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三歲看到老,您家的孩子是啥性格的?
是做事緩慢的慢性子還是急三火四的急脾氣?
您知道對自己的孩子,哪些話是一定不能說的嗎?
對待不同性格的孩子,這教育的方法可是完全不一樣的,方法不對路,教育孩子的效果可容易適得其反呢!
今天這篇文章,告訴您在教育孩子時,哪些話能說、哪些話不能說,真是超級實用呢!
生活中,我們總是根據自身的體質來挑選食物。跟孩子談話也是如此,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不同性格的孩子要講不同的話。孩子身上總會存在一兩種明顯的性格特征,如果你不對此加以重視,就很容易說出傷害孩子的話,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所以,父母應該把握好孩子的性格特征,挑選能夠激勵孩子的話,幫孩子揚長避短,重新找回自信。
成年人都明白一個道理,有果必有因。孩子之所以做事緩慢,也有其各自的特殊原因。有些孩子是因為思維速度慢導致其行動緩慢,有些孩子則是因為其猶豫不決的性格。有的孩子心思縝密,總要思前想后考慮很多狀況,所以行動比較緩慢。而有些孩子則是由于過度謹慎,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絕對不行動。當然,也有不少孩子是本身做事就慢吞吞的。
不管孩子屬于哪種類型,你都不能催促他。“快點干!”這種命令型的口吻只會加劇孩子的心理負擔。它沒有提供任何實際的內容,既沒有告訴孩子哪兒需要快些做,也沒有指導他怎樣才能做得快。這么說只會讓孩子頭腦更加混亂,別說加快速度了,很可能還會導致更慢。
如果孩子屬于緩慢型的,父母就要做好水滴石穿的心理準備。其他孩子5分鐘就能完成的事,你的孩子可能要花1個小時。
父母的內心肯定如瀕臨噴發的火山一樣,燒得正旺。但是,這時候你還不能催促他。“孩子,你加快點速度”,這種話對孩子來說絕對是有害無益的。
沒有喜歡落后的孩子,他心里肯定比父母還著急,可天性如此,是強求不來的。而作為父母,你還不能就此放任他磨蹭。
那么,在這種進退兩難的時刻,怎樣做才是最佳選擇呢?
我建議你嘗試先用語言認可他,例如“你做得很仔細”“看來你考慮得很周全啊”,這種積極的評價對孩子來說是最好的禮物。
然后,你再拋出問題讓孩子思考,“但如果想稍微快點搞定它的話,你會怎樣做呢?”這時,孩子會心平氣和地尋找答案,
在不知不覺中就提高了速度。
此外,父母還需要格外注意一點,那就是,行事緩慢型的孩子在尋找加快速度的方法的過程中可能會變得焦躁。這時,父母應該及時安撫孩子,給他充足的時間。此時,父母對孩子
說的最有效的話就是——“媽媽等你。”
這類孩子本身性格就比較敏感,他們適應環境的能力比較差,需要父母用始終如一的愛來呵護他容易焦躁的心。你要對他固有的個性和獨特的愛好給予尊重。
“你怎么這么挑剔”“就按我說的辦”“我要是你就不這樣”之類的否定性言語都會毫不留情地抹殺掉孩子的個性,打斷孩子的獨特性思維,這種話父母應該絕對避免。
此外,父母也不能隨便懷疑孩子的行為。“你是故意的吧”“怎么又干傻事”“媽媽真是受不了你這種行為”之類的話也是在變相地指責孩子的行為,而這也只會刺激到天性挑剔的孩子,卻并不會帶來任何益處。
如果孩子屬于這種類型,他必定會對日常的吃穿用度有著嚴格的要求。他們嘴邊常掛著“討厭這個”“不喜歡那個”之類的話,十分固執。并且,當自己的意愿無法得到滿足時就會鬧情緒。
對這種類型的孩子來說,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認可他的個性。通常來說,越是挑剔的孩子在獲得別人的認可時,就越容易感到喜悅和滿足。同時,即便是孩子的行為確實有點過分,父母也要先給予孩子理解和認可。
“這真是與眾不同的選擇。”
“只有你才能想出這種奇妙的想法。”
這種類型的孩子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在找到適合自己的事后會投入十二分的熱情,而且很容易取得成功。所以,父母一定要學會安撫和認可孩子挑剔的心,并幫助他埋頭進入創意階段。
很多內向的孩子都習慣隱藏自己的內心,他們寧愿壓抑自己的想法,也不愿違背父母和他人的期望。這時他們表現出來的性格特征就是善良、順從的。他們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真實感情,而且在需要通過競爭獲得權利時通常會選擇逃避,也經常被同齡人欺負。
對這些習慣于壓抑自己的孩子,真的沒有必要再去強調善良、順從這些品行了。“愛生氣的都是壞孩子”“我女兒很乖吧”“你再忍忍吧”“要學會讓步”之類的言語,對這些孩子來說近乎是令人窒息的節奏。不用父母強調,他們已經在內心做過無數次讓步了。現在又要他繼續讓步,仿佛他們存在的價值就是為了讓別人幸福而壓抑自己。這樣,孩子的人生該是多么悲哀啊。
善良和順從是一種美德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如今,將自己的想法明確地傳達給對方,能認知并把控對方的內心,這已經成了社交能力強的表現之一。
如果孩子只是無原則地善良,或毫無主見地順從父母,那就不是父母該為孩子自豪的優點了。這時,父母就要在腦海中敲響警鐘了,這可能意味著孩子會離社會越來越遠。
孩子持續壓抑自己想要的東西,隱藏自己的內心,它帶來的副作用會超乎你的想象。
對于過度謙讓和不懂得拒絕的孩子,父母要嘗試著走進他的內心。
“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你想對媽媽說什么?”
“你最初是怎么想的?”
這樣的對話可以幫助你探聽到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而且這個過程必不可少。
這種類型的孩子有個特征就是“不聽話”。所以父母反復強調的問題,他們總是一個耳朵進一個耳朵出。于是,父母忍無可忍便對孩子咆哮道:“你肯定得了多動癥,到底要我拿你怎么辦!”
其實,大多數行為散漫的孩子只是比其他孩子更活躍一些、更開朗一些罷了,并不是有什么多動癥。父母不負責任地指責他有多動癥,簡直就是欲加之罪。
孩子是無辜的,真心希望父母能夠愛護好孩子,保護好他們開朗的天性,別讓隨口說出的話傷了孩子。
有些孩子表現出過度的活躍,時而嘰嘰喳喳說個不停,時而跑來跑去沒個消停,嚴重時還會讓父母懷疑孩子是否得了多動癥;而且做起事來也表現得漫不經心,總是走馬觀花似的,做任何事都馬馬虎虎,不求甚解。
這種類型的孩子需要進行集中注意力的練習。在旅游景點觀賞風景時,你可以時常問孩子:“剛才看過的地方,你對哪兒最有印象?”這樣,孩子會下意識地去記憶,而不是什么都只是大概看一眼。
看完一本書后,父母可以讓他講講書中最喜歡的場景是什么,有哪些主人公,發生了哪些事,問題越具體越有效。
做數學題時,有時靠猜測孩子也能猜對一些題。這時,父母就要讓孩子明確說明自己的解題思路。
此外,父母還可以讓孩子先自己嘗試一下,然后對孩子感覺困難的地方給予幫助,這樣也能慢慢改善孩子散漫的習慣,幫他進步。
內向的孩子對外界事物比較敏感,他們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也經常為此苦惱。
這時,如果父母再煽風點火,“你這樣做,別人怎么看你啊”,就會讓孩子陷入無氣力狀態,缺乏奮斗的欲望,從而將自己鎖在個人的世界里。
更何況,年幼的孩子需要的是對自身的正確評價,而不是來自外界的毫無科學依據的總結。
父母應該給孩子灌輸更多的自信心,讓他真正變得強大起來,不再糾結于旁人的目光,做回最真實的自己。
對于這種類型的孩子,父母強制性的要求往往起不到預期的效果,只會讓孩子心里有壓力,產生退縮心理。
正確的做法是,由父母親自示范,在愉快的展示和引導中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因為看到自己最信任的媽媽做示范,孩子內心的欲望會變得越來越強烈:“應該嘗試一下”“我也能做到”“我也想像媽媽這樣”。
所以,當孩子面臨新的挑戰,或遇到有難度的事時,父母應該挺身而出,“媽媽先做一次給你看”,然后輔助孩子完成隨后的任務。并且,父母還要及時肯定他的成果,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