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中國古代哲學家、思想家和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一生最大的成就是開創了道家學派,留下了一部5000余言的《道德經》。老子出關,在中國思想界是一件大事,據《史記》記載,老子在關令尹喜得相伴之下,騎青牛西出函谷關,之后“莫知其所終”。那么,老子出關以后去了哪里呢?
西出函谷關后,老子要么一路繼續往西,要么折向西北或者西南.函谷關西北盡是草木不生,了無生命的荒野戈壁,老子斷不會往此處去.如果折向西南,那最有可能到達的就是四川了。《蜀中廣記》是四川地區地方志,當中有老子出關時對關令尹喜說“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尋吾”,等到尹喜按日期前往,果然看找到了老子的記載。而清乾隆年間的《雅州府志》也有多處記載老子在四川的生活,描述老子坐化在四川瓦屋山的鴛鴦地上,沒有再騎牛出山。
如若老子出關后繼續往西,限于當時的交通路況,既有可能就落腳在甘肅,停留隱居在甘肅臨洮,養生修道,得道后在臨洮超然臺“飛升”。至今臨洮縣岳麓山還有“超然臺”、“說經臺”、“飛升崖”、“文鋒塔”等與老子有關的遺跡。有學者經過大量史料的梳理研究和實地走訪,竟然探尋出老子在甘肅的大體行程線路:即老子出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東北),過散關(今陜西寶雞市西南),入甘肅,經游天水、隴西、臨洮、蘭州、酒泉等地后,又回到隴西邑,落戶臨洮,最終在臨洮東山“飛升”(去世)。當然,老子一路向西,到了帕米爾高原,甚或是地中海地區,也都是不無可能的。
老子騎牛出關尋求自身的解脫之道,卻留給后人這樣一個歷史謎團苦苦追尋。
老子出關除了留下去向何方這個謎團外,他出關的原因也備受爭議,學術界將其主要分為四種。一是周室衰微,老子明白周朝的衰微是歷史規律,要做到挽狂瀾于既倒,只有向西尋求更高的理論。二是政治牽連,相傳老子在周敬王時期的王室內亂中蒙受失職之責,受牽連而辭職,于是離宮隱退。三是追尋道法,老子畢生“唯道是從”,他將出關尋道看做畢生的任務。四是避讓孔子儒學,不與其爭高下,魯迅和章太炎等人都是這一觀點的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