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肖承悰,女,1940年生于北京,出身中醫世家,是北京四大名醫之首蕭龍友先生嫡孫女、學術傳承人。1965年北京中醫學院中醫系畢業后留北京東直門醫院工作至今。
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首席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和傳承博士后導師,全國第四批名老中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中華中醫藥學會婦科分會前任主任委員、教育部全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評審專家、全國中醫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專家、國家醫療保險咨詢專家、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由中華中醫藥學會授予全國中醫婦科名師。2013年被評為第四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優秀指導老師。
肖教授秉承家學,耳濡目染祖父深厚的學識和精湛的醫術,心正意誠,兼收并蓄,博采眾家之長,“繼承傳統不泥古,開拓創新不離源”,逐漸形成臨證詳審,最重問診,融匯中西,知常達變的診療特點。臨床擅長治療子宮肌瘤、卵巢囊腫、慢性盆腔炎、更年期綜合征、月經不調、子宮內膜異位癥、不孕癥、流產、產后病及多種婦科疑難雜癥,尤其在治療多囊卵巢綜合征方面頗具特色。所研創的院內制劑“肌瘤內消丸”和“縮宮寧”治療子宮肌瘤臨床顯著療效,深受患者歡迎。
肖教授為傳承、發揚中醫婦科事業,在教學、教材、人才培養及婦科流派研究等方面,做出了極大貢獻。
一、對多囊卵巢綜合征的認識
多囊卵巢綜合征是婦科臨床常見病、疑難病。近年由于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增加及生活環境等因素,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肖教授對多囊卵巢綜合征的治療有獨特的見解,臨床效果頗佳。
1.強調真機期變化:肖教授認為真機期是由陰轉陽的關鍵時期,也是陽氣發動、陰精施泄的種子時期。“凡婦人一月經行一度,必有一日氤氳之候……此的候也……順而施之,則成胎矣。”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臨床表現常見閉經、無排卵。經后期(卵泡期)延長,卵泡發育不良,缺乏優勢卵泡,難以實現由經后期過渡到真機期,無法按照正常月經四期的生理特點進行治療。肖教授抓住這一特點,臨證重視經后期治療,促使真機期變化。
月經的正常來潮與腎、肝、心、脾關系密切。腎藏精,主生殖,腎精充盛,才能“沖任脈盛,天癸至,月事以時下”。“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者,屬心而絡于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
肝氣郁結、心營暗耗、脾運失司均可導致閉經。腎氣精血充足是排卵的基礎,氣血和暢是排卵的條件,腎陰陽消長轉化正常是排出成熟卵泡的關鍵。
真機期前期,血海空虛,故治療應采用滋腎陰、補腎氣、養肝血之藥使腎氣精血充盛,促使卵泡發育成熟,雌激素水平升高,子宮內膜漸厚,為排卵奠定物質基礎。如患者就診時已停經2~3月,首先進行B超檢查卵泡大小和子宮內膜厚度,結合患者基礎體溫和激素水平,以確定目前所在生理階段。
若子宮內膜厚0.5cm左右,卵泡大小在0.9cm以下,肖教授認為此時可能為早卵泡期或為小卵泡期,仍屬于經后期階段,雖然按月經時間已到經間期,但天癸匱乏,并未出現真機期,如同大自然的季節一樣,節氣到了,氣溫及自然界的表現未到,即“至而未至”。并未出現真機期,此時若機械按月經周期盲目促排卵,非但達不到排卵的目的,反而動用了卵巢儲備,欲速則不達。
治療應補益腎精肝血,促使真機期到來。常用藥物:生熟地、制首烏、女貞子、枸杞子、桑椹子、山萸肉補腎陰;當歸、白芍養肝血;桑寄生、川續斷、菟絲子、覆盆子、沙苑子補腎氣;炒白術、茯苓健脾利濕。
將至真機期時,卵泡發育成熟達到1.5cm左右,子宮內膜達0.8~0.9cm左右,此時有排卵的可能,肖教授常謂“真的機會來了”,機不可失,在補腎同時,注意加用活血化瘀通絡之品。為適應由陰轉陽的突變,在陰盛陽動之際,肖教授加用蘇木、土鱉蟲破瘀助動,促進卵子突破、排出,故云“主動”。此方可服至經前7天左右,即受精卵著床之前。肖教授認為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的卵巢均勻增大,包膜增厚堅韌,切面看卵巢白膜均勻增厚,從辨病角度分析,此乃屬于血瘀之征,加用活血化瘀之品,既可促使卵泡發育成熟,又可使卵泡沖破肥厚的白膜而排出。此時可參照B超、BBT及是否有錦絲帶,并結合臨證表現。此期若陰陽交接就有受孕可能。
排卵后治療以補腎益氣、固沖安任之法,常用藥物:仙靈脾、巴戟天、川斷、杜仲炭、菟絲子、桑寄生、紫石英、鹿角霜補腎陽,紫河車大補精血,生熟地、制首烏、女貞子以陰中求陽,黨參、生黃芪、阿膠、白術益氣養血,滋補沖任,蘇梗、砂仁既可防滋補過膩,又有安胎之效。若妊娠則保胎,未孕則調經促孕,稱為“雙保險”。
2.補腎養血、健脾利濕、祛痰軟堅治療肥胖: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臨床表現多見有肥胖。中醫認為肥胖的主要病理基礎為痰濕聚于體內,多為腎虛氣化失調,脾虛水濕運化失司,津液凝聚而成痰濕。《內經》中有“肥人”“肥貴人”“脂人”之說,即指濕較盛之質。《丹溪心法》云:“肥盛婦人,稟受甚厚,恣于飲食,經水不調,不能成胎,謂之軀脂滿溢,閉塞子宮,宜行濕燥痰。”“自氣成積,自積成痰,痰挾瘀血,遂成窠囊。”治療用藥側重補腎健脾、祛濕化痰。常用藥物:女貞子、生熟地、何首烏、炒白術、茯苓、生苡米、川斷、桑寄生補腎健脾;海藻、昆布、浙貝母、法半夏、陳皮、枳實、雞內金祛濕化痰散結;丹參、川牛膝、益母草、澤蘭活血祛瘀通經。
3.滋補腎陰、清瀉肝熱治療多毛、痤瘡:多毛、痤瘡為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的主要癥狀之一。《傅青主女科》云:“經水出諸腎,而肝為腎之子,肝郁則腎亦郁矣”。該證型患者多為雄激素水平增高,肖教授采用補腎疏肝法治療,常用藥物:女貞子、生熟地、山萸肉、制首烏、白芍、當歸補腎滋陰養血;桑寄生、川續斷、菟絲子、覆盆子、沙苑子補益脾腎陽氣;南沙參養肺陰,補肺啟腎,金水相生;炒白術、茯苓、生苡米健脾祛濕;白蒺藜、茵陳、蒲公英、生甘草清肝熱而消痤瘡;丹參、益母草、澤蘭、郁金涼血活血通經。
二、辨證分型
1.腎脾兩虛、痰瘀阻滯證:癥見月經后期、量少、閉經,不孕,腰膝酸軟,形體肥胖,帶下量多,胸悶泛惡,口膩多痰。舌質淡,舌體胖大,舌苔白膩,脈沉滑。臨床常與胰島素抵抗,高雄激素血癥有關。
2.肝腎陰虛、血虛肝旺證:癥見形體瘦或正常,月經先后不定期,或淋漓不盡,頭暈腰酸,兩顴潮紅,手足心熱,雙目干澀,有時溢乳。舌紅而干,苔薄,脈弦細數。臨床常與FSH升高,P降低,PRL升高有關。
3.肝郁脾虛、腎氣不足證:癥見月經量少或閉經,兩脅作痛,頭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乳房脹痛,或痤瘡、多毛。舌淡紅有齒痕,舌苔薄白,脈細弦。
三、用藥特點
1.腎脾兩虛、痰瘀阻滯證:方藥組成:川續斷15g,炒杜仲15g,桑寄生15g,巴戟天15g,菟絲子15g,炒白術15g,茯苓塊15g,廣陳皮10g,法半夏10g,炒枳實10g,綿茵陳15g,澤蘭葉15g,川牛膝15g,制香附12g。
方中川續斷、杜仲、寄生、菟絲子、巴戟天補腎氣;炒白術、茯苓、茵陳健脾清熱利濕;陳皮、法半夏、枳實燥濕化痰除痞,健脾和胃,以杜生痰之源;澤蘭、川牛膝活血化瘀;香附疏肝理氣,為氣中血藥,可通血脈。
隨癥加減:若大便稀者,去枳實,加炒薏米15g,益智仁15g;若口苦,痤瘡明顯,舌紅苔黃者,加蒲公英15g。
2.肝腎陰虛,血虛肝旺證:方藥組成:生地黃15g,熟地黃15g,女貞子15g,制首烏15g,枸杞子15g,菟絲子15g,沙苑子15g,巴戟天15g,全當歸10g,杭白芍15g,白茯苓12g,生龍牡各15g,白蒺藜10g,杭菊花10g,制香附12g。
方中生地黃、熟地黃、女貞子、制首烏、枸杞子滋養肝腎之陰;菟絲子、沙苑子、巴戟天補益腎氣以陽中求陰;當歸、白芍養血柔肝;茯苓健脾助氣血生化之源;生龍牡、白蒺藜、杭菊花平肝陽;香附疏肝理氣行血。
隨癥加減:若大便溏者,去生地、首烏,加益智仁15g,山藥15g;若溢乳者,加川牛膝15g,赤芍15g,焦麥芽15g,蟬衣6g;若陰道淋漓出血不盡者,去當歸,加旱蓮草15g,炒杜仲15g,白茅根15g,馬齒莧15g。
3.肝郁脾虛,腎氣不足證:方藥組成:柴胡10g,香附12g,陳皮12g,白術15g,茯苓15g,當歸15g,白芍15g,川芎10g,巴戟天15g,菟絲子15g,川斷15g,杜仲12g,桑寄生15g,川牛膝15g,狗脊12g,骨碎補15g。
方中柴胡、香附、陳皮疏肝解郁行氣;白術、茯苓健脾祛濕;當歸、白芍養血柔肝;川芎條達肝氣,行氣開郁,活血行滯;川斷、巴戟天、菟絲子、杜仲、桑寄生、狗脊、骨碎補、川牛膝補益肝腎,通中有補、補中有通。
隨癥加減:若白帶量多、質稀,大便溏者,去當歸,加益智仁15g,炒薏米15g;若頭痛頭暈明顯者,去柴胡,加天麻10g,鉤藤1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