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自學苑出版社《純粹中醫(yī)》
選自《針灸大全》。本歌首載于元代王國瑞著《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jīng)》,題為《天星十一穴歌》,后在明代徐鳳撰《針灸大全》上刊載時增加了太沖穴,題為《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馬丹陽是宋代扶風人,他根據(jù)臨床經(jīng)驗寫成本歌,選穴特點突出四肢穴位,安全方便,療效可靠,在針灸史上有重要位置。是針灸入門之捷徑。
歌訣:三里內(nèi)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沖昆侖穴,環(huán)跳并陽陵,通里并列缺,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訣,治病如神靈,渾如湯潑雪,北斗降真機,金鎖教開徹,至人可傳授,匪人莫浪說。
(1)三里膝眼下,三寸兩筋間,能通心腹脹,善治胃中寒,腸鳴并腹瀉,腿腫膝胻酸,傷寒羸瘦損,氣蠱及諸般,年過三旬后,針灸眼便寬,取穴當審的,八分三壯安。
(2)內(nèi)庭次趾外,本屬足陽明,能治四肢厥,喜靜惡聞聲,癮疹咽喉痛,數(shù)欠及牙痛,瘧疾不能食,針著便惺惺。
(3)曲池拱手取,屈肘骨邊求,善治肘中痛,偏風手不收,挽弓開不得,筋緩莫梳頭,喉閉促欲死,發(fā)熱更無休,遍身風癬癩,針著即時瘳。
(4)合谷在虎口,兩指歧骨間,頭痛并面腫,瘧疾熱還寒,齒齲鼻衄血,口噤不開言,針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
(5)委中曲腘里,橫紋脈中央,腰痛不能舉,沉沉引脊梁,酸痛筋莫展,風痹復無常,膝頭難伸屈,針入即安康。
(6)承山名魚腹,腨腸分肉間,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難,腳氣并膝腫,輾轉(zhuǎn)戰(zhàn)疼酸,霍亂及轉(zhuǎn)筋,穴中刺便安。
(7)太沖足大趾,節(jié)后二寸中,動脈知生死,能醫(yī)驚癇風,咽喉并心脹,兩足不能行,七疝偏墜腫,眼目似云矇,亦能療腰痛,針下有神功。
(8)昆侖足外踝,跟骨上邊尋,轉(zhuǎn)筋腰尻痛,暴喘滿沖心,舉步行不得,一動即呻吟,若欲求安樂,須于此穴針。
(9)環(huán)跳在髀樞,側(cè)臥屈足取,折腰莫能顧,冷風并濕痹,腰胯連腨痛,轉(zhuǎn)側(cè)重欷歔,若人針灸后,頃刻病消除。
(10)陽陵居膝下,外臁一寸中,膝腫并麻木,冷痹及偏風,舉足不能起,坐臥似衰翁,針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
(11)通里腕側(cè)后,去腕一寸中,欲言聲不出,懊惱及怔忡,實則四肢重,頭腮面頰紅,虛則不能食,暴瘖面無容,毫針微微刺,方信有神功。
(12)列缺腕側(cè)上,次指手交叉,善療偏頭患,遍身風痹麻,痰涎頻雍上,口噤不開牙,若能明補瀉,應手即如拿。
穴位定位及主治
一、足三里
足陽明胃經(jīng),犢鼻穴下3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
主治:胃痛、嘔吐、腹脹、腸鳴、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瀉、便秘、痢疾、疳積、癲狂、中風、腳氣、水腫、下肢不遂、心悸、氣短、虛勞贏瘦。此穴主治甚廣,為全身強壯要穴之一,能調(diào)節(jié)改善機體免疫功能,有防病保健作用。五輸穴之合穴,五行屬土。
操作:1 直刺法:稍偏向脛骨方法,直刺1—2寸。針刺感覺:有麻電感向足背反射。2 斜刺法:向下刺法:向下刺入,進針2—3寸。針刺感覺:酸脹感向下擴散到足背,有時向上擴散到膝。灸法:灸5~15壯,溫灸10~30分鐘。
文獻摘要:
《靈樞》: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余,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饑;陽氣不足,陰氣有余,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余,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diào)于足三里。
《靈樞》: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為干。腸中不便,取三里……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取三里以下胃氣逆。
《外臺》:凡人年三十以上,苦不灸三里,令人氣上眼?,以三里下氣。
《四總穴》:肚腹三里留。
《通玄指要賦》:三里卻五勞之羸瘦;痹腎敗,取足陽明之上。
《玉龍賦》:心悸虛煩,刺三里。
二、內(nèi)庭
足陽明胃經(jīng),五輸穴之滎穴,五行屬水。足背第二、三趾間逢紋端。
主治:主治發(fā)熱,頭痛、齒痛、咽喉腫痛、腹痛、腹瀉、痢疾等。
操作:斜刺1~1.5寸,灸3~5壯或5~10分鐘。
三、曲池
手陽明大腸經(jīng),五輸穴之合穴,五行屬土。屈肘,成直角,當肘橫紋外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
主治:咽喉腫痛,牙痛,目赤痛,瘰疬,癮疹,熱病上肢不遂,手臂腫痛,腹痛吐瀉,高血壓,癲狂。
操作:針刺直刺1~1.5寸。
四、合谷
手陽明大腸經(jīng),本經(jīng)所過為"原"。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約平第二掌骨中點處。
主治:頭痛、目赤腫痛、鼻衄、齒痛、牙關(guān)緊閉、口眼斜、耳聾、痄腮、咽喉腫痛、熱病無汗、多汗、腹痛、便秘、經(jīng)閉、滯產(chǎn)。《神應經(jīng)》:孕婦不宜針。
操作:直刺0.5寸。
五、委中
足太陽膀胱經(jīng),太陽經(jīng)所入為"合"。在腘橫紋中央。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瀉、小便不利、遺尿、丹毒。
操作: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針電磁腘靜脈出血。
六、承山
足太陽膀胱經(jīng)。腓腸肌兩肌腹之間凹陷的頂端。
主治:痔疾,腳氣、便秘、腰腿拘急疼痛。
操作:直刺1~2寸。
七、太沖
足厥陰肝經(jīng)所注為"輸",肝的原穴。在足背第一、二跖骨結(jié)合部之前凹陷中。
主治:頭痛、眩暈、目赤腫痛、口喎、肋痛、疝氣、崩漏、月經(jīng)不調(diào)、癲癇、嘔吐、小兒驚風、下肢痿痹。
操作:斜刺0.5~0.8寸。
八、昆侖
足太陽經(jīng)所行為"經(jīng)"。在外踝高點與跟腱之間凹陷中。
主治:頭痛、項痛、目眩、鼻衄、癲癇、難產(chǎn)、腰骶疼痛、腳跟腫痛。
操作:直刺0.5~0.8寸。
九、環(huán)跳
系足少陽膽經(jīng)與足太陽膀胱經(jīng)之會穴。在臀外側(cè)下部,當股骨大轉(zhuǎn)子最凸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中1/3交點處。側(cè)臥,伸下腿,屈上腿取穴。
主治:半身不遂、痿病、腰脊痛、風疹遍身、蕁麻疹、坐骨神經(jīng)痛、神經(jīng)衰弱、風濕所致下肢麻痹不仁、髖關(guān)節(jié)炎癥等。
操作:針1~2寸;灸5~10壯。
十、陽陵泉
系足少陽膽經(jīng)之合穴,八會穴之"筋會陽陵泉"《難經(jīng)》。在小腿前外面的下部,當腓骨下頭前下方的凹陷處。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冷痹不仁、腳冷無血色、咳嗽、虛勞、坐骨神經(jīng)痛、癲癇、急驚風、膝部疼痛、腰骶疼痛、肝炎、膽囊炎等。
操作:針0.6~1寸;灸3~7壯。
十一、通里
手少陰心經(jīng)由此穴別出,與小腸經(jīng)互為表里而相通。在前臂掌側(cè)面下段的尺側(cè),尺側(cè)腕屈肌腱側(cè)緣,去神門穴上1寸。
主治:心臟疾病、頭痛、目眩、面赤熱、臂內(nèi)側(cè)痛、肘及前臂疼痛、怔忡、心悸、扁桃體炎、月經(jīng)過多、狂癥、失眠等。
操作:針0.3~0.5寸;灸2~3壯。
十二、列缺
手太陰肺經(jīng)由此穴別走手陽明大腸經(jīng)。在前臂撓側(cè),橈骨莖突上方;當肱橈肌與拇長展肌腱之間。
主治:頭項強痛、偏頭痛、下牙痛、咽腫、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口噤不開、咳嗽、哮喘、呃逆、腕部腫痛無力、虛勞、無脈癥等。
操作:針0.2~0.3寸,沿皮刺可針0.5~1寸;灸3~5壯。
以上天星十二穴都為人體十二經(jīng)脈最重要和常用的穴位之一,其治療病癥廣泛,療效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