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其實就是對事物本質的概括,以定義為起點就是以本質為根基,這樣無論如何討論和發散,最終都是有根牽扯的,不會脫離本質,不管多遠都可以隨時溯源歸根,如此所獲得的結果便不會是分歧、偏離、矛盾。
——坤鵬論
一、薩福和阿那克瑞翁
在批評完之后,蘇格拉底表示自己突然詩興大發了,也要作上一篇,因為“我覺得一種神思煥發,如果有必要,我也能做出一篇文章,和呂西亞斯的那篇不同調,可是并不比它差。”
不過,按照柏拉圖對話錄中的慣例,只要稍一被別人夸贊或是自己表露出些許的驕傲,蘇格拉底會馬上扮豬,將自己拉到低位——我是無知的。
果不其然,他緊接著說道:“這些思致無論如何絕不能由我自己的頭腦里涌出來,因為我很明白,我是蒙昧無知的。所以我只能推想:這是從外面的來源灌進我耳里去,就像水灌進瓶里去一樣。”
在這段話中,蘇格拉底提到了古希臘漂亮的女詩人薩福以及聰明的抒情詩人阿那克瑞翁,坤鵬論對他們進行一下簡要介紹。
月落星沉,
良夜已半,
光陰自逝,
而吾今獨臥。
這是薩福的一首殘篇,翻譯者為周作人。
薩福,生于約公元前630年代,卒于公元前570年代,比蘇格拉底早生大約140年。
她是古希臘抒情詩人,也是古希臘第一位女詩人。
她一生寫過不少情詩、婚歌、頌神詩、銘辭等,著有詩集九卷,約1萬行詩歌,不過,現已大部分散軼,現僅存一首完篇、三首幾近完篇的詩作以及若干殘篇,只有約650行詩存世。
古希臘文學中對薩福的評價極高,甚至用“女詩人”這個詞來專指她。
據說,雅典的執政官棱倫本人也是位出色的詩人,但當他聽到薩福的詩時,不由熱淚盈眶,發出了“只要我能學會一首,那么死也無憾”的感嘆。
柏拉圖曾說,“繆斯有九位,薩福是人世間的第十位”,將其列為“第十名繆斯”。
在古希臘神話中,繆斯是主司藝術與科學的九位古老文藝女神的總稱,她們代表了通過傳統的音樂和舞蹈、即時代流傳下來的詩歌所表達出來的神話傳說,由此可見這個評價有多高了。
由于薩福的詩中有很多篇幅直白陳述作為一名女性對其他女性的愛欲,后世的西方語言中“女同性戀者”一詞(例如德語:Lesbe,法語:lesbienne,英語:lesbian)即源自其居住地萊斯博斯島。
按巴霍芬的說法,薩福差不多就是柏拉圖筆下的狄奧提瑪的原形。
阿那克瑞翁又被譯為阿那克里翁,生于約公元前570年,卒于約公元前480年,因為是愛奧尼亞的特奧斯人,所以被稱為希臘亞洲部分最后一個偉大的抒情詩人,他的死有點憋屈, 據說是被葡萄子噎死的。
阿那克瑞翁的詩作現僅存片斷,只有一首諷刺詩的殘篇和其它若干飲酒歌和愛情歌。
其詩作的節奏、措詞和思想清新流暢,在希臘作家中獨具一格,不同凡響,一個兒童也能理解他的詩,并且把詩隨口吟唱,抑揚動聽,比如:
泥土痛飲天賜的雨露,
樹木痛飲濕潤的泥土;
海洋痛飲溪流的酒漿,
然后又把它轉讓給太陽;
大陽自己也毫不慳吝,
讓月亮把陽光盡情痛飲。
自然都貪杯,我也有此需,
為何把我唇邊的杯潑去?
因為阿那克瑞翁被引用和流傳的多屬醇酒愛情和感嘆年華易逝的詩章,后來這類詩就被稱為“阿那克瑞翁體”。
他的詩對羅馬影響不大,但對近代歐洲詩歌影響較大,文藝復興和啟蒙主義時期對其詩作的模仿曾流行一時。
二、謙虛,繼續謙虛
蘇格拉底指出,好文章的關鍵在于寫出的內容不落入眾人皆知的題中之義,之后斐德羅就像絕大多數凡人產生的第一念頭一樣,邀請蘇格拉底做文應答,他背后的真意并非完全是對文章的熱衷,更是看熱鬧不嫌事大,從而希望看到兩位當代名人的才學爭斗,同時也作為忠實粉絲對自己的偶像捍衛,你說我崇拜的呂西亞斯不行,你就必須拿出一篇來證明。
所以,斐德羅央求蘇格拉底作一篇主題為“有愛情的人在神志上不如沒有愛情的人清醒”的文章,并表示,只要是“同樣篇幅,做得不同,可是做得更好”,“比呂西亞斯的那篇更富麗,更有價值,而且用不同的說法,我再說一遍,我就用純金來鑄你的像,擺在奧林匹亞,放在庫普塞利德的兒子所奉獻的金像旁邊。”
庫普塞利德是公元前6世紀末的科林斯城邦僭主,他的兒子佩里安德是科林斯的第二任僭主。
佩里安德在位期間,科林斯獲得了極大的繁榮。
他改革了科林斯的商業和工業,修筑了道路,開鑿了運河。
佩里安德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熱心于科學和藝術,被列為古希臘七賢之一。
從動不動就要給蘇格拉底塑金身這般口氣可以看出,斐德羅應該是當時的富賈后代,當時也只有富裕家庭的孩子才可能讀書求學。
接著,蘇格拉底故伎重演,又是一番假謙虛,而斐德羅早就習慣了,威脅道:“你若是不把心里所想的文章說出來,我們就待在這里不能走。這里只你和我,我比你年輕也比你強壯,想想吧,別逼得我動武。”
然后他又發誓說:“我憑這棵梧桐樹發誓,如果你不肯說出你的文章,你就永遠不會從我口里聽到任何作者的文章,永遠不會聽到我背誦或是提起!”
蘇格拉底看也差不多了,便順坡下驢說:“壞家伙,你就知道我的心病,酷愛文章如我者就只能向你屈服了。”
同時又賣萌地表示:“我要蒙起臉,好快快地把我的文章說完,若是我看到你,就會害羞起來,說不下去了。”
他甚至還做作地懇請“聲音清妙的”詩神繆斯們降臨,幫助自己說出一個好的“故事”來參與和大作家呂西亞斯“競爭”,“使他(斐德羅)所忠心崇敬的那位作家顯得更加崇敬。”
從柏拉圖刻意描寫的情節與話語可以看出,蘇格拉底是個挺有幽默感的人,現實中,既幽默又哲理的人,總是受人歡迎的。
三、文章的背景
不像呂西亞斯的文章那般沒頭沒腦的開始,蘇格拉底上來先描述了文章的主人公以及背景信息:
“從前一個漂亮孩子,或者毋寧說,一個美少年,他有很多的愛人,其中有一個特別狡猾,雖然和旁人一樣愛這個少年,卻故意要使這個少年相信他并不愛他。”
“有一天他向這個少年獻殷勤,用這樣的話來說服他,說一個沒有愛情的人應該比一個有愛情的人更有理由得到恩寵。”
顯然,蘇格拉底預設的主人公是一位不明身份、但年長于美少年的“有愛情的人”,但他平時總是故意扮作“沒有愛情的人”。
四、尋找和確定討論的出發點
在開始“有愛情的人在神志上不如沒有愛情的人清醒”前,這位主人公對美少年講道:
“無論討論什么問題,都要有一個出發點,這就是必須知道所討論的對象究竟是什么,否則得不到結果。”
“許多人對于事物本質,都強不知以為知;既自以為知,他們就不肯在討論的出發點上先求得到一個一致的看法,于是愈討論下去,就愈見分歧,結果他們既互相矛盾,又自相矛盾。”
這段話非常經典,不管是古代還是今天,現實中的人們總是很少對最重要的事物本質加以分辨和確認;總是喜歡就事論事,就現象說現象;總認為自己很懂,比任何人都懂;總以為自己知道的別人也該知道,這就造成了在溝通交流中經常出現雞同鴨講、對牛彈琴的問題,爭來爭去爭到面紅耳赤甚至拳腳相向,卻不知大家所爭的不過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現象,或者根本就是現象相似本質卻完全不同的兩個事物,亦或者大家從一開始就沒有站在同一個維度。
正如蘇格拉底所提示的,如果討論在起點上就存在了不同,越討論越是背道而馳,結果只能是越離越遠、南轅北轍。
所以,這位有愛情的人建議先在主題上取得共識——“我們的問題是:應該得寵的是有愛情的人,還是沒有愛情的人?”
五、定義愛情
顯然,這個問題的關鍵詞是愛情,那么,“我們就應該對于愛情的本質和效能先找到一個你我公認的定義”,這樣在“以后我們討論愛情的好處和壞處,就時時刻刻把眼光注在這個定義上。”
這是蘇格拉底一直倡導的定義法,定義在他那里就是事物本質的描述,因此,他建議將愛情的定義立為起點,這樣在后面的討論中,可以時刻用它用愛情的本質進行衡量和對照,從而保證不會偏離方向。
坤鵬論以前多次提到,凡事只要緊抓本質就不會跑偏,且能看透紛繁的現象,快速找到問題的癥結,定義是事物本質的主要所在之一,定義從本質上講就是對事物本質的概括,因此,以定義為起點就是以本質為根基,這樣無論如何討論和發散,最終都是有根牽扯的,不會脫離本質,不管多遠都可以隨時溯源歸根,如此所獲得的結果便不會是分歧、偏離、矛盾。
愛情的定義是什么呢?
“愛情是一種欲望”,所有人,包括有愛情的人和沒有愛情的人,“對于美的和好的東西”都有欲望。
所以,光從欲望上講,實際上是難以區分有愛情的人和沒有愛情的人的。
那么應該怎樣區別他們呢?
所有人一生中“都有兩種指導的原則或行為的動機,我們隨時都受它們控制”,它們分別是:
“天生的求快感的欲望”;
“習得的求至善的希冀”。
前者是先天的,天性的,后者是后天的,學習得到的。
“這兩種傾向有時互相調和,有時互相沖突,有時甲占優勢,有時乙占優勢。”
“若是求至善的希冀借理性的援助,引導我們趨向至善,那就叫作'節制’”;
“若是求快感的欲望違背理性,引導我們貪求快感,那就叫作'縱欲’”。
而縱欲有多種形式,并因此擁有多種名稱,“某一種形式顯得特別刺目時,犯那毛病的人就因而得到一個不很光榮的稱號”,比如:“食欲若是壓倒了理性和其他欲望,就叫作'饕餮’,犯這毛病的人就叫作'饕餮漢’”……
其他可以由此類推,只要有一種占統治地位的欲望、癖嗜,就會有一種名稱,處于這種欲望控制之下的人也會有相應的命名,就像嗜酒如命的人,他們即被稱為酒鬼。
那么愛情的定義便躍然紙上了:
當追求美的享受的欲望使人“失掉了理性,壓倒了求至善的希冀,浸淫于美所生的快感,尤其是受到同類欲望的火上加油”,這種竭力追求肉體之美的、肉體所產生的快感的,最強烈的欲望,就叫作愛情。
在有了這個統一認識的愛情定義后,就可以研究接受有愛情的人和沒有愛情的人的殷勤,會有什么樣的好處或壞處了。
六、解決問題=定義問題
坤鵬論曾講過的,想要解決問題,必須先定義問題,這是一個萬能法則——解決問題=定義問題。
很多時候,當你定義完成后,問題便不成問題了。
比如:我們總會莫名地恐懼,要想戰勝恐懼先要定義恐懼。
按說死亡應該最令我們恐懼。
但是,像吸煙、酗酒、酒駕等排在死因前列的事情,大多數人似乎對它們并不畏懼,該抽抽,該喝喝。
這是因為人類的天性永遠是短視的,而死亡對于大多數人,特別是年輕人來說,又是一件遙遠的事情,就像海德格爾所說,大多數“常人”埋首于日常瑣碎,從不正視死亡的不安,也就不再對自認為很遠的死亡而恐懼。
所以,我們真正恐懼的其實是:
找不到工作;
賺不到更多的錢;
得不到自己期望的東西;
……
但是究其成因,它們都不過是基于我們情感而產生的恐懼,是被我們內心中的焦慮養大的,因為我們總是容易焦慮和恐懼過頭,這都是我們祖先處在殘酷大自然中練就的生存本能。
焦慮和恐懼產生的悲觀力量非常強大,能讓我們大白天睜著眼做噩夢,不斷削弱我們的積極性,吞噬已經成功與美好的生活,讓我們不停萌生錯誤的想法。
當正確定義了恐懼之后,便找到了戰勝恐懼的辦法,那就是馬上做讓你害怕的事,很多時候,一旦經歷了危險,危險也就沒那么可怕了。
這就是用實際行動去衡量和定義恐懼。
我們要明白,越是自己覺得做不到的事,其實越是自己所恐懼的。
這種時候,你反而越應該去做它們。
因為,越是拖延讓你擔憂、恐懼的事情 ,不愉快的事情就會越來越多。
拖延只會強化恐懼,并且恐懼還是留在你心中,并沒有解決。
在我們生存的這個概率世界里,只有立刻行動,才能消除恐懼,只有干,才能讓你所焦慮的那些不確定性成為現實的確定性,不管結果好還是壞,實際發生后恐懼便也就跟著消失了。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未經同意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