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君山島景區門樓
辛丑年五月大端陽日上午,由岳陽樓乘車沿洞庭湖大橋繞至君山島,孬張很愜意地與兩位唐代大詩人在景區門樓廣場石碑前“邂逅”:詩仙李白賦詩曰“帝子瀟湘去不還,空馀秋草洞庭間,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劉禹錫吟唱云“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詩仙李白洞庭湖詩刻
劉禹錫洞庭湖君山詩刻
先輩詩人早將君山島地貌、位置和美妙風光惟妙惟肖地勾畫,后世游人趕緊步入畫境吧。君山島,古稱洞庭山、湘山、有緣山,與千古名樓岳陽樓遙遙相對,總面積不足一平方公里,由大小七十二座山峰組成,位列“天下第十一福地”。
徜徉如詩如畫境,孬張試將君山島景點游趣綴成聯句:一廟一井一祠墳,一印一臺一口鐘。
《巴陵縣志》載:君山島原有36亭,48廟,5井,4臺,先后俱被毀于清末和民國年間。如今所見之洞庭廟、二妃墓、湘妃祠、柳毅井、傳書亭、朗吟亭、酒香亭、楊幺寨、龍涎井、飛來鐘等,俱是近年依古跡古籍而復建。
循島前行,最先映入眼簾的乃洞庭廟。廟前有九龍引柱,氣勢宏偉。廟宇為二進庭院式,青瓦紅墻,雕龍畫鳳。一進正殿即洞庭黑臉王爺像,相傳為唐代書生柳毅化身:一手加額,一手托明珠,目光前視,仿佛正在調節陰陽,抑止洞庭風浪;二進為"凝碧宮",屏壁上刻有《柳毅傳》。
洞庭廟
神話故事說:柳毅傳書后,洞庭龍君為了報答柳毅救女之恩,要將三公主嫁給柳毅,被封為洞庭王。龍君擔心他鎮不住水妖陸怪,命錢塘君做了個怪面具,讓柳毅白天戴著巡查湖岸,晚上脫下面具再回家。一次,柳毅巡湖一直忙到深夜,回家時忘記取下怪面具,一踏進家門便再也取不下來了。于是柳毅便由白面書生變成了黑臉大王。
洞庭黑臉大王
湘妃祠,又名湘山祠。《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二十八年……浮江至湘山祠”。唐代巴陵縣令李密思《湘君廟紀略》云:“昔人有立湘君祠于此山,復謂之君山,其廟宇為秦王毀廢后,亦久無構置”。可見秦代以前就已有湘妃祠,湘妃一一即虞舜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屈原作品《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篇,說的就是虞帝二妃。
湘妃祠
湘妃祠屢毀屢建,現祠是以1804年(嘉慶九年)圖輿為藍本,1986年重建的,整體結構為三進制。一進為四柱、三間、三殿牌樓式。門廳正面懸有清朝湖廣總督張之洞撰寫的長聯,全聯共400字,號稱天下第一聯。
二進為前殿,屋檐下高懸著“有求必應”巨匾,中乃李鐸書寫的李白詩“洞庭西望楚江分,水盡南天不見云;日落長沙秋色遠,不知何處吊湘君?”殿內有武將鎮守,兩邊是廂房,金字垛的騎馬墻,上雕有蝙蝠壽桃。
二妃塑像
三進的殿臺上雕如意獸浮雕,似龍非龍、似虎非虎,欄桿上雕刻八仙所用的工具,每件工具代表一個,民間稱為“暗八仙”。
內殿畫屏
正殿上方,懸掛有一塊黑底金字匾,上書淵德侯。相傳娥皇女英歿后,被天帝封神為淵德后,張之洞修復湘妃廟時,尊湘妃二神為淵德侯,故有此匾。湘妃祠旁,現辟有碑廊,頗值得駐足觀瞻。
淵德侯匾
游覽第三處,乃君山獨有的斑竹林:由斑竹演繹成湘妃灑淚成斑傳奇,因傳奇而修建二妃墓,全稱虞帝二妃之墓。《史記·五帝本紀》載:“舜踐帝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為零陵”。斯時,舜帝的兩個妃子尋夫至洞庭君山聞舜帝逝世,憂傷成疾,不治身亡后葬于君山。
二妃墓
現墓乃1979年湖南省政府撥款修復。墓為圓形石砌,前立石柱,上雕麒麟、獅、象、墓碑“虞帝二妃之墓”,系清兩江總督彭玉麟手筆。祭道兩旁石碑上刻有東漢劉向“印心石屋”文。墓道前引柱上鐫刻著民國七年舒紹亮題寫的對聯:“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諸斑淚一人”。
二妃墓甬道對聯
柳毅井,傳聞乃君山島真跡。唐代文人李朝威寫的《柳毅傳》,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書生柳毅落第還鄉,路經陜西涇河北岸時,遇上了一位牧羊女,衣衫破舊、神情凄楚。柳毅疑問,原來此女乃洞庭龍王愛女,嫁給涇河龍王之子,夫婿為婢女所惑,經常打罵侮辱。她訴之公婆,公婆反而責罵她,罰她做苦工……涇陽與洞庭相去幾千里,她想請柳毅代為傳送一封家書。柳毅非常同情牧羊女的處境,問清了聯絡方法,然后攜信回南方來到洞庭湖,按照龍女告知的此處水井進了龍宮。
柳毅井與傳書亭
柳毅井,上為傳書亭
龍王讀信非常悲傷。此事驚動了龍王的弟弟錢塘君,化成一條赤色巨龍飛馳,殺死涇河龍王的兒子,把龍女接回了洞庭湖。洞庭龍宮一片歡騰,盛宴感謝柳毅并向提親,希望他娶龍女為妻,柳毅婉拒。柳毅回鄉后,變賣龍王送的珍寶成了巨富,娶了幾個妻子竟都不幸夭亡。后再娶一個盧姓的女子,洞房花燭下方知乃龍女,假托盧氏與之結親。
柳氏夫婦像
現柳毅井畔,聳有傳書亭,塑有柳氏夫婦像,近旁草坪上竟還牽強附會地弄出了“中國古代四大愛情故事結盟紀念碑”哩。
現掛在龍舌山亭內的一口鑄鐵鐘,被《巴陵縣志》載為傳奇:尚有飛來鐘“自洞庭飛來,并能自鳴”。傳說是,朝廷派兵欲夜襲駐扎在君山的楊幺寨,忽然從天上飛來一口巨鐘,鐘聲陣陣,催醒義軍,奮起抗敵。
史實是,飛來鐘原為君山崇勝寺的古鐘,南宋淳祐五年,荊湖安撫制置使孟珙重修崇勝寺時復制一鐘,鐘高一丈多,重4000余斤,上有“淳佑五年造”,鐘身上鑄有“皇帝萬歲,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16個大字,四方凸出的部分用青銅澆鑄的四條金龍,栩栩如生,形態逼真。1966年被砸毀。現在的飛來鐘,1979年由岳陽市閥門廠復制而成,高2米,直徑1.2米,重約2000斤。鐘身改鑄著“均貧富,等貴賤”六字,是鐘相、楊幺起義軍之宗旨。
飛來鐘
君山島,最詭異的傳說是兩塊石刻,即所謂秦始皇“封印”:《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曾清晰地描述了秦始皇南巡路線,從淮水一直到洞庭湖。當南巡船隊行駛至君山附近時,突遭風浪無法前行,秦始皇認定是水神作怪,怒令軍士砍光了君山上的樹,還使用了兩種不同的符咒進行“封山”,被后世稱作“封山印”。
黃庭堅詩碑
時至1999年4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專家赴現場考察,認定此神秘石刻為印度古梵字,雕刻時間大概在公元七至八世紀。石刻中有兩個字是佛教密宗六字真言,意為“我把諸神都請來了,諸神要保護我”。另一邊的3個字亦是六字真言,字體非印度古梵文體,而是印度古天成體,語意尚未破解。
君山島環境優雅,四季均可游覽,還享有“洞庭茶島”之稱。君山銀針,乃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早在唐朝就被定為貢品。
君山碑林
入洞庭湖,登君山島,有幸穿梭于由古老神話綴成的景點之間,于現實里品味千年不衰的傳說故事,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