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文化隨感
李正山
科學與文化是不同的,科學與文化不能混淆。
人類文明是由兩大體系構成的,一是科學體系,即用數學方式表達的知識體系,一是文化體系,即用觀念意識完成的思想體系。用數學方式表達的就是知識,如物理、化學、生物、天文、氣象、西醫、環境、生態、經濟、各種數化技術范疇等等。用觀念意識完成的就是文化,如文學、宗教、藝術、哲學、政治、中醫、各種非數化技術范疇等等。
有些時候,人們把事實等同于科學看待,這是不正確的。科學與事實不同。把事實進行數學化處理,并獲得可驗證結果,這就是科學。如果不能對事實進行數學化處理,或者對事實進行了數學化處理但無法進行驗證,也不能成為科學,它只能是一個自然事實,而不是科學事實。這種情況在宇宙探索中大量存在,如外星人,在實際生活中也大量存在,如中醫生治病,把病人治好了,但中醫生無法進行數學化處理,我們只能說,中醫生完成了一個醫療事實,但不是科學事實。一塊石頭,是一個自然事實,對石頭進行了數學化處理,人們獲得了這塊石頭的確切知識,這就是科學。一個人,是一個自然事實,但對人進行了數學化研究,人們獲得了有關人體生命的知識,這就是科學。把自然事實當作科學事實來理解,那是十分低級的科學認識方式,有礙于科學發展,中醫就是如此。我們應當分清楚自然事實與科學事實的不同。
數學是科學的支撐基礎,數學是科學的靈魂。思想是文化的支撐基礎,思想是文化的靈魂。因此,自由思想才能創造文化,推動文化更新,失去了自由思想,文化就會寂靜枯萎。一切專制主義都會阻礙思想自由,有害文化發展繁榮,更有害科學發展進步,有害于人類文明。這就是一切專制主義錯誤的根源。為什么必須反對專制主義?為什么自由民主是正確的?根源也在這里。為科學、為文化反對專制主義,為人類文明反對專制主義。所以,反專制主義是永遠正義的事業,也是人類數千年文明史教會我們的真理。
科學與文化之間有聯系,可以進行互動啟發。例如,臨時借用數學來證明某事,雖然不是科學,但卻是利用了科學的準確性、客觀性,是一種借用科學的行為,因為借用了科學更能說明問題。文化行為中使用數學,是部分借用了科學的功能,也使科學與文化之間產生了更緊密的聯系。一個觀念通過數學證明后就變成了科學,一個觀念無法通過數學來證明,或數學暫時不能證明,它就不是科學,譬如上帝,當數學能證明上帝時,上帝就是科學,當數學不能證明上帝時,上帝就是一個觀念。這也說明,科學是無止境的。萬有引力用數學公式表達出來時就是科學,在數學表達以前,只能是想像,不是科學。后來,為了宣傳普及,人們編撰了一個故事,說蘋果掉在牛頓頭上才讓他寫出了萬有引力科學公式。萬有引力定律是科學,而蘋果砸牛頓的故事就是文化,很生動、很形象說明了科學發生原理,但這個故事不是科學,是一種文化。這也說明,科學與文化之間是可以互動啟發的。
科學是知識體系,文化是觀念體系,二者產生的時代不同。文化自古就存在,但科學是近代才產生的。古代有零星的科學智慧,但不構成知識體系,人們一般從寬泛與尊重角度給予科學稱呼,但并非近代意義上的科學。自近代開始,用數學把知識連貫起來形成了體系,以牛頓力學為標志,科學才誕生了。科學與文化產生的時代有很大差異。古希臘文明之所以偉大,不僅在于他有古典民主精神,也在于古希臘人基于數學的科學成就。若非古希臘人的民主與科學,世界近代文明的啟蒙時間也會推遲的,今天發生的全球化事件也會同樣推遲。如果歷史確是那樣,那么,今日世界格局將完全不同,全世界仍然徘徊在專制愚昧歲月。西方科學與民主就是以此為基礎誕生的。
科學用來說明客觀事物,判斷事物正確是非,文化用來呈現主觀意識,弘揚人類自由思想。科學客觀化,文化主觀化。科學講是非,文化講選擇。科學講對錯,文化講自由。科學與文化只是各自職責和內涵不同,不能切割,也不能混淆,不能肯定一個,也不能否定一個。這就是我們應該持有的科學觀與文化觀。
作者:四川瀘州合江白米人。
QQ:540951981
TEL:1528303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