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肇大師(384~414)東晉時代著名的佛教學者,京兆(今陜西長安市)人。少年以傭書為業,遂得歷觀經籍,亦愛好老、莊。他以為《道德經》于玄遠之道還未盡善,后來看到舊譯《維摩經》,披尋玩味,始知所歸,因而出家。不久即以‘善解方等、兼通三藏’知名。
鳩摩羅什于晉·隆安二年(398)到姑臧(今甘肅武威縣),他遠道往從學,為羅什最初的弟子,被稱為‘法中龍象’。
羅什于秦·弘始三年(401)至長安,肇隨行。既而秦主姚興請羅什入西明閣及逍遙園翻譯佛典,他和僧睿等相助詳定,列席譯場,咨稟羅什,所悟更多。
弘始六年,《大品般若經》譯出后,他著《般若無知論》,凡二千余言。羅什大加贊賞,說‘吾解不謝子,辭當相挹。’其時他大約才二十三歲。羅什又譯出《百論》,他又作了一篇序文,闡明一論的要旨。
弘始八年,《維摩經》譯出后,他又條記羅什的口義作為經的注解,并作序(此序已佚,現存《經注》,系糅和羅什、僧肇、道生、僧睿、道融各家的注解而成)。約在弘始十年夏末,道生從關中回廬山,以《般若無知論》示隱士劉遺民,遺民贊嘆說︰‘不意方袍復有平叔’,因以呈慧遠,遠也以為‘未嘗有’,于是一同披尋玩味。第二年(409),劉遺民致書與他通好,并咨問關于‘般若無知’的疑義。又一年(410),他復書,告以關于佛法盛況,并附贈所作《維摩經注》一本;次述《般若無知論》的旨趣以答。
弘始十二年(公元410年)劉遺民致函僧肇說:“去年夏末。見上人《般若無知論》才運清俊,旨中沈允。推步圣文,婉然有歸,披味殷勤,不能釋手 ,真可謂浴心方淵,悟懷絕冥之肆,窮盡精巧,無所間然”。他后來又著《不真空論》、《物不遷論》等。
弘始十五年,佛陀耶舍譯出《長阿含經》,他也列席譯場,并作序。
他在羅什門下十余年,被稱為什門‘四圣’或‘十哲’之一,又稱為‘解空第一’。羅什卒后,他‘追悼永往,翹思彌厲’;更博采眾經,著《涅槃無名論》,往復論辯,有九折十演。論成,表上秦王姚興,姚興略加贊許,即令繕寫,分發子侄。
弘始十六年去世,年僅三十一歲(《傳燈錄》卷二十七說僧肇被秦主所殺,臨別時說了四句偈,不足為據)。
僧肇重要的著述,即是《物不遷》、《不真空》、《般若無知》、《涅槃無名》四論,此外還有《宗本義》,始見于陳·小招提寺慧達的〈肇論序〉所述。四論合而為一,稱為《肇論》,或即在此時。
關于《肇論》的注疏,現存的有:
晉·惠達的《肇論疏》三卷(現闕下卷)。
唐·元康的《肇論疏》三卷。
宋·凈源的《肇論中吳集解》三卷、《肇論集解令模鈔》二卷。
宋·遵式的《注肇論疏》三卷。宋·悟初道全集其師《夢廣和尚書釋肇論》一卷。
元·文才的《肇論新疏》、《肇論新疏游刃》各三卷。
明·德清的《肇論略疏》六卷等。
另外還有明·道衡的《物不遷論辨解》一卷。又宋·陸澄《法論目錄》(《出三藏記集》卷十二所載)及隋·法經《眾經目錄》(卷六)著錄有僧肇的《六丈即真論》一卷,已佚。又現存《寶藏論》一卷,題作僧肇注,但文義舛雜,不似出其手筆。
僧肇雖生于玄學盛行之后,早年又曾受老莊的影響,但他的學問實得之于鳩摩羅什,以《維摩》、《般若》、三論為宗。他以緣生無性(實相)立處皆真為中心思想以談體用動靜有無等問題,頗為學術界所稱賞。
關于體用問題,當時學者有兩種不同的主張;王弼注《老子》,法汰、道安等談般若(本無論),都貴無賤有;向秀、郭象釋《莊子》,支道林談《般若》(即色義),又崇有賤無,都不免偏執。僧肇破斥這些偏執,主張體用一如、非無非有、即靜即動之說,對于《般若》、三論的中道思想可說大大地發展了一步。在他現有的幾種論文中,《宗本義》從緣生無性談實相,《不真空論》從立處皆真談本體,《物不遷論》依即動即靜談體用一如,《般若無知論》談體用的關系,都是有所發揮而互相聯系之作。
首先《宗本義》中說︰‘本無’、‘實相’、‘法性’、‘性空’、‘緣會’等的涵義是一樣的。宇宙萬法都由因緣會合而生,未生就無有。又因緣離散萬法就壞滅,可知并非真實有。以此推度,萬法雖現有而性常自空,所以稱為‘性空’,性常自空即為‘法性’,法性真實如是即為‘實相’,稱為‘本無’。‘本無’是緣生實相,超一切名言分別,故不能說它是有,也不能說它是無。
其次,《不真空論》中以《放光般若經》所說‘諸法假號不真’作依據,立‘不真空’義。當時的佛教學者,對于般若性空的解釋各出異義,紛紜不一。僧肇在這篇論文中歸納作‘心無’、‘即色’、‘本無’三家,并且隨加破斥,然后陳述他自己的不真空義。他以宇宙萬法都屬虛假,依因緣生,即是不真,也即是空。既不是真生,即非是有。但萬事萬象都已經呈現,也不能說是無。非有非無,所以稱為不真空。但森然萬象雖非真實,而由真體起用,即用即體,所以說‘立處即真也’。
《物不遷論》中更從即動即靜來論證體用一如的道理。論文首先引用《放光般若經》所說‘法無去來、無動轉者’而解釋說并非舍動而另求靜,而是求靜于動。雖靜而不離動。由動靜的末始不同,而知宇宙萬法的不遷徙變易。又說︰一般人所謂動,是因為從前的事物已經遷徙而去,而不靜止,所以說動而非靜。但從前的事物即停在從前,并不來到現在。所以論中說靜而非動。如此今昔的事物不相往來,‘若動而靜,似去而留’;‘言常而不住,稱去而不遷’;從而‘如來功流萬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彌固。’意思就是說法身本體,無去無來,所以常恒不變。蓋絕對的本體不可與相對的動靜等現象截然劃分,即動即靜,也正是在辨明即體即用的道理。
最后《般若無知論》中,依《放光般若經》所說︰‘般若無所知、無所見’,而說有所知就有所不知,因為圣心無知,所以無所不知,不知之知才叫作一切知,所以圣人虛其心而實其照,‘虛不失照,照不失虛’;‘用即寂,寂即用’;這也是說明體用一如、動靜相即,與緣生實相立處皆真的理論一貫,而貫串了他的般若、三論空的中道思想。
后世的三論宗人很推尊僧肇,常常把他和鳩摩羅什并稱,有‘什肇山門’之語,以他的學說為三論宗的正系。(黃懺華)
◎附︰呂澄《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五講(摘錄)
羅什門下諸人原來就是學有根基的,隨羅什學成之后,往往不拘守一家一宗,而以‘務博為歸’,向淵博的方面發展。其中比較‘專精’,稱得上羅什正傳的,要推僧肇。
僧肇在諸人中年事較輕,僧睿在〈大品經序〉中沒有提到他,可能是把他看成后輩的緣故。他的生卒年代,一般認為是公元384~414年,只活了三十一歲。近年日人冢本善隆對此有所訂正,說他的年齡應是四十一歲,因為從他的學問根基和隨羅什求學的時間看,都應該大于三十一歲才說得通。從前抄寫四十為‘卌’與‘卅’字形相似,輾轉傳寫,可能弄錯。他的卒年是確定的,生年提前十年,應該是公元374~414年。僧肇出身貧苦,傭書為生。少年時即通經史,喜歡老莊。出家后,對當時所有的大乘方等經典以及其他佛教經籍,都很通達,有相當深厚的底子。當羅什在涼州的時候,他就遠道趕去從學,后又隨什至關中,一直到什死都未曾離開過。因此,他在羅什門下的時間最久,自然對羅什之學更有心得了。
據說羅什譯完《大品經》(406)以后,僧肇就把在譯時聽講過程中的體會,寫成《般若無知論》給羅什看,羅什十分稱賞地說︰‘吾解不謝子,辭當相挹。’承認他對般若理解的正確。此后,《維摩經》譯出來,他又作了注。還寫了另外一些文章,如《物不遷論》、《不真空論》等,也都能闡揚羅什之學。后兩篇,也許在羅什生前寫的,所以其中引到《中論》都只取其大意,似乎尚未見到譯本(《中論》是羅什臨死一年所譯),但也受到稱許。
據《名僧傳》說,羅什稱‘秦人解空第一者,僧肇其人也’。這樣,后世講到關河傳承的,都是什、肇并稱。吉藏在所著《大乘玄論》卷三中還說︰‘若肇公名肇,可謂玄宗之始。’簡直把他提高到了三論宗實際創始人的地位。這種認識,自隋唐以來成為定論。明末蕅益著《閱藏知津》,在〈中土論〉中的‘宗經論’部分,列《肇論》為第一,并于該書‘凡例’內作了說明,說中國之宗經論,應該以僧肇、南岳、天臺三家的學說最為契合原經精神,可以稱之為‘醇乎其醇’。可見對于僧肇的推崇,歷代不衰。
[參考資料] 《高僧傳》卷六;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三論典籍研究》(《現代佛教學術叢刊》{48});方立天《中國佛教研究》;忽滑谷快天《禪學思想史》上卷;冢本善隆編《肇論研究》;R. H.Robinson著·曇昕譯〈釋僧肇〉(《諦觀》雜志第二十五~二十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