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高血壓日:一個既降血壓還降尿酸的經驗方,忍不住分享給你
高血壓、高尿酸、別看是兩個疾病,但二者有著相同的發病原因。
高血壓即是中醫里的眩暈癥——
《素問》中說:“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吃出高血壓是肝所主。
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認為:“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在這里,張仲景提出痰飲導致眩暈癥。
金源四大家朱丹溪還認為:“無痰則不作眩”。同樣認為痰飲導致眩暈。
清代名醫龔廷賢在《萬病回春》里認為:“大凡頭眩者,痰也。”
總之,痰濕內阻是眩暈癥(高血壓)的重要致病原因。
至于歸類于濁瘀痹、痹癥的高尿酸,痰濕痹阻更為常見。屬于本虛標實,脾腎虧虛為本,痰濕痹阻為標的疾病。
以此可見,高血壓、高尿酸而病名字雖異,實則有相同病因病機,就能用一方調理。
中醫依據痰濕內阻的高尿酸、高血壓,經過多年臨床實踐,創制出一則經驗方夏麻除濕湯,組方(應平臺規則不表詳方):
陳皮、法半夏、天麻、鉤藤、白術、澤瀉、丹參、赤芍、川芎、荷葉、土茯苓。
陳皮、法半夏,為祛痰第一方二陳湯,可化濕祛痰。
天麻、鉤藤,為調理眩暈頭痛第一方天麻鉤藤飲,可平肝熄風,一能肝陽不亢痰濕五一所附,就不能上擾清竅;二能平肝以防木盛乘土,導致脾土更虛痰濕更盛。
澤瀉、白術參照的是《金匱要略》里的澤瀉湯,用的是“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白術健脾燥濕,澤瀉淡滲利濕。
荷葉,升清祛濕。土茯苓泄濁解毒,通利關節,降血壓降尿酸。
丹參、赤芍、川芎這三味活血藥,活血祛瘀,用的是血行則濕去痰化之意。
但是,在實際臨床時,痰濕多和他邪合邪為患,所以要根據痰濕瘀熱、上中下焦、肝腎陰陽、大小便等病情變化靈活掌握,隨癥加減,切不可拘泥于一方。
「溫馨提示:醫學科普·僅作參考,不做醫療建議,不推廣任何藥物,不適請及時線下就醫,如需辨證可聯系。方法來源:2017年第6期《中醫研究雜志》任平等文章《王守富主任中醫師論治高血壓合并高尿酸血癥經驗》。
#守護健康血壓#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