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建筑
中國明清建筑的裝飾藝術
在不同的時代,人們有著不同的生活體驗。專業的室內設計師都希望可以通過研究設計史,以便知道過去各種「風格」的實際情況,知道那些設計作品及特點,了解那些最有趣和最有影響設計方法。
哥特出現的背景(政治、經濟等)
12 世紀,隨著封建主統治的削弱及法國中央王權的逐漸加強,部分城市有了一定限度的自治權。人們開始以極高的熱情建造主教堂稱贊這一時刻。
于是教堂開始被世俗化了:
教堂不再是純粹的宗教建筑物,也不再是軍事堡壘;
他們超過了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除了宗教儀典,還兼作市民大會堂、公共禮堂、市場和劇場,市民在里面舉辦婚喪大事。
教會本身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生了變化:
阿奎那(權威的神學家之一)的美學觀點(完整、比例、鮮明)和早起天主教已經大相徑庭;
從前,最崇高的美是「上帝的理念」;而現在,世俗的、感性的美在教堂建筑中也已經成為必要的了。
哥特式教學的形制和結構
哥特式建筑的特點是尖塔高聳,利用十字拱、飛券、修長的立柱,及框架結構以增加支撐頂部的力量,從而使整個建筑以直升線條呈現出雄偉的外觀和教堂內的空闊空間。
哥特式教堂的頂部使用骨架券作為拱頂的承重構件(十字拱成了框架式的),這就使得拱壁可以減薄到 25-30 厘米(拱頂大為減輕),材料省了,側推力也小了,連帶著垂直承重的墩子也都細了。
(使用骨架券作為拱頂的承重構件,十字拱成了框架式的,拱頂大為減輕)
飛券在凌空越過側廊上方時,可以用十字拱 4 角的起腳抵住了它的側推力,而飛券的落腳則由側廊外側的墻垛進行承重。
因此,所有的承重都放在十字拱的 4 角的起腳柱及側廊的墻垛上(沒有承重墻),所以,中廳可以開很大的側高窗,而且側廊外墻也因為卸去了荷載而窗子大開。因而,結構進一步減輕,材料進一步節省。
(骨架券把拱頂的荷載集中到每間十字拱的四角, 因而采用獨立的飛券在兩側凌空越過側廊,起腳抵住側推力)
全部使用兩圓心的尖券和尖拱:尖券和尖拱的側推力比較小,有利于減輕結構,而且不同跨度的兩圓心券和拱可以一樣高。
不僅在結構上,而且在裝飾、華蓋、壁龕等等一切地方和細部,尖券都替代了半圓券。這些風格都是王權統一的。
(全部使用兩圓心的尖券和尖拱)
哥特式教堂的中廳一般不寬,但很長,兩側支柱的間距不大(巴黎圣母院寬 12.5 米,長 127 米,兩側支柱的間距約 6 米),因此,教堂內部導向祭壇的動勢很強。僧侶們借此造成強烈的宗教情緒。
隨著技術的進步,中廳越來越高,12 世紀下半夜之后,一般都在 30 米以上,拱券尖尖,骨架券從柱墩散射出來,有很強的生騰的動勢。
13 世紀起,柱頭漸漸消退,支柱與骨架券之間的界限很弱,垂直線統治所有的部位。看上去整個結構都從地下生長出來,枝干挺拔,向上發散。
哥特式教堂的內部處理
主教堂內部反映著市民文化與宗教的矛盾:
近似框架式的結構,支柱全由垂直線組成,幾乎沒有墻面。也沒有壁畫等裝飾,體現著教會否定物質世界,宣揚「純潔的」精神生活。
但教堂的結構體系條理井然,各個構件分明表現著嚴謹的荷載傳導關系,表現著對客觀規律的明確認識和科學的理性精神,它們同教會所追求的神秘性和彼岸性是針鋒相對的。
到 14 世紀 ,英國的哥特式教堂內部才漸漸愛好裝飾,市民的意識也滲透到教會中去。
(教堂內部空間動勢強烈;主教堂內部反映市民文化與宗教的矛盾)
彩色玻璃窗
哥特式教堂幾乎沒有墻面,窗子占滿了整個開間。受拜占庭教堂的玻璃馬賽克的啟發,工匠們用彩色的玻璃在窗子上鑲嵌了一幅幅以《新約》故事為內容的圖畫,成為「不識字的人的圣經」。
(裝飾性;體現宗教神學和市民文化)
到 12 世紀,玻璃的顏色有 21 種之多。陽光照耀時,把教堂內部渲染得五彩繽紛,光彩奪目。教士們解釋,這正是上帝居處的景象。
哥特教堂的外部處理
教堂西面的典型構圖是,一對塔夾著中廳的山墻,垂直地分為三部分。山墻檐頭上的欄桿與大門洞上一長列安置著猶太和以色列儲王的雕像的龕,把三部分橫向聯系起來(中央,欄桿和龕之間 ,是圓形的玫瑰窗,象征天堂)。3 座門洞都是周圈的幾層線腳,線腳上刻著成串的圣像。塔上有很高的尖頂。
(西面的典型構圖,一對塔夾著中廳的山墻,垂直分為三部分)
與內部一樣,教堂外部向上動勢也很強。所有的劵都是尖的 ,門上的山花,龕上的華蓋,扶壁的脊,整個教堂處處充滿著向上的沖勁。凌空的飛劵,騰越側廊的屋頂,托住中廳,似乎要把教堂射出去。
(整個教堂處處展示向上的動勢和沖勁,削弱重量感)
教堂的外部富有裝飾:華麗的山花、龕、華蓋、小尖塔等等堆滿全身,同清冷素約的內部形成強烈的對照。大門和它的周圍布滿了雕刻,刻的是圣徒像或《新約》故事,作為不認字人的圣經,向人們宣傳教義。
(富有裝飾)
城市的解放和王權的加強是進步的歷史運動。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法國和西歐的建筑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進入了一個極富創造性的、獲得光輝成就的新時期。
中國的建筑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到了明清時期,建筑室內的裝飾藝術已經發展到了頂峰。
門窗的裝飾藝術
門窗本為遮擋和聯系室內外空間而用,中國古建筑中的門窗卻有著更特殊的意義。最典型的就是中國古建筑中的隔扇門和漏窗,欞花的圖案取材往往來源于人們對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有取材于動物形象的圖形,如:龍鳳呈祥中的龍鳳;
也有取材于植物形象的圖形,如:松、柏、荷、梅等;
還有取材于字形的圖形,如:回字、萬字等;
另外還有幾何圖形,如:八角、六角等。
有時在這些紋樣中間還可以看到許許多多典故性的紋飾圖案,如:八仙拱壽、金玉滿堂等。
這些欞花和窗紋甚至成為居室中最重要的裝飾之一,為室內增添了很多生機。
藻井的裝飾藝術
藻井是中國古代最尊貴的建筑中常見的一種裝飾。它一般建在屋頂天花中心部位,起著強調室內空間中心及重點裝飾的作用。
明清時藻井的式樣有方形、八角形及圓形等多種形式。全部以木雕花板裝飾,在角蟬、壓槽板及圓頂部位大量采用雕刻工藝,并大量運用貼金技法,裝飾意味更加濃厚,是建筑裝飾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旋螺殿是明代李莊最精美的建筑,整座建筑沒有使用一 顆鐵釘。 旋螺殿的藻井向上仰視,層疊向上的各類斗拱形成八面都是由右側轉至頂部的網格狀花紋,繁復精美得象剪紙,十分美觀。該殿也因其藻井狀如旋螺而得名。
梁柱的裝飾藝術
柱子是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筑中不可缺少的構件,用柱子和墻壁構成各種形式的室內空間,供各種不同用途的需要。柱子有角柱、檐柱、山柱,造型也多種多樣,有方、圓、八角、束竹狀。
在承重的同時,經過工匠們的精雕細琢也已經成為裝飾造型的重點。匠師們有的在柱子、梁枋之上雕刻有不同題材的雕塑。
山東濟寧東大寺大殿的龍柱、抱鼓石和柱礎的雕刻都十分精美。在大寺后 的盤龍柱,更是游龍飄舉、格外精巧,再加上整個殿宇的裝飾都非常豪華,殿內還采用金地大匾額裝飾,更使整個建筑具有中國傳統廟宇裝飾的趣味和時代特色。
斗拱的裝飾藝術
斗拱是木構架建筑特有的結構構件(由形狀象量谷物用的斗和升子的方木和好象彎弓一樣的拱形彎木所組成,所以稱之為斗拱)。
明清以后,由于結構的簡化,屋頂的出檐能夠依靠挑出的梁枋承托,斗拱便失去了支撐屋檐和傳遞重量的作用,而變成了一種純粹的裝飾構件。
室內陳設的裝飾藝術
中國傳統的室內裝飾陳設藝術,到了明清時期也達到了相當高的境界。以明式家具為代表的中國傳統家具,在造型藝術和工藝技術方面的成就和造詣舉世公認。
對稱的中軸線家具陳設布置的廳堂,匾額、對聯、書畫、太師椅八仙桌、條案,再加上象征平安吉祥的瓶、鏡等陳設。構成了一幅完美的裝飾圖畫。
中國的建筑裝飾在明清時期得到了全面的發展,是中國古建筑中最具特色 的特征之一,既表現出中國古建筑獨特的建筑藝術,又反映出中國古代思想中豐富的文化內涵。其裝飾藝術是多元化的,非常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
陪你一起成長
共享筆記
效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