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壩
很長時間以來,人們對位于長江西陵峽的兩座巨型水利樞紐:葛洲壩和三峽大壩,因認識上缺乏了解而存在偏見,以為防洪減災,它應是全能的,應能解決全長江流域洪澇災害。
殊不知:葛洲壩乃低壩,即逕流工程,水庫庫容不足20億立方米,通俗地說它是“來多少水,放多少水”,不具備蓄攔洪水功能;三峽水庫可有效攔蓄上游洪水,亦只能起到調峰、削峰和錯峰作用,即采用來水量大、下泄水量小之科技手段,限制下游水位攀升,保障下游安瀾,而洪峰過后,水庫多余的水還是會放掉的。
葛洲壩
實話實說,已建成的三峽大壩,就全流域防洪而言,它只能控制和調節川江來水,對中下游河段起到削峰或錯峰作用。三峽水庫正常蓄水175米,其防洪庫容為221.5億立方米,功能與效益如下一一
1、使荊江河段防洪標準從“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2、遭遇“千年一遇”特大洪水(11萬立方米/秒)時,可攔截上游洪水,調節枝城流量不超過極限值,配合運用荊江分洪工程或其它分蓄洪區,控制沙市水位不超過45米,避免荊江南北兩岸、洞庭湖區和江漢平原發生毀滅性災害。
3、提高城陵磯以上洪水的控制能力,配合丹江口水庫和武漢附近分蓄洪區的運用,可避免水位失控,有利武漢度汛安全。
三峽大壩泄洪
4、有效控制上游來水,減少汛期分流入洞庭湖的洪水和泥沙,不但可有效減輕洪水對洞庭湖區的威脅,還可延緩洞庭湖泥沙淤積速度,延長洞庭湖壽命;可對澧水洪水進行錯峰調節,減輕其下游的洪水災害;并為松滋口、藕池口、虎渡口、調弦口等4口建閘控制和洞庭湖的治理創造了條件。
5、增加長江中下游防洪調度的可靠性和靈活性。遇特大洪水需要運用分蓄洪區時,經三峽水庫調蓄可為分蓄洪區人員和財產轉移贏得時間。
三峽伏魔圖
非汛期長江,其水網與大堤,是一幅曲線優雅的風情畫;
汛期之長江,其水網與大堤內,洪水宛若金色緞帶肆意飄舞,狀如一團亂麻……
區區短文,侈談長江防洪與度汛,難矣。但讀者諸君徜能知其然,輔以閱覽其它論述,定能知其所以然也。打住!
三峽調蓄洪水:入庫多,出庫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