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你怎么看待早戀的問題?如果孩子早戀了,你會怎么做呢?
在戀愛教育中,其實是不用“早戀”這個詞,也不是和孩子說,你不能談戀愛,影響學習,而是要和孩子討論:
如果你心中有一份感情,你會做什么選擇?
你是表白、暗戀、放棄還是做朋友?
每一種選擇會有什么利弊?
這才是一個賦能的教育。
本期,「此念」與性別專家,性教育專家,方剛,一起探討:戀愛教育究竟該教什么?國外好的性教育是什么樣的?
cinian
▲ 點擊觀看【了不起的身體】視頻號
方剛
性教育專家
性與性別專家
給2萬名孩子講過性教育
著有《家庭性教育16講》
《賦權型性教育:給孩子好的性教育》
等70余部專著
此念對話方剛 直播預告
「此念」將邀請方剛一起探討「青春期的那些事兒」,7月6日,此念課堂視頻號19:30-21:30 開播,歡迎大家預約觀看!
鎖定@此念課堂視頻號,預約直播
01
倡導增能賦權型性教育
培養孩子選擇的能力
▲ 圖片來源:《我們從哪里來》方剛著 黃瑾如繪
方剛:好奇心會帶來各種性的嘗試。如果我們都坦然地,臉不紅心不跳地把性拿出來談,反而去掉了那個神秘感。一定是出于好奇心才會去私下摸索,而又不知道這個摸索有什么風險,這才最可怕。
我原來接觸過一個案例,有個女孩在高中的時候很乖,很聽話,不談戀愛,專心學習。但是當她上大學以后,忽然變了,一個學期換了三個男朋友,還發生性關系,最后導致意外懷孕。
她從小就沒有被增能賦權,一直被父母管教,一旦逃脫父母,她就感覺解放了。但是那時候她不知道該怎么做,她還沒有學會保護自己,沒有學會自主、健康、有責任的性。所以家長知道這些后果,你真的需要好好思考要一直管教孩子嗎?
所以我們倡導的賦權型性教育,就是要讓受教育者具有做出對自己和他人負責任、選擇的能力,而不是直接教育他什么是對,什么是錯。
方剛:我們年輕的一代,無論在身體上、智力上、情感上肯定比過去一代要發育得更早、更好,這不容否認。
我每年都會辦性教育的夏令營、冬令營。比如剛辦完夏令營,有一個孩子的父母就和我說,我孩子還小,才十三歲,我過一兩年再來。結果冬令營還沒開,他們就在微信上迫不及待地問我,什么時候開營?說他們看見兒子的手機,已經有發生性關系的消息,他還不到十四歲。
夏令營里有兩個孩子都是不到十四歲就已經發生性關系,而且還是女生主動要找男生,現在已經不能按我們過去的思維去理解這一代人。
所以我自己主張,在青春期的教育中一定要有戀愛教育,在我們的教學中,把它歸入到青春期性教育營,11歲的孩子就可以來參加。
但是在我們的戀愛教育中,我們是不用“早戀”這個詞去形容,也不是和孩子們說“你不能談戀愛,談戀愛不好會影響學習”。你對孩子說這些沒有用。青春期有叛逆,這很正常,人不是機器,你輸入一個符號他就會聽你的話。
以戀愛教育為例,我們會和孩子討論,如果你心中有一份感情,怎么辦?一般孩子會說出四種選擇:表白、暗戀、放棄、做朋友。我們就在夏令營大廳的四角放四個選項,你選擇哪個答案,你就站過去。
選擇完后,我再逐一地問,你為什么做這個選擇?這個選擇有什么優點和缺點?孩子通常能想到優點,想不到缺點,我們就啟發他說出缺點,因為每個選擇都一定有優點和缺點。
如果孩子想不出來,我就讓別的選擇組來討論這個選擇有什么缺點,然后我們再一起想這個缺點出現的時候,你該怎么做?所以表白有優點、有缺點,缺點出現了怎么辦?暗戀一定也有缺點,放棄也是。
我們一整天就在做推演。戀愛之后,你還可能面臨失戀、移情別戀,老師、家長反對,吃醋。我們就逐一地討論,吃醋怎么辦?老師家長反對怎么辦?他要想發生性關系,我不想怎么辦?戀愛之后,發現三觀不和怎么辦?別的同學嘲笑我們怎么辦?對方要分手怎么辦?我想分手,對方不分手怎么辦?
我們從頭到尾不告訴孩子,你該不該談戀愛,談戀愛是好還是壞,我們就告訴他每一個選擇會帶來什么,帶來之后你又該如何選擇,讓孩子自己思考。
一整天推演下來,我都沒有說戀愛好不好,但是很多孩子跟我說,我原來想戀愛,現在不想戀愛,因為太麻煩。還有孩子說,沒關系,我能承受,所以這就是我們關于戀愛應該有的教育。
但是家長能不能接受?很多家長不相信孩子,他們覺得你讓他討論一天,你讓他自己選擇,他就能夠做出對自己負責任的選擇嗎?
我們要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有積極向上的力量,孩子也不一定做壞事。
但是家長也要知道,即使你規定他一個選擇,他也未必肯做,因為那不是他自己做出的選擇。通過思考做出來的選擇,可能對他最好,因為我們沒有打壓、沒有排斥,只有尊重。
在尊重的情況下,孩子才會更加地愛自己。當然我們也不能排除孩子因為年齡小,他的選擇可能是錯誤的,那家長該如何應對?
首先不要立馬阻止他,如果你覺得是錯誤的選擇,他可能會受傷,那你要在他即將跌倒的地方等著,扶他起來,這個過程中他成人了,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有朝一日,他會離開你,你沒有辦法總盯著他。
02
孩子是否懂得自主健康責任
應該是性教育關心的重點
▲ 圖片來源:《我們從哪里來》方剛著 黃瑾如繪
方剛:我去荷蘭考察過性教育,在青少年科技館,有一個展柜里展出一組組的木偶擺出各種性交的姿勢,我一看都嚇壞了,一幫小孩和我一起看各種性交姿勢,我當時也受到很大沖擊。
荷蘭是全世界首次性行為年齡最晚的國家,而且還有一個有趣的調查,一對中學生情侶,他們從戀愛到接吻平均用一年,從接吻到肢體撫摸用一年,從撫摸到插入式性行為用一年,要走過三年的時間。與此同時,他們的父母普遍都會接受自己上中學的孩子帶男女朋友回家過夜。
我認識一個性教育專家,他的孩子帶自己的女朋友回家過夜能被父母接受,但是他們用了三年,因為這個過程,就是在教育孩子增能賦權,讓孩子自己做選擇。所以孩子談戀愛會選擇要不要接吻?接吻了,萬一明天分手怎么辦?孩子會自己去思考,直到他覺得能夠負責了,再采取這個行動。
有思考以及選擇能力的孩子,是一點都不需要家長操心。但是我也聽到的一個說法是,我們孩子沒有這個能力,這不是荷蘭。為什么覺得我們中國人的能力就不如外國人呢?因為你從來沒有相信他有這個能力。
方剛:你不相信孩子有能力,你沒有給他機會成長,你讓他怎么成長?所以要徹底改變教育觀念,性教育本質上是一個教育觀念。
在美國有一些性教育流派,比如守貞教育,就告訴孩子結婚之前不要發生性關系。結果統計顯示,首次性交年齡最早的是十三歲左右,而且性病、意外懷孕、甚至艾滋病比例占全世界最高。為什么?規訓、懲罰、禁止不是教育,它達不到成長,還可能會造成孩子叛逆。
縱觀全世界的性教育,沒有統一標準,每個孩子都不同,所以才需要家長去學習。
03
父母之間的交往方式
會對孩子未來產生影響
▲ 圖片來源:《我們從哪里來》方剛著 黃瑾如繪
方剛:性的三個原則:自主、健康、責任,這是我們未來思考“性”問題很重要的出發點。
現在社會充斥著對性問題焦慮的父母,你擔心的問題不一定會帶來傷害,你的焦慮反而會帶來傷害。實際上,父母每天的交往方式就是對孩子的教育,在生活中看到父母是怎么相處,也就是他理解未來婚姻、親密關系的一個過程。
最終我們做性教育的目的,還是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長,人生的道路不會因為性問題,情感問題而受到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