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隨著營養科學的進一步發展,以食物為基礎的中醫食療學的現代解讀和發展離不開現代營養學。營養學與中醫食療學在學科知識體系上是有一定區別的。今天從一個新的角度說一說中醫食療學與現代營養學的結合問題,談一談現代食療的未來。
中醫食療和現代營養就像一對要結合的男女。首先的問題是,他們能結合嗎?其實,這就是中醫和西醫的結合問題。縱觀古今,關于中西醫結合與否有三種觀點:一是不能,二是能,三是湊合著過。
一、結合第一步,互相認識。
甲方:中醫食療
年齡:兩三千年(從周代算起)
籍貫:中國
早在周代就有以食療為基礎的食醫職業出現,歷史悠久。
乙方:西醫營養
年齡:時間不短(興盛于實驗醫學時代)
籍貫:國外
根據西方醫學歷史記載,2000多年前的埃及醫生發現有些病人有營養缺乏,并試圖以營養物(牛肉提取物,酒類,牛奶,大麥和小麥,肉湯等)灌腸法來提供營養。
現代營養學興盛于實驗醫學時代,以營養素諸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等為基礎,以提供能量,構建機體,修復組織,調節代謝這些營養素的作用為前提進行其學科構建
二、結合第二步,雙方有共同的研究發展基礎。
1、都是以食作為基礎。
2、都有共同的服務對象,都是為人類的繁衍發展服務的
3、有共同的研究目的。比如中醫食療和現代營養都關注生命與健康,都是以維護健康,消除疾病為目標的醫學課程體系。
4、有共同的認識和語言。比如在病從口入的飲食病因觀點上,在治病有食的食療方法上,中醫食療與現代營養學有共同的看法和觀點。
三、二者存在差異。
1、認識上有差異。
中醫食療學是從食物的整體作用角度出發。更注重人體作用的體現。調節飲食的整體均衡,促進機體健康是其本質。
現代營養學從食品物質含量等角度出發。注重成分分析對比。調節營養成分平衡是其治療的主旨。
就像看到一個蘋果。現代營養學是從營養素角度關注蘋果里的水分,維生素,膳食纖維的含量。食療學是從中醫藥食理論出發,看到的是蘋果的食性是寒熱溫涼,歸經,進入到人體的效用。兩者的區別是兩種醫學思維的區別。
2、方法和目的上有區別。
中醫學的治療注重整體觀念,強調治療的目的目標是從整體的機能調節為主要出發點。所以從治療層面上而言,更注重身體整體的均衡協調。
現代營養學以生物醫學體系為思維根據,注重的治療是了除癥狀。局部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雖然隨著現代整體醫學模式的引入,這種局限性有所改進,仍然有不足之處。這是二者在治療思維上的差異。
四、外部的影響因素也很關鍵。
1、門第有別。
作為中醫和西醫而言,一個是主流醫學,一個是立足傳統的替代與補充醫學
2、害群之馬。
各家均有一些害群之馬,影響著雙方關系的進一步發展。
比如一些以食療為旗號忽悠的各位大師,不僅損人利己,還壞了中醫的名聲,讓現代營養學為代表的現代醫學從業人員詬病不已。
五、結合是大前提。但要保證結合的質量和幸福,就必須做到理解,寬容,成熟。
1、理解。理解是從對方的角度去想問題。畢竟是兩種思維不同的醫學體系,不要刻意的用自身的思維理解或者曲解對方,要試著通過對方的理論體系去學習和理解,要看到別人的長處,要尊重彼此,互相進步。
比如中醫的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就很值得借鑒
2、寬容。存在即合理。不要認為中醫是不科學的,中醫食療是不科學的,科學不是絕對,即便是現代醫學科學,也是在不斷否定和驗證中前行。
3、成熟。成熟就是試著共同去幫助別人解決問題。比如對病人而言,食療的可接受性和文化影響無處不在,而現代營養的驗證體系又非常靠譜,對病人而言,無論是白貓還是黑貓,只要能抓住老鼠就是好貓。這都是解決問題的重要前提。
六、結合是大勢所趨。
1、從醫學發展而言,臨床營養與食療的應用將是醫療,護理之外健康衛生服務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
2、從學科發展角度而言,融合和交叉是大前提,對多學科開放,廣泛融合的結合體系標志著中醫食療與現代營養的結合將成為未來生命之樹上美麗的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