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中醫稱之為“癮疹”,為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皮膚病,中醫認為本病多因稟賦不受,又食魚蝦等腥葷動風之物,或體虛衛表不固,復感風邪,郁于皮毛肌腠之間而發病;病程日久,灼傷陰血,而反復發作。由于其病因較為復雜,多方面誘因,故有時療效較差。
根據我多年的臨床觀察,癮疹(慢性蕁麻疹)除具有不同程度的瘙癢,皮疹形態比較單一,為大小不等、形狀不同的風團,且風團持續時間短則幾分鐘,長則不超過24小時,隨起隨消、此起彼落,消退后不留痕跡等一般特點外,還具有以下臨床特點:
瘙癢程度一般較輕
臨床上多數患者瘙癢的程度較急性蕁麻疹輕,甚至有些癮疹(慢性蕁麻疹)患者雖有風團發出,但并無明顯的瘙癢。一般認為,癮疹的瘙癢特點是癢無定處、遍身作癢,符合中醫“風癢”的特征,引起瘙癢的原因主要是風邪。我認為癮疹(慢性蕁麻疹)患者瘙癢的程度輕,正說明在表的風邪不重,風邪只是發病的誘因,主要病因是衛氣不充、腠理不密。
發作定時
部分癮疹(慢性蕁麻疹)患者瘙癢和風團的發生與加重有著明顯的固定時間,多在午后和夜間加重,少數患者晨起時加重。按照中醫氣血運行的規律,白天陽氣運行于外,發揮各種生理功能,晚上收斂于內,潛藏于陰分并得到陰血的滋養。陰虛的患者當夜晚陽氣潛藏于陰分時,陰虛、陰不配陽的表現就更加突出;相反陽虛的患者,當晨起時,陽氣還未完全發動,沒有及時循行到體表發揮衛外的強大功能,更容易受到風邪的侵襲。因此,癮疹(慢性蕁麻疹)患者,陰血虛者皮疹和癥狀多午后加重;衛陽虛者皮疹和癥狀多晨起明顯。
皮損顏色反應氣血虛實
癮疹(慢性蕁麻疹)患者遇冷或遇熱加重、風團顏色發白或發紅,不僅反映出感受外邪的性質,也反映出體內氣血的虛實。風為百病之長,常兼夾其他邪氣合而侵犯人體。根據風性開泄、易傷陽氣和風為陽邪、易傷陰液的特點,癮疹(慢性蕁麻疹)患者多有衛氣或陰血的虛損。根據上述中醫理論,我認為慢性蕁麻疹遇熱誘發或加重、風團顏色發紅者,往往反映出是風熱外襲、陰虛有熱;遇冷誘發或加重、風團顏色發白者,往往反映出是風寒外襲、衛陽不振。
發作無規律者難治
癮疹(慢性蕁麻疹)發作無明顯時間規律、遇冷遇熱加重特點不突出者往往比較難治。我在臨床上發現這樣的規律,根據中醫理論我認為發作無明顯時間規律、遇冷遇熱均會加重者,多屬于衛氣和陰血均不足的氣血兩虛或氣血失和、陰陽不調之象,不僅辨證困難,臨床治療用藥的選擇也比較棘手,相對療程較長。
小兒患病多于脾胃相關
患癮疹(慢性蕁麻疹)的兒童多伴有脾胃失和。小兒乃稚陰稚陽之體,適應四時氣候的能力差,且生活自理能力差,最易出現饑飽不調、衣被增減不適的情況。饑飽不調,脾胃易傷,稚陽之體腠理難以固密;衣被增減不適,更易受外界風邪的侵襲。因此,兒童患病時,臨床多伴隨皮疹和癥狀輕重變化而出現納食不香,脘腹脹、痛,大便異常等癥狀,治療上尤其要重視調理脾胃。
典型病例分析
主訴:周身反復起風團數年,加重8月余。
現病史:患者出生不久即出現周身時起風團,時輕時重,未予治療,近8月病情逐漸加重??滔掳Y見周身紅色風團;納食好,夜寐安,二便調。
既往史:過敏性鼻炎史,無傳染病史。
藥敏史:多種食物過敏史。
舌脈:舌質淡紅,苔白,脈沉。
皮科情況:軀干四肢散在紅色風團,皮膚劃痕( )。
我認為此患者出生不久即發病,且過敏源檢測多種食物過敏,屬于中醫稱的“稟賦不受”;風團時退時起,退后不留痕跡,為典型的風邪“主動”﹑“善行”、“數變“所致;病久不愈,陰血受傷所致。故根據患者的癥狀、體征,辨證為陰血不足,風邪束表證。
處方:生芪10g,防風6g,荊芥6g,白術10g,當歸6g,川芎3g,麻黃1g,杏仁6g,茯苓10g,神曲10g,白鮮皮10g,地膚子10g,海桐皮10g,地骨皮10g,烏梅10g,甘草3g。14劑水煎服。服藥一月余,病情明顯好轉。
方解:方中用生芪、防風、白術來固護衛表;麻黃、荊芥等散在表之風邪;當歸、川芎養陰血護正;麻黃、烏梅、甘草、防風是臨床經驗方“抗敏合劑”的主要成分,現代藥理學研究證明其有抗過敏的作用,我在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結合現代醫學的研究成果,運用于臨床,取得了很好的療效。同時,方中運用了多種皮,如白鮮皮、海桐皮、地骨皮,符合中醫取象比類之意,“以皮達皮”以疏風和血引經,對癥治療皮膚癢癥。
我治療這位病程較長的小患者,不但應用了中醫的傳統辨證,還將現代醫學抗過敏的方法應用其中,做到辨證準確、用藥合理、中西結合,故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
近年來我曾治療兩例婦女,均為更年期發病,病史數月,曾用中藥及西藥,均未能抑制,仍然風團時發,劇癢難忍。
在治療中我認為本病患者時間長,劇癢難忍,伴性情急躁、易汗出,而且以往所服中藥,亦為以往此辨證常用藥味,至此我改變思路,考慮兩位女性患者均為50歲上下,處于更年期,且有更年期綜合征的表現,遂調整治法,以重鎮安神、疏肝解郁、清泄心火立法,主要藥味有柴胡、茯苓、白術、白芍、香附、郁金、煅龍骨、煅牡蠣、浮小麥、麥冬、淡竹葉、地骨皮、白蒺藜、何首烏、荊芥穗、甘草等,取得滿意療效,經治兩位女性患者皆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