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業是中國傳統的優勢產業,我國茶園面積占世界的60%,產量占世界的40%以上,有20個省份、900多個縣產茶,是世界上唯一生產綠茶、白茶、青茶、黃茶、紅茶、黑茶等六大茶類的國家。
在杭州剛剛落下帷幕的第二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上,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屈冬玉公布了以上數據。
不過,盡管我國茶葉種植和產量都很大,但是,產值卻并不大。業界有“中國七萬家茶企敵不過一家立頓”的說法。
在不產一兩茶葉的英國,卻出了一個全球第一大茶葉品牌立頓,年產值已經做到幾十億美元,成為茶葉企業無可匹敵的超級茶企航母。作為茶葉原產地和第一大產茶國的中國,茶葉企業普遍很弱小,在運營品牌的茶企中,產值過億的茶企屈指可數,產值過千萬的都不多,絕大多數茶企的產值都只在百萬級的規模上。這就是所謂七萬家中國茶企不敵一個英國立頓的由來。
一個小故事
湯瑪士·立頓出生在蘇格蘭中部的格拉斯哥的一個貧困家庭,父母在鎮上經營奶油及火腿零售店。湯姆斯從小就在店里幫忙。
十六歲時,湯瑪士夢想著去大西洋另一邊的新大陸“探險”。他到一艘遠洋輪船上作服務員,從紐約上岸。他在煙草農莊上打工,在稻米農莊做帳房記錄員,在街頭做商品銷售員,三年后,湯姆斯在家鄉格拉斯格,并開起了第一家立頓食品店,提供愛爾蘭奶酪、咸肉、黃油和雞蛋。
有一回,出門旅游的湯姆斯來到了錫蘭。錫蘭紅茶是英國人非常鐘情的飲料,但由于售價高昂,只有上流社會才能享用到。立頓敏感地意識到,如果能把紅茶引入大眾的日常生活,則必然能成為一門好生意。
為了避開中間商的層層盤剝,他直接向茶葉進口商購買,同時自行開發獨特的品牌技術,創立了原味紅茶。
這就是立頓的開始。
今天,立頓是僅次于可口可樂的全球第二大軟飲料品牌。
立頓能把茶葉做成一個全球化的生意,最根本的是它實現了“三化”: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
一包紅茶背后的三大標準
標準1:固定不變的口味
因為農產品隨氣候、雨水等條件不同,每年的味道都可能不一樣,保證消費者今天喝的茶和昨天的口感一致,是立頓保證品質的重要舉措。
紅茶是歐美國家消費者偏好的茶類,立頓在英國的拼配中心,會用產自斯里蘭卡、肯尼亞、中國等不同的國家的茶葉,拼配出基本固定的口感,以確保世界各地的消費者在各個季節買到的都是統一口感的立頓茶。
綠茶是亞洲國家如中國比較偏好的茶類,立頓采用中國黃山、四川等地供應商提供的綠茶拼配而成每年相對一致的口味。
標準2:統一的食品安全檢測
即使所在地某些項目因當地情況標準與其他市場不同,在食品安全的標準執行上,立頓是從嚴掌控的。
以綠茶的生產檢測標準為例,中國消費者對農藥殘留問題比較敏感,而且中國是立頓綠茶的重要出口基地,所以,對于中國產的綠茶,立頓采用了比國標更加嚴格的歐盟標準。
標準3:可持續發展的茶園
目前立頓在中國的所有供應商都獲得國際NGO組織“雨林聯盟”的認證,該組織通過改變土地利用模式、商業和消費者的行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實現可持續生計。對于茶園,它有茶葉的可追溯系統、農藥使用的時間記錄等一整套標準體系。
聯合利華在中國有三個茶原料供應基地,綠茶在安徽黃山、四川雅安,紅茶在云南有全球采購基地。好的品牌,最重要的是從產品源頭開始做起。
立頓如何攻下中國市場?
1992年,立頓開始進入中國。
顯然,茶文化在中國扎根上千年,在古老的茶文化熏陶下,中國消費者對茶以及茶的益處的了解可以說是相當深入。對于一個舶來品,立頓意識到:要想讓中國消費者了解和接受立頓品牌,就必須突破傳統的茶產品營銷手法。
而立頓的市場機會就存在于現代都市年輕的人群中。他們積極向上,喜歡流行文化,注重健康,在朝九晚五的忙碌生活中奔波游走,與生活、工作伙伴分享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立頓發現,現代化都市里到處都是繁忙的白領,他們雖然收入頗豐,但是工作緊張;雖然想經常與朋友聯絡,但辦公室生活占據了他們的大部分時間。立頓將紅茶作為朋友與朋友聯絡的紐帶,通過美好、輕松的辦公室下午茶時刻拉近同事之間的關系。
在進入中國市場之初,立頓主推的一直是經典紅茶。但由于中國消費者有其特定的消費習慣和口味,根據聯合利華調查,中國茶葉市場有90%的人消費綠茶,只有10%的人在消費紅茶,于是立頓對自身產品風格進行了重新定位,并借改變形象之時延長產品線,推出全新的綠茶、茉莉茶和鐵觀音茶等符合中國消費者口味的茶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