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誦經久不明,與義作仇家
當你誦讀一部經書時,要曉得經書的常用結構劃分,叫三科分,分別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心經》亦如此。
只是市場上流通比較廣泛的是玄奘大師翻譯的,只有正宗分,260個字。
其雖短,但也可分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序分,是《心經》的起緣部分。
其分為時間,地點,與會人士,為什么要講這部經。
一、《心經》由來
經書里常用的時間,都是“一時”,那何謂一時呢?
一時,你可以說是講經的那個時候,也可以說當下。
智者禪師云:靈山一會,儼然未散。
意思是說,誦讀經書時,聽經聞正法時,你是參與者,不是旁觀者。
你就是靈山會上的善男子,善女子,你就是阿難,你就是舍利弗。
這就是講《心經》的時間與地點,一個是“一時”,一個是靈山,也叫靈鷲山,或王舍城闍崛山。
那與會人士有誰呢?
有佛陀,以及阿難、舍利佛、觀音等大比丘及菩薩俱眾。
爾時,觀音正“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舍利弗就前往其處,合掌恭敬道:
您好,觀音大士,請教下,若有想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的人,該怎么修行呢?
常言道:人生如戲,其實,佛陀與阿難等人的互動,也是一場戲。
事實上,阿難等人,也是古佛再來,只是充當了佛陀時代的配角,不忍眾生受苦,就代眾生向主角佛陀提問。
就這樣一問一答,精彩盡顯,留下了大量的經典,供后世的我們而復后世之人學習,解脫。
名曰:
此話里的水月、空中、鏡里、如幻,已說出了宇宙真相:
生活是一個大圓鏡,照出世間種種影像,照見五蘊皆空,沒有任何人可以觸摸到這如幻境界。
就此,也可看出佛法是出世法,也唯有入法界,才能知其為幻。
要不然,道場怎么會是水中月呢?佛陀講了49年法怎么是空中佛事呢?
還有,世間有如此多的不如意,天災人禍,戰爭不斷,怎么是鏡里魔軍呢?
且我們明明有鼻子有眼,怎么是如幻眾生呢?
這就是佛陀教化,雖也是戲,也是幻,但跟我們說的“人生如戲”有所不同。
因前者的戲可以引領眾生走向解脫,離苦得樂,而后者只會讓我們越陷越深,苦大仇深,苦無窮盡。
簡言之,世人嘴說著人生如戲,卻當真無比,不是執著權色名利,就是執著恩怨情仇。
哪怕臨終了,都還煩惱無比,摟著貪嗔癡不放,以至于生生世世,迷惑顛倒,走不出六道,走不出戲。
試問,你說的人生如戲,何來“人生如戲”?
當然,這并不是說,佛陀之戲,一帆風順,相反,比我們還多災多難,不是被人肢解,就是家族被屠殺。
就此,你就清楚,你跟邪師學的求佛消業,平安等的舉動是萬萬行不通的,因為佛菩薩都多災多難,怎么能保佑你平安?
但就是這種親身經歷的多災多難,就是這樣的言傳身教,才能顯出佛陀的教法不是理論派,而是的確可以千真萬卻地度一切苦厄。
想一想,若佛陀“噗”地一聲就把災難給吹跑了,你還有信心學佛法嗎?
是不是覺得他老人家是佛,有神通,能“吹”,能過關,而我就一凡夫,萬萬是過不了的?
所以覺者們,一般都是三分病,七分貧,沒有啥世間成就,名曰貧僧。
如顏回,三頓飯不保,一碗水難有,且住陋巷,但依然“不改其樂”。
如六祖,三歲喪父,艱辛貧乏,大字不識,于市賣柴,連母養老的錢,都是人家給的。
且為了傳承佛陀法脈被人追殺,孤苦伶仃,獨自在獵人堆里15年。
實在是辛苦受盡,命若懸絲,但依然不顧影自憐,不畏生死,幽默風趣,大度有緣眾生。
想一想,他們窮困潦倒到如此地步,還依然“不改其樂”,難道比他們物質強百萬倍的我們,做不到如此嗎?
既然如此,那我們就要拿出點態度來,好好諦聽《心經》所闡述的法義。
三、何為諦聽?
經書里,諦聽是地藏王的坐騎,是世間不存在的一種動物,包括文殊的獅子,普賢的六牙大象等,都是如此。
其實,別說這些坐騎,就連文殊,普賢等菩薩,世間都沒有,都是在表法,只是世人喜歡求個外在的神靈庇佑,就把佛菩薩擬人化了。
如阿彌陀佛圣誕日,就是以永明延壽禪師的生日定的,或某大德住過某個道場,就定其為文殊等菩薩的道場。
所以諦聽這種坐騎是表法,是提醒眾生聽經聞法的一種態度,也可說是如是我聞。
也就是聽經聞法時,你要放下主觀意識,才能契心,才能夠不停地點頭,如是,如是,實相確實如是,那你就是地藏王。
什么是主觀意識,就是所知障,如你是教授,富翁,才子等,因世間成就不錯,聽不進去。
總之,不管什么身份,只要他固執己見,都叫所知障。
《圓覺經》云: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
其意思是說你固有的思想和觀念,會妨礙正知見,與實相背離,導致你煩惱不斷,無法解脫。
說到此,不得不說邪師的教法,實在很搞笑,說什么多念地藏經,地藏王就會在夢里見你,幫你消業。
即使夢里見到,不也是你心所變現的嗎?請問你做的夢能離開你嗎?
就像閻王,你問西方人會見到閻王嗎?或如阿彌陀佛,你問南傳佛教徒會見到阿彌陀佛嗎?
所以萬法唯心造,是你見過阿彌陀佛等像,或念過或跟別人談過,才能在夢里與其相見,才能在臨終時可能現出他的影像。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是一種再自然不過的現象,就像你不認識我,你會夢見我嗎?
《觀經》云:諸佛菩薩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華嚴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簡言之,自性彌陀,唯心凈土,自然地藏王,也不是心外求個地藏王保佑你,那叫心外求法,為之外道,或叫迷信。
而是地為心,藏為如來藏,王為主宰。
意思當你契心的當下,你就會明白原來自己本就心量廣大,本就是大人有大量,本就有個如來藏,本就是王者風范,可以包容虛空萬物,不受生老病死等世間的一切所干擾。
可不幸的是,我們因執著世間,執著別人的一句話,執著別人的一個眼神,把心變成了繡花針,以至于空有如來藏,不會用,導致一直在六道里冤枉受苦,苦無窮盡。
好,接下來,我們就圍繞著心地,如來藏,開始正式進入《心經》經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的解說。
此為窺一經題斑,便知《心經》之全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