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始終伴隨著人類的起源、進化和發展。史前采集時期,野生梨就被人類采摘食用。我國梨樹的人工栽培歷史有3000年之久,梨被推尊為“百果之宗”。我國是世界第一大梨生產和消費國,年產量1700萬t,占世界的 2/3以上。我國梨分布廣、品種多,除海南和港澳地區外,其他31個省(市,自治區)均有商業栽培。全國各地生產栽培梨品種有近百種之多,消費者常見的有酥梨、黃冠、雪花、庫爾勒香、鴨梨、紅香酥、南果、翠冠等幾十種。梨果屬低能量、低脂肪和低膽固醇的食品,富含果糖、有機酸、維生素、膳食纖維、多種礦物質和天然抗氧化劑,果實酸甜可口,多彩多姿,給人以感官享受的同時,還具有提高人體免疫力的功效,有益于身體健康。
梨
的主要營養成分
水 分
梨果水分含量一般為83%~88%,砂梨和白梨含水量較高,素有“天然礦泉水”之稱,西洋梨和秋子梨干物質含量相對較高。
可溶性糖和有機酸
梨是低熱量水果,可食部分每100g含有44千卡熱量,僅是小麥的1/7。梨果實碳水化合物含量一般為10%~18%,可溶性糖含量一般為7%~13%,糖分主要由果糖、葡萄糖、蔗糖和山梨醇組成,果糖含量占總糖的比率為42%~57%。果糖和葡萄糖為單糖,蔗糖為雙糖,單糖可直接被人體吸收。梨果中的酸以蘋果酸和檸檬酸為主,不同品種有機酸含量差異大,從0.05%到1.2%都有,可滿足不同口味消費者的需求。有機酸是梨果中的酸味物質,酸具有消除疲勞、增進食欲、促進消化、軟化血管、降低血液膽固醇等作用。蘋果酸和檸檬酸還能提高人體對鈣和鐵的吸收。檸檬酸蘋果酸鈣是一種優秀的鈣源,具有高溶解性、高生物學吸收利用性,同時能降低對鐵吸收的阻礙,并提高人體對鐵的吸收率。
膳食纖維和果膠
膳食纖維是人類第七大營養素,是碳水化合物中的一類非淀粉多糖,雖非營養成分,但是對人體健康有益,俗稱人體“清道夫”。膳食纖維有助于控制體重、調節血脂、穩定血壓和維持正常腸道功能。鮮梨中膳食纖維平均含量為3%左右,果皮中纖維素含量遠高于果肉,是后者的2~3倍,所以梨果要帶皮吃。膳食纖維包含水溶性纖維和不溶性纖維。水溶性纖維果膠有助于降低膽固醇,促進消化健康,還具有降壓和消炎作用;不溶性纖維能刺激腸道蠕動,有利于糞便排出,可預防便秘、直腸癌、痔瘡及下肢靜脈曲張,改善腸道菌群,預防腸癌、闌尾炎等。食用富含膳食纖維的梨果,可以產生飽腹感,有利于減少或保持體重。
維生素
梨是膳食纖維的良好來源,也是多種維生素的良好來源。維生素C是一種強大的抗氧化劑,可以對抗自由基損傷,降低氧化應激,有利于保護DNA,阻止細胞突變,維持健康的新陳代謝和修復組織。人類飲食中90%以上的維生素C來自果蔬。梨果實維生素主要是維生素C,其含量為50mg/kg左右。一個新鮮的中等大小的梨含有10%~12%的維生素C推薦攝入量。從梨等高抗氧化食物中攝取維生素C有助于增強肌體的免疫力,具有抗衰老作用;同時有助于維持結締組織,愈合傷口和瘀傷,并預防一些與年齡有關的傳染性疾病。除維生素C外,梨果實還含有B族維生素,維生素A、維生素E、維生素K,以及視黃醇、硫胺素、核黃素、煙酸、葉黃素、玉米黃質等維生素。
酚類植物營養素
現代科學發現,梨含有多種酚類植物營養素,如綠原酸、龍膽酸、丁香酸、香草酸、香豆酸、阿魏酸和5-咖啡奎寧酸、兒茶素、表兒茶素、異鼠李糖素、槲皮素、山奈醇、花青素(紅色梨品種)、熊果苷等多種酚酸和類黃酮物質。部分梨品種的綠原酸、熊果苷含量高于0.5mg/g,表兒茶素的含量高于0.1mg/g。類黃酮類物質具有抗菌、抗病毒、消炎、抗過敏、擴張血管以及抑制脂類過氧化、血小板聚合、毛細管透性、環加氧酶和脂肪氧化酶活性等功能。
礦物質
礦物質是構成人體組織的重要成分,是機體某些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物質的組分和多種酶的活化劑,能維持體內正常的酸堿平衡和滲透壓以及神經、肌肉的興奮性和細胞膜的通透性。梨果中富含鉀、鈣、磷、鎂等大量元素及鐵、銅、鋅、硒、硼等微量礦物元素。梨屬高鉀低鈉食品,鉀元素含量1200mg/kg左右。鉀是保證心臟、腎臟和其他器官正常工作的重要礦物質,低鈉可降低患高血壓和中風的風險。
吃
梨
的好處
梨的藥用價值自古就為人們所認識。傳統中醫學、印度傳統醫學阿育吠陀及現代科學對梨的藥用食療價值都給予充分肯定。傳統中醫學認為梨性微寒味甘,有生津、潤燥、清熱、止咳、化痰的功效,經常食梨對滋陰、降壓、保肝、助消化、減肥等大有裨益,還可以緩解感冒咳嗽、熱病煩躁、便秘等癥狀,同時可解酒毒,這在《本草綱目》《本草通玄》等均有記載。現代科學研究不斷表明梨富含的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及天然抗氧化劑等,對于提高免疫力、抗衰老、體重控制、調節血脂、降低心臟病風險、預防癌癥等有良好作用。
低熱量,有助減肥和控制體重
營養豐富的食物是指提供重要營養(如維生素和礦物質),但熱量相對較低的食物,營養豐富的食物通常也含有較高的纖維和水分,這些成分會讓我們有飽腹感,梨果正是這樣一個健康的食物。根據上述梨果熱量和膳食纖維含量的介紹,充分表明食用梨果攝入能量少,又可增加飽腹感,可以減少其他高熱量食物的攝入,有助于減肥和控制體重,但不適于體弱胃寒者。
提高免疫力
梨不僅是纖維素的極佳來源,而且是維生素C、視黃醇等良好來源,且166g梨果實可提供190mg的鉀,這些都被認為是日常攝入不足的營養元素,現在鉀與纖維素還被認為是公共衛生關注的主要營養素。研究表明,足量的鉀元素可以對心臟起到保護作用,同時能預防中風。維生素C是細胞生長和修復所必需的,它是正常的新陳代謝和組織修復、正常的免疫功能和預防傳染病所必需的營養元素,并且維生素C可以促進傷口和擦傷的愈合,在飲食中加入大量維生素C對身體健康至關重要。除了維生素C,梨果含有豐富的類黃酮類物質,有些綠原酸高的梨果,吃1個梨可以與5~6g金銀花茶飲媲美,這些物質均具有抗氧化、抑菌、抗病毒、抗炎、抗腫瘤、保肝、抗內毒素等作用,對于提高抵抗力有重要作用。
出于營養方面的原因,建議消費者帶皮食用梨、蘋果等水果。研究證明,梨皮所含的酚類等植物營養素含量(以單位重計)至少是果肉的3~4倍,這些植物營養素包括抗氧化劑、抗炎類黃酮和潛在的抗癌植物營養素,如肉桂酸。梨皮也被證明含有梨一半的膳食纖維。
預防和抵抗疾病
根據美國膳食指南,美國人應該每餐吃一半的水果或蔬菜,有助于減少患慢性疾病如心臟病、2型糖尿病、高血壓、骨質疏松癥和某些癌癥的概率,同時可減少腸憩室炎的發生。梨的含水量高,營養豐富,有助于保持大便柔軟,排出消化系統的毒素。
中醫學認為,梨性寒、味甘、微酸,入肺、胃經,有生津、潤燥、消痰、止咳、降火、清心等功用,可抗氧化、抑菌、抗病毒、抗炎等;梨可改善呼吸系統和肺功能,降低感冒幾率。現代醫學認為梨中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能保護心臟,減輕疲勞,增強心肌活力,降低血壓。梨籽含有木質素,能在腸子中與膽固醇結合而排除。梨中的硼可以預防婦女骨質疏松癥。食管癌(特別是食管癌鱗狀細胞癌,簡稱ESCC)是第3種癌癥類型,食用梨有助于降低風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和美國退休人員協會進行了一項非常大規模的研究,結果發現梨是一種與降低ESCC風險相關的關鍵食物。韓國研究人員發現,吃梨后會顯著降低吸煙或者吃烤肉等帶來的多環芳香烴等強致癌物質,有助于防癌。由此可見,吃梨是一種方便、實惠、美味的預防和抵抗疾病的方法,可為健康飲食打下基礎。
梨
的吃法
鮮梨果實給生活帶來了豐富情趣的同時,也融進了不同民族梨飲食文化。
烤梨是北方冬季傳統美食,味道香甜可口,還可止咳化痰。梨果甜的適合烤,酸的適宜凍,鴨梨、碭山酥梨、玉露香、新梨7號等不太酸的品種都可烤食。電烤箱、帶燒烤功能的微波爐等均可烤梨。
烤 梨
在我國,梨作為食材食用方法多樣,除鮮食外,有蒸、燉、煮、泡、烤、煎、炸、凍等多種吃法,如冰糖燉梨、百合雪梨、川貝雪梨、紅酒雪梨、云南泡梨、雪梨燉豬肺、東北凍酸梨、小吊梨湯、烤梨、梨茶等。鮮梨生吃能明顯解除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出現的咽喉干、癢、痛、聲音啞以及便秘、尿赤等癥狀。將梨煮熟或蒸熟吃,如冰糖蒸梨,可以起到滋陰潤肺、止咳祛痰的作用,同時對治療肺熱咳嗽和喉嚨痛等效果更佳。梨也可加工后食用,常見的加工產品有梨罐頭、梨汁(包括梨濃縮汁、梨汁飲料)、梨酒、梨醋、梨膏、梨醬、梨脯、梨干、梨糖漿、梨蜜餞、梨糕、梨絲、飴糖、野梨蛋糕等。
凍 梨
凍梨,又叫凍秋梨,我國北方吃凍梨的習俗追溯起來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可用作凍梨的品種很多,花蓋梨、軟兒梨、安梨、面酸梨及秋子梨等果肉細膩、酸甜可口,是凍梨中的佳品。
印度的阿育吠陀(梵語,意為“生命的科學”)的烹飪中,像梨和蘋果這樣的水果經常作為酸辣醬和蜜餞食用,或者與有益的香料一起烹調,如肉桂、茴香、干烤孜然、姜和香菜,也能與酥油、牛奶、酸奶或鹽混合在一起。西方有梨派、各種梨沙拉、烤梨串等,如梨與芥菜、豆瓣菜、韭菜和核桃混合,做成美味的沙拉;梨與山羊奶酪或藍奶酪搭配,做成一道美味的甜點;在小米粥中加入切碎的梨、姜末和蜂蜜,做成一種辛辣的甜味早餐等。另外,梨也是很多酒店必備的鮮切水果或配餐水果,還有紅酒(葡萄酒)雪梨。
紅酒雪梨是一道由雪梨、葡萄酒等材料制作的一款清火潤喉,滋補養顏的點心甜品,由雪梨加入紅酒燉煮或浸泡而成,梨的清香、冰糖和蜂蜜的清甜、紅酒的果香,別有一番風味。
紅酒雪梨
附錄資料
表1 梨果實營養成分(巴梨)
注:表中數據為每100g梨果中各類物質含量。下表同。
表2 梨果實營養成分(砂梨)
表3 梨果實營養成分(紅安久梨)
主要參考資料:
1.http://www.whfoods.com/genpage.php?tname=foodspice&dbid=28
2.https://healthjade.com/pear-nutrition/
3.https://draxe.com/nutrition/pear-nutrition/
4.https://usapears.org/dietary-guidelines-for-americans/
5.張翔鷹. 發現水果,南海出版社,2008.
聲 明:本文作者王文輝、陳子雷、王陽。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和網站如需轉載,須在正文前注明來源:中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