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強調的原則就是要建立均衡、靈活、活力的人生。大家都知道瑜伽的練習可以幫助修心,讓我們在無意識的狀況下有所改變。近來看到了一些國外的瑜伽資料,覺得很好,讓人們在瑜伽中加入一些有意識的練習,讓瑜伽的練習也成為了生活的練習。
瑜伽七日修心法:
一周七日,每日將焦點放在一條修心法則上。
星期天 自性法則
星期一 施與受法則
星期二 業力法則(因果法則)
星期三 無為法則
星期四 意向與欲望法則
星期五 不執著法則
星期六 法性法則
第一法則:自性法則
說明你存在的核心是純然的覺察。純然的覺察的范圍是所有可能性的領域,強調各種形式的創造力。自性即為你的心靈本質,也是你生命中喜悅的泉源。自性的領域是知識、直覺、平衡、和諧、幸福的家,它能引發思想、感覺、行動,且泰然不受牽擾。
瑜伽練習中,自性法則提醒我們,每一動作都從無限可能的靜中浮現,靜的力量越大,動的效應就愈好。在每個動作和每個姿勢中,將注意力帶回你的內在的靜默中。在練習每一個動作時候,保持在留心見證的狀態,在你從事這項有時空限制的活動中,是試著培養將覺察力放在自性的全面性的經驗里。
練習同時,可藉由下列三件事來活化法則:
1 培養身心靜默。姿勢與移動間,將注意力待到內在的安靜中。成套瑜伽后,獨自靜坐冥想20分鐘,藉由冥想靜心,你將學會直接經驗純然覺察的領域,在這領域中,萬事萬物皆密不可分,緊緊相連
2 在每個姿勢和每一天中,練習將覺察轉移到見證的模式。從靈魂的內在寂靜中觀察世界生氣蓬勃的活躍。每一天都花時間與自然交流融合。見證生物的智慧。觀看日落,傾聽自然的聲響,或只是聞一朵花的香氣。透過與自然的交融,你便能從內在靜默的平和中,體驗生命中顯現的一切外在運動,喜悅敬意悠然生。
3 練習不評斷。不評斷自己的能力。請用這句話展開每一段練習:今天,我對發生的一切都不加評斷。然后提醒自己“自我接受” 就是瑜伽的源頭和目標。當你無時無刻都在評斷,包括評斷自己,事情是對是錯,是好是壞,你就在自己的內在對話中創造了紛擾,阻礙你與自性區之間的能量流動。不予評斷培養心中的沉默,提供你直接的管道接觸自性區。
第二法則:施與受法則
這條法則說明宇宙是透過動態交換才能進行。你的身體和宇宙之間,你的心和宇宙心之間也保持著動態的互動。而最重要的,是施與受的雙方都創造快樂,因為快樂是支持生命與維系生命的元素。當真心誠意的無條件付出時,收到的也會是同等的回報。這就是為什么進行施予的動作中,你的心念必須和你所感受到的喜悅一致,然后,在施予之后所產生的能量,才會變成多倍數增加。
隨著你所采取的姿勢,你的肌肉群也順著施與受的法則維持動作與舒緩,成對的進行著伸展和放松。當生命的力量能夠隨心所欲的在你的身心之間流動,自然而然的,你能和宇宙的慷慨與包容合而為一。
藉由以下三個步驟的練習,讓自己能在瑜伽練習中落實成功第二修心法:
1 變換瑜伽姿勢的時候,保持對呼吸的覺察,當氣息向內與向外的流通的時候,毫不費力的和大環境交換空氣。無論是在一天中的人任何時候,當你遇到事不從人愿而感到自己的身體內部產生抗拒時候,請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讓自己感受到你在施與受之間也可以如此輕松。
2 對生命中收到的禮物,都能培養感恩的態度。練習瑜伽,我們能用人的身心來調整生命力量而使通體舒暢,對于能有這樣的機會體驗生命,我們當心存感激。在進行姿勢與姿勢間的變換時候,享受身體的收與放。身體能有這樣的表現,而讓靈魂來表達生命的意義和目的,對自己難能可貴的存在,我們應該珍惜與慶幸。
3 在練習瑜伽的過程中,抱著順從身體的態度,傾聽肌肉和關節的需求,不要為了達成某種特定的姿勢,而將意志強行加注于身體。如此一來,給予的動力自然會從感懷的經驗中源源流出。你會發現,透過這種在態度上的微妙轉變,你將更容易做到具有挑戰性的動作。
除了體位法練習,在一天中,時刻懷著施予的意念,給你所解接觸的每一個人一點小東西。可能是出于善意的話,一句贊美,一個笑容,一次祈禱,或一份小禮物。而也以類似的態度,對送到你面前的禮物坦然接受,這些禮物可能來自于自然,如:動聽的鳥啼、春天的細雨、或美麗的落日;也可能來自于你生命中的某個人所給予的禮物,如溫暖的擁抱,善意的笑容,有幫助的建議等。對自己許下承諾,要好好把握住每個機會,讓愛、關懷、摯愛、欣賞、接受等能廣為散布,讓施與受的法則活絡起來。
第三法則:業力法則
我們采取的每個行動,都會產生能量,并善意的回報給我們。當我們有意識的選擇將快樂和成功帶給他人的行動時,我們也能得快樂和成功的業報。
無論你喜不喜歡,現在每刻所發生的事,都是導因于你過去所種下的決定。當你在不知不覺中做出決定時,甚至你不認為那些是決定,但那些確實就是。如果你能回到前一刻,親眼目睹自己下決定的過程,在這個見證的過程中,你將不知不覺的過程帶入了有意識的領域。無論是什么樣的狀況,在許多選擇中,一定會有一個決定能為你和身邊的人創造快樂。而當你下了那一個決定后,便會讓你自己和每個受到那個行動所影響的人感到滿足。
瑜伽練習中,業力會顯現他的作用力,如果你是有自覺的在從一個姿勢轉移到下一個姿勢,并對自己做的每個動作是如何產生反映有所察覺,你就會發現業力法則是如何作用的。當你在不耐煩的狀態下,強迫自己作一個還沒有完全準備好可以鍛煉的姿勢,你的身心就會出現反應,這種強拉的結果,會在你心中產生勉強的感覺,另一方面,當你懷著溫和穩健的態度,優雅的做到你能承受的每一個姿勢極限,你的身心就會報以輕松愉悅。
如果你可以放慢做每件事情的步調,你會更加察覺自己的決定所產生的每個業報。例如在上完瑜伽的隔天早上,你的身體感到特別的不舒服,那么可能就是你在上課的時候忽略了業力法則的結果。你可能操之過急,沒有做出最理想的決定,而這種業報的代價就是不舒服。
請在瑜伽練習和生活中,貫徹業力法則,讓自己做出每個過程中最好的決定,通過以下三個步驟:
1 練習中,見證自己每一刻的決定。你會在見證自己決定的時候,有意識的察覺自己的決定。讓自己完全參與現下的每一刻,就不會在下一刻承受前一刻的業報。對未來的最佳準備,就是在現在保持全然的自覺。
2 當你要決定該怎么克服你做不到的姿勢時,問自覺兩個問題“我打算要下的決定會有哪些結果?”“這個決定讓我感到舒服自在嗎?”當你要下的決定是在練習瑜伽之外的時間時,你可以問自己“什么決定是最有可能把快樂和成就感帶給我們,同時也帶個受到這個決定所影響的人?
3 然后聆聽心的指引,由你會感覺舒服或難過的訊息來引導你的決定。你的心是連接身體和思維的銜接點。如果這個決定會讓你感到舒服,你便可以充滿自信的進入。但如果這個決定會讓你感到難過,你就該停下來,用內觀的方式來看看自己的行為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尊重身體的智慧所提供的引導,將有助于你為自己和生命中的人,做出每個過程中最佳的決定。
第四法則:無為法則
無為法則說明了大自然的智慧是以最不費力氣的方式運做。如果你仔細的觀看潮水起落、花朵盛開、星辰移動,你會發現大自然沒有一絲勉強。自然的世界里有韻律和平衡,當你與大自然和諧共處時,你便能事半功倍。
大自然是由愛的能量來維系的,因此當你的行為是由愛來引發時,你就可以花最少的力氣。當你的內在指標是你的靈魂時,你便可以駕御愛的力量,有創意的將能量用于治療、轉化和進步上。
瑜伽最大的益處是來自于在姿勢中放松,而不是強迫身體進入某個姿勢。當你的動作進行到需要柔軟度的時候,抗力點出現,此時與其讓肌肉硬是去達到這個點,倒不如順服它,如此一來,你反而會發現自己的界限已經伸展開了,柔軟度也因此增強。將你的覺察力更為全面的放在當下的身體上,讓自己的態度更為順從。在瑜伽中,耐心是美德,在生命中亦然如此。在練習中,你越是能夠擁抱自己的極限和脆弱,而非抗爭,那么你的限制就越少,且對平衡和能量的經驗也會越多。
在瑜伽和生活上靈活運用無為法則,就要許諾自己做到下列三個步驟:
1 練習接受。在練習瑜伽的過程中,接受自己身體、心靈本來的樣貌。雖然我們希望能夠在很多地方改變自己,但是要接受自己現在的狀況,知道它本來就是這樣的,正如宇宙也是宇宙現在應有的樣貌。放棄由對抗現在來對抗整個宇宙的需求,而是應該透過承認每一種狀態的存在。如此以來,你就象是站在一個最適合的位置上,去協助自己改變。
日常生活中,也應該練習接受人的樣貌,出現狀況時候也能坦然接受,明白生命的每一刻都是你先前決定的結果。不要去抗拒現在在自己的生命中有什么人或事情,而是練習接受目前的情勢,強化自己的承諾。從這刻開始,做出更自覺的決定。
2 在接受事物的樣貌后,學習對自己必須面對的挑戰負責。這樣的觀念應用在練習中,就是下定決心透過練習和營養來養護自己的身體。如果你打算要用正面的方式來改變身體,那么負責任的態度并不表示該讓你自己沉浸在怪罪自己的身體為什么處于目前的狀況。記住:每項挑戰都是由機會偽裝而成的,你應該要對機會有所警覺,才能將此刻轉化為有用的幫助。
3 在不設防中建立自己的覺察力。不要將生命的能量浪費在捍衛自己的觀點,或企圖說服他人之上,對一切觀點保持開放,不要固執堅持在任何一種觀點上。
第三項特別和你的瑜伽練習有關。瑜伽有很多的派別,但卻沒有單一正統的途徑。每個老師和每套系統在姿勢、步調、風格、強度上都各有不同。即便是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以來,瑜伽衍生出各種各樣的變化,但依然惦記在致力喚醒身、心、靈的柔軟靈活的體系上。
用不同的方法來親身體驗,在你目前的生活中,找到最適合自身需求的風格,對你來說,最適合的系統,就是能提高你的活力和柔軟度的系統。把自己交付給無為法則,你就能不再把活力的能量浪費在摩擦和沖突上。這股能量一解放,就能讓你自由運用在創意,個人成長,和治療上。
第五法則:意向與欲望法則
這條法則是在下列理論的基礎上成立:在能量場的層級,除了能量和資訊之外,別無他物。這個能量場其實也就是自性領域的另一種稱呼,而能量場是受意向與欲望所影響。
如果你也同意個人身體和宇宙實體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那么藉著有意識的改變自體能量和資訊內容,你就能影響你自己的延伸體的能量和資訊,這個延伸體正是你所處的環境與世界。這種影響是由意識中互通的兩種質量所啟動:專注力和意向。專注力可以活化,而意念可以轉化。
如果你希望某些事物在你的生命中更加茁壯,你就多引導注意力過去,如果你希望某些事物在你的生命中減少,那么就將注意力抽離出來。另一方面,注意力可以將能量與資訊的轉變,催化為新的形式和表達方式,根據古瑜伽的說法,你的意向具有組織的力量。
你可以用下列三個步驟,在瑜伽練習和生命中,學習如何駕馭意向和欲望法則:
1 想清楚自己的意向和欲望。定期花些時間,列出希望哪些事情在自己的生命中展現。開始瑜伽練習之前,同時也在靜默冥想之前,回想自己的意向和欲望。在欲望事先或轉變后修正自己的列表,觀察意向和欲望是如何演化的,當你花時間去記錄心中所渴望的東西時,你也加速了讓自己的欲望在這個世界中實踐的過程。
2 即使你帶著意向和欲望進入有意識的覺察,你也要將結果交付給老天爺。要培養信任的態度,即便事情并非盡如人意,你仍然有更大的計劃在繼續執行著動工。生命中,哪些事情在什么時候沒有按照你的預期實踐,你大概都難忘,但唯有事后才明白的是:就在不遠處,生命中必定有更美好的事情在等著你。
練習瑜伽動作時,維持內在順從的態度,在進行姿勢變換間,觀照自己的意向,再加以釋放,然后觀察你在瑜伽練習和生命中的結果。
3 提醒自己,在言行舉止間都要練習對“當下”的覺察。不要讓任何阻礙來消磨或驅散你當前的專注力。當你在進行姿勢的練習時,要完全進入練習的時刻,記住:只有在當下,才能替你最珍貴的意向和欲望注入動力。
第六法則:不執著法則
這條法則呈現出生命的嚴重矛盾,為了獲得世上的某種東西,你必須棄絕對它的依戀。這并不代表你放棄了實現欲望的意念:你只是放棄了對結果的依戀。
依戀的根基是建立在恐懼和不安上。當你忘記你自己才是安全感的真正來源時,你就會開始相信自己必須要由外在的事物才能感到快樂。你可能會相信只要銀行里有一定數目的存款,擁有房子,減輕5公斤體重,凡是此種種可能會讓你的心里產生更多的安全感。但是不幸的是,不管什么時候,只要你的快樂是建立在自身以外的事物上,相伴而生,就是不安全感.因為你的內心深處很清楚的知道,那些能帶給你快樂的東西,也都可能失去,因此擁有的同時,也為你帶來痛苦的潛在可能性。
根據瑜伽的信條,只有你愿意擁抱未知的,不確定的領域,你才可能擁有真正的安全感。拋卻對已知的依戀,你才能踏入自性的領域。試著練習不執著,擁抱不確定感,你才能棄絕抓住那些已知的過往。對于正在發生的事情抱持開放的態度,不要試圖控制事情的進展,如此你便能經驗到生命的刺激,冒險,歡快和奧秘。
當不執著法則用在瑜伽練習時,則是鼓勵你不要依戀理想的姿勢。不要只尋求達到完美的體位,只要懷著意念,讓練習能喚醒你心中更深層的覺察力。由屏除你對理想形態的依戀,擁抱瑜伽的本質,你的身體自然就會將阻力松綁,進一步成為因你的不執著而得來的邊際效應。
透過以下三個步驟來練習:
1 練習不執著。瑜伽的目的是柔軟,而不執著是柔軟不可或缺的特征。依戀會變成刻板,不要硬將想法強行加諸于事情應該如何如何,而是該讓自己和周圍的人有隨性的自由。你不妨留意一下,每當自己硬要去解決問題時,往往都會制造出原先并不存在的新問題。提醒自己,從事每件事情的時候,都要帶著不執著的參與感。
2 擁抱不確定感,將它當成是你的存在中不可或缺的成分,看創意變通的解決之道如何從混亂中自然脫穎而出。在生活中,培養好奇與純真的態度,注意自己的內心是如何發展出能獨立于周圍事物以外的內在深層安全感。
3 順從自性。將你“集中的意念”和“對結果抱持不執著態度”結合在一起,并觀察自己,當你即便在混亂動蕩中,也能保持住自己的核心,有多么容易就能實現欲望.
第七法則:法性法則
這條法則說明每個有知覺的存在都必然具有其生命的目的。你會擁有獨特的能力,并有獨特的方式來表達這些能力。天生我才必有用,這個世界必會有你的特殊天賦所需之最佳安排,當你的天賦找到能與這個世界相契合的方式時,你的目的,也就是法性,便得以彰顯。
想要彰顯自己的法性,你的生命力量就必須要不受阻礙,能夠毫不費力的施展。瑜伽的練習能讓你直接的釋放體內阻塞的能量。當障礙移除時,充滿活力的能量源源涌出,你便會更有力的自我表達出更多開闊的面向。同情心、智慧、與活力與日俱增,正是你的生命與法性法則源出同流的證明。
法性法則有三種主要的成分。首先,你的終極目標是發現更高的自我。追隨你心中的自性,因為它傳遞出你生而為人的神圣使命。要意識到無邊無際、不斷見證的覺察力,因為這種覺察是你本性的精髓,并要明白在生命的這段有限期間的經驗,其實是永恒不朽的存在。
第二種成分是承認自己的獨特天分,而加以表達。花點時間將自己擅長的事情寫下來,承認自己的天賦。試著透過將重心放在自己真心喜歡作的事情上,來和法性連結。你可以表列出當你在做哪些事情的時候,會為自己和他人帶來喜悅。可能是、彈琴、教體操,或烹飪。你也可能天生就擅長聆聽、或關懷別人。無論你的天賦是什么,只要能加以發揮,就能為自己和他人帶來快樂和滿足。當你與你的法性共處,只要能表達你的獨特天賦,你將不受時間限制,而進入永恒的覺知中。
第三種成分是服務。真正的法性行為,自然會為你和受你的決定所影響的人帶來益處。用愛和同情來服務大眾。在服務中展現天賦,是法性原則至高的表現。當你充滿創造力的表現正好契合大眾的需要,那種滿足感會豐盈你的生命。
瑜伽是合乎法性的行動,以覺察和無懈可擊的方式來運用你的身體,是生命與自然法則和諧共處的本質。你體內的每個細胞、組織、器官都有自己的法性,它們執行自己的獨特功能,同時支持身體的完整性。瑜伽的練習幫助你身體的法性,當生命能量可以毫不費力的流經每個細胞、組織、器官,各自的法性也因此實現。在瑜伽練習中,因柔軟、平衡、力量的緣故。使你毫不費力的便彰顯自己的力量時,這就是表示你與法性合一了。
藉由下列三個步驟去做:
1 注意能賦予身心活力的內在靜默。在瑜伽練習和一天當中,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靜默上,以此觀察自己的思想和行為。
2 留意自己獨特的天分和自己喜歡做的事,并發揮自己獨特的天賦。在練習瑜伽的時候,注意自己容易做到的姿勢,并以此接觸你的天性。有些人天生柔軟,有些向來就有很好的肌力,還有人擁有與生俱來的平衡感。即使你在瑜伽和生命中致力于其他能力的開展,也不要忘記珍惜自己原有的天分。
3 試著養成助人和服務的內在對話。當你的言行舉止背后,都出自法性的意圖時,你的行動就會如魚得水順利達成目標。你不妨透過下列這兩個問題,自問:“我該怎么去協助” 以及“我該怎樣服務” 來實現生命中更深層的目的!
此文轉載自新浪博客:Forever Young & Yoga 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