單純沉降,而是表現為升浮與沉降皆具的二向性。如胖大海,既具升浮之性而清宣肺氣、化痰利咽,又具沉降之性而清泄火熱、潤腸通便;前胡,既能降氣化痰而顯沉降性,又能宣散風熱而顯升浮性。有的藥物升降浮沉之性不明顯,如鶴草芽能殺蟲,升降難定。

18、試述升降浮沉的效用。)

升降浮沉的效用是:升和浮,沉和降,都是相對的。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發散向外,沉表示收斂固藏和泄利等。一般升浮性表示藥物能上行向外。分別具有升陽發表、祛風散寒、涌吐、開竅等作用。沉降性表示藥物能下行向內,分別具有瀉下、清熱、利水滲濕、重鎮安神、潛陽息風、消積導滯、降逆止嘔、收斂固澀、止咳平喘等作用。

如果不能合理地運用藥物的升降浮沉之性,亦可造成不良反應。若誤投或過用升浮之性明顯的藥于病勢上逆病的治療,或誤投或過用沉降之性明顯的藥于病勢下陷病的治療,均可加重病情。

19、試舉例說明升降浮沉的轉化條件。)

每一位藥物的升降浮沉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的。影響其轉化的條件主要有兩方面。

1、炮制。是指某些藥物的升降浮沉之性可因炮制而改變,如酒炒則升,姜汁炒則散,醋炒則收斂,鹽水炒則下行等。

2、配伍。是指某些藥物的升降浮沉之性可因配伍而改變,如在復方配伍中,少量性屬升浮的藥,在同較多的沉降藥配伍時,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制約;反之,少量性屬沉降的藥,在同較多的升浮藥配伍時,其沉降之性可受到一定制約。

20、試舉例說明升降浮沉對臨床用藥的指導意義)

掌握藥物的升降浮沉之性,可以更好的指導臨床用藥,以糾正機體功能的失調、使之恢復正常;或因勢利導,有助于祛邪外出。具體如:

1、病位在上在表,宜升浮不宜沉降。如治風寒感冒、頭痛鼻塞,用紫蘇、白芷等發表通竅之品。

2、病位在下在里,宜沉降不宜升浮。如治腸燥便秘,用潤腸通便的郁李仁、火麻仁等。

3、病勢上逆者,宜沉降不宜升浮。如治肝陽上亢,用平肝潛陽的代赭石、磁石等。

4、病勢下陷者,宜升浮不宜沉降。如治氣陷脫肛,用補氣升陽的黃芪、升麻等。

21、何謂歸經?歸經是如何產生的?)

所謂歸,即歸屬,指藥物作用的歸屬;所謂經,即人體的臟腑經絡。所謂歸經,即藥物作用的定位。就是把藥物的作用與人體的臟腑經絡密切聯系起來,以說明藥物作用對機體某部分的選擇性,從而為臨床辨證用藥提供依據。

歸經理論產生于中醫臨床實踐。前人在用藥實踐中觀察到,一種藥物往往主要對某一經或某幾經發生明顯作用,而對其他經的作用較小,甚至沒有作用。如同屬寒性藥,雖都能清熱,但作用范圍有別,有的偏清胃火,有的偏清肺熱,有的偏清心火,有的偏瀉肝火,有的偏瀉腎火。又如同屬補虛藥,也有補肺、補脾、補肝、補腎之別。這說明藥物的作用對機體的臟腑經絡存在著選擇性,將這些認識加以歸納,使之系統化,便成了歸經理論。

22、試述歸經的依據)

歸經的依據有四點:

1、臟象學說。所謂臟象學說,即論述人體臟腑各自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系的學說。它既是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又是中藥歸經的理論依據。如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出現異常,即可出現失眠、多夢、神志不寧、癲狂、呆癡、健忘、昏迷等癥,分別選用棗仁(養心安神)、遠志(寧心安神)、朱砂(鎮驚安神)、麝香(開竅醒神)等可減輕或消除上述諸證,即云其歸心經;又如肺司呼吸,主宣肅,當出現咳喘胸悶等癥時,即可知病變在肺,投用桔梗(宣肺祛痰止咳),杏仁(平喘止咳),桑白皮(清肺止咳)等藥能減輕或消除上述諸癥,即云其歸肺經。

2、經絡學說。所謂經絡學說,即研究人體經絡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相互關系的學說。它補充了臟象學說的不足,是中藥歸經的又一理論依據。該學說認為人體除了臟腑外,還有許多經絡,其中主要有十二經絡及奇經八脈。每一經絡又各與內在臟腑相聯屬,人體通過這些經絡把內外各部組織器官聯系起來,構成一個整體。體表之邪可以循經絡內傳臟腑,臟腑病變亦可循經絡反映到體表,不同經絡的病變可引發不同的癥狀。當某經絡發生病變出現病癥,選用某藥能減輕或消除這些病癥,即云該藥歸此經。如足太陽膀胱經主表,為一身之藩籬,風寒濕邪外客此經后,可引發頭項痛、身痛、肢體關節酸楚等癥,投用羌活(散風寒濕止痛)能消除或減輕這些癥狀,即云羌活歸膀胱經。

3、藥物特性。每種藥物都具有不同的形、色、氣、味等特性,有些醫家有時也以此作為歸經的依據,其中尤以五味多用,如辛入肺,陳皮、半夏、荊芥均味辛,故歸肺經;甘入脾,飴糖、甘草、黨參均味甘,故歸脾經等。然按此確定藥物的歸經往往帶片面性,即便是將諸特性合參有時也不準確。

4、藥物療效。前人通過長期的臨床觀察,逐步認識到每種藥物治病都有一定的范圍,以此確定藥物的歸經十分準確,如蘇子、白前能治療咳喘,而咳喘為肺臟功能失調所致,故歸肺經;茯神、柏子仁能治療心悸失眠,而心悸、失眠為心臟功能失調所致,故歸心經;鉤藤、天麻能治療眩暈抽搐,而眩暈抽搐為肝臟功能失調所致,故歸肝經等。

此外,也有人將前兩者屬理論依據,后二者屬藥物依據。

23、簡述歸經的具體表述方法)

歸經在具體表述時,一般采用十二臟腑經絡法表述,常直接書為歸心、肝、脾、肺、腎、胃、大腸、小腸、膀胱、膽、心包經等;或不提臟腑之名而用經絡的陰陽屬性表述,如入少陰、入太陰、入厥陰、入少陽、入太陽、入陽明;有時,也將上述二法合并表述,如入少陰心經、入厥陰肝經等。此外,有時按入氣、入學、走表、走里等表述。

24、試述歸經對臨床用藥的指導意義)

掌握歸經,有助于提高用藥的準確性,使臨床用藥更加合理。首先,指導醫生根據疾病表現的病變所屬臟腑經絡而選擇用藥。如熱證有胃火、心火、肝熱、肺熱之不同,治胃火牙痛、頭痛,即選歸胃經而善清胃火的黃連、升麻等;治心火亢盛,即選歸心經而善清心火的黃連、蓮子心等;治肺熱咳喘,即選歸肺經而善清肺熱的黃芩、桑白皮等;治肝熱或肝火證,即選歸肝經而善清肝火的龍膽草、夏枯草等。其次,指導醫生根據臟腑經絡病變的傳變規律選擇用藥。由于臟腑經絡的病變可以相互影響,臨床治療各種病證并不是某經病單純使用某經藥,還要根據臟腑經絡之間的生理關系和疾病傳變規律,選擇歸它經的藥與之相配進行治療。如咳嗽痰喘,治療時就不能只選用歸肺經的藥,若為肝火犯肺所致,常以歸肺經能清肺化痰的海蛤粉與歸肝經能清熱涼肝的青黛同用,使肝肺兩清,咳喘早愈;若兼脾虛者,又當以歸肺經的止咳化痰藥與歸脾經的健脾藥同用,使痰消咳喘早愈。

25、為何歸經必須與四氣五味合參?)

歸經與四氣五味都是藥性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各自從不同角度概括了藥物的性能,是有機地聯在一起的。在應用藥物時,如只掌握了藥物的歸經,而忽略了四氣五味是不夠全面的。因為某一臟腑經絡的病變有屬寒、屬熱、屬實、屬虛之不同,藥物本身也有溫、清、補、瀉之不同,如肺病咳嗽就有肺熱、肺寒、肺實、肺虛之別,若只知黃芩、干姜、百合、葶藶子都歸肺經能治肺病咳嗽,還無法使用,只有參照其性味才能準確選用,黃芪苦寒而善治肺熱咳嗽,干姜辛溫而善治肺寒咳嗽,百合甘微寒善治肺虛勞嗽,葶藶子苦寒善治肺實咳喘。歸其他臟腑經絡的藥物,也是這樣。可見只有將歸經與四氣五味合參,才能更好地指導臨床用藥。

26、為何歸經必須與升降浮沉合參?)

歸經除與四氣五味合參外,還必須與升降浮沉合參。如只注意將歸經與氣味合參,忘記或忽略了升降浮沉之性,也是不對,不全面的。因為同一臟腑經絡的病變,除了有寒熱虛實之不同外,還有病位在上、在下、在里、在表病勢向上、向下、向外、向內之分別。而藥物本身在性能上也具升降浮沉之差。倘若只注意藥物的歸經、氣味,忽略或忘記藥物的升降浮沉之性,臨床也不會有好的治療效果。如治外邪犯肺、肺氣不宣之喘咳,要用歸肺經而具有升浮發散的麻黃、桔梗等藥;而治肺熱喘咳、或肺氣不降之喘咳,則必須用歸肺經而具清肺平喘止咳的桑白皮、葶藶子、旋覆花等藥。由此可見,升降浮沉與歸經一樣,都是藥性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都從不同角度概述了藥物作用的特點,不可偏廢一方。

27、同歸某一經的藥,其歸經的含義是否相同?為什么?舉例說明。)

某些藥物的歸經有偏臟腑與偏經絡之別。雖然同一經但其含義卻不同。這是因為經絡與臟腑雖有密切聯系,但又各成系統,古有經絡辨證和臟腑辯證不同,且前者早于后者。致使不同歷史時期的醫家在確定藥物歸經時,或側重于經絡或側重于臟腑。如羌活與澤瀉雖皆歸膀胱,但含義不同。羌活善散膀胱經風寒濕,其歸膀胱是指作用偏于膀胱之經;澤瀉善清膀胱濕熱,其歸膀胱是指作用偏于膀胱之腑。

28、試述“毒”的含義)

“毒”,在中藥學中有狹義與廣義之別。物之能害人即為毒。這是狹義的毒,當包括今之藥物的毒性和副作用。毒性是指藥物對機體的損害。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劑量時藥物出現與治療需要無關的不適應。毒性反應對人危害較大,多因過用而致。副作用對人體危害輕微,停藥后能消失。

廣義的毒含義有三:1、“毒”為藥物的總稱,也就是說藥即是毒,毒即是藥。2、毒指藥物的偏性,亦即藥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其有某種偏性,這種偏性既能治療疾病,又能毒害人體,關鍵在如何應用。3、毒指藥物的毒性和副作用,即上述狹義的毒。

29、簡述確定中藥有毒無毒的依據)

確定中藥有毒無毒的依據主要有三點:

1、含不含有毒成分。一般有毒藥主含毒性成分,如馬錢子,砒石等;無毒藥不含毒性成分或含毒性成分甚微。

2、整體是否有毒。中藥大多為天然藥,一藥中常含許多成分,這些成分相互制約,有毒成分也不例外,致使有些含毒性成分的中藥在整體上不顯示毒性。

3、用量是否適當。使用劑量是否適當,是確定藥物有毒無毒的關鍵,未超出人體最大耐受量即為無毒,超過則為有毒。一般說凡有毒中藥,特別是有大毒者,治療量與中毒量比較接近或相當,安全度小,易引起中毒反應。無毒中藥雖治療劑量幅度大,安全度高,但也并非絕對不會引起中毒反應。其中一部分藥如人參、大黃等,常量或稍大于常量應用不會出現中毒反應,若大量應用,即有毒害人體的可能;而另一部分藥如山藥、浮小麥等,超大量應用或食用,也不會毒害人體,此即實際上的無毒藥。

30、簡述影響中藥有毒無毒的因素。)

藥物的有毒無毒受到多種因素影響。主要有品種與部位、產地、采集時間、貯存、加工炮制、劑型、配伍、給藥途徑、用量、用藥時間長短、施用面積,以及病人體質、年齡、性別、種屬、證候性質等。

31、試述引起中藥中毒的原因)

引起中藥中毒的原因有:

1、品種混亂。如有些地區將源于蘿藦科杠柳的香加皮當作五加皮入藥,然香加皮有毒,故常因使用不當而致中毒。

2、誤服毒藥。根據文獻誤載或傳說,誤服有毒中藥,致使中毒。如有人誤信馬錢子能避孕,取七粒搗碎服,遂致中毒死亡。

3、用量過大。有些人誤認為中藥均無毒或毒性甚小,不必嚴格控制劑量,在求愈心切的心理支配下,盲目加大用量,導致中毒。如近年臨床報道,有人過服人參和大面積涂敷斑蝥而致中毒死亡。

4、炮制不當。有些有毒藥生用毒大,炮制后毒減。若炮制不當,毒性不減,即可引發中毒。如有服含有炮制不當的草烏制劑而致中毒。

5、劑型不當。有些藥物在服用時對劑型有一定要求,違則中毒。如鴉膽子宜去殼取仁裝膠囊服,不應為丸散劑服,否則有蝕灼口腔及食道黏膜之副作用;砒石不能作酒劑,違之則斃命。

6、管理不當。有些單位對劇毒藥管理不當,造成藥物混雜,或錯發毒藥,遂致中毒。如誤將砒石當花蕊石等發給病人,造成中毒身亡。

7、辨證不準。臨床因辨證失準,寒熱錯投,攻補倒置,倒置中毒的案例時有發生。如明為脾虛泄瀉,反用大劑黃連,致使溏泄加重;雖為血虛,但兼便溏,仍投大劑當歸,致使溏泄不已。

8、個體差異。由于個體差異,對某些藥物的耐受性相異,乃至高度敏感,也常引起中毒。如白芍、熟地、牡蠣,本為無毒之品,常人服之一般不會發生毒副反應,但有個別病人服后引起過敏,臨床時有報道。

32、試述學習有毒無毒對臨床用藥的指導意義)

1、了解藥物作用的峻烈與緩和,以便正確運用。

2、掌握藥物的毒性大小,以防止中毒。

3、糾正“中藥無毒”的不正確認識,分別對待不同類型的藥物。

4、通過炮制、配伍、制劑等環節,減輕或消除藥物的毒性以保證用藥安全。

5、便于以毒攻毒,取有毒藥治沉疴頑疾。

33、使用有毒藥時應注意什么?)

使用有毒藥的注意事項主要有以下四點:

1、用量要適當,采用小量漸增法投藥,切忌初即給足量,以免中毒。

2、采制要嚴格,在保證藥效的前提下,嚴格把住采制藥各個環節,最大限度的減少其毒性。

3、用藥要合理,杜絕亂用濫投,孕婦、老幼及體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

4、識別過敏者,及早予以防治。

34、簡述解救中藥中毒原則。)

解救中藥中毒的原則主要有三點:遇有中藥中毒,首先應立即停止原藥的服用,以免加重中毒反應。其次,要通過查詢中毒經過、所用方藥及中毒癥狀,確定中毒原因及藥物,便于合理解救。其三,要應用合理的解救方法和藥物,尤其要結合現代認識及診斷方法,應用最佳解救措施,爭分奪秒的進行救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藥學知識|考點(3)中藥的作用.性能
中藥性味歸經功效 (之一: 性味歸經解)(轉載)
中藥學專業知識(一)第1講
中藥藥象
第十講 中醫藥理學基本理論之三#
五色理論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蒙山县| 顺义区| 安泽县| 太原市| 宁陵县| 都安| 阿合奇县| 来凤县| 浙江省| 日喀则市| 邯郸市| 尼玛县| 博客| 泗阳县| 张北县| 奉化市| 五台县| 高清| 京山县| 壶关县| 文水县| 定陶县| 瑞昌市| 扶风县| 岢岚县| 清丰县| 安吉县| 清河县| 湖北省| 东宁县| 长顺县| 昌江| 蓬莱市| 维西| 福建省| 明溪县| 西畴县| 广汉市| 澜沧| 博野县| 颍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