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類藥物多為質(zhì)重之介類或礦石類藥物,性偏寒涼,具質(zhì)重潛降之性,主入肝經(jīng),有平肝潛陽之功效。主治肝陽上亢證,癥見頭暈目眩、頭痛、耳鳴、急躁易怒、少寐多夢等。部分平抑肝陽藥兼有清肝火、明目等功效,又可用治肝火上攻之面紅、口苦、目赤腫痛、目生翳膜等。此外,本類藥亦可用治肝陽化風之痙攣抽搐及肝陽上擾之煩躁失眠。
石決明 《名醫(yī)別錄》
鮑科動物雜色鮑、皺紋盤鮑、羊鮑、澳洲鮑、耳鮑或白鮑的貝殼。
氣微,味微咸。以內(nèi)面具有珍珠樣光彩者為佳。
生用或煅用,用時打碎。
【藥性】咸,寒。歸肝經(jīng)。
【功效】平肝潛陽,清肝明目。
【應用】
1.肝陽上亢,頭痛眩暈:長于潛降肝陽,清泄肝熱,兼益肝陰,為平肝涼肝之要藥,善治肝腎陰虛,陰不制陽而致肝陽上亢之頭痛眩暈
2.目赤翳障,視物昏花,青盲雀目:長于清肝火、益肝陰,有明目退翳之功,為治目疾常用藥,凡目赤腫痛、翳膜遮睛、視物昏花、青盲雀目等目疾,不論虛實,均可應用
3.煅用有收斂、制酸、止血之功,用于瘡瘍久潰不斂,胃痛泛酸及外傷出血等。
【用法用量】煎服,6~20g,先煎。平肝、清肝宜生用,外用點眼宜煅用、水飛。
【使用注意】本品咸寒,易傷脾胃,故脾胃虛寒,食少便溏者慎用。
【鑒別用藥】石決明與決明子均能清肝明目,用治肝熱目赤腫痛、翳膜遮睛等。但石決明咸寒質(zhì)重,涼肝鎮(zhèn)肝,兼益肝陰,故無論實證、虛證之目疾均可應用,尤多用于血虛肝熱之羞明、目暗;并善治陰虛陽亢之頭痛眩暈。決明子苦寒,功偏清瀉肝火而明目,常用治肝經(jīng)實火之目赤腫痛;并能潤腸通便,治療腸燥便秘。
珍珠母 《本草圖經(jīng)》
蚌科動物三角帆蚌、褶紋冠蚌或珍珠貝科動物馬氏珍珠貝的貝殼。
氣微腥,味淡。以色白、內(nèi)面有光澤者為佳。
生用或煅用,用時打碎。
【藥性】咸,寒。歸肝、心經(jīng)。
【功效】平肝潛陽,安神定驚,明目退翳。
【應用】
1.肝陽上亢,頭痛眩暈
2.心神不寧,驚悸失眠
3.目赤翳障,視物昏花
4. 研細末外用,能燥濕收斂,用治濕瘡瘙癢,潰瘍久不收口,口瘡等癥。用珍珠層粉內(nèi)服可治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制成眼藥膏外用,可治療白內(nèi)障、角膜炎及結(jié)膜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10~25g,先煎。
【使用注意】本品屬性寒鎮(zhèn)降之品,故脾胃虛寒及孕婦慎用。
【鑒別用藥】石決明與珍珠母皆為貝殼類中藥,均為咸寒之品,入肝經(jīng),均能平肝潛陽,清肝明目,用治肝陽上亢、肝經(jīng)有熱之頭痛眩暈、耳鳴及肝熱目疾,目昏翳障。但石決明為涼肝、鎮(zhèn)肝之要藥,兼能益肝陰,善治肝腎陰虛,眩暈、耳鳴等陽亢之證;又長于清肝明目,故目赤腫痛、翳膜遮睛、視物昏花等癥,不論虛實,皆可應用,為眼科要藥。珍珠母又入心經(jīng),能安神定驚,故心神不寧,驚悸失眠,煩躁等多用。
牡 蠣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牡蠣科動物長牡蠣、大連灣牡蠣或近江牡蠣的貝殼。
氣微,味微咸。以質(zhì)堅硬、內(nèi)面光潔、色白者為佳。
生用或煅用,用時打碎。
【藥性】咸,微寒。歸肝、膽、腎經(jīng)。
【功效】潛陽補陰,重鎮(zhèn)安神,軟堅散結(jié),收斂固澀,制酸止痛。
【應用】
1.肝陽上亢,眩暈耳鳴:多用治水不涵木,陰虛陽亢,眩暈耳鳴之證
2.心神不寧,驚悸失眠
3.瘰疬痰核,癥瘕痞塊
4.自汗盜汗,遺精滑精,崩漏帶下:煅后有與煅龍骨相似的收斂固澀作用,可用于多種滑脫不禁之證
5.胃痛吞酸:煅牡蠣有制酸止痛作用,用治胃痛泛酸
【用法用量】煎服,9~30g,先煎。潛陽補陰、重鎮(zhèn)安神、軟堅散結(jié)生用,收斂固澀、制酸止痛煅用。
【鑒別用藥】龍骨與牡蠣均有平肝潛陽、重鎮(zhèn)安神、收斂固澀作用,常相須為用,治療陰虛陽亢、頭暈目眩,心神不安、驚悸失眠及各種滑脫不禁的病證。但龍骨主入心經(jīng),長于鎮(zhèn)驚安神,且收斂固澀之功優(yōu)于牡蠣,外用還能收濕斂瘡;牡蠣主入肝經(jīng),平肝之功較著,又能育陰潛陽,可治虛風內(nèi)動之證,味咸又有軟堅散結(jié)之功,煅后還能制酸止痛。
紫貝齒 《新修本草》
寶貝科動物蛇首眼球貝、山貓眼寶貝或阿紋綬貝等的貝殼。
氣微,味淡。以殼厚、有光澤者為佳。
生用或煅用,用時打碎或研成細粉。
【藥性】咸,平。歸肝經(jīng)。
【功效】平肝潛陽,鎮(zhèn)驚安神,清肝明目。
【應用】
1.肝陽上亢,頭暈目眩
2.驚悸失眠
3.目赤翳障,目昏眼花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先煎,或研末入丸、散劑。
【使用注意】脾胃虛弱者慎用。
代赭石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氧化物類礦物剛玉族赤鐵礦,主含三氧化二鐵(Fe2O3)。
氣微、味淡。以色棕紅、斷面呈層疊狀、有釘頭者為佳。
砸碎,生用,或煅后醋淬、研成粗粉用。
【藥性】苦,寒。歸肝、心、肺、胃經(jīng)。
【功效】平肝潛陽,重鎮(zhèn)降逆,涼血止血。
【應用】
1.肝陽上亢,眩暈耳鳴:長于鎮(zhèn)潛肝陽,清降肝火,為重鎮(zhèn)潛陽常用之品。取其重鎮(zhèn)平肝之功,亦可用治小兒急慢驚風,吊眼撮口,搐搦不定
2.嘔吐,噫氣,呃逆:為重鎮(zhèn)降逆之要藥,尤善降上逆之胃氣而具止嘔、止呃、止噫之效。
3.氣逆喘息
4.血熱吐衄,崩漏下血:質(zhì)重又善于降氣、降火,故尤適宜于氣火上逆,迫血妄行之出血證
【用法用量】煎服,9~30g,先煎。平肝潛陽、重鎮(zhèn)降逆宜生用,止血宜煅用。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易傷脾胃,故脾胃虛寒,食少便溏者慎用。孕婦慎用。
【鑒別用藥】磁石與代赭石均為鐵礦石類重鎮(zhèn)之品,均能平肝潛陽、降逆平喘,用于肝陽上亢之眩暈及氣逆喘息之證。然磁石主入腎經(jīng),偏于益腎陰而鎮(zhèn)浮陽、納氣平喘、鎮(zhèn)驚安神。代赭石主入肝經(jīng),長于平肝潛陽、涼血止血,善降肺胃之逆氣而止嘔、止呃、止噫。
刺蒺藜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蒺藜科植物蒺藜的干燥成熟果實。
氣微,味苦、辛。以飽滿堅實,色黃綠者為佳。
生用或炒用。
【藥性】辛、苦,微溫;有小毒。歸肝經(jīng)。
【功效】平肝解郁,活血祛風,明目,止癢。
【應用】
1.肝陽上亢,頭痛眩暈
2.肝郁氣滯,胸脅脹痛,乳閉脹痛
3.風熱上攻,目赤翳障:祛風明目之要藥。
4.風疹瘙癢,白癜風:活血祛風止癢
【用法用量】煎服,6~10g。
【使用注意】孕婦慎用。
羅布麻葉 《救荒本草》
夾竹桃科植物羅布麻的干燥葉。
氣微,味淡。以色綠、葉片完整、無灰屑者為佳。
切段用。
【藥性】甘、苦,涼。歸肝經(jīng)。
【功效】平肝安神,清熱利水。
【應用】
1.肝陽眩暈,心悸失眠
2.浮腫尿少
【用法用量】6~1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