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馮建軍系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 民主是一個政治術語,政治中的民主主要指向兩個方面。一是作為一種政體,民主的含義是“主權在民”“人民做主”“人民的統治”,權利來自于人民,人民共同管理國家。二是作為管理制度或程序,民主是在公共管理領域表達自己的意愿、參與公共管理,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公共決策的一套程序和方法,如通過公民投票、辯論、協商等方式決定公共事務。教育雖然受政治制約,但教育活動不同于政治活動,教育民主主要還不是政治意義上的民主決策,很難把政治民主完全套用到教育實踐中。我們必須正確認識和把握教育民主的特殊性和核心,使教育民主既要保持民主的精神,又要符合教育的特征。 一、政治民主在教育中的局限 教育民主是社會民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具有不同于一般社會民主的本質與特征。教育民主具有很強的復合性,它既受社會民主的制約,也受教育自身發展的制約。因此,它不是一個單一的形態,而是一個復合形態,既反映了政治民主要求,是政治民主在教育領域的體現,又反映了教育系統自身的發展,是人的自由個性發展對教育的內在要求。我們不能以政治民主的單一維度看待教育民主。 教育民主不等于政治民主,因為教育領域不是政治領域,教育活動不是政治活動。教育是從事知識傳授的活動,不是政治權利運作活動。教師以傳授知識為天職,不是以追求個人權利的平等為目的。盡管學校也會組織學生參與民主選舉之類的活動,但嚴格說來,它是作為政治活動的一部分,而不是作為教育的一部分,更不構成教育活動的主體。政治民主中的參與者是具有公民身份的理性主體,是具有權利和義務的完全的平等者。但教育活動中的學生,是處于發展中的公民,是未成熟的“準公民”。學生作為發展中的人,要接受教師的指導,師生之間不應該是政治意義上完全平等的關系。學校生活中,師生卻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教師作為教育者,賦有教育學生和指導學生的義務,學生必須接受教師的指導。“師生之間的關系并不像共同政治生活中公民之間的關系。共同政治生活中公民作為政治主體具有完全相同的法律義務和權利,學校生活中師生卻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接受不同的規則約束。簡單地、形式化地談論‘師生權利平等’,提倡用要求于學生的內容和辦法來要求教師,就像政治生活中以要求于公民甲的同樣內容要求于公民乙那樣,看起來于理不合。” 政治民主在教育中主要體現在教育外部民主中,它考慮權利與利益如何在整個社會不同的群體、組織以及個人之間進行正當性的分配,保證了教育權利的平等和教育機會的均等,保證社會弱勢群體利益的最大化。在這個意義上,教育民主與政治民主具有一致性。教育民主不僅具有外部特征,還具有內部特征。教育外部民主受政治民主的制約,教育內部民主更多反映教育自身的特性。從教育自身的特性看,政治民主不完全適合教育,其在教育中的運用是有限的。 民主倡導平等,按照政治民主的觀念,以挑選人才為根本取向的制度化教育,其本身就是不民主的教育。因為制度化教育中,一個人受教育是以另一個人不受教育為代價的,它把沒有相應能力的人排除在制度化教育體系之外。其實,在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教育只能面向少部分有才能者,制度化教育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教育中的平等,只能說是社會地位的平等,以及由此決定的教育權利和教育機會的均等,絕不是指每個人的體力、智力和個體發展水平的平等。教育的民主平等是一種差異平等,教育面向的是有差異的具體人。根據每個人的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人得其應得,既是公正的教育,也是民主的教育。 民主投票是政治民主的重要構成,是公民參與公共事務、實現民主權利的重要體現。其實,投票作為一種民主方式是否合適,在政治民主中也頗受爭議。蘇格拉底之死是民主投票的結果,希特勒上臺也是民主投票的結果。一群缺乏理智的人,盡管擁有平等的投票權,卻沒有能力參與公共的決策。亞里士多德早就看到民主投票的這一問題,因此他不贊成公民一律參與的平民政體,也不贊成少數人統治的寡頭制,而是主張平民和寡頭混合的共和政體。政治民主尚且對投票民主存有異議,對于教育的問題,能否運用投票的方式解決,更值得存疑。教育工作是一種專業性工作,既然是專業性工作,只能由專業人士按照專業本身的要求決定,而不是由大家(包括專業和非專業人士)通過投票決定。例如,利用投票的方式決定是否開除一個學生,固然符合政治民主的方式,卻違背了教育性原則,也違背《義務教育法》等相關法律的規定。再如,現在高等學校的職稱評定,由全校不同專業的教授組成一個評審委員會審議材料,通過民主表決或投票的方式,按照申請人所得票數的高低順序決定誰最有可能被選聘。這種民主投票決定職稱晉升的辦法看起來很民主,但既不科學也不合理。因為一個理工科的教授,無法了解一個人文學科教授的研究成果;一個人文學科的教授也無法了解一個理工科教授的研究成果。即便是文科教授,一個研究古代文學的,也很難了解一個研究教育學的。了解一個人的研究成果,鑒定一個人的研究水準,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既然是專業性工作,只能由專業的內行來判定,而不是由那些非專業的外行通過投票來判斷。當專業和非專業的所有人(非專業的占多數)混合在一起按照民主程序投票時,與其說是根據一個人的水平來決定其職稱晉升,不如說是根據這個人的人緣來決定,或者一些人無知的隨意決定。民主投票只不過賦予了這種不合理決定的一個“合法性”外衣。 政治民主倡導自由,自由是民主的前提。沒有個體的自由必然走向專制,奢談民主。教育也需要自由,包括教師的教學自由和學生的學習自由。但教育中的自由不是絕對的,是有限度的。教師作為社會的代言人,理應傳授社會所認可的主流價值觀。但不排除對不合理社會現實的批評和監督,擔當起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學生的自由必須接受教師的指導,因為他們是發展中的人,是教育的對象。教育民主反對的是教師的專制和霸權,而不是教師的引導和權威。教師的權威和對學生發展的引導與干預是由教師的責任和學生發展的不成熟性決定的。學校場域中教師與社會、師生之間的教育性關系不完全等同于現代政治場域中法定的具有同等權利的公民個體或公民組織之間的關系。因此,用來描述、規范和建構現代政治場域中公民個體或公民組織之間關系的概念也很難用以描述、規范和建構學校場域中的教育性關系。我們不能把政治民主簡單套用到學校教育之上,必須考慮教育自身的特性,體現教育性原則。畢竟教育不是政治,教育民主也不是政治民主,教育民主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二、教育民主的目的是培育民主公民 雖然教育民主不是政治民主,但教育民主與政治民主密不可分。一方面,政治民主是教育民主的前提。教育作為社會的組成部分受政治的制約,政治決定著教育的性質,政治民主決定著教育權利和教育機會的平等;另一方面,教育通過培養公民為政治民主提供根本保障。政治民主的實現,固然需要制度的保障,但制度是人制訂的,還需要人去執行。人的素質如何,直接決定著能夠制訂出什么樣的制度,怎么執行制度。正如柏拉圖所指出的,“政治制度是從城邦公民的習慣里產生出來的,習慣的傾向決定著其他一切的方向”。民主的政治制度依賴民主素養的公民,依靠公民的德性。古特曼指出:“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塑造著公民的道德品格,而道德品格與法律和其他政治制度構成民主政府的基礎。”教育與政治民主的聯系,根本就在于政治民主與公民的關系。在現代社會,教育民主就要為社會培育民主公民,為政治制度提供最根本的保證。因此,培養民主公民,為學生獲得民主公民身份而準備,是學校所做的事情,也是教育民主區別于政治民主的根本所在。 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培養民主公民。民主公民不是一種獨立的公民身份,而是具有民主德性和品格的公民。當代社會的民主公民,應該具備什么樣的德性和品格·金里卡提出了公共精神、正義感、公民性、容忍、團結和忠誠。埃爾金提出公民能力包括工具性能力與道德性能力,前者指識字和語言表達能力,后者則包括公共精神和獨立自主性。古特曼強調教育應該培養學生的質疑傳統權威的能力,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她特別強調要培養學生理解各種不同觀點的能力和協商能力,使學生在碰到道德爭論問題時能夠協商和妥協。臺灣學者林火旺提出了推理和理性批判能力、自主性、相互尊敬和開放的心靈(對真理保持開放,愿意傾聽他人的聲音)。這些認識都集中反映了當代民主對公民素質的訴求。 當代民主公民既要強調個人的自由、平等和權利,又要強調公共利益和公共精神,在個人和共同體之間尋求平衡,實現公民之間的尊重與互惠。為此,民主公民一是公民個體要有獨立的人格,不受他人或集體的壓制,具有自主性、理性和責任性,具有理智的判斷能力、批判精神和審議能力。二是在交往過程中,要有尊重、包容、互惠性的品質。尊重是一種態度,把他人當作和自己一樣,是對別人價值的承認;包容就是要容忍或容納不同利益者的觀點,允許不同利益者觀點最大化地表達,使他們能夠受到平等的對待,而不是被排斥;互惠性要求公民所提出的理由必須是公民共享的,每個參與者都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和理由當作個人偏好的表達,而是要基于公共性的考慮,為了實現公民間的合作。三是公民在共同體中積極參與公共對話,具有公共意識與公共精神,塑造公民友誼。當代民主共同體,是基于個體的多元共同體,共同體中公民之間既有利益的紛爭,也有利益的合作。因此,民主強調公民之間的協商與對話,致力于達成包含差異的多元共識。從近代自由主義的投票民主到當代社會的協商民主,核心就在于恢復公共領域,使公民重新回到公共生活中,在公共生活中通過對話、理解、協商,強化公民共同體中的情感因素,形成一種既尊重差異,又相互理解的公民友誼。 教育民主的核心就是培養具有民主德性和民主品格的公民,具體說來,就是培養具有獨立人格和理性思考能力,能夠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寬容他人,并能夠積極參與公共生活和公共對話,建設民主共同體的公民。從性質上來說,民主公民的培養不完全是政治的教育,更不是一個獨立的政治課或公民課所能夠完成的,而是社會生活的教育,民主的社會生活孕育了民主的公民。所以,學校培養民主的公民,重點不在民主公民教育課程,而在民主公民的學校生活。 三、教育民主的核心是創造民主的教育生活 學校中的民主,從性質上說不是政治民主,而是一種社會生活民主。杜威早就看到了這一點,他超越了政治民主的含義,把民主作為一種社會生活方式,是“一種聯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種共同交流經驗的方式,人們參與一種有共同利益的事,每個人必須使自己的行動參照別人的行動,必須考慮別人的行動,使自己的行動有意義和有方向”。杜威將一種政治架構的民主轉換為一種社會生活的民主,這不是對民主層次的降低,而是一種比政治民主更廣泛、更完善的民主。“人們對社會及其全部內涵的清醒認識便構成了民主的觀念。”民主不只是政治領域的民主,而是整個社會的民主,是共同體生活本身。政治民主是特定領域的民主,可以依靠制度保障,但生活民主蘊藏在公民的所有活動中,只能依賴于公民的民主生活態度和民主行為。只有當年輕一代學會了民主生活態度和行為方式時,民主社會才得以出現。 學校不是作為政治機構而存在,教育生活也不是一種政治生活,而是一種社會生活。教育民主體現在學校生活中,主要的不是讓學生參與政治活動,而是引導學生過一種民主的教育生活。杜威強調社會民主的兩個方面,即追求個體自由的生活和個體間充分溝通與交流。前者使個體保持著獨立與自由,后者使公民之間具有平等、尊重與協商的公共性。杜威對民主的認識具有當代參與型民主的意義。 學校生活中的民主,更強調把一種民主的態度與民主的精神,融入學校生活之中,體現在學校的一切活動之中,成為學校的一種民主文化,一種民主生活。站在學生的角度看,教師是學生在學校中接觸最多,也是對影響學生發展最重要的人。課堂和班級是學生最主要的生活場所。因此,課堂教學的民主、學校管理的民主、班級管理的民主、師生關系的民主等對學生民主態度養成至關重要。 課堂教學的民主,既包括課堂民主也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價的民主。課堂民主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要建立起平等、尊重、信任、合作的關系,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見解,使不同見解之間形成討論、爭鳴,自由、平等地參與協商討論,創造和諧的教學氣氛。因此,課堂民主把學生作為主體,尊重他們的發言權,同時又要把他們作為共同體中的平等主體,使他們學會傾聽,學會分享、學會合作。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價的民主,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基礎,賦予他們選擇的自由,尊重每個人的自由發展,創造各種機遇和條件,使他們能夠選擇適合自身需要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評價方式,使具有不同發展需要、不同潛質的學生能夠得到最大化的、個性化的發展。為此,民主的教學要為學生開設選修課,賦予他們學習的選擇權,開展個性化教學,實施多元評價。對個人來說,適合每個學生自己的教學就是最好的教學,對于所有學生來說,也是最民主的教學。 學校民主管理就是學校要賦予每個師生員工發表意見和參與學校管理的權利,充分發揮全體師生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使他們真正成為學校的主人。學校不是校長的學校,是師生員工共同的學校。校長是肩負師生員工的重托,履行日常管理的人,師生才是學校真正的主人。因此,學校的事情應該由師生員工共同協商決定,學校領導及其職能部門加以落實。校長負責制不是校長一個人說了算,一個人說了算的管理必然是一種獨裁管理。學校管理賦予學校每個成員平等的權利,這既是智慧管理的需要,也是防止獨裁和專制的良藥。當然,學校民主管理更多的是教師民主參與決策,是教師民主參與管理。對學生來說,民主管理更多地體現在他們對自己班級的管理,這就是學生的自治管理。“學生自治是學校民主管理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學生自己選舉各類學生干部,建立各項規章制度,開展各種各樣的自我教育和民主管理活動。”例如,班級通過設置各種崗位,使每個學生都參與班級管理,既為每個學生提供鍛煉的機會,使他們成為班級的主人;又使他們參與到班級公共事務管理之中,關心班級的集體利益,有助于形成班級的共同體。當然,學生發展的不成熟性,民主的非自覺性,決定了學生自治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完全放任的學生自治,缺少教師的指導,不僅會出現民主的畸形,而且等于默認了民主是無師自通的,否認了民主教育的必要性。 民主的課堂、民主的班級,離不開師生關系的民主,沒有師生關系的民主,就不可能有教學民主和班級民主。廣義的師生關系,既包括師生在教育過程中為完成教育任務而結成的關系,也包括師生為滿足交往的需要而發生的人際關系。前者屬于師生的正式關系,后者屬于師生的非正式關系。這里所言的師生關系指師生發生在教育過程中的正式關系。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承擔著不同的角色,教師是教育者,學生是受教育者,師生之間是一種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這種指導與被指導并不意味著都是一種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關鍵在于看教師怎樣指導。傳統的教育倡導“師道尊嚴”,現代教育倡導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者”,“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意見交換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他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互相影響、討論、激勵、了解和鼓舞”。如此的指導關系下,師生之間是一種平等的對話關系。當然,師生關系不應該只局限在知識的教學上,還應該指向人格培育和心靈的溝通。教師在人格上要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在生活上要關心學生、理解學生,平等地對待學生,關愛每一個學生。我們不能把師生在教育過程中的正式關系,混同于師生的人際交往關系。在人際交往中,“師徒如父子”“師生是朋友”都可以,但在教育過程中,既不能把師生視為“父子”,也不能把師生視為“朋友”。 綜上所述,教育民主屬于教育內部民主,是教育自身特有的民主。教育民主的核心是培養民主的公民,但民主公民的培養離不開民主的教育生活。前者是做人,后者是做事。“教育民主的實踐就是要將‘民主做人’和‘民主做事’結合起來,使教育成為一種‘為了成人而民主’‘通過民主成人’‘在民主中成人’的公民人格之成長實踐。” 本文來源于《中國教育學刊》,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