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素問·刺熱》:“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靈樞·逆順》:“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己病?!?/p>
《丹溪心法》中講道:“與其救療于有疾之后,不若攝養于無疾之先,蓋疾成而后藥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為醫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夫如是則思患而預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對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p>
未病先防——未病養生,防病于先
既病防變——已病早治,防其傳變
病愈防復——病愈調攝,防其復發
中醫五臟六腑與西醫不同,中醫注重功能性病變,以調理為主,是治得病之人;而西醫關注更多的是器質性的診療,以對抗為主,是治人得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