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溫膽湯湯治好了
溫膽湯血府治療老年病(一)

  溫膽湯治療慢性膽囊炎的體會

  溫膽湯治療慢性膽囊炎的體會

  【關鍵詞】 膽囊炎;溫膽湯

  慢性膽囊炎屬中醫脅痛、膽脹的范疇,是以右側季肋部脹痛不適為主要表現的病證。筆者近年來以溫膽湯加味治療慢性膽囊炎患者36例,療效頗為滿意,現將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溫膽湯湯治好了】

  本組36例患者均為門診患者,其中男性11例,女性25例,年齡25~66,平均40.6歲。病程1~6年,平均為2年。全部患者經檢查均排除消化道潰瘍、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等疾患。其中單純性膽囊炎28例,結石型(泥沙樣)膽囊炎5例,慢性膽囊炎合并胃炎3例。常見發病誘因為飲食不節、情志刺激、寒暖失調、過度勞累等。

  診斷標準[1]:右上腹或劍突下區疼痛或脹滿反復發作超過1年,疼痛向右肩背部放射,伴有腹脹、惡心、嘔吐、噯氣、泛酸、納呆、不耐受脂肪食物等;有或無右上腹觸痛,或可捫及增大之膽囊,急性發作時白細胞和膽紅素輕度升高;B超檢查:膽囊增大或縮小、膽囊壁增厚或有結石聲影。【溫膽湯湯治好了】

  2 治療方法


  溫膽湯加味治療:陳皮20 g,半夏15 g,枳實15 g,竹茹20 g,柴胡15 g,香櫞15 g,白術15 g,神曲15 g,甘草10 g,膽絞痛者加延胡索10 g,丹參15 g;如濕熱或氣火較盛者,口干苦,右上腹灼熱疼痛,舌紅苔黃膩,加枝子15 g,夏枯草20 g,黃芩20 g;有結石者,加雞內金15 g,海金砂20 g,臨床隨證加減。水煎服,1劑/d,10 d為1療程,可以連服3~5個療程。

  3 臨床觀察

  3.1 療效判斷標準[2] 癥狀和體征完全消失,實驗室檢查各項有關指標恢復正常,B超檢查及膽道造影證實膽道內無結石存在為治愈;癥狀基本消失或減輕,或排出部分結石,實驗室檢查各項指標恢復正常為好轉;經治療后,癥狀無明顯改善,實驗室檢查各項有關指標無明顯好轉,B超及膽道造影無明顯改善為無效。

  3.2 治療結果 36例中,臨床治愈23例,占64.1%;好轉7例,占19.4%;無效6例,占16.7%。總有效率為83.5%。



  4 體會

  4.1 其病在膽,其源在脾 慢性膽囊炎多以內傷為主,多數醫家認為由于七

  溫膽湯湯治好了(二)

  溫膽湯方名新解

  溫膽湯方名新解

  溫膽湯是臨床常用的一首名方,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六版方劑學中所錄溫膽湯選自南宋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言本方是從《備急千金要方》溫膽湯衍化而成,千金方之溫膽湯較本方少茯苓、大棗,而生姜用至四兩。

  本方首載于南北朝醫家姚僧垣的《集驗方》,可惜此書現已失傳。但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及王燾的《外臺秘要》皆完整的轉載了此方。《備急千金要方》云:“溫膽湯療大病后虛煩不得眠”,“大病后,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宜服此溫膽湯。”藥用:生姜四兩,半夏二兩,橘皮三兩,竹茹二兩,枳實二枚(二兩),炙甘草一兩半(與《外臺秘要》所載此方完全相同),此方溫養膽氣,和胃除煩,故名溫膽湯。此后南宋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亦載有一溫膽湯,方為:“陳皮三兩,半夏二兩,茯苓一兩半,炙甘草一兩,竹茹二兩,枳實二兩,共為粗末,每服四大錢,加生姜五片、大棗一個,煎服。”并主治心膽虛怯,觸事易驚,氣郁生涎,涎與氣搏,變生諸證。兩方方名雖同,但方藥卻異。后世醫家皆習慣用陳氏所載之方,并加減運用,變生諸方,且皆更其方名,如《世效得醫方》的十味溫膽湯,《證治準繩》的滌痰湯等。

  對溫膽湯方名的異議,也只是針對陳氏的溫膽湯。關于此方方名中之“溫”為何意,歷來醫家眾說紛紜,難以形成定論。陳修園《時方歌括》中云:“溫之者,實涼之也。”《成方便讀》言:“內中并無溫膽之藥,而以溫膽名方者,亦以膽為甲木,常欲其得春氣溫和之義耳。”【溫膽湯湯治好了】

  《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中載羅謙甫曰:“命為溫者,乃謂溫和之溫,非謂溫涼之溫也。若謂膽家真畏寒而怯而溫之,不但方中無溫膽之品,且更有涼胃之藥也。”歷代醫家雖觀點頗多,但大多認為“溫”其實為“溫和”之意。

  筆者認為,將“溫”解釋為“溫和”有失偏頗,沒有體現出《內經》治療大法“熱者寒之”之組方配伍本意,況方中半夏、陳皮皆辛燥之品,竹茹、枳實寒涼之性也不能令人“溫和”。“溫膽湯”之“溫”字,非“溫和”之意,應為“溫暖”之意,解釋有二。其一,膽為中正之官,清凈之腑,喜柔和,以溫為常候,屬木,得春令而具有生發之氣,春暖夏熱,秋涼冬寒,這是四時的正常規律,春之“暖”就是“溫暖”的意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言:“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膽應春候,故應為溫暖之意。其二,中醫治療大法就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熱性病用涼性的藥物來治療,以偏糾偏,使其機體不熱不涼,介于熱與涼之間,以順其喜好,適其本性。溫度由低到高排列是寒、涼、溫、熱,涼與熱之間就是溫。方名中的“溫”字就是指通過藥物治療之后使膽腑達到的一種正常的溫暖的狀態,故此方名之曰“溫膽湯”。并且許多名方皆是按用藥之后患者機體達到的正常的生理狀態或是正常的生理外在表現而命名的,如逍遙散通過疏肝解郁,健脾養血,使其達到逍遙快活,無拘無束的狀態;交泰丸用肉桂,黃連使其機體心腎相交,如同天地交泰,溫膽湯就是用寒涼的藥物治療痰熱,涼藥對體內熱邪作用后達到膽腑所需要的溫暖的狀態,綜上所述,溫

  膽湯“溫”字之意,實為“溫暖”之意。

  溫膽湯湯治好了(三)

  溫膽湯婦科新用

  溫膽湯婦科新用

  關鍵詞 溫膽湯 經行情志異常 經行眩暈 妊娠心煩 妊娠惡阻

  溫膽湯出自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原用于“治大病后虛煩不得眠”證,組方升降清和,溫涼相伍,化痰而無太燥,清熱而不過寒,多年來,筆者用于治療痰熱上擾之婦科疾患,每獲顯效,舉例如下。

  1 經行情志異常

  李某,32歲。1999年9月7日初診。患者每逢月經將至或經期動輒發怒,難以自控,口苦,咽喉不利,痰多,胸中懊惱,煩躁不寐,月經過后諸癥逐漸消失,歷時半年。患者平素易于沖動,且痰多。舌質偏紅、苔黃膩,脈弦滑而數。此乃痰火上擾,治宜清熱化痰、寧心定志,方用溫膽湯合甘麥大棗湯加減:姜半夏、陳皮、黃芩、枳實各9g,茯苓12g,竹茹10g,甘草6g,生姜3片,大棗7枚,淮小麥30g,膽南星5g,龍骨、牡蠣各20g,5劑后經轉,情緒緩定,諸癥基本消失,上方又服5劑而未再復發。

  按:本例患者素體多痰,情志易于沖動,經期血聚沖任,脈失所養,陽氣亢旺,陰陽失調,痰火并沖氣上擾神明,而致上述諸癥。治以溫膽湯加黃芩、膽南星清熱滌痰,合甘麥大棗湯加龍牡養心安神而愈。

  2 經行眩暈

  姜某,28歲。2001年2月19日初診。患者近半年來,苦于經行之際頭暈目眩,伴頭目脹痛,心煩口苦,胸悶欲嘔。舌苔黃膩,脈弦滑。月經過后復如常人。此乃痰蘊化熱,治宜清熱滌痰、平肝潛陽,方用溫膽湯加減:姜半夏、枳實、黃芩、陳皮各9g,甘草6g,竹茹10g,生姜3片,大棗7枚,菊花、桑葉、茯苓、白蒺藜各12g,石決明30g,5劑。次月經轉,諸癥大減,上方續服5劑,而告痊愈。

  按:本例患者因痰濕蘊熱,阻礙清竅,經行之際,沖脈氣盛,夾痰熱上擾,清陽不升,故癥見頭目眩暈,心煩口苦,舌苔黃膩,脈來弦滑。方中溫膽湯加黃

  溫膽湯湯治好了(四)

  溫膽湯合血府逐瘀湯治驗舉隅

  摘要:本文主要探討溫膽湯合血府逐瘀湯對老年疾病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溫膽湯;胸痹;眩暈;便秘;治療

  老年患者有很多與痰和瘀相關疾病,且某些疑、難、怪證的發病原因多由痰和瘀而產生。據此理論,筆者運用痰瘀同治之法,應用溫膽湯合血府逐瘀湯理氣化痰、活血化瘀,在臨床治療胸痹、眩暈、便秘多種疾病,療效顯著,現舉例如下:

  1、老年頑固性眩暈

  李某,男,63歲,工人退休。2012年8月15日,因反復眩暈6年,再發5天就診。自述6年前某日早晨醒來,起床即感頭暈目眩,動則天旋地轉,似坐舟中,惡心欲嘔,遂投西醫治療,被診為梅尼埃病、腦動脈供血不足,先后給予安定片、654-2、谷維素等藥,歷時旬余,癥狀略有緩解。隨后上述癥狀反復發作,每年發作6—8次,曾投中醫治療,服旋復代赭湯、鎮肝熄風湯加減20余劑,癥狀未見明顯改善。5天前上述癥狀再發,后經人介紹我處。證見形體肥胖,面色紫暗,頭暈目眩、動則天旋地轉,失眠,惡心欲嘔,舌質淡黯,邊有瘀點,舌苔白膩,脈弦而滑。中醫診斷:眩暈。證屬氣滯血瘀,痰蒙清竅,清空受擾。治宜活血祛瘀,化痰開竅。方用溫膽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治之,藥用:柴胡10 g,枳殼10 g,當歸10 g,赤芍15 g,桃仁10 g,紅花10 g,桔梗10 g,牛膝10 g,半夏10 g,白術10 g,川芎10 g,澤瀉30 g,茯苓15g,陳皮10g,生姜15g。服藥5劑,頭暈目眩好轉,惡心欲嘔已止,惟夜寐欠佳,上方加炒酸棗仁30 g,繼進20劑,諸癥悉除,病告痊愈,隨訪1年,未再復發。

  2、胸痹

  龔某,男,76歲,退休。2012年12月18日初診。患者有胸痹史20余年。近日,胸悶氣短加重,心痛時作,每次2~5分鐘不等,并伴有頭暈耳鳴,心煩不安。經口服硝酸甘油、心痛定等藥物,癥狀并無好轉。癥見舌質黯、苔黃膩、脈弦細數。證屬痰濁氣結阻于胸中,痰瘀互結,阻遏胸陽。治宜化痰泄濁、通陽理氣、活血化瘀。運用溫膽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藥用柴胡10 g,枳實10g,當歸10 g,赤芍15 g,桃仁10 g,紅花10 g,桔梗10 g,牛膝10 g,半夏10 g,川芎10 g,茯苓15g,陳皮10g,竹茹10g,黃連6g,全蔞30g,薤白10g,郁金10g,丹參30g,降香10g,甘草6g。服藥7劑。胸悶已減,心痛降到每日1~2次,且疼痛消失,心煩,失眠癥狀好轉,間斷服用3個月,共服30余劑,諸癥已經消失。

  3、老年性便秘

  王某,男性,65歲,工人退休。2013年1月20日初診,患者便秘10余年,大便干燥難解,一周一次,便時費力,常登廁1-2小時,便質如羊糞,多數需使用開塞露幫助排便,頭暈耳鳴,失眠多夢。癥見舌質黯、苔黃膩、脈弦細數。證屬痰瘀互結,阻于腸道,運行無力,傳送失常。治宜理氣化痰、活血化瘀、潤腸通便。運用溫膽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藥用柴胡10 g,枳實10g,當歸10 g,赤白芍各15 g,桃仁10 g,紅花10 g,桔梗10 g,牛膝10 g,半夏10 g,川芎10 g,茯苓15g,陳皮10g,竹茹10g,黃連6g,瓜蔞仁30g,火麻仁30g,白術10g,甘草6g。服藥10劑,便秘好轉,每5日一次,便時不費力,質較軟,也不需使用開塞露,惟夜寐欠佳,上方加炒酸棗仁30 g,繼進40劑,諸癥悉除,病告痊愈,隨訪1年,每2-3天,解大便一次,不費力,質正常。

  4、體會

  中醫傳統理論認為,痰濁和瘀血均為臟腑功能失調的病理產物,同時又是致病因素,它們既可以單獨致病,又常相兼為患,形成痰瘀互結,從而使患者的病理變化愈加復雜。“痰瘀相關”是基于祖國醫學“津血同源”這一基本理論而產生的。津液與血,異名同類,均屬陰精。而陰精為病,必然表現為津血的虧耗和留滯。津血留滯即為痰為瘀。痰水和瘀血作為陰精為病的兩個不同方面的現形式,作為一種病理產物和致病因子,在某些特定條件下,有分有合,相互轉化,互為因果。津液凝滯而為痰,痰聚氣阻則血瘀,痰瘀互結,內至五臟六腑,外達皮肉筋骨,所致病癥千奇百怪。對于痰瘀之間的這種內在聯系古代醫家早有認識,如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說:“血不利,則為水”,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倡導因瘀致痰說;朱丹溪亦提出:《痰挾瘀血,遂成案囊》;唐容川則稱《血結亦病水,水結亦病血》,并強調痰瘀同病,需痰瘀同治方能取效。這從理論上發展了痰瘀致多種疾病依據。

  溫膽湯見于《三因極——病證方論》,是治療痰熱內擾的常用方,溫膽湯是由二陳湯化裁而來,方中半夏、陳皮為治痰濕之要劑。血府逐瘀湯出自《醫林改錯》,為清代著名醫家王清任所創,其善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原旨用于胸中血府血瘀證,血府逐瘀湯是理血劑之名方,后世以本方加減可治多種血瘀之證。綜合本方具有燥濕化痰,行氣化瘀之功效。使用本方辨證治療眩暈、胸痹、便秘,療效明確,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郭仁真,周文泉,羅增剛,李浩,崔玲,劉方,劉劍剛.黃連溫膽湯加味治療老年輕度認知障礙痰濁阻竅證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01)

  [2]楊元慶,陳玲.加味血府逐瘀湯合并西藥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60例臨床觀察[J].中醫雜志.2011(01)

  [3]吳松華.伍炳彩運用溫膽湯合小陷胸湯化裁異病同治驗案舉隅[J].中醫藥通報.2012(04) 溫膽湯湯治好了(五)

  中藥黃連溫膽湯加減治療小兒多動癥的臨床報告

  摘要:目的: 探討中藥黃連溫膽湯加減在小兒多動癥臨床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小兒多動癥患兒60例,按照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兩組,其中30例患兒采用西醫治療法進行治療,作為對照組,30例患兒采用中藥黃連溫膽湯加減進行治療,作為觀察組,比較兩組患兒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發生率,并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 觀察組患兒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患兒,P

  關鍵詞:黃連溫膽湯;小兒多動癥

  小兒多動癥是臨床上兒科的常見疾病,約1~10%的小學生患有不同程度的小兒多動癥,該病會導致患兒出現活動較多、情緒易激動等癥狀,嚴重影響了患兒正常的學習[1],因此如何有效的進行小兒多動癥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臨床對于小兒多動癥多采用西藥進行藥物治療,但是長期、單純使用西藥患兒易出現耐受和不良反應,會對患兒的治療效果產生一定的影響,基于此,筆者采用中藥黃連溫膽湯加減進行了小兒多動癥臨床治療的相關研究,并與傳統西醫治療效果進行了比較分析,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小兒多動癥患兒60例,年齡7~13歲,平均年齡10.42±2.17歲,男性患兒47例,女性患兒13例,60按照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兩組,其中30例患兒采用利他林進行治療,作為對照組,30例患兒采用中藥黃連溫膽湯加減進行治療,作為觀察組。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

  P>0.05,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均沒有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臨床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兒采用常規西醫治療法進行治療,即利他林,口服,10~20mg/次,1次/d;觀察組患兒采用中醫辯證施治方法進行治療,以黃連溫膽湯作為基本處方,即:茯苓 10g、竹茹 10g、枳實 6g、黃連 6g、半夏 6g、生姜 6g、甘草 3g,肝陽上亢型患兒,加用龍骨 15g、牡蠣15g,隨證加減;心陰虧虛型患兒,加用酸棗仁10g、丹參10g、遠志10g,隨證加減;心脾兩虛型患兒,加用石菖蒲 10g、當歸10g,隨證加減;濕熱內蘊患兒加用陳皮 5g、竹茹 5g;肝氣郁結型患兒[2],加用柴胡10g、白術10g,隨證加減,上述諸藥加水煎煮,取200ml為1劑,1劑/d,分兩次服用,早晚溫服。兩組患兒均連續治療10d。

  1.2.2 臨床觀察指標 以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發生率作為觀察指標。臨床療效評價[3],顯效:患兒經治療后,學習困難、行為異常、易激動等小兒多動癥癥狀基本消失;有效:患兒治療后,學習困難、行為異常、易激動等小兒多動癥癥狀較治療前明顯改善;無效:患兒治療前后學習困難、行為異常、易激動等小兒多動癥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出現惡化。有效率=(顯效患兒數+有效患兒數)/患兒總數×100%。

  1.2.3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3.0軟件包對兩組患兒的觀察指標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非等級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等級計數資料進行秩和檢驗,α=0.05

  2.結果

  2.1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

  比較兩組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發現,觀察組患兒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兒。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的比較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Z=-2.992,P=0.003,P

  2.2 兩組患兒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比較

  比較兩組患兒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發現,觀察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兒,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比較結果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率情況比較(n,%)

  3.討論

  中醫是我國傳統醫學,在我國有著數千年的臨床應用經驗,小兒多動癥屬于中醫“躁動”、“失聰”范疇,中醫理論認為該病病機在于患兒陰陽失調,治療應以寧神安志、調補陰陽為主[3]。本次使用黃連溫膽湯,方中諸藥合理配伍,共奏寧神安志、調補陰陽之功效。且通過使用中醫辨證論治,針對不同證型的患兒使用不同的中藥方劑進行治療,有效提高了治療的針對性,同時在治療過程中隨著患兒病情的變化,合理調節中藥給藥劑量,有效避免了因過度用藥而產生的不良反應。本次臨床研究發現,觀察組患兒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患兒(P

  總之,中藥黃連溫膽湯治療小兒多動癥療效顯著,且治療過程中無明顯不良反應,療效安全、可靠,具有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曹淑蘭,鄭剛.中醫針灸與西藥治療小兒多動癥的臨床療效對比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9):1520-1521

  [2] 李曉東.小兒多動癥的中醫辨證分型[J].中醫兒科雜志,2007,3(6):35-37.

  [3] 劉宗銀,劉振兵. 自抵中藥多動癥湯治療小兒多動癥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4,6(28):90-91. 溫膽湯湯治好了(六)

  梔子豆豉陷胸湯合梔子厚樸湯治療反流性食管炎60例的臨床觀察

  [摘要] 目的 觀察梔子豆豉陷胸湯合梔子厚樸湯治療反流性食管炎(RE)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選擇符合入選條件的RE患者116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60例,給予中藥梔子豆豉陷胸湯合梔子厚樸湯治療;對照組56例,給予奧美拉唑膠囊聯合西沙必利片口服治療,兩組均以8周為1個療程,比較兩組1個療程內的近期療效及停藥后半年的遠期療效。 結果 經1個療程治療后,治療組在臨床癥狀的改善及內鏡下食管黏膜的恢復方面與對照組的療效相近(P>0.05),且無明顯不良反應,對肝腎功能無影響。停藥后半年內治療組的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

  [關鍵詞] 反流性食管炎;梔子豆豉陷胸湯;梔子厚樸湯;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 R2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9(b)-0128-03

  胃內容物(包括十二指腸液)反流入食管產生癥狀或并發癥時,稱為胃食管反流病(GERD)。酸(堿)反流導致的食管黏膜破損稱為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1],主要表現為食管黏膜的炎癥、糜爛、潰瘍和纖維化等病變,并可引起食管狹窄、出血、潰瘍、穿孔,慢性咽炎、慢性聲帶炎和氣管炎,甚至癌變[2]等并發癥。同時,胃食管反流還是支氣管哮喘發病的重要原因之一[3]。內鏡檢查是RE的主要診斷方法。目前,現代醫學治療RE以制酸、促胃排空為主,以質子泵抑制劑療效最好,但有一定的不良反應,且停藥后易復發。近年來,中醫藥治療反流食管炎的研究有較大的發展,臨床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4]。筆者用中藥梔子豆豉陷胸湯合梔子厚樸湯治療本病,效果滿意。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所有病例均來自2009年2月~2011年7月在本科門診就診的患者,剔除因失訪或其他原因未完成療程者,符合條件者共116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60例,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齡(48.6±5.3)歲。內鏡分級Ⅰ級38例,Ⅱ級22例。對照組56例,男29例,女27例,平均年齡(48.1±5.8)歲,內鏡分級Ⅰ級36例,Ⅱ級20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依據《反流性食管炎診斷及治療指南(2003年)》診斷標準。①有典型的GERD癥狀:燒灼感、反酸、胸骨后灼痛等;②內鏡診斷及分級:0級正常;Ⅰa:點狀或條索狀發紅、糜爛

  1.3 納入標準

  ①經內鏡確診的成年患者;②無心衰、肝腎嚴重疾病;③2周內未應用H2受體拮抗劑、質子泵抑制劑、促胃動力藥、中和胃酸制劑;③血常規、尿常規、肝腎功能檢查未見異常。

  1.4 排除標準

  ①真菌性食管炎;②損傷性食管炎,包括化學損傷、物理損傷、異物損傷等;③食管癌、胃癌;④免疫相關的食管疾病;⑤消化性潰瘍急性發作期。

  1.5 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梔子豆豉陷胸湯合梔子厚樸湯口服,組方:梔子10 g,豆豉10 g,半夏8 g,川黃連6 g,全瓜蔞15 g,厚樸12 g,枳實10 g。臨癥加減:惡心、嘔吐加竹茹、旋復花;氣短、心煩加郁金;胸灼痛甚加元胡、丹皮。1劑/d,水煎服,早晚分服,8周為1個療程。

  對照組采用奧美拉唑腸溶膠囊(上海信誼萬象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45335),20 mg/次,2次/d,飯前半小時口服;西沙心利片(浙江京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20345),10 mg/次,2次/d,飯前半小時口服,8周為1個療程。

  1.6 觀察指標

  不良反應,如出現嚴重不良反應者即刻停藥并進行相應處理;療程結束,復查內鏡、肝腎功能、血常規、尿常規,記錄臨床癥狀,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分別記錄兩組的痊愈患者,隨訪半年內的復發情況。

  1.7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有關標準。痊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食管內鏡檢查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食管內鏡檢查病變明顯改善;無效:臨床癥狀無改變,食管內鏡檢查病變無改變。總有效=痊愈+有效。

  1.8 統計學處理

  數據分析采用SPSS 10.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的比較

  經1個療程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2 兩組復發率的比較

  治療組32例痊愈病例,復發5例,復發率為15.6%;對照組26例治愈病例,復發9例,復發率為34.6%。治療組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

  2.3 治療組治療前后肝、腎功能的比較

  2.4 兩組血常規、尿常規改變的比較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血常規、尿常規均無明顯改變。

  2.5 兩組變態反應情況的比較

  用藥后治療組未出現藥物變態反應,對照組出現藥疹2例。

  3 討論

  RE是一種胃食管反流病,約1/3的胃食管反流患者存在反流性食管炎。本病多發于中老年人,近年來發病呈逐漸上升趨勢。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吸煙、酗酒、肥胖、腹部手術等是RE發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亦與飲食過飽、喝濃茶、咖啡關系密切[5]。現代醫學研究表明,RE發病的基本機制為食管屏障功能的減退[6-7]。食管有3種保護屏障以抵抗胃反流中H+、胃蛋白酶、胰酶、膽鹽等損傷因子,包括食管下段括約肌,食管廓清機制以及食管黏膜屏障,這3種屏障中任一屏障功能的減退,均會引起食管黏膜損傷。另有研究表明,部分胃食管反流患者的自主神經功能異常,說明迷走神經功能異常與胃食管反流病可能有關[8]。   目前,現代醫學對RE的診治研究發展較快,治療本病的藥物主要有H2受體拮抗劑、質子泵抑制劑、促胃動力藥等[9-11],療效確切,尤以質子泵抑制劑為優,但其有一定的不良反應,甚至可發生嚴重的不良反應[12-13]。另外,微創治療RE有一定的發展,但短期難以普及推廣。

  該病在中醫無統一的病名,屬“吞酸”“噎嗝”“嘈雜”“胸痛”等范疇。中醫藥治療RE,方法眾多,有從氣郁治之[14],有從益氣清胃治之[15],有從清道護膜降逆治之[16],有從益氣清熱治之[17],有從溫膽和胃治之等[18],均有較好的療效。經研究,中藥在調節食管下段括約肌功能,抑制反流,促進食管受損黏膜修復等方面均有良好的療效[4]。本病的病因病機主要為肝胃不和,食積化熱,氣逆沖胸,濁熱結胸,正所謂“食積則化熱,氣郁則上逆”,治療當清熱化積滌濁,宣郁降逆除煩。古方今用,是中醫繼承與發揚的一大特色,正確、靈活運用古方治療RE具有很好的療效[19-20]。本方中梔子豆豉陷胸湯出自《傷寒大白》卷三,梔子厚樸湯出自《傷寒論》,方中梔子清熱瀉火,豆豉宣郁除煩,兩者能祛胸中之熱。半夏辛溫以散結,黃連苦寒以泄熱,兩者辛開苦降。瓜蔞性寒以滌垢,厚樸行氣消滿,枳實化積消痞,兩方方合用,具有清熱化積祛濁,行氣寬胸散結,解郁降逆除煩的功效。研究表明,梔子中主要含環烯迷萜類、揮發油類等多種化學成分,具有抗炎鎮痛、抗氧化等作用[21],黃連素具有抗炎、抗菌、抗潰瘍、抗氧化等作用[22],淡豆豉多糖具有抗氧化活性[23],厚樸的活性成分和厚樸酚具有明顯而持久的抗炎、抗氧化、抗痙攣等藥理作用[24],枳實具有明顯的促進胃腸功能作用[25],半夏具有顯著抑制胃液分泌的作用[26],因此,應用梔子豆豉陷胸湯合梔子厚樸湯治療RE具有充分的藥理學依據。本研究結果表明,應用梔子豆豉陷胸湯合梔子厚樸湯治療RE具有較好的療效,且復發率低,無不良反應,對肝腎功能亦無明顯影響。同時,應教育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戒煙、戒酒、合理飲食、合理運動,以減少RE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反流性食管炎診斷及治療指南(2003年)[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4,21(4):221-222.

  [2] 李蘋娟,王立東,劉保池,等.河南林州食管癌高發區反流性食管炎調查[J].腫瘤基礎與臨床,2007,20(3):185-186.

  [3] 眭禮平.具有哮喘表現的胃食管反流病的發病情況調查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0,7(32):48-49.

  [4] 湯銀燕,周曉紅.中醫藥治療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進展[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8,29(1):40-42.

  [5] 王進海,羅金燕,龔均,等.反流性食管炎的流行病學及臨床研究[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0,17(6):345-348.

  [6] 楊健,劉梅,何鍵,等.胃食管返流病研究進展[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2,9(14):1752-1754.

  [7] 尹霞.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探討[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9(9):2110-2111.

  [8] 趙威,王瑞峰,孫曉紅,等.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胃腸道自主神經功能研究[J].中華消化雜志,2011,31(7):438-441.

  [9] 段桂蘭.埃索美拉唑治療反流性食管炎的機制與療效[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1,3(13):257.

  [10] 鐘永基.質子泵抑制劑在酸相關性疾病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3(1):81-82.

  [11] 吳志剛.泮托拉唑聯合莫沙比利治療反流性食管炎37例臨床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1,9(27):50.

  [12] 孫忠,董佃良,高曉光,等.奧美拉唑的不良反應[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6):70-71.

  [13] 牛俊瑞,李春梅.奧美拉唑注射液致2例嚴重不良反應分析[J].中國社區醫學:醫學專業,2013,15(6):285.

  [14] 牛豫潔.加味金鈴子散治療反流性食管炎60例療效觀察[J].河北中醫,2010,32(10):1492-1493.

  [15] 汪武生,吳國潔.益氣清胃湯治療反流性食管炎65例[J].中醫雜志,2011,52(8):697-698.

  [16] 沙寶瑜.清道護膜降逆湯治療反流性食管炎30例[J].江蘇中醫藥,2003,24(1):18.

  [17] 毛艷琨,王冀周.益氣清熱升降方治療反流性食管炎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急診,2012,21(1):105-106.

  [18] 劉自栩,李廣英.黃連溫膽湯治療反流性食管炎38例[J].吉林中醫藥,2011,31(4):332-333.

  [19] 謝晶日,田紅霞,李賀薇.經方加減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現狀[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1,29(5):953-955.

  [20] 李向忠,張金麗,張彬彬,等.妙用古方治療反流性食管炎[J].遼寧中醫雜志,2008,35(2):258-259.

  [21] 劉國敏,郭素華,程維明.梔子的藥理作用及其機制研究新進展[J].海峽藥學,2008,20(11):8-10.

  [22] 楊萍.黃連素臨床應用及研究的新進展[J].天津藥學,2011,23(3):69-72.

  [23] 勞風云,劉正猛,王浩波.淡豆豉多糖的提取及其清除自由基的活性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08,35(10):1909-1910.

  [24] 林琳,丁一.和厚樸酚最新藥理學研究進展與評述[J].中藥藥理與臨床,2011,27(1):110-112.

  [25] 丁惠卿,張劍橋.理氣藥促進胃腸運動功能作用的文獻再評價[J].現代中醫藥,2010,30(5):72-74.

  [26] 姚軍強.半夏的藥理作用及其臨床配伍運用[J].中醫研究,2013,26(2):3-5.

  (收稿日期:2013-07-03 本文編輯:許俊琴)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溫膽湯
【柴桂溫膽定志湯】治療精神抑郁癥,在二十多年臨床中,治愈了一百多例。證明該方劑是有效的中藥抗精神抑郁處方。
溫膽湯加減方在兒科的臨床應用
溫膽湯治失眠
去痰濕溫膽湯
柴芩溫膽湯合梔子豆豉湯治療失眠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林格尔县| 保德县| 西乌| 祥云县| 平舆县| 平定县| 建德市| 庆阳市| 太仓市| 荃湾区| 徐州市| 广水市| 台中县| 罗源县| 罗田县| 荆州市| 南溪县| 大荔县| 青河县| 五峰| 巴彦县| 独山县| 楚雄市| 静安区| 龙井市| 兴业县| 琼海市| 合川市| 新兴县| 宾阳县| 上高县| 界首市| 五莲县| 乐平市| 安义县| 万荣县| 肃宁县| 杂多县| 白银市| 贵定县| 溆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