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玉溪,有幸遇到一位事業(yè)高人。他不顯山、不露水,扎在人堆兒里就是普通人一個;然而,他卻是一位名震三晉的實業(yè)家,他舉全家之力傾盡一切保護了千年古村“柳氏民居”,創(chuàng)建了一個國家4A級風(fēng)景旅游區(qū),榮獲“聯(lián)合國教科文衛(wèi)亞太區(qū)個人保護文物獎”等多個獎項。他就是被晉城人稱為“柳氏民居的筑夢人”孫聚才先生。
論起來,孫聚才并不是土生土長的山西人。1957年,他出生于河南新鄉(xiāng)。1975年,十五歲的孫聚才跟著家鄉(xiāng)縣建筑公司來到了山西太原,開始了他的打工生涯。仗著個頭大,有力氣,肯吃苦,手藝學(xué)的快,師傅們都喜歡他,沒幾年他就成長為包工隊的小頭目。
這個喜歡思考、心懷夢想的年輕人,經(jīng)過幾年的風(fēng)雨洗禮和親身實踐,在建筑施工工藝和現(xiàn)場管理方面總結(jié)出一套屬于自己的經(jīng)驗和方法。1985年,他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立志在建筑行業(yè)干出點名堂。憑借誠信和勤奮,公司很快樹立起品牌形象,開始承接各種工程項目,老孫逐漸積累起真正屬于自己的財富。在這個過程中,他不斷鉆研業(yè)務(wù),豐富提高自己,尤其是對古建筑修繕、碑刻等傳統(tǒng)文化和工藝情有獨鐘。閑暇時,他走訪各地的古跡建筑,終被三晉大地厚重的歷史文化和數(shù)不清的古村落深深吸引。
1995年,不滿足現(xiàn)狀的老孫再一次轉(zhuǎn)型,選擇了在鐵路上搞工程,運用山西煤資源豐富的優(yōu)勢搞起了運煤生意。這種生意雖然技術(shù)含量不高,但卻賺錢更快。然而,這卻讓老孫有了一種危機感。雖然財富積累越來越多,但卻感覺這是在耗年齡,這樣下去不行。后來,他到書店精心挑選了一本書《管道的故事》,感覺自己也應(yīng)該像書中那樣,給自己鋪條管道,使眾人受益。無論何時將水籠頭一開,水就來了。
后來他就一直找、一直找,他要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管道。
心煩的時候,他就約朋友到太原周圍的景區(qū)打打牌、喝喝茶、聊聊天。2001年,他和朋友來到沁水,聽當(dāng)?shù)嘏笥颜f起在土沃鄉(xiāng)有個千年古村,問他要不要一起去看一看。精于古建筑的孫聚才一聽這話,便打起了精神,立即趕往考察。
這是一座依山而建,坐北朝南,被太行、王屋、中條三山環(huán)抱的古老村落。古村荒涼而破舊,陽光映照下透著些許悲情,仿佛向世人訴說著她昨天的傳奇與當(dāng)下的無奈。那一刻,老孫被徹底震撼了。他一眼望去,這里全是明清時期名門大家才有的建筑。二層樓、四合院,雕刻精細,名人古跡遍地都是,朱熹、王陽明、吳道子等大家的碑刻隨地而放,就連老百姓家的豬圈墻上、灶臺上、地基用磚上都是碑刻。
他突然覺得自己以前所有與建筑的結(jié)緣,似乎都是為了這一天。他暗下決心,要讓多年學(xué)到的知識派上用場,用文化的力量讓古村舊貌換新顏。而問起當(dāng)?shù)厝?,他才知道這里是唐宋八大家柳宗元后裔居住地。柳氏民居初建于唐末,盛興于明清,是典型的明清莊園古建筑。古村原有13座院落,歷經(jīng)600多年風(fēng)雨洗禮,至今保存完好的有8座府第,每院均為“四大八小”的四合院式建筑,是唐代著名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散文家,史稱“永州司馬”的柳宗元后裔的宅第。當(dāng)年柳宗元遭迫害被貶,其家人為逃避“滅絕九族”之害,于唐宋時自河?xùn)|遷徙至沁水,靠耕讀發(fā)家后建造了這座中國目前唯一以同族血緣世代聚居的原始古村落。
沁水縣處太行、太岳、中條三大山系的懷抱之中,境內(nèi)峰巒疊起,溪壑縱橫。柳氏民居就坐落在縣城的西南近三十公里的群山之中。柳氏民居屬土沃鄉(xiāng)西文興村,其地人煙稀少,山嶺縱橫,入境之處有隧道長逾二百米,自成天然關(guān)隘,古時入境,須翻山越嶺??芍^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此其為桃源圣地,遁入其中,當(dāng)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西文村是柳氏民居的舊名,古時又名西待興村。二名皆出于柳氏先祖對國家的忠誠和對后輩的期望。西文者,希文也,希望后輩繼承前輩的事業(yè),以文名世,以文報國;西待者,西廂待詔,不辭鞍馬,報效君國。
這里的老百姓看到老孫對他們的古村這么感興趣,就對老孫說,你來保護我們大力支持。老百姓的淳樸當(dāng)時并沒有讓老孫高興,因為他知道,房子好修,老百姓不好處,一旦修好矛盾會有的,為了很好的保護并傳播柳文化他一門心思就是干。但這里山間土路卻難解決。一到下雨天,就連他用的越野車都甭想進去,更甭想出來。當(dāng)?shù)卣疄橹С至厦窬勇糜伟l(fā)展如期建成縣城至柳氏民居旅游公路,解決了老百姓與游客出行問題。
老孫在接手柳氏民居這一項目后,十幾年中幾乎是天天跑在路上,解決了道路、水電,還得解決通訊等各種配套問題。后來他把剛安頓在太原的家也遷到了沁水,帶著家人和手下的十幾個精兵強將住在西文興村。
修復(fù)古建筑雖然是件耗錢的事,他幾乎把前些年積累下的全部資金都投進了“柳氏民居”這一項目上。
經(jīng)過十幾年不懈努力,老孫硬是把一個被這世人冷落了幾百年的千年古村變成了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多次獲得沁水縣和晉城市政府頒發(fā)的榮譽證書,柳氏民居先后獲得山西省著名商標(biāo)、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低碳旅游示范區(q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特色景觀旅游名村、柳氏人生禮俗祭祀——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等光榮稱號,2007年被聯(lián)合國科教文衛(wèi)亞太區(qū)授予他“個人文物保護獎”在全國更是鳳毛麟角。而通過老孫精心策劃、牽頭主辦的以柳氏文化為主題的各種活動,如“柳宗元文化節(jié)”、“柳氏民居文化旅游節(jié)”,獲得晉城市、沁水縣文物保護旅游開發(fā)大獎,得到了省市領(lǐng)導(dǎo)的高度評價。
然而,這在老孫看來,他的文化旅游之夢才剛剛開始,他先后注冊了“柳氏民居”、“大唐文興”和“柳宗元”等商標(biāo)。因為此村叫“西文興村”,村里中憲第古院保存了一個龍頭魚身圖案。這個圖案在古院的門外是魚身人頭像,而到院內(nèi),就變成了魚身龍頭像,象征著普通人通過自己的努力便能達到人生最高境界。所以他已將“魚身龍頭”注冊了商標(biāo)。
在老孫看來,文化旅游是一項做不完的事業(yè),他的夢才剛剛開始。他心里一直籌劃著以后的農(nóng)業(yè)觀光、采摘,以及將西文興村獨存的名人碑刻與當(dāng)?shù)氐木幙椉妓嚱Y(jié)合起來,開發(fā)出既具收藏價值、又有實用價值的特色旅游工藝品等。
十幾年保護千年古村將老孫累了一身病,趁冬季旅游淡季他參加云南玉溪培訓(xùn)與心療,在與老孫分手后,他去了冬天氣候適宜的廣西北海。在那里,他一邊呼吸大自然的新鮮空氣,一邊靜下心來獨自思考。他要把他的“大唐文興柳氏民居”夢紡織的更美,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