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一代梟雄曹操去世,嫡子曹丕即位。曹丕即位后不久,便萌生了代漢自立的野心,當年11月,他登上受禪臺,接受漢獻帝劉協的禪讓,即皇帝位改朝換代。
這時,志得意滿的曹丕突然和大臣們說了這樣一句話,不經意間道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謊言。他說:“堯舜之事,吾知之矣。”所謂堯舜之事,就是指堯帝在年老時禪位給舜。
傳說在三皇五帝時代,天下為公,部落首領去世前,不傳位給兒子,而是傳給賢德的人,人們稱之為禪讓,堯傳位給舜便是如此。這是一種看似美好的政治制度,兩千年來被儒生們大肆吹捧。然而,也有學者提出,堯舜禪讓這段美好的政治佳話,是儒生出于政治目的制造的謊言。
堯舜禪讓真相,可能是血淋淋的政治廝殺。
根據《史記》記載,堯帝年老的時候,有人推薦他的兒子丹朱即位,堯帝不同意,最后通過部落聯盟會議傳位于舜。堯死后,舜作為合法繼承人應該即位,然而舜為人謙讓,想把位置讓給堯的兒子丹朱??芍T侯們都不理睬丹朱,而是朝拜舜,舜只好繼承堯的位置。舜晚年,又效仿堯,傳位給禹。
如此看來,這真是一段政治佳話,堯開明,舜謙讓,多么圣賢的一對君王。然而,多本比《史記》更早的史料卻不是這樣記載,如出土于西晉年間的魏國史書《竹書紀年》卻有這樣的記載:“昔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于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于平陽”; “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在這里,舜的位置根本不是堯禪讓,舜反倒成了一個篡位者。這些零星的記載,意思大概是說堯帝晚年,舜將其囚禁于平陽,然后將堯帝的兒子丹朱囚禁,不讓他于堯見面,從而取代堯的帝位。
除了《竹書紀年》,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在其著作《韓非子·說疑》中也說過這件事,“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而天下譽之”,意思是說,舜、禹、湯、武王都是以下犯上奪取君位,而天下人卻稱贊他們,這無疑從側面體現出,舜帝的德位并不是禪讓,而是篡奪。
由此可見,堯舜禪讓確實可能是儒家編造的政治童話,歷史上可能并沒有存在過。唐代著名史學家劉知幾對此也曾說過:“堯之授舜,其事難明,謂之讓國,徒虛言耳?!边@說明即便是飽讀儒家經典的古人,也開始懷疑禪讓的真偽,今人就更沒必要迷信,實事求是就好。
當然,筆者這畢竟也只是一種推測,不一定就是史實。但不管怎樣,堯舜禪讓流傳了兩千多年,留住這段政治佳話,也未嘗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