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毛宗崗父子《讀三國志法》上

毛宗崗父子《讀三國志法》上

毛宗崗父子《讀三國志法》解釋中的解釋,精中精!

羅貫中《三國演義》是真正小說,一字千金!

毛宗崗《讀三國志法》是真正評論,一字千金!

羅貫中一寫,毛宗崗父子一評,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毛宗崗批評《三國演義》是一生要讀的書,讀出了世界上僅有的真正的幾位作者著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之美,一層套一層。

【讀《三國志》者,當知有正統,閏運,僭國之別。正統者何?

蜀漢是也。僭國者何?

吳、魏是也。閏運者何?

晉是也。魏之不得為正統者,何也?

論地則以中原為主,論理則以劉氏為主,論地不若論理。故以正統予魏者,司馬光《通鑒》之誤也。以正統予蜀者,紫陽《綱目》之所以為正也。

《綱目》于獻帝建安之末,大書后漢昭烈(劉備)皇帝章武元年,而以吳、魏分注其下,蓋以蜀為帝室之胄,在所當予:魏為篡國之賊,在所當奪。是以前則書劉備起兵徐州討曹操,后則書漢丞相諸葛亮出師伐魏,而大義昭然揭于千古矣。

夫劉氏未亡,魏未混一,魏固不得為正統。迨乎劉氏已亡,晉已混一,而晉亦不得為正統者。何也?

曰:晉以臣弒君,與魏無異,而一傳之后,厥祚不長,但可謂之閏運,而不可謂之正統也。至于東晉偏安,以牛易馬,愈不得以正統歸之。故三國之并吞于晉,猶六國之混一于秦,五代之混一于隋耳。秦不過為漢驅除,隋不過為唐驅除,前之正統以漢為主,而秦與魏、晉不得與焉,亦猶后之正統以唐、宋為主,而宋、齊、梁、陳、隋,梁、唐、晉、漢、周俱不得與焉耳。且不特魏、晉不如漢之為正,即唐、宋亦不如漢之為正。煬帝無道而唐代之,是已,惜其不能顯然如周之代商,而稱唐公,加九錫,以蹈魏、晉之陋轍,則得天下之正,不如漢也。若夫宋以忠厚立國,又多名臣大儒出乎其間,故尚論者以正統予宋。

然終宋之世,燕云十六州未入版圖,其規模已遜于唐,而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取天下于孤兒寡婦之手,則得天下之正,亦不如漢也。

唐、宋且不如漢,而何論魏、晉哉?

高帝以除暴秦、擊楚之殺義帝者而興;光武以誅王莽而克復舊物;昭烈以討曹操而存漢祀于西川。祖宗之創之者正,而子孫之繼之者亦正,不得但以光武之混一為正統,而謂昭烈之偏安非正統也。

昭烈為正統,而劉裕、劉智遠亦皆劉氏子孫,其不得為正統者何也?

裕與智遠之為漢苗裔遠而無徵,不若中山靖王之后近而可考,又二劉皆以篡弒得國,故不得與昭烈并也。后唐李存勖之不得為正統者,何也?

曰:存勖本非李而賜姓李,其與呂秦、牛晉不甚相遠,故亦不得與昭烈并也。南唐李昇之亦不得繼唐而為。正統者,何也?

曰:世遠代遐,亦裕與智遠者比,故亦不得與昭烈并也。南唐李昇不得繼唐而為正統,南宋高宗獨得繼宋而為正統者,何也?

高宗立太祖之后為后,以延宋祚于不絕,故正統歸焉。夫以高宗之殺岳飛、用秦檜,全不以二圣為念,作史者尚以其延宋祚而歸之以正統,況昭烈之君臣同心誓討漢賊者乎!則昭烈之為正統愈無疑也。陳壽之志,未及辨此,余故折衷于紫陽《綱目》,而特于演義中附正之。

古史甚多,而人獨貪看《三國志》者,以古今人才之聚(眾)未有盛于三國者也。觀才與不才(相匹)敵,不奇;觀才與才(相匹)敵,則奇。觀才與才(相匹)敵,而一才又遇眾才之匹,不奇;觀才與才(相匹)敵,而眾才尤讓一才之勝,則更奇。吾以為三國有三奇,可稱三絕:諸葛孔明一絕也,關云長一絕也,曹操亦一絕也。

歷稽載籍,賢相林立,而名高萬古者莫如孔明。其處而彈琴抱膝,居然隱士風流,出而羽扇綸巾,不改雅人深致。在草廬之中,而識三分天下,則達乎天時;承顧命之重,而至六出祁山,則盡乎人事。七擒八陣,木牛流馬,既已疑鬼疑神之不測,鞠躬盡瘁,志決身殲,仍是為臣為子之用心。比管、樂則過之,比伊,呂則兼之,是古今來賢相中第一奇人。

歷稽載籍,名將如云,而絕倫超群者莫如云長。青史對青燈,則極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則極其英靈。秉燭達旦,傳其大節,單刀赴會,世服其神威。獨行千里,報主之志堅,義釋華容,醐恩之誼重。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霽月光風。心則趙忭焚香告帝之心,而磊落過之;意則阮籍白眼傲物之意,而嚴正過之:是古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

歷稽載籍,奸雄接踵,而智足以攬人才而欺天下者,莫如曹操。聽荀或勤王之說而自比周文,則有似乎忠;黜袁術僭號之非而愿為曹侯,則有似乎順;不殺陳琳而愛其才,則有似乎寬;不追關公以全其志,則有似乎義。王敦不能用郭璞,而操之得士過之;桓溫不能識王猛,而操之知人過之。李林甫雖能制祿山,不如操之擊烏桓于塞外;韓惋胄雖能貶秦檜,不若操之討董卓于生前。竊國家之柄而姑存其號,異于王莽之顯然弒君;留改革之事以俟其兒,勝于劉裕之急欲篡晉:是古今來奸雄中第一奇人。

有此三奇,乃前后史之所絕無者,故讀遍諸史而愈不得不喜讀《三國志》也。


  三國之有三絕固已,然吾自三絕而外,更遍觀乎三國之前、三國之后,問有運籌帷幄如徐庶、龐統者乎?問右行軍用兵如周瑜、陸遜、司馬懿者乎?問有料人料事如郭嘉、程昱、荀或、賈詡、步騭,虞翻,顧雍,張昭者乎?問有武功將略,邁等越倫如張飛、趙云、黃忠、嚴顏、張遼、徐晃、徐盛、朱桓者乎?問有沖鋒陷陣,驍銳莫當如馬超,馬岱、關興、張苞、許褚、典韋、張邰、夏侯淳、黃蓋,周泰、甘寧、太史慈、丁奉者乎?問有兩才相當,兩賢相遇,如姜維、鄧艾之智勇悉敵,羊祜、陸抗之從容互鎮者乎?至于道學則馬融、鄭玄,文藻則蔡邕、王粲,穎捷則曹植、楊修,早慧則諸葛恪、鍾會,應對則秦宓、張松,舌辯則李恢、闞澤,不辱君命則趙諮、鄧芝,飛書馳檄則陳琳、阮瑀,治煩理劇則蔣琬、董允,揚譽蜚聲則馬良、荀爽,好古則杜預,博物則張華,求之別籍,俱未易一一見也。乃若知賢則有司馬徽之哲,勵操則有管寧之高,隱居則有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之逸,忤奸則有孔融之正,觸邪則有趙彥之直,斥惡則有禰衡之豪,罵賊則有吉平之壯,殉國則有董承、伏完之賢,捐生則有耿紀、韋晃之節。子死于父,則有劉湛、關平之孝;臣死于君,則有諸葛瞻、諸葛尚之忠;部曲死于主帥,則有趙累、周倉之義。其他早計如田豐,苦口如王累,矢貞如沮授,不屈如張任,輕財篤友如魯肅,事主不二心如諸葛瑾,不畏強御如陳泰,視死如歸如王經,獨存介性如司馬孚。炳炳麟磷,照耀史冊。

殆舉前之豐沛三杰、商山四皓、云臺諸將、富春客星,后之瀛洲學士、麟閣功臣、杯酒節度、砦市宰相,分見于各朝之千百年者,奔合輜湊于三國之一時,豈非人才一大都會哉!入鄧林而選名材,游玄圃而見積玉,收不勝收,接不暇接,吾于三國有觀止之嘆矣。

《三國》一書,乃文章之最妙者。敘三國不自三國始也,三國必有所自始,則始之以漢帝。敘三國不自三國終也,三國必有所言終,則終之以晉國。而不但此也,劉備以帝胄而纘統,則有宗室如劉表、劉璋、劉繇、劉辟等以陪之。曹操以強臣而專制,則有廢立如董卓,亂國如李傕、郭汜以陪之。孫權以方侯而分鼎,則有僭號如袁術,稱雄如袁紹,割據如呂布、公孫瓚、張揚、張邈、張魯、張繡等以陪之。劉備,曹操于第一回出名,而孫權則于第七回方出名。曹氏之定許都在第十一回,孫氏之定江東在第十二回,而劉氏之取西川則在第六十回后。假令今人作稗官,欲平空擬一三國之事,勢必劈頭便敘三人,三人便各據一國,有能如是之繞乎其前,出乎其后,多方以盤旋乎其左右者哉?古事所傳,天然有此等波瀾,天然有此等層折,以成絕世妙文,然則讀《三國》一書,誠勝讀稗官萬萬耳。

若論三國開基之主,人盡知為劉備、孫權、曹操也,而不知其間各有不同。備與操皆自我身而創業,而孫權則藉父兄之力,其不同者一。備與權皆及身而為帝,而操則不自為而待之子其子孫,其不同者二。三國之稱帝也,惟魏獨早,而蜀則稱帝于曹操已死、曹丕已立之余,吳則稱帝于劉備巳死、劉禪已立之后,其不同者三。三國之相持也,吳為蜀之鄰,魏為蜀之仇,蜀與吳有和有戰,而蜀與魏則有戰無和,吳與蜀則和多于戰,吳與魏則戰多于和,其不同者四。三國之傳也,蜀止二世,魏則自丕及奐凡五主,吳則自權及皓凡四主,其不同者五。三國之亡也,吳居其后,而蜀先之,魏次之。魏則見奪于其臣,吳、蜀則見并于其敵,其不同者六。不寧惟是,策之與權,則兄終而弟及;丕之與植,則舍弟而立兄;備之與禪,則父為帝而子為虜,操之與丕,則父為臣而子為君,可謂參差錯落,變化無方者矣。今之不善畫者,雖使繪兩人,亦必彼此同貌。今之不善歌者,即使唱兩調,亦必前后同聲。文之合掌,往往類是。古人本無雷同之事,而今人好為雷同之文,則何不取余所批《三國志》而讀之?

《三國》一書,總起總結之中,又有六起六結。其敘獻帝,則以董卓廢立為一起,以曹丕篡奪為一結。其敘西蜀,則以成都稱帝為一起,而以綿竹出降為一結。其敘劉,關,張三人,則以桃園結義為一起,而以白帝托孤為一結。其敘諸葛亮,則以三顧草廬為一起,而以六出祁山為一結。其敘魏國,則以黃初改元為一起,而以司馬受禪為一結。其敘東吳,則以孫堅匿璽為一起,而以孫皓銜璧為一結。凡此數段文字,聯絡交互于其間,或此方起而彼已結,或此未結而彼又起,讀之不見其斷續之跡,而按之則自有章法之可知也。

《三國》一書,有追本窮源之妙。三國之分,由于諸鎮之角立;諸鎮角立,由于董卓之亂國;董卓亂國,由于何進之召外兵;何進召外兵,由于十常侍之專政。故敘三國必以十常侍為之端也。然而劉備之初起,不即在諸鎮之內,而尚在草澤之間。夫草澤之所以有英雄聚義,而諸鎮之所以繕修兵革者,由于黃巾之作亂。故敘三國又必以黃巾為主端也。乃黃巾未作,則有上天垂災異以警戒之,更有忠謀智計之士,直言極諫以預料之。使當時為之君者體天心之仁愛,納良臣之讜論,斷然舉十常侍而迸斥焉,則黃巾可以不作,草澤英雄可以不起,諸鎮之兵革可以不修,而三國可以不分矣。故敘三國而追本于桓靈,猶河源之有星宿海云。

《三國》一書,有巧收幻結之妙。設令魏而為蜀所并,此人心之所甚愿也。設令蜀亡而魏得一統,此人心之所大不平也。乃彼蒼之意不從人心所甚愿,而亦不出于人心之所大不平,特假手于晉以一之,此造物者之幻也。然天既不祚漢,又不予魏,則何不假手于吳而必假手于晉乎?曰:魏固漢賊也,吳嘗害關公、奪荊州、助魏以攻蜀,則亦漢賊也。若晉之奪魏,有似乎為漢報仇也者,則與其一之以吳,無寧一之以晉也。且吳為魏敵,而晉為魏臣,魏以臣弒君,而晉即如其事以報之,可以為戒于天下后世,則使魏而見并于其敵,不若使之見并于其臣之為快也,是造物者之巧也。幻既出入意外,巧復在人意中,造物者可謂善于作文矣。今人下筆必不能如此之幻,如此之巧,然則讀造物自然之文,而又何必讀今人臆造之文乎哉!

《三國》一書,有以賓襯主之妙。如將敘桃園兄弟三人,先敘黃巾兄弟三人:桃園其主也,黃巾其賓也。將敘中山靖王之后,先敘魯恭王之后:中山靖王其主也,魯恭王其賓也。將敘何進,先敘陳蕃、竇武:何進其主也,陳蕃、竇武其賓也。敘劉、關、張及曹操、孫堅之出色,并敘各鎮諸侯之無用:劉備、曹操、孫堅其主也,各鎮諸侯其賓也。劉備將遇諸葛亮,而先遇司馬徽、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等諸人:諸葛亮其主也,司馬徽諸人其賓也。諸葛亮歷事兩朝,乃又有先來即去之徐庶、晚來先死之龐統:諸葛亮其主也,而徐庶、龐統又其賓也。趙云先事公孫瓚,黃忠先事韓玄,馬超先事張魯,法正、嚴顏先事劉璋,而后皆歸劉備:備其主也,公孫瓚、韓玄、張魯、劉璋其賓也。太史慈先事劉繇,后歸孫策,甘寧先事黃祖,后歸孫權;張遼先事呂布,徐晃先事楊奉,張邰先事袁紹,賈詡先事李傕、張繡,而后皆歸曹操:孫、曹其主也,劉繇、黃祖、呂布、楊奉等諸人其賓也。代漢當涂之讖,本應在魏,而袁公路謬以自許:魏其主也,袁公路其賓也。三馬同槽之夢,本應在司馬氏,而曹操誤以為馬騰父子:司馬氏其主也,馬騰父子其賓也。受禪臺之說,李肅以賺董卓,而曹丕即真焉,司馬炎又即真焉:曹丕,司馬炎其主也,董卓其賓也。且不獨人有賓主也,地亦有之。獻帝自洛陽遷長安,又自長安遷洛陽,而終乃遷于許昌:許昌其主也,長安、洛陽皆賓也。劉備失徐州而得荊州:荊州其主也,徐州其賓也。及得兩川而復失荊州:兩川其主也,而荊州又其賓也。孔明將北伐中原而先南定蠻方,意不在蠻方而在中原:中原其主也,蠻方其賓也。抑不獨地有賓主也,物亦有之。李儒持鴆酒、短刀、白練以貽帝辯:鴆酒其主也,短刀,白練其賓也。許田打圍,將敘曹操射鹿,先敘玄德射兔:鹿其主也,兔其賓也。赤壁麈兵,將敘孔明借風,先敘孔明借箭:風其主也,箭其賓也。董承受玉帶,陪之以錦袍:帶其主也,袍其賓也。關公拜受赤兔馬而陪之以金印、紅袍諸賜:馬其主也,金印等其賓也。曹操掘地得銅雀而陪之以玉龍、金風:雀其主也,龍、鳳其賓也。諸如此類,不可悉數,善讀是書者,可于此悟文章賓主之法。

《三國》一書,有同樹異枝、同枝異葉,同葉異花、同花異果之妙。作文者以善避為能,又以善犯為能。不犯之而求避之,無所見其避也;惟犯之而后避之,乃見其能避也。如紀宮掖,則寫一何太后,又寫一董太后;寫一伏皇后,又寫一曹皇后,寫一唐貴妃,又寫一董貴人;寫甘、糜二夫人,又寫一孫夫人,又寫一北地王妃;寫魏之甄后、毛后,又寫一張后,而其間無一字相同。紀戚畹,則何進之后寫一董承,董承之后又寫一伏完;寫一魏之張緝,又寫一吳之錢尚,而其間亦無一字相同。寫權臣,則董卓之后又寫李傕,郭汜,傕、汜之后又寫曹操,曹操之后又寫一曹丕,曹丕之后又寫一司馬懿,司馬懿之后又并寫一師、昭兄弟,師、昭之后又繼寫一司馬炎,又旁寫一吳之孫琳,而其間亦無一字相同。其他敘兄弟之事,則袁譚與袁尚不睦,劉琦與劉琮不睦,曹丕與曹植亦不睦,而譚與尚皆死,琦與琮一死一不死,丕與植皆不死,不大異乎!敘婚姻之事,則如董卓求婚于孫堅,袁術約婚于呂布,曹操約婚于袁譚,孫權結婚于劉備,又求婚于云長,而或絕而不許,或許而復絕,或偽約而反成,或真約而不就,不大異乎!至于王允用美人計,周瑜亦用美人計,而一效一不效則互異。卓、布相惡,傕、汜亦相惡,而一靖一不靖則互異。獻帝有兩番密詔,則前隱而后彰;馬騰亦有兩番討賊,則前彰而后隱,此其不同者矣。呂布有兩番弒父,而前動于財,后動于色;前則以私滅公,后則假公濟私,此又其不同者矣。趙云有兩番救主,而前救于陸,后救于水;前則受之主母之手,后則奪之主母之懷,此又其不同者矣。若夫寫水,不止一番,寫火亦不止一番。曹操有下邳之水,又有冀州之水;關公有白河之水,又有罾口川之水。呂布有濮陽之火,曹操有鳥巢之火,周郎有赤壁之火.陸遜有琥亭之火,徐盛有南徐之火,武侯有博望、新野之火,又有盤蛇谷、上方谷之火,前后曾有絲毫相犯否?甚者孟獲之擒有七,祁山之出有六,中原之伐有九,求其一字之相犯而不可得。妙哉文乎!譬猶樹同是樹,枝同是枝,葉同是葉,花同是花,而其植根安蒂,吐芳結子,五色紛披,各成異采。讀者于此,可悟文章有避之一法,又有犯之一法也。

《三國》一書有星移斗轉、雨覆風翻之妙。杜少陵詩曰:“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須改變成蒼狗。”此言世事之不可測也,《三國》之文亦猶是爾。本是何進謀誅宦官,卻弄出宦官殺何進,則一變。本是呂布助丁原,卻弄出呂布殺丁原,則一變。本是董卓結呂布,卻弄出呂布殺董卓,則一變。本是陳宮釋曹操,卻弄出陳宮欲殺曹操,則一變。陳宮未殺曹操,反弄出曹操殺陳官,則一變。本是王允不赦傕、汜,卻弄出傕、汜殺王允,則一變。本是孫堅與袁術不睦,卻弄出袁術致書于孫堅,則一變。本是劉表求救于袁紹,卻弄出劉表殺孫堅,則一變。本是昭烈從袁紹以討董卓,卻弄出助公孫瓚以攻袁紹,則一變。本是昭烈救徐州,卻弄出昭烈取徐州,則一變。本是呂布投徐州,卻弄出呂布奪徐州,則一變。本是呂布攻昭烈,卻弄出呂布迎昭烈,則一變。本是呂布絕袁術,又弄出呂布求袁術,則一變。本是曬烈助呂布以討袁術,又弄出助曹操以殺呂布,則一變。本是昭烈助曹操,又弄出昭烈討曹操,則一變。本是昭烈攻袁紹,又弄出昭烈投袁紹,則一變。本是昭烈助袁紹以攻曹操,又弄出關公助曹操以攻袁紹,則一變。本是關公尋昭烈,又弄出張飛欲殺關公,則一變。本是關公許田欲殺曹操,又弄出華客道放曹操,則一變。本是曹操追昭烈,又弄出昭烈投東吳以破曹操,則一變。本是孫權仇劉表,又弄出魯肅吊劉表、又吊劉琦,則一變。本是孔明助周郎,卻弄出周郎欲殺孔明,則一變。本是周郎欲害昭烈,卻弄出孫權結婚昭烈,則一變。本是用孫夫人制昭烈,卻弄出孫夫人助昭烈,則一變,本是孔明氣死周郎,又—弄出孔明哭周郎,則一變。本是昭烈不受劉表荊州,卻弄出昭烈借荊州,則一變。本是劉璋欲結曹操,卻弄出迎昭烈,則一變。本是劉璋迎昭烈,卻弄出昭烈奪劉璋,則一變。本是昭烈分荊州,又弄出呂蒙襲荊州,則一變。本是昭烈破東吳,又弄出陸遜敗昭烈,則一變。本是孫權求救于曹丕,卻弄出曹丕欲襲孫權,則一變。本是昭烈仇東吳,又弄出孔明結好東吳,則一變。本是劉封聽孟達,卻弄出劉封攻孟達,則一變。本是孟達背昭烈,又弄出孟達欲歸孔明,則一變。本是馬騰與昭烈同事,又弄出馬超攻昭烈,則一變。本是馬超救劉璋,卻弄出馬超投昭烈,則一變。本是姜維敵孔明,卻弄出姜維助孔明,則一變。本是夏侯霸助司馬懿,卻弄出夏侯霸助姜維,則一變。本是錘會忌鄧艾,卻弄出衛瓘殺鄧艾,則一變。本是姜維賺錘會,卻弄出諸將殺錘會,則一變。本是羊祜和陸抗,卻弄出羊祜請伐孫皓,則一變。本是羊祜請伐吳,卻弄出一杜預,又弄出一王睿,則一變。論其呼應有法,則讀前卷定知其有后卷;論其變化無方,則讀前文更不料其有后文。于其可知,見《三國》之文之精,于其不可料,更見《三國》之文之幻矣。

《三國》一書,有橫云斷嶺、橫橋鎖溪之妙。文有宜于連者,有宜于斷者。如五關斬將,三顧草廬,七擒孟獲,此文之妙于連者也。如三氣周瑜,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此文之妙于斷者也。蓋文之短者,不連敘則不貫串;文之長者,連敘則懼其累墜,故必敘別事以間之,而后文勢乃錯綜盡變。后世稗官家鮮能及此。

《三國》一書,有將雪見霰、將雨聞雷之妙。將有一段正文在后,必先有一段閑文以為之引;將有一段大文在后,必先有一段小文以為之端。如將敘曹操濮陽之火,先寫糜竺家中之火一段閑文以啟之;將敘孔融求救于昭烈,先寫孔融通刺于李弘一段閑文以啟之;將敘赤壁縱火一段大文,先寫博望、新野兩段小文以啟之;將敘六出祁山一段大文,先寫七擒孟獲一段小文以啟之是也。“魯人將有事于上帝,必先有事于泮宮。”文章之妙,正復類是。

《三國》一書,有浪后波紋、雨后霹霖之妙。凡文之奇者,文前必有先聲,文后亦必有余勢。如董卓之后,又有從賊以繼之;黃巾之后,又有余黨以衍之;昭烈三顧草廬之后,又有劉琦三請諸葛一段文字以映帶之;武侯出師一段大文之后,又有姜維伐魏一段文字以蕩漾之是也。諸如此類,皆他書中所未有。

《三國》一書,有寒冰破熱,涼風掃塵之妙。如關公五關斬將之時,忽有鎮國寺內遇普靜長老一段文字;昭烈躍馬檀溪之時,忽有水鏡莊上遇司馬先生一段文字;孫策虎踞江東之時,忽有遇于吉一段文字;曹操進爵魏王之時,忽有遇左慈一段文字;昭烈三顧草廬之時,忽有遇崔州平席地閑談一段文字;關公水淹七軍之后,忽有玉泉山月下點化一段文字。至于武侯征蠻而忽逢孟節,陸遜追蜀而忽遇黃承彥,張任臨敵而忽問紫虛丈人,昭烈伐吳而忽問青城老叟。或僧或道,或隱士或高人,俱于極喧鬧中求之,真足令人躁思頓清,煩襟盡滌。

《三國》一書,有笙簫夾鼓、琴瑟間鐘之妙。如正敘黃巾擾亂,忽有何后、董后兩宮爭論一段文字,正敘董卓縱橫,忽有貂蟬鳳儀亭一段文字;正敘傕、汜猖狂,忽有楊彪夫人與郭汜之妻來往一段文字,正敘下邳交戰,忽有呂布送女、嚴氏戀夫一段文字;正敘冀州廝殺,忽有袁譚失妻、曹丕納婦一段文字;正敘荊州事變,忽有蔡夫人商議一段文字;正敘赤壁鏖兵,忽有曹操欲取二喬一段文字,正敘宛城交攻,忽有張濟妻與曹操相遇一段文字;正敘趙云取桂陽,忽有趙范寡嫂敬酒一段文字;正敘昭烈爭荊州,忽有孫權親妹洞房花燭一段文字;正敘孫權戰黃祖,忽有孫翊妻為夫報仇一段文字;正敘司馬懿殺曹爽,忽有辛憲英為弟畫策一段文字。至于袁紹討曹操之時,忽帶敘鄭康成之婢;曹操救漢中之日,忽帶敘蔡中郎之女。諸如此類,不一而足。人但知《三國》之文是敘龍爭虎斗之事,而不知為鳳、為鸞、為鶯、為燕,篇中有應接不暇者,令人于干戈隊里時見紅裙,旌旗影中常睹粉黛,殆以豪士傳與美人傳合為一書矣。

《三國》一書,有隔年下種、先時伏著之妙。善圃者投種于地,待時而發。善奕者下一閑著于數十著之前,而其應在數十著之后。文章敘事之法亦猶是巳。如西蜀劉璋乃劉焉之子,而首卷將敘劉備,先敘劉焉,早為取西川伏下一筆。又于玄德破黃巾時,并敘曹操,帶敘董卓,早為董卓亂國、曹操專權伏下一筆。趙云歸昭烈在古城聚義之時,而昭烈之遇趙云,早于磐河戰公孫時伏下一筆。馬超歸昭烈在葭萌戰張飛之后,而昭烈之與馬騰同事,早于受衣帶詔時伏下一筆。龐統歸昭烈在周郎既死之后,而童子述龐統姓名,早于水鏡莊前伏下一筆。武侯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在上方谷火滅之后,而司馬徽“未遇其時’之語,崔州平“天不可強”之言,早于三顧草廬前伏下一筆。劉禪帝蜀四十余年而終,在一百十回之后,而鶴鳴之兆,早于新野初生時伏下一筆。姜維九伐中原在一百五回之后,而武侯之收姜維,早于初出祁山時伏下一筆。姜維與鄧艾相遇在三伐中原之后,姜維與鐘會相遇在九伐中原之后,而夏侯霸述兩人姓名,早于未伐中原時伏下一筆。曹丕篡漢在八十回中,而青云紫云之祥,早于三十三回之前伏下一筆。孫權僭號在八十五回后,而吳夫人夢日之兆,早于三十八回中伏下一筆。司馬篡魏在一百十九回,而曹操夢馬之兆,早于五十七回中伏下一筆。自而外,凡伏筆之處,指不勝屈。每見近世稗官家一到扭捏不來之時,便平空生出一人,無端造出一事,覺后文與前文隔斷,更不相涉。試令讀《三國》之文,—能不汗顏!

《三國》一書,有添絲補錦、移針勻繡之妙。凡敘事之法,此篇所闕者補之于彼篇,上卷所多者勻之于下卷,不但使前文不拖沓,而亦使后文不寂寞;不但使前事無遺漏,而又使后事增渲染,此史家妙品也。如呂布取曹豹之女本在未奪徐州之前,卻于困下邳時敘之。曹操望梅止渴本在擊張繡之日,卻于青梅煮酒時敘之。管寧割席分坐本在華歆未仕之前,卻于破壁取后時敘之。吳夫人夢月本在將生孫策之前,卻于臨終遺命時敘之。武侯求黃氏為配本在未出草廬之前,卻于諸葛瞻死難時敘之。諸如此類,亦指不勝屈。前能留步以應后,后能回照以應前,令人讀之,真一篇如一句。

《三國》一書,有近山濃抹、遠樹輕描之妙。畫家之法,于山與樹之近者,則濃之重之;于山與樹之遠者,則輕之淡之。不然,林麓迢遙,峰嵐層疊,豈能于尺幅之中一一而詳繪之乎?作文亦猶是已。如皇甫嵩破黃巾,只在朱雋一邊打聽得來,袁紹殺公孫瓚,只在曹操一邊打聽得來;趙云襲南郡,關、張襲兩郡,只在周郎眼中,耳中得來;昭烈殺楊奉,韓暹,只在昭烈口中敘來,張飛奪古城在關公耳中聽來;簡雍投袁紹在昭烈口中說來。至若曹丕三路伐吳而皆敗,一路用實寫,兩路用虛寫;武侯退曹丕五路之兵,惟遣使入吳用實寫,其四路皆虛寫。諸如此類,又指不勝屈。只一句兩句,正不知包卻幾許事情,省卻幾許筆墨。



《三國》一書,有首尾大照應、中間人關鎖處。如首卷以十常侍為起,而末卷有劉禪之寵中貴以結之,又有孫皓之寵中貴以雙結之,此一大照應也。又如首卷以黃巾妖術為起,而末卷有劉禪之信師婆以結之,又有孫皓之信術士以雙結之,此又一大照應也。照應既在首尾,而中間百余回之內若無有與前后相關合者,則不成章法矣。于是有伏完之托黃門寄書,孫亮之察黃門盜蜜以關合前后;又有李傕之喜女巫,張魯之用左道以關合前后。凡若此者,皆天造地設,以成全篇之結構者也。然猶不止此也,作者之意,自宦官妖術而外,尤重在嚴誅亂臣賊子以自附于《春秋》之義。故書中多錄討賊之忠,紀弒君之惡。而首篇之末則終之以張飛之勃然欲殺董卓,末篇之末則終之以孫皓之隱然欲殺賈充。由此觀之,雖曰演義,直可繼麟經而無愧耳。

《三國》敘事之佳,直與《史記》仿佛,而其敘事之難則有倍難于《史記》者。《史記》各國分書,各人分載,于是有本紀、世家、列傳之別。

今《三國》則不然,殆合本紀、世家、列傳而總成一篇。分則文短而易工,合則文長而難好也。讀《三國》勝讀《列國志》。夫《左傳》、《國語》,誠文章之最佳者,然左氏依經而立傳,經既逐段各自成文,傳亦逐段各自成文,不相聯屬也。《國語》則離經而自為一書,可以聯屬矣;究竟周語、魯語、晉語、鄭語,齊語、楚語、吳語,越語八國分作八篇,亦不相聯屬也。后人合《左傳》,《國語》而為《列國志》。因國事多煩,其段落處,到底不能貫串。今《三國演義》,自首至尾讀之,無一處可斷,其書又在《列國志》之上。讀《三國》勝讀《西游記》。《西游》捏造妖魔之事。誕而不經,不若《三國》實敘帝王之事,真而可考也。且《西游》好處,《三國》巳皆有之。如啞泉、黑泉之類,何異子母河、落胎泉之奇。朵思大王、木鹿大王之類,何異牛魔、鹿力、金角、銀角之號。伏波顯圣,山神指迷之類,何異南海觀音之救。只一卷“漢相南征記”便抵得一部《西游記》矣。至于前而鎮國寺,后而玉泉山,或目視戒刀脫離火厄,或望空一語有同棒喝。豈必誦靈臺方寸、斜月三星之文,乃悟禪心乎哉!讀《三國》勝讀《水滸傳》。《水滸》文字之真,雖較勝《西游》之幻,然無中生有,任意起滅,其匠心不難,終不若《三國》敘一定之事,無容改易,而卒能匠心之為難也。且三國人才之盛,寫來各各出色,又有高出于吳用,公孫勝等萬萬者。吾謂才子書之目,宜以《三國演義》為第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毛宗崗《讀三國志法》
誰是三國最聰明的人?
空前絕后的治世能臣——曹操
三國時期五大蠢貨
5分鐘14幅地圖了解三國興亡全過程!
你不知道的三國知識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等县| 建宁县| 利津县| 五河县| 永胜县| 新乐市| 北流市| 桦川县| 定边县| 清苑县| 镇赉县| 桐庐县| 广州市| 钟山县| 都江堰市| 石河子市| 竹山县| 登封市| 平武县| 中山市| 莎车县| 叶城县| 深圳市| 乌拉特中旗| 北流市| 遂昌县| 安平县| 乐都县| 武隆县| 蒙阴县| 东辽县| 甘泉县| 濮阳市| 芦溪县| 大名县| 从江县| 仙游县| 包头市| 遂宁市| 正蓝旗| 德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