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枯竭,是人類目前最擔憂的問題之一。
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發展,我們需要的能源越來越多。不論是馬路上越來越多的汽車,還是樓宇中越來越多的空調等家電,都在加速著地球能源的消耗。
同時,地球人口的不斷激增,也帶來了對能源消耗更高的要求。
地球已經累得氣喘吁吁。
為了人類的長久發展,我們必須要找到新的能源才可以。
然而,地球就這么大,早晚有被挖空的一天。而且,我們的不斷挖掘,對于地球來說是一件災難性的事情。不論是挖煤還是鉆取石油,都導致了地殼的松動,增加了地震的頻率。
于是,科學家們將目光對準了太空。
在太空中,有一個巨大的能源,它已經釋放了50億年的能量,還會在未來的50億年里繼續釋放能量。
這對于人類來說,不就是絕佳的能量來源嗎?
可是,現在人類的科技,只是在地球上架設幾個可憐的太陽能設備,這對于利用太陽的能量來說,簡直是微不足道。
據計算,太陽每秒釋放的能量可以達到3.9×10^26瓦特,這是地球上所有煤炭燃燒所能釋放能量總和的10000倍!
但是很可惜,由于宇宙空間過于巨大,地球能夠接收到的熱量,才只有這個能量的1/22億。即使算上太陽系其他所有的天體,接收到的太陽的能量也只占了1/1000000000,也就是十億分之一。可以說,幾乎所有的太陽能量,都被浪費掉了。
那么,如何才能完全利用太陽的能量呢?
如果你想到了,不論你想到的答案多么夸張,都可以說出來,因為科學家想的,可能和你一樣,那就是用一個巨大的物體將太陽罩住。
這個物體,就叫戴森球。
戴森球,是著名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在1960年提出來的一種人造天體,可以將恒星包裹起來,將恒星核聚變釋放的能量吸收掉絕大部分,供給高級文明來使用。
簡單來說,就是把太陽這個天然的核反應堆,通過加一個外殼,變成人類的一個核電站。
不過,戴森球的研發,說起來簡單,做起來極難。畢竟,太陽是一個139萬公里直徑的球體,想要包裹住這么大的球,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且,戴森球的外殼不能太接近太陽,否則會被太陽靠得融化掉。即使是距離太陽1億公里左右的金星,表面溫度尚且高達500攝氏度。因此,為了保證戴森球的正常運作,我們恐怕只要要做一個直徑達2億公里的球形外殼才可以……
聽起來,這根本就是一個扯淡的計劃。
不過,這確實一個很可能指導人類下一步發展的計劃。雖然我們目前沒有這樣的科技,但是我們早晚會進化到那個程度。到那個時候,我們需要的能源一定非常巨大。因此,如果沒有戴森球作為能量來源,人類到那個時候將很難發展。
事實上,人類的科技發展,和能源的發展是同步的。人類目前的科技不夠發達, 因此,現在的地球能源還勉強夠我們用;當我們需要戴森球的能源時,我們也會恰好發展到足夠建設戴森球的技術,這既可以說是冥冥中注定,也可以說是科學規律使然。
總之,不論我們未來是否開發戴森球,但我們終究會需要那樣強大的能量。人類不需要那么多能量的唯一原因,恐怕就是人類沒有發展到那種科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