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了一年的清明時節,作為中國三大“鬼節”之首的清明節,與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兩個鬼節相比,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不同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純粹的祭祀先人,清明節的主題是“慎終追遠”。那么這其中有什么區別呢?
▼
祭祀意義
其一,祭祀對象不一樣。清明節的祭祀對象,既包括直接親屬,比如先父母、先祖父母,也包括家族始祖、著名的前輩人物等等,比另外兩個鬼節范圍更廣。
其二,祭祀基調不一樣。清明節的慎終追遠,既是對逝世者的緬懷,更是對家族先人恩德的懷念感激,以及對當下生命的珍惜。
這個基調就不是完全的悲傷,而是肅穆、莊重、深遠。所以歷來組織學生憑吊烈士陵園,都是放在清明,而沒有放在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的。
其三,祭祀意蘊不一樣。春夏秋冬祭祀各有特點,清明節后春氣始盛,代表著希望。
上墳只是哭一哭、燒一燒紙錢,就有點不對頭了,而應本著慎終追遠的態度,把對先人的懷念,轉化為好好生活的動力。
▼
祭祀禁忌
了解了這些文化內涵,有助于我們記住清明祭掃的一些講究和禁忌。
禁忌之一:不要破壞墓地的莊重氛圍。古人講究事死如事生,先人長眠之地,輕易不要攪擾,墓碑一旦立下之后就不能再動,除非遷墳。
也不要在墓前放置過于艷麗、凌亂的物品。如果墳頭長草,盡量予以清除,這既是保證肅穆氛圍,也是避免植物根系破壞墓葬。
禁忌之二:祭祀食品不要糊弄。肉要切的方正,古代皇家祭祀的胙肉都是方正的肉塊。如果用雞魚之類的,那就用整只,千萬不能剁開。
如果想借鑒古代的祭祀方法,也不要搞得太出格,樸素一點,用整塊的某一樣肉即可。其他的祭品,水果色澤形狀要合適,糕點類的宜精不宜多,用杯盤盛放的,則要擺整齊。
禁忌之三:不要穿大紅色衣服。紅色是吉服顏色。其他的色彩過于艷麗的也不要穿,最好穿著素色衣服,以示對先人的尊重。
禁忌之四:禁止在墓地嬉笑和議論先人。帶小孩子去的,一定要提前叮囑好,不能笑嘻嘻的,這是對先人的褻瀆。
對一些生前可能有些仇怨的親族,也不要在這種時候說什么,畢竟人死為大。
禁忌之五:不要參與別人家的祭祀活動。慎終追遠,針對的是自己的祖先,外姓人表示尊重可以找單獨的機會拜望,但不宜在這一天參與。
禁忌之六:身體不好的人不宜掃墓。比如身有大病、正在懷孕的婦女,沒有十分必要,可以不用參加。因為墓地氣氛畢竟比較沉重,會壓抑人的精神,造成情緒低落或悲傷。
身體狀況不好的,有可能會造成一定不利影響。當然也有的“迷信”說法,認為墓地的氣不利于生人,陽氣虛的人去了會被邪氣干擾。
所以年齡小于6歲的幼兒不要帶去墓地。對這種說法,也沒必要去辯駁什么,我們還是尊重幾千年來的傳統。
禁忌之七:不要在墓地拍照。一則祭掃活動性質比較特殊,與日常的其它活動不一樣,沒必要拍照紀念。
二則墓地的環境不管對誰來說,都比較晦氣,留著照片徒然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禁忌之八:燒化紙錢不能草草了事。紙錢、元寶之類的東西,盡量攤開焚化,確保燒盡,不要留紙片。這既是對先人尊重,也是防范山林火災的現實需要。
禁忌之九:不能在清明這天以發覆額或是買鞋。這些都是所謂的迷信說法。
額頭是人的神燈所在,蓋住了會影響人的陽氣發揮。鞋則是邪的諧音,不要在這一天主動招惹邪氣。
禁忌之十:不要隨意更換祭掃時間。最好是在一天中陽氣最足的時候,也就是上午9點到下午3點之間。
不要太早或太晚,否則光照不足,墓地的氣氛也挺嚇人的。更不要提前或推后一天,這樣就失去了祭掃的特殊意義。
當然對于先人制定并傳承下來的祭祀禁忌和傳統,要批判的繼承,祭祀時既要做到不失禮儀,同時也要注意環保、安全、文明祭祀。
看鑒問答
如何看待現在流行的網絡掃墓祭祖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