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紅樹林心理咨詢服務 ,作者尤紅
因為專注 所以專業
作者簡介?
尤紅,紅樹林心理咨詢機構創始人,臨床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碩士,廣州大學應用心理學專業碩士校外導師,廣東省心理健康協會理事,廣東電視臺、廣州電視臺特約嘉賓。本文經授權刊發。
回想你的青春期,你有哪些難忘的回憶?
那時候,你在哪里?你是什么樣子的?你喜歡做什么?
當你的身體迅速發育、性欲萌發的時候,你有過惶恐、興奮和羞愧嗎?
當你的心境莫名變化、情緒起伏很大,卻無人能理解的時候,你感到混亂、孤獨和苦悶嗎?
當你希望像大人那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或者嘗試新鮮事物卻被大人和環境限制的時候,你陷入過深深的迷失、無力和憤怒嗎?
“他/她不知道怎么了,最近特別倔,一點都不聽話了!”
“他/她最近不像以前那么開朗了,常常一個人躲在屋里面,不知道干啥!”
“最近他/她在同學面前可注意形象了,我在旁邊讓他覺得尷尬……”
“他/她的情緒變得特別不穩定,動不動就發脾氣,別人說點啥他/她都特別敏感!”
青春期的孩子為什么“叛逆”?
這樣形容青春期一點都不夸張,“青春期對于孩子來說是一個危機四伏的階段”。那么,我們如何陪伴他們平穩度過?
青春期的孩子為什么叛逆?
有些父母對我說:我擔心自己這樣下去會得“精神病”;
有些父母對我說:我不想管了,讓他自生自滅吧;
有些父母甚至自己難免產生輕生和結束痛苦的想法。
我本人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也經歷過很多艱難。
不知道從哪一天開始,孩子對我很不耐煩,一言不合就沖進自己的房間,狠狠地關上門,重重地拉上門鎖,并且在門口貼了一張大大的紙條“閑人免進”!!!
我的憤怒油然而生,也感覺悲傷委屈,養育孩子的各種艱辛涌上心頭:我怎么就成了不相關的人!真是白眼狼!!!
盡管我從事心理咨詢工作,陪伴過很多遇到困難的父母和孩子,但是,當我自己面對這些的時候,也感覺受傷、無助,甚至是絕望。
我知道,這不是孩子問題,而是我需要面對的困難,我必須找到合適的方式調整我自己,以平和的心態面對孩子。
這個過程不是一兩天或者一兩個月,而是幾年,甚至不知道什么時候是盡頭。
堅持、堅持、再堅持,我陪伴孩子走過了那一段艱難的時光。
性成熟;
成人與孩子的交界;
未來與學業的迷茫。
我的來訪者說,當他11歲玩游戲的時候,電腦畫面彈出有關性的畫面,他不清楚是什么,點進去看,身體本能地有性興奮的感覺。
往后,他常常瀏覽這類網站,同時他又覺得這是不能告人的行為,特別不能讓父母知道,從此他對父母關上了自己的心門。
一方面他享受性興奮的感覺,一方面他又以這種感覺為恥。慢慢地,他患上了強迫癥,不斷清洗自己,13歲的時候,父母才發現不對勁,帶他來看心理咨詢師。
我有一個14歲的來訪者,學習成績下降,不想上學,有自殘行為,覺得活著沒意思,在醫院診斷為抑郁癥,醫生建議心理咨詢。
孩子來了,我問她:你來到這里想告訴我什么?
她說:我想要死。
我問:在你死之前有什么愿望嗎?
她說:我希望你幫幫我媽媽。
我問:媽媽怎么啦?
她開始控訴媽媽。控訴結束之后,她說:我要說的話說完了,你跟我媽媽說吧。
媽媽感覺很沮喪,跟孩子開始了心理成長之旅。每次咨詢,女孩都讓媽媽先進咨詢室,然后她進入咨詢室投訴媽媽,似乎是孩子陪伴媽媽來咨詢,希望媽媽改變。
我特別佩服這位媽媽,她聽從孩子的安排,在咨詢室內探討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幫助自己和孩子,在生活中也不斷地調整自己,改變跟孩子相處的方式,親子關系得以修復,孩子又開始信任媽媽,回歸自己的生活,認真思考自己的發展之路。
我是誰?
別人認為我是誰?
我為什么來到這個世界?
我喜歡什么?
我想要什么?
我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
我有一個來訪者,從小到大都是天之驕子,是讓父母感到驕傲自豪,值得炫耀的孩子。求學期間一直很順利,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一帆風順。畢業后也有一份很好的工作,也很快得到上司的欣賞和信任,并且讓他獨立負責一個項目,鼓勵他大膽去干。
后來,上司在他所負責的項目執行中發現問題,批評了他幾句,他無法忍受項目的缺陷,特別是上司的批評,感覺這一生都完了,盡管上司一再挽留,他還是辭去了工作,從此非常頹廢,不再找工作。
在心理咨詢過程中,他說,他從小都是大家眼中的好孩子,得到了很多欣賞和贊揚,是其他家長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他自己也為此很自豪,同齡人還在彷徨的時候,他已經結婚生子。
他的成長經歷也許是我們每個人都很羨慕的,但不經歷風雨,難以見彩虹!
他沒有發展出承受挫折的能力。
在他的生命經驗中,得到別人的贊賞是他生命的唯一追求,別人怎么看是他生命的唯一意義,他從來沒有思考過:他自己是誰,他自己喜歡什么,他自己想用什么樣的方式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一旦感受到別人的失望,他自己人生的價值也蕩然無存。如果他青春期能夠對認識自己有一些探索,不至于稍遇挫折就想放棄自己。
如何陪伴孩子平穩度過青春期?
一位媽媽因為14歲的孩子情緒抑郁而來咨詢我,當她談到她處理情緒的方式,她說,我曾經在歇斯底里的情緒里使勁地宣泄我對孩子、工作、生活的各種 不滿,我的孩子站在我的旁邊,她當時承受了多少不應該由他承受的負面情緒和傷害啊。
是的,她的孩子的確因為她的情緒問題而恐懼,不敢在媽媽面前表現自己負面的感受,只有躲進抑郁里。
我問孩子,什么情況下她可以感到放松?
她說,當我因抑郁而住院的時候,爸媽相信我真的病了,不再要求我,不再對我發脾氣。
有一個16歲的來訪者,他在別人眼中是一個活潑開朗,善解人意的孩子。他來咨詢是因為他的同桌發現了他的遺書,報告給老師,老師報告給家長。
大家都非常震驚,這樣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怎么會想到結束自己的生命呢?
在咨詢中,他說:我到醫院看病,診斷為抑郁癥,已經有半年多了。
我問:為什么不告訴父母呢?
他說:如果告訴父母,父母會受不了的,爸爸忙于事業,沒有時間也沒有耐心關注我,媽媽是個極度焦慮的人,經常小題大做。父母也經常說,我一個是男人,要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要照顧媽媽。
這個孩子從小就發展出安撫媽媽情緒的能力,媽媽情緒穩定了,他自己就會好過一些。
他的媽媽人格不夠成熟,父親在心理上又是缺失的,無法給孩子提供穩定的心理空間的,于是,孩子沒有安全感,他需要過早地成熟去自我照顧,以及討好周圍所有的人,但是,他的成熟是虛假的,他的真實自己得不到滋養和發展,最終,他因為無法維持虛假的自己而崩潰了。
直到他抑郁了,才引起了父母的足夠重視,這時候,當父母參與到心理咨詢中來,成為更加成熟而有父母的功能的人,他才終于做回孩子。
一個初三的孩子曾經給我談到他的一個意象:
我走在一條長長的隧道中,光線暗淡,感覺危機四伏,我好害怕。我拼命地向前奔跑,不知道什么時候是盡頭,跑累了,就蹲在地上,縮成一團。
他說:大約是從小學五年級開始,他感覺自己身體內有兩個人,一個是外向的,積極的,一個是內向的,消極的。所以,他有時候正常上學,玩耍,有時候則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內在世界中,上課聽不清老師講什么,也不想跟任何人有交流,他對自己的狀態很不滿意,但卻又無能力。
慢慢地,那個積極狀態的自己似乎不見了蹤影,那個消極狀態的自己占據了自己的生活。學習成績下降,從尖子班調到普通班,最后不愿意上學,蜷縮在自己的房間里,上網,困了睡覺。這時候才引起父母的關注和重視。
未來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想從事什么職業,做什么工作?
為什么這么想?
寫在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