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大財女
來源 | 悅讀(ID:yuedu58)
近日,根據《中國養老前景調查報告》公布出的“近六成年輕人沒有存款”又一次引發了人們的熱議。
報告指出,中國年輕人要掙夠163.4萬才能舒適的養老。
但現在中國35歲以下的年輕人僅有四成開始進行儲蓄,但是平均每月的儲蓄也僅有1389元。
若在不考慮通貨膨脹的前提下,則若要存下這筆養老錢,大概需要113年。
看來,工作到死錢也賺不夠,對于我們這代人來說,可能真不是一句玩笑話。
“存錢難”如今已成為絕大部分年輕人的共性問題。
也許,對于我們這一代人,要想存下一筆錢,我們需要比父輩一代經歷更多的艱辛,也要抵抗住更多的誘惑。
為此,大財女采訪了幾位處于不同年齡和階層的人群,看看他們對于存錢與消費的認知,也許,你能從他們的人生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1
“為了攢下人生中的第一筆存款
我不再給我弟供房了”
我的原生家庭和《歡樂頌》里面的樊勝美很相似。父母都在老家務農,家中還有一個比我小四歲的弟弟。
畢業后,我除了要供弟弟讀書,還要替弟弟還房貸,負擔父母的生活費,爸爸的住院醫療費……
為了多賺錢,彌補家里的各種需求,我除了要工作,還在網上開了淘寶店,賣土特產。
除了工資,每個月的外快我也基本都給了家里,以至于我工作多年,一點積蓄都沒有。
在我被家里快榨干的時候,周圍一了解我家庭情況的朋友開始勸我。
看著身邊和我一起畢業的人都有了房車,有了豐厚的積蓄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自己竟然一分錢積蓄都沒有。
想想未知的未來,想想家里無底的索取,終于明白”只有自己好了的時候,才能有能力照顧家庭”的時候,我決定要和那個無底洞割裂,因為我要在被他們吸光前,積蓄力量,讓自己有機會壯大。
2
從未婚單身貴族到已婚貧民:
沒有存款的我,不敢病,更不敢跳槽。
結婚之前,我基本上沒有什么存錢或理財的概念。
一天三頓都叫外賣,能打滴滴就堅決不擠公交車;微信里五六個代購,總是控制不住的買買買的欲望。
那個時候,我月薪將近三萬,不僅月月光,還欠下了一堆信用卡債。
2015年的時候我結了婚,生了娃。
身邊的閨蜜都說,生孩子是摧毀一個女人最直接的方式,這話一點也不假。
天天緊張得只能素面朝天,一分錢恨不得掰成兩分花,每天腦子里想的都是兒子的奶粉和尿布錢。
但是最摧毀我的是,先是公公生病,緊接著,媽媽又查出胃部有問題。
那個時候,我和老公每天奔波于醫院,過得像條狗,我真怕自己也一病不起,第一次意識到,沒有存款,沒有保險,我連生病的資格都沒有。
更重要的是,工作不開心,壓力大,也不敢跳槽。
3
看上去風光亮麗的創業背后是:
我無房,也無存款
我覺得自己注定是要走上創業這條路的。
早在上大學時,就和幾個要好的哥們一起,靠著承包整個校園內的物流快遞,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畢業之后,我起先進了國企,但很快便離開,重新開始創業。
到如今,公司也算小有規模。但我并沒有外人看起來那么風光。
首先,我沒有買房。大學賺的錢被我全部投在了公司,而當年和我一起賺錢的哥們已靠買房溢價漲幅收益比我公司十年的凈利潤都高。
其次,我也沒有啥存款,每月最大的支出還是在請人吃飯談業務的花銷上,以及我的車子的維護上。
公司現在就是我最大的“資產”,所以我常常有危機感,如果這次的中美貿易危機繼續持續下去,我不知道自己的公司還能維持多久。
作為家里的獨子,有時候,我會想想父母的養老,因為我不想讓父母的晚年生活得太差。
但是,以我目前的能力,我還遠遠不能為父母提供舒適的養老生活,所以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4
他們都很努力,為什么都那么窮?
幸福的家庭大多類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文中三個例子,各自窮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他們和曾經的大財女一樣,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沒有理財觀念。
巴菲特說過一句話:
人在30歲錢,掙錢比理財重要,可到了三十歲之后,理財就比掙錢重要了。
很多人總以自己沒錢、不懂理財為借口逃避正視理財問題。殊不知,你不理財,財就不理你。
而對于許多年輕人認為的,錢少,就不用理的想法,全國十佳理財規劃師張國華認為,錢多有錢多的理財方式,錢少有錢少的理財方式。
收入低時,你理財的空間有限,這個時期更重要的是增值自己,提高收入,同時有意識的培養理財能力;
等收入上去后,有了理財本金,一下就能把資金靈活用起來,讓錢加速生錢。
所以年輕人想要要存款,關鍵在三點:延遲欲望滿足、強制儲蓄、懂得財務風險隔離。
首先延遲消費欲望的滿足。
就像第二個主人公玲玲窮的原因很明顯:活在當下,即使月薪三萬,卻依然過得像條狗,任性打車、刷信用卡,這些都是沒有計劃性的消費,當然,這也是當下很多月光一族的生活方式。
但你只身一人生活,父母也不需要你負擔的時候,或許你會過得很舒服很輕松,而一旦婚姻進來后,單身的天平就會被打破,而當你不知道驚喜和意外哪個會在明天先來的時候,一定要有所準備,學會把收入的結余儲蓄起來,延遲滿足自己的消費欲望,特別是在自己能夠賺更多錢的年紀,更要為以后的不時之需做好風險意識。
畢竟收入是有限的,但消費卻是無限的。
如果不能夠節制自己的消費欲望,現在是月光,5年后可能還是月光,甚至10年后也還是月光。所以學會存錢,延遲消費欲望的滿足是理財的第一步。
其次是強制儲蓄;
像第一個主人公阿黎,她并不是沒有賺錢能力,而是原生家庭給她的負擔太重,所以阿黎要走出窮的窘境,除了負擔父母基本的養老義務,給自己的父母買一份健康保險,以免父母再次大病,把多年辛苦攢下的積蓄掏空。
另外,弟弟已是成年人并組建了自己的家庭,阿黎應該停止對弟弟無止境的幫扶,讓弟弟學會自己賺錢還房貸。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學著強制儲蓄,拋去每個月固定的支出外,把剩余的閑錢做固定的強制儲蓄,為將來做投資和錢生錢做好資金準備。
最后,要懂得財務風險隔離;
比如第三個主人公皓然窮的原因在于孤注一擲,他應該把公司財務與個人財務理清,做到互不滲透,涇渭分明,這樣有利于公司資金的正常運轉,把資金用到實處;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個人理財,做好資金分配,發揮理財配置的最大化。
每個創業的人都知道,創業的道路是九死一生且充滿荊棘,在這種情況下,皓然應該先為自己的家人做好保障,利用保險的風險隔離效應,避免公司一旦出現問題而拖垮整個家庭。
這雖然是一篇關于幾類人沒有存款人群困窘生活的剖析,但對任何一個想要把生活經營得美好的人,都有用。
因為細細品味,你會發現,生活質量,其實跟收入高低真沒多大關系,只和你是否有正確的理財觀念和理財方法有關。
作為年輕人,無論收入多少,及早為以后的生活多做一些思考和行動,你會發現你的人生境遇大有不同。
不要等你生活像文中的主人公們一樣,陷入困窘時,你才發現,你的問題和答案早已在文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