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消一證, 雖有上,中,下之分,其實不越陰虧陽 亢,津涸熱淫而已
消渴證根據其臨床表現可分為上消、中消和下消(即三消),上消病位在肺,中消病位在胃,下消病位在腎。但其病理基礎是一致的,即陰虧陽亢,津涸熱淫。陰虛與燥熱常互為因果,燥熱愈甚,陰液愈傷:陰液愈傷,燥熱愈甚。因此,治療消渴證的大法總離不開滋陰清熱。但臨床上亦可見以陽(氣)虛為主證者,如《金匱要略》云:“男 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今人治消渴,亦有采用參芪,白術,葛根之類,重在鼓舞胃氣者。張景岳指出:“陰虛之 消,治宜壯水;陽虛之消,治宜補火。”可供參考。
目能遠視,責其有火,不能近視,責其無水,法當樸腎:目能近視,責其有水,不能遠視,責其無火,法當補心
中醫認為,視力與心腎有密切關系。心屬火,腎展水。能遠視而不能近視,是心火正常而腎水不足,故治療應該滋補腎水,可用六味地黃丸或駐景丸加減。能近視而不能遠視,是腎水正常面心火不足,故治療應該補心益志,可用定志丸加減。但臨床所見,近視亦有屬肝腎兩虧,精血不足者,治宜補肝腎,益精血,可用杞菊地黃丸或駐景丸加減方之類治療。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