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接上文
做事情不要怕別人嘲笑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譯文;上士聽了道的理論,努力去實行;中士聽了道的理論,將信將疑;下士聽了道的理論,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為道了。感悟;一些人,聽聞了大道也嘲笑不已。我們就明白了,就連大道都會遭到人的嘲笑,更何況是我們普通人做事呢?所以千萬不要怕被人嘲笑。《論語》重有記載,弟子問孔子,所有人都說這個人好,這個人是不是很好呢?孔子說,這個人肯定不好。真正的好人是這樣的,好人夸獎他,壞人貶損他。
六親不合,才會有孝慈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合,有孝慈;國家混亂,有忠臣。
譯文:大道被廢除了,才有提倡仁義的需要;聰明智巧的現象出現了,偽咋才盛行一時;家庭出現了紛亂,才能顯示出孝與慈;國家陷于混亂,才能見出忠臣。感悟:這段話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一是它的直接內容,即指出由于君上失德,大道廢除,需要提倡仁義以挽頹風。老子對當時病態社會的種種現象加以描述。二是表現了相反相成的辯證法思想,老子把辯證法思想應用于社會,分析了智慧與虛偽··孝慈與家庭糾紛·國家混亂與忠臣等,都存在著對立統一的關系。這是說,社會對某種德行的提倡和表彰,正是由于社會特別欠缺這種德行的緣故。靜中有大智慧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譯文:厚重是輕率的根本,靜定是躁動的主宰。因此君子終日行走,不離開載裝行李的車輛,雖然有美食勝景吸引著他,卻能安然處之。為什么大國的君主,還要輕率躁動以治天下呢?輕率就會失去根本;急躁就會喪失主導。感悟:君在古代意思很豐富,不僅指君王·君主的意思。一個人精神上的主導也可以稱為君。老子在這里是告訴我們靜的作用。常言道,靜水流深。內心的靜是我們看事情·思考問題的一個基礎。靜能定,定能生智慧。《大學》中說,靜而后能定,誠然。
做事情要懂“正”和“奇”
以證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譯文:治國要用“正”,帶兵打仗要用”奇',取天下要通過“無事'
感悟:正和奇是一組相對的詞匯。老子說以證治國,就是說治國要名正言順,發布法律規章讓大家知道,按部就班,有條不紊,就是要講規則。以奇用兵,就是說,帶兵打仗要時常突破常規,出奇制勝。這給我們做事做人啟發很大。做人要正,講信用,心口如一。做事情則要將變通,打破常規,創新方式。
如何做成大事·做難事?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比作于細。譯文:要想做成難事,必須從容易的事著手;要想做成大事,必須從細小的事情入手。感悟:都是很多事糾纏在一起,盤根錯節,要從容易的地方入手;天下的大事,也都是有小事糾纏在一起,所以做大事,要從小事做起。因此圣人始終不直接去做大事,所以能夠成就大的功業。輕易許諾肯定難以兌現,把事情看得太容易肯定會遇到太多的困難。因此圣人要把它看的困難一些,所以最終不會遇到困難。老子這幾句話,講出了事物難易·大小的辯證關系,很富有哲理意味。在老子看來,對于難事,應從容易下手的地方做起對于大事,應先從細小處著手。他主張先易后難,逐步完善,以螞蟻啃骨頭的勁頭,一點一點擊干。老子告訴我們做事的方法策略,值得每一個人深思。
最好的領導是怎樣的?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兒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譯文:最好的統治者,人民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統治者,人民親近他并且稱贊他;再次的統治者,人民畏懼他;更次的統治者,人民輕蔑他。統治者的誠信不足,人民才相信他。感悟:“不知有之”,有版本作“下知有之”,意思相近。老子的政治智慧是很先進的,他告訴我們什么是最好的統治者。我們用一個小故事形象地說明這一點。話說在齊國,紅洪水沖垮了橋,一位老人被阻在河水這邊。這時候晏子(齊國宰相)也要過河,就用自己的船把這位老者載到了對岸。老者過河后感激涕零,稱頌晏子的圣德。這就是老子說的;其次,親兒譽之。最好的統治者是這樣,發現橋被沖毀,立即組織人修好橋,無聲無息地就把橋修好了。人們不知道橋是誰修的,或者說人們津津知道統治者很快修好了橋,或者根本不知道橋壞過。
大道之行,不責于人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為善?是以圣人執左契,而不責于人。”譯文;和解大的怨恨,必然還有殘余的怨恨,怎么能算是妥善呢、因此,圣人執借據卻不逼索與人。有德者就像執借據而不逼索一樣,施德不求報,得理能讓人。感悟:人生最難的就是不責于人,既不責備他人。這是很高的修養。老子強調,為人寬善,即使我們占盡優勢,也不能咄咄逼人。老子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叫“善”。當我們處于略勢的時候,不責于人是大多數人能做到的。一旦你占了優勢,還能做到不責于人,這才是真正的善。
與人而愈有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已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譯文:“勝任”不積累財貨,他盡全力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充足;他盡可能給與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天的法則是利物而不害物。“圣人”的準則是幫助別人而不和別人爭奪。
感悟:世上的人都在不斷積聚財富,老子告訴我們另一種富有。真正的有智慧的人,不在于他積累多少財貨,因為積累起來的菜或總是有限的。行善幫助別人,而與人而愈有。在現代社會,我們滿耳充斥的都是“競爭‘《”競爭“”競爭“。殊不知,天地間萬事萬物的規律恰恰是相反的,你不爭,謙讓,給與,一心一意地去做事,反倒會得到的更多。小人錙銖必較,爭而不為,一天到晚爭來爭去,常常什么都得不到。就算一時得到,也終有一天”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其實,想明白了就會發現,給與的同時也就是在獲得,堅持不斷地給予,就一定會有大收獲。正所謂”助人者,人恒助之“。我們奉獻不求回報,我們施舍不求得到,我們堅持廣種福田,一定會”愈有愈多“,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的道理吧。
成熟是一種光而不耀的境界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譯文:圣人方正而不孤傲,諭旨道者雖有所合于規矩;有棱邊而不至于割傷別人。比喻為人廉正寬厚。坦率但不過分放肆。’光而不耀“即光明而不耀眼。感悟:《易經·乾卦》上說:亢龍有悔。亢就是飛得太高,至進不知退。只看到事物的一個方面,就是不成熟的表現,必然會招致不好的結果。真正成熟的人一定懂得辯證,懂得度。真正的成熟就好似老子說的,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這的確是一種難得的境界。修道要做減法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譯文:求學要每天積累學問,修道卻要每天減少;不斷減少,以至于無為。感悟:任繼愈先生認為:“老子承認求學問,天天積累知識,越積累,知識越豐富。至于要認識宇宙變化的總規律或是認識宇宙的最后的根源,就不能靠積累知識,而要靠”玄覽“,靜觀”。他注重理性思維這一點是對的,指出人失蹤規律和人是個別的東西的方法用有所不同,也是對的。不自私,才能“成其私”。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譯文:圣人堅持以其無私的心態,反而成就了他個人。感悟:這里當然不是指那種以退為進的權術。這主要是因為對“私”的誤讀,“私”的本意是“個人,自己”,而不是只做“自私,私利”講。圣人"后其身‘·“外其身”自然是無私之為·無心之為,而不是為了成就自己私利的花招。因為無私得到人們的推崇而有所成就,不會死圣人的陰謀,而是自然的結果。聯系人生的體驗科了解,如果心存私念,所為非人,要做到’后其身“·”外其身‘,一時一事或許可能,持久而為就做不到了。所以,老子的“無私”是真“無私”而不是假“無私”,老子所提倡的行道而不是陰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