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首頁
好書
留言交流
下載APP
聯系客服
詩詞工具
二月春語
>《我的圖書館》
2010.09.02
關注
奠基
詩詞讀多了,難免自己也想拿筆試試。人,尤其可不做而做的事都有所為。想試試的所為可以有多種。一種是附庸風雅,用大白話說是,讓人看看,“我也能作舊詩、填詞,可見是造詣高,多才多藝。”另一種由野狐禪走入正經,是確有“故國(讀仄聲)平居有所思”之類或“為伊消得(讀仄聲)人憔悴”之類的情懷,讀別人的,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不直接,或吃不飽,于是只好自己拿筆。還有一種,胃口更大,有情懷,抒發了,還不滿足,立志要寫得多,寫得好,以期追蹤李、杜,步武秦、周,在下代人寫的文學史里占一席地。這里可以不管所為的高低,只說行動,反正要拿筆,寫。寫,不像買一兩種唐詩、宋詞鑒賞辭典之類那么容易,只是衣袋里有鈔票就成;要有比紙筆多得多的資本。本篇想說說最基本的資本,可分為內外兩個方面。
先說內,指心理狀態或生活態度。歐陽修詞:“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這“情癡”兩個字說明內的資本最合適。要有情,但只是有還不夠;要至于癡才是最上乘。癡是完全不計利害,以至于不可以理喻。“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是有情;“記得(讀仄聲)綠羅裙,處處憐芳草”是有情而至于癡。情癡是詩詞的資本,理由有二:一,由前因方面看,它是原動力;二,由后果方面看,它是好篇什的必要條件。
先說它是原動力。引舊文為證,《毛詩序》:“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詠)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是說,有深厚的感情,壓抑不住,所以要表現;表現為言(說話)還不夠,所以要唱嘆,也就是表現為詩的形式,“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之類是也。我們的常識也可以證明這種看法確是不錯。人心之不同,各如其面。有的人心軟,易動情,想到浮世,看到落英,就不免眼淚汪汪,手有縛雞之力而不忍殺,對人更是這樣,因為多情所以傷離別,見月就不免暗誦“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等等,如果這樣的他或她也熟于平平仄仄平,那就會“被迫”而作詩或填詞,以吐心中的什么什么氣。有的人心硬,甚至對己,視“門外草萋萋,送君聞馬嘶”為無所謂,對人,視挨整至于跳樓為無所謂,這樣的好漢大概想不到作詩填詞,因為沒有感情需要表達。《紅樓夢》中林黛玉作詩,傻大姐不作,文化程度不同之外,情癡不情癡想當也是個原因。這是一,由人方面看。由作品方面看也是如此,杜甫《羌村三首》,“夜闌更秉燭(讀仄聲),相對如夢寐”,“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李后主詞,“別巷寂寥人散后,望殘煙草低迷”,“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讀仄聲)不堪回首月明中”,都是一字一淚,而所以要寫出來,可以借《莊子·天下》篇里一句話說明,是“彼其充實,不可以已”,即成語所謂欲罷不能。所以我們可以說,不情癡,詩詞是難得寫出來的,或者說,“好”詩詞是難得寫出來的。
這就過渡到第二個理由,情癡是詩詞寫好了的必要條件。由“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說起。詩詞是文的一種形式或兩種形式,與文有同有異。專說異,除了外殼的有格律、無格律之外,重要分別在于與情的關系:文中經常有情,但也可以無情,舉輝煌的為例,相對論,是不帶個人感情的純知識;詩詞就必須有感情,所以不合理的“白發三千丈”是詩,合理的“一二相加恰是三”反而不能成為詩。由這里進一步看,詩詞的好壞,無妨說,評定標準主要是情真不真,厚不厚。王國維《人間詞話》曾一再說明這個道理,舉兩則為例:
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是后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
“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無為守窮賤,轗軻長苦辛。”可謂淫鄙之尤。然無視為淫詞鄙詞者,以其真也。真好,假不好,所以《人間詞話》刪稿又說:
讀《會真記》者,惡張生之薄幸,而怒其奸非,讀《水游傳》者,怒宋江之橫暴,而貴其深險,此人人之所同也。故艷詞可作,唯萬不可作儇薄語。龔定庵詩云:
“偶賦凌云偶倦飛,偶然閑慕遂初衣。偶逢錦瑟佳人問,便說(讀仄聲)尋春為汝歸。”其人之涼薄無行,躍然紙墨間。余輩讀耆卿、伯可詞,亦有此感,視永叔、希文小詞何如耶?
這是從有無方面看,鐘情好,薄情(逢場作戲之類)不好。更下,還有公然不言情的。最典型的是佛家所謂“偈”,如:
四大由來造化功,有聲全貴里頭空。莫嫌不與凡夫說(讀仄聲),只為宮商調不同。(趙州和尚《魚鼓頌》)
日用事無別(讀仄聲),唯吾自偶諧。頭頭非取舍,處處沒(讀仄聲)張季。朱紫誰為號?北山絕(讀仄聲)點埃。神通并妙用,運水及般(搬)柴。(龐居士《偈》)
這是用詩的形式說理,我的看法,嚴,應該說不是詩,寬,也總當目為外道。類似的,如六朝的玄言詩,唐朝王梵志、寒山等所作,宋理學家借事明理的,至少其中的一些,都可以作如是觀,因為沒有情,更不要說癡了。癡之為重要,還可以從另一個方面看出來,就是,同是有情,還可以分高下,標準是輕重。重就是到了癡的程度。李商隱詩技巧高,也富于情,可是,至少我看,像《韓碑》,學韓愈以文為詩,可謂比韓愈更韓愈,其中也有右此左彼的一些情,可是我們讀,總不能如《無題》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春心莫共花爭發(讀仄聲),一寸相思一寸灰”等句那樣感人,關鍵就在于,后者到了癡的程度,前者還清醒,用心在史事上打算盤。以上是就作品說。就人說也是這樣,以宋代作家為例,詩,我覺得王荊公不如陸放翁;詞,我覺得姜白石不如辛稼軒,關鍵也就在于癡的程度,前兩人沒有后兩人那樣深。
關于情,還要補說一點意思。人,受命于天,求生,總是懷有多種欲望的。有欲望,求滿足,求之時,得不得之后,都伴隨著喜怒哀樂,也就是表現為情。這樣說,有情是自然的事;執著于滿足,至于癡也并不希罕。可是,例如醉心于享受、發財,以至于無所不為,為之時,得不得之后,也必是伴隨著情,甚且至于癡的,這可以表現為平平仄仄平,或譜入《水調歌頭》之類嗎?所以談詩詞負載之情,除上面提及的“真”和“厚”之外,還要加一種限制,曰“正”。什么是正?常識似乎都知道,講明白卻不容易。這有如,或者竟是,道德學的“善”,也是似乎人人都知道,說明其所以然就要大費周折。不得已,只好大事化小,或以點代面,說正情是來于執著于人生的情。這執著表現在許多方面,如內向,是熱愛自己的生活,外向,也熱愛、至少是同情他人的生活。總的要求是人生的豐富、向上,現實的,遐想的,都成為合于善和美的原理的適意的什么,或求之不得的什么。與此相反,例如愛權勢,愛金錢,發展為嫉視、仇恨,落井下石,籍沒株連,也是情,因為不正,就必須排斥于詩詞之外。
以上說真、厚、正的情(最好至于癡)是試作詩詞的資本,都是泛論。詩詞是某一個人寫的,所以還要談談個人的情的有無、多少問題。再說一遍,人心之不同,各如其面。情也必是這樣,有人多,有人少;有人如此,有人如彼。多少、彼此等分別都來自什么?恐怕多半要取決于“資質”,少半取決于“修養”。資質非人力所能左右,所以,如果需要,只能在修養方面多下功夫。說“如果需要”,意思是,詩詞非柴米油鹽,情不多也無關緊要,可以不作。但古有多種詩媒的傳說,放過這可能的機會也許損失大大吧?或者還有其他種種釣餌,使許多本不情癡的也禁不住拿筆,怎么辦?我想,只能以人力補天然。這可以分作前后兩步:前是多吟詠,多體會,由接近作者和作品之情而培養感情;后是拿起筆,爭取蕭規曹隨,走昔日名作家以及名作品的路。這樣做,也許比之天生情癡終于要差一著,語云,盡人力,聽天命,如是而已。
以上是說內的資本。但只有內還不成,有個歇后語說,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來,所以還要“外”,會說,就是用平平仄仄平一類形式表現出來。平平仄仄平是格式,比喻是個空架子,更重要的是上面要擺點什么。有關格律的知識,后面還要專題說,這里只說亮出情意的“表現”。前面說過,作詩詞,走懶或易的路,宜于用舊詞語。用舊詞語,同我們日常處理事務、交流思想用新詞語一樣,要學,就是多聽、多讀。學作詩詞,多聽可以免,就只剩下多讀。多讀,撇開欣賞不說,為了仿作,是學習,某種情懷,某人在某一首詩里是怎么表達的;某種情懷,某人在某一首詞里是怎么表達的。這學習法,既是數學式的,又不是數學式的。一個一個往頭腦里裝,是數學式的;到頭腦里,有攙合,有取舍,終于混成刀剪鋸銼、竹頭木屑似的一團,不是數學式的。儲存這些是為了用。用,很少是原樣用(偶爾也可以懶一次,但要注明,這是用某人成句),要拆成零件,改裝。改裝的技藝有高低之別,至高的,如李義山、蘇東坡之流,大概是并不搜索枯腸,那些零件就自己拼合,頃刻之間冒出來。這就是蘇東坡自己說的“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這無不盡意的境界是“多”而“熟”的結果。有什么辦法能夠上升到此境界?天資的話不好說,且不管;只說人力,不過兩個字,“多讀”而已。讀什么?
當然要讀詩詞。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這話對了一半:熟讀能寫,對了;只是三百首,說得太輕易,錯了。總是要多,要熟,以期頭腦里裝得多,到用的時候能夠自己拼合,不多費力就冒出來。關于讀,前面已經談過,這里補說一點意思是,多讀、熟讀詩詞,還為了熟悉詩詞的特殊句法。詩詞,一為格律所限,二為了表現詩的意境,常常要不平實詳盡地說,如“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誰不過,誰目送,未點明,文就不許這樣;又常常變換句式,如“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文也不許這樣。仿作詩詞,不能不從昔人那里討些巧,巧來于多和熟,所以非多讀不可。
多讀,只是在詩詞的圈子里打轉轉,成不成?不成,至少是不大成。這意思正面說是,讀的范圍要擴大,兼及文,以求能夠通文言,熟悉文言。這當然要費不小的力,經史子集,就是撮要,也是汗牛充棟。但也無可奈何。原因很多,只說一點點重大的。其一,有情意要表達,嚴格講,某人某時的情意是獨特的,而詞語是通用的,以通用表現獨特,恰如其分不容易,補救之道是由多數里選,可供選擇的數量越大,恰如其分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這數量大,只靠詩詞的積累不夠,所以要翻騰老家底,文。舉蘇詩詠雪后的一聯為例,“凍合(讀仄聲)玉樓寒起粟,光搖銀海眩生花”,據傳王荊公的兒子看到,不知道“玉樓”、“銀海”是怎么回事,荊公告訴他,玉樓是項肩骨,銀海是眼,出于道經,并深表贊賞之意。這里且不管如此用典好不好,專說表現,如果不博覽群書,這一聯就湊不起來。其二,詩詞的句法,通常的,由文來;特殊的,也由文來,只是略加變化。因此,寫詩詞,想在句法方面應付裕如,甚至出奇制勝,也要熟悉老家底,文。其三,依詩詞慣例,仿作,有時也不免要用典,而典的古語、古事,都是由文里來的,不熟悉文,這一關就難得闖過去。
寫到此,想到,也許有些人,想用小本錢做大生意吧?若然,他們會問,生意是做定了,本錢最低要多少?我的想法,既然是“余事作詩人”,那就無妨放長線,釣大魚。這是說,不求速成,時間長些,比如10年8年也好。但也要坐在水邊不離開,勤,比如每天擠出半點鐘也好,不間斷,讀。期在必成,我的經驗,還可以找兩個心理上的保人:一個是興趣,這要靠習慣來培養,及至培養成,就會碰見大部頭的也不以為苦;另一個是不急,行所無事,10年8年也會一晃就過去。而一旦瓜熟蒂落,自己筆下,應時文之外,也間或平平仄仄平,想到有志者事竟成,也當破顏為笑吧。
top
格律一
我們現在用舊體韻語表達情意,有詩的諸體可用,似乎也可以不作詞。有的人還要作,起因有輕重兩種。先說重的,是有時會有那么一類情意,無端而幽渺,像是軟綿綿而并不沒力量,用詩表達,無論是古體“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還是近體“叢菊(讀仄聲)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都覺得不對路,轉而到詞里去找,碰到“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覺得合拍,所以也就只好順著這個路子走,用這類的調調抒發幽渺的軟綿綿。重之外還可能有輕的,是來于人人會有的一種嘗嘗心理,比如或大菜,或小吃,既然有賣的,而恰好袋里還有鈔票,就忍不住要嘗一嘗,也就是拿起筆,照譜填一首兩首,以抒發幽渺而軟綿綿的情意。
詩是照格律(或寬或嚴)作,詞是照譜填。譜是更嚴的格律(字句、聲音方面的要求更為復雜)。更嚴,也就會更難吧?大體說是這樣。細說呢,難有各方面的。由根本說起。以《紅樓夢》中人物為例,呆霸王薛蟠不宜于作詞,因為沒有那種幽渺的情意(假定文墨方面不成問題);李绔也不宜于作詞,因為,即使有幽渺的情意,依照《內則》、《女誡》等的規定,總以不表現為是。這根本最重要,沒有這個,勉強效顰,下則不免于有外殼而無內容,上則會流為以詩為詞,如蘇東坡之“大江東去”,只好讓關西大漢去唱。其次,有了這類情意,能夠變成文句,也如情意之軟綿綿,即所謂內外一致,尤其不易。我有時想,這不易,就男士說,至少一部分是來于要如演劇之反串,輕是生之反串旦,重是凈之反串旦,都是本未必嬌柔而要女聲女氣。這樣,就作詞說,以名家為例,歐陽修就會難于李清照,因為歐要反串,學紅裙翠袖的聲和氣,李則可以本色,不必學。如果這個比喻不錯,有人也許會問,這樣的反串,需要嗎?甚至應該嗎?問應該不應該,問題就會往深處擴大,成為:人(包括男女)的這類幽渺的情意,有什么值得珍重的價值呢?推想有的人,答復會是否定的。證據是,也是多少年來已非一日矣,受了時風之吹,口說,筆寫,總是,因為某某人,或某某作品,有了社會內容,所以價值就高;相反,雖然未必說,沒有社會內容的個人哀樂,尤其偏于溫柔委曲的,價值就低,甚至沒有。在這種地方,我是寧可奉行蔡元培先生的兼容并包主義,承認“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只要情意不假,就可以并存,一定要衡量輕重,后者也絕不輕于前者,因為:一,任何情意,只要不是敗德違法的,就都是天性之所需和社會之所當容納;理由之二也許更有力,是,沒有個人的哀樂,社會內容就必致化為空無。
還是轉回來說難易。上面說的難是大號的,昔日的大作手也會感到頭疼的吧?至少是“旁觀者清”,比如南渡以后的有些人,以至清代的浙派詞人,總在綺麗而晦澀的語句中翻來翻去,其原因之一,甚至重要的原因之一(縱使自己不覺得,更不承認),恐怕就是已經寫不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生怕閑愁暗恨,多少事欲說(讀仄聲)還休”那樣的語句。這樣的難又會使我們想到婉約和豪放間的一些糾纏,且放下不表。還是談作詞的其他小難。這用相面法就可以看出來。其一是句法的多樣化。句法包括兩項:一是一句的字數。六朝以后,詩大致是五、七言兩種;詞就不然,由一字到十字都有。二是一首的句數。詩有定和不定兩類,近體(排律特殊)有定,古詩和排律(試帖除外)不定;詞有定,但因調不同而多多少少,千變萬化。此外,一首的組織,詞還有分片的花樣。這花樣包括分不分,分得多少,以及片與片間的形式(同規格或不同規格)和內容(藕斷而絲連)的關系,總之,也沒有統一的規格。其二是聲音的復雜化。詩基本上是隔句押韻;詞不一定。詩律細,只細到,一般是分辨平仄,特殊是有些古詩押入聲韻;詞就花樣繁多,如早期,可唱的時候還要分辨清濁,分辨五音,現在不能唱了,有的地方還要分辨上去,有的地方卻容許以入代平,等等。此外,零碎的,如調同可以規格不同,如《臨江仙》,起句可以是六言,也可以是七言,《聲聲慢》,可以押平聲韻,也可以押仄聲韻;相反,調名異卻可以規格相同,如《蝶戀花》,又名《一籮金》、《江如練》、《西笑吟》、《卷珠簾》、《明月生南浦》、《桃源行》、《桐花鳳》、《望長安》、《細雨吹池沼》、《細雨鳴春沼》、《魚水同歡》、《黃金縷》、《鳳棲梧》、《轉調蝶戀花》、《鵲踏枝》,異名多到十幾個。還有,文人喜歡自我作古,有時自度曲(也就自創調名),大家如周邦彥、姜夔,通音理,這樣創了,我們不得不承認,其后到明清,還有人效顰,算數不算數?這總而言之,花樣太多,不要說作,就是記住也大不易。再總而言之,是講詞的格律,要比講詩的格律麻煩得多。
但是俗話說,虱子多不咬,帳多不愁,難也可以轉化,借東風之力,變為易。這其實也是不得不如此。詩,以近體的律詩為例,格律有限,變化不大,很容易熟悉,頭腦以外的《聲調譜》之類就可有可無。詞就不然,調多到接近千(有些調還有不同的體,總數就更多了),都記住,一般人必做不到,所以要有寫到紙面上的詞譜,以便想作而不熟悉格律的人可以照譜填。譜有粗細兩類,早期(如宋代)的是工尺譜,除篇章(包括分片)語句以外,還注明宮調及各個字的唱法。這樣的詞譜今已不傳(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保存一部分,不完備)。不傳是研究方面的損失,至于作就關系不大。也許還有好處,因為音律方面的要求降低,我們就可以照譜哼幾句,濫宇充數。這樣降低要求的詞譜,篇章語句之外,只注字的平、仄、可平可仄以及韻腳。舉清朝萬樹《詞律》中李白《菩薩蠻》一首為例(原為直行左行):
平(可仄)林漠(可平)漠煙如織(韻)寒(可仄)山一(可平)帶傷心碧(葉)暝(可平)色入高樓(換平)有(可平)人樓(可仄)上愁(葉平)玉(可平)階空佇立(三換仄)宿(可平)鳥歸飛急(葉三仄)何(可仄)處是歸程(四換平)長(可仄)亭(連可仄)短亭(葉四平)
平仄不能通融的字無小字注,如“林”這地方要用平聲字,后一個“漠”這地方要用仄聲字。“可平”表示這地方用仄聲字好,但用平聲字也可以;“可仄”同。“韻”表示這地方要入韻;“葉”表示這地方要押上一個韻字的韻。“換平”表示這地方要換用平聲韻;以下“葉平”就是要押這平聲韻。“三換”的“三”不是表示第三次“換”,是第三個韻;“四換”同。
詞譜表示平仄等音律,也有在字旁標符號的,如○或-表示應平,N或O表示應仄,表示應平而可仄,表示應仄而可平,P表示入韻,等等。舉清舒夢蘭(字白香)編、陳栩等考正的《考正白香詞譜》中溫庭筠《更漏子》一首為例(也是原為直行左行):
○表示這地方要用平聲字,N表示這地方要用仄聲字,Q表示這地方平聲仄聲字都可用(不如分用以表明有常有變)。“句”表示這地方要停頓(還有“豆”表示有小停頓),但不入韻。“韻”表示這地方要入韻。“葉”表示這地方要押上一個韻字的韻。“換平”表示這地方要換平聲韻。“葉平”表示這地方要押上一個平聲韻字的韻。“三”、“葉三”等也是表示這地方是第幾“個”韻(不是第幾“次”換和葉)。
還有離開字句徑直說明平仄的,如王力先生《詩詞格律·詞譜舉要》介紹《桂枝香》的格律,先標明字數(101字)及分片情況(雙調),以下是:
既表明平仄(表示可變通)及用韻情況,又說明應注意的句法,用起來更清楚方便。
對照以上各種譜,以及參考各調后作法的說明(句法和聲音的應注意之點),依樣葫蘆,就是作音律比較復雜的詞,專就合乎格律的要求說,也就沒有什么困難了。
上面提到的萬樹《詞律》,是求全的,雖然其后還有人作“拾遺”和“補遺”之類。《詞律》之后,還有一種求全的,同樣著名,是康熙年間王奕清等編的《欽定詞譜》,收詞調八百多,連帶不同的體,總數超過兩千,就更繁重了。
物各有其用。研究詞學的,詞人,可不厭其多。至于“余事作詩人”的,更余事填填詞的,就用不著這樣多。其實,即以宋代的大家,如柳永、秦觀、周邦彥等而論,也不是所有的詞調都試試,而是填自己喜歡用的,慣于用的。這樣的詞調,絕大多數是常用的,即不冷僻的。常用,推想也必是有較大的表現情意的力量的。這種情況可以證明,即使我們頗有興致填詞,所需詞調也不必很多,或說不應該很多。這樣的擇要的詞譜,昔人也作過,最流行的一種是上面提到的《白香詞譜》。這部詞譜收詞調整整一百,始于字數少的《憶江南》、《搗練子》(都是27字),終于字數多的《春風裊娜》(125字)和《多麗》(139字)。字數過少的,如《十六字令》(16字),過多的,如《鶯啼序》(240字),都沒收。為了簡便合用,這樣處理有好處。當然,如果愿意加細,就會感到有不足之處。主要是所收詞調偏少(更不收調的別體),甚至有些習見的也漏掉。作詞譜是供多數人選用,調偏少,供不應求,是不合適的。
收詞調較多的有近人龍榆生(名沐勛)編的《唐宋詞格律》(逝世后由張珍懷等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收詞調153個,兼收常見的別體。依押韻的不同情況編排,共5類:第一類是押平聲韻的,計收《十六字令》、《南歌子》等52調;第二類是押仄聲韻的,計收《如夢令》、《歸自謠》等75調;第三類是平仄韻轉換的,計收《南鄉子》、《蕃女怨》等12調;第四類是平仄韻通葉的,計收《西江月》、《醉翁操》等6調;第五類是平仄韻交錯葉的,計收《荷葉杯》、《訴衷情》等8調。介紹詞調情況用兼顧法,舉平仄韻轉換的《清平樂》為例:
清平樂
又名《憶蘿月》、《醉春風》。《宋史·樂志》入“大石調”,《金奩集》、《樂章集》并入“越調”。《尊前集》載有李白詞四首,恐不可信。茲以李煜詞為準。四十六字,前片四仄韻,后片三平韻。
定格
+-+O(仄韻)+O--O(葉仄)+O+--OO(葉仄)+O+-+O(葉仄) +-+O--(換平韻)+-+O--(葉平)+O+-+O(句)+-+O+--(葉平)
例一
別來春半,觸目愁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以下還有例二、例三,舉晏殊詞和辛棄疾詞各一首。上面說這是兼顧法,因為解題之外,格律兼用“符號”、“文字”兩種形式。符號,“-”代平聲,“O”代仄聲,“+”代可平可仄,用韻、葉韻、換韻分別注出;文字,“=”代平聲韻,“-”代仄聲韻,“N”代不入韻的停頓:兩相對照,可謂簡而明。只是“+”這個符號,不分常和變,且難上口,我以為不如分用“R”(代應平而可仄)“S”(代應仄而可平)兩個。如果分用兩個,上面的符號形式就成為:這樣標示,R和S,都是上部表示常,既可入目又可上口,下部表示變,只訴諸目,這獲得是方便。更大的獲得是,如果字字常而不變,就會更為完美吧?
其實,初學還可以從更容易走的路開始。那就用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也好。這本小書只收詞調《十六字令》、《憶江南》等50個,都是最習見并比較簡短的(百字及以上的只占五分之一;最長的《六州歌頭》143字,比《鶯啼序》幾乎少100字)。說“開始”,也許還是眼慣于往高處看;實事求是,如果余力不多,在這不大的池塘里撲騰多年甚至一輩子,大概也不會感到局促。
最后說說照譜填,還會進一步,也應該進一步,就是逐漸熟悉一些詞調,眼不看譜也能填。當然,熟悉總比不熟悉好。好處很多:省力是其一;有時候,遇到某種場合,或主動,或被動,欲不作而不得,而手頭沒有詞譜,頭腦里裝一些看家的,就可以避免尷尬,這是其二。熟悉,有快慢問題,求快就不能不用力背;有力量和興趣,能夠背一些最好,沒有,可以慢慢來。還有先熟悉哪些的問題,這宜于先簡后繁;同樣的繁簡之中,可以取決于個人的所好。還有量多少的問題,原則上是韓信將兵,多多益善;但也要照顧實際,有情意表達,夠用,即使少到只幾十個,甚至十幾個,也應該算是游刃有余。
top
格律二
任何格律都有來由,或說有理據。詩的格律,理據是“吟誦”的悅耳;詞的格律,理據是“歌唱”的悅耳。這分別,夸大一些說,詩的格律是“文人”摸索,逐漸定下來的;詞的格律是“歌女”摸索,逐漸定下來的。專說詞,這樣定下來,合適不合適?這里似乎沒有絕對的是非,尤其我們生不逢唐宋,不能在花間、尊前歌唱或聽歌唱的,就只能假定,這樣的歌唱想當是好的或比較好的。可是南渡以后,詞漸漸不能唱了,因而它就下降為與詩同等,格律的理據,成為也是“吟誦”的悅耳。吟誦與歌唱終歸不是一回事,比如同平仄的三個字以上連用,適應歌唱的要求也許需要,吟誦就未必好聽。這樣,我們現在作詞,還要照譜填,也就是用來于歌唱的格律,理由是什么?我想,理由之一是,我們不是唐宋時期的歌女,也沒有柳永、周邦彥等那樣的通音理的本領,因而就沒有能力不依樣葫蘆。之二是懶漢的想法,依樣葫蘆可以少費力,坐享其成。之三最重要,是這流傳的格律,確是有獨占的表達幽渺情意的能力,換個樣子恐怕未必成。這之三會使我們推論出個之四,是,這流傳的格律中確是暗藏著能夠抒發幽渺情意的理(縱使我們說不清),這理大概是由歌唱來,所以應該珍視并利用。總而言之,我們應該照譜填,以享用雖不能歌唱而與歌唱有血肉聯系的優越性。但是另一面,不能歌唱終歸也是事實,一些只有在歌唱中才能顯現的微妙之處,如李清照《詞論》中說的分“五音”、“清濁”之類,可以不可以放松些?我想是可以的。事實是,這位易安居士譏為”字句不葺之詩”的那些篇什,出自北宋大家,早已放松了。問題是可以放松到什么程度。這難于具體說,我的想法,可以由兩個方面考慮,一是分辨不清楚的(包括舊說法不同的),二是照辦很費力的,就無妨睜一眼合一眼,至于這樣考慮之后還是拿不準的,就無妨安于差不多。
安于差不多是入門以后的事;以前是先要入門,就是通曉格律以及與格律有關的種種。這顯然不簡單。站在本書的立場,處理這不簡單有兩條路,一是自己承擔,另一是乞諸其鄰而與之。我想應該走后一條路,原因之一是,本書的目的是粗粗說說怎樣讀寫,不是詳細講格律;之二是,已經有成品可以利用,用不著再費辭。這成品,我想推薦的有兩種:一是王力先生兼講詩的《詩詞格律》,另一是夏承燾、吳熊和二位合著專講詞的《讀詞常識》(也是中華書局出版)。兩種書量都不大,王先生因為是兼講,內容較略,夏、吳二位是專講,內容較詳。我以為,不深入研究,只想花間、尊前也哼幾句的人,找來這兩種,細心咀嚼,能明白,能記住,就夠了。
推薦是推出去。但既然是講格律,有關格律的情況,我認為應該加說幾句的,還是想加說幾句。以下由巨而細,分項說說。
一、調同體不同
包括兩個問題:一是什么情況算,什么情況不算;二是如何取舍。先說前一個,我以為,句法(包括音律)變動不大的可以算,變動過大甚至調名也變的可以不算。前者如《臨江仙》的這兩體:
櫻桃落盡春歸去,蝶翻輕粉雙飛。子規啼月小樓西。玉鉤羅幕,惆悵暮煙垂。別巷寂寥人散后,望殘煙草低迷。爐香閑裊鳳凰兒(讀ní)。空持羅帶,回首恨依依。(李煜)
夢后樓臺高鎖,酒醒(讀平聲)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讀仄聲)立,微雨燕雙飛。記得(讀仄聲)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讀仄聲)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晏幾道)
前一首,上下片開頭都是七字句,比后一首多一字;“玉鉤羅幕”、“空持羅帶”用四字句,比后一首少一字:全首字數相同,其他都同格,所以應該算同調異體。像柳永同調名的慢詞,單看上片開頭兩韻:
夢覺(讀仄聲)小庭院,冷風淅淅,疏雨瀟瀟。綺窗外,秋風敗葉狂飄。……
相差如此之多,總以不算同調異體為是。至于像以下兩首:
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樓頭殘夢五更鐘,花底離愁三月雨。 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晏殊《木蘭花》)
天涯舊恨,獨自凄涼人不問。欲見回腸,斷盡金爐小篆香。 黛娥長斂,任是春風吹不展。困倚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秦觀《減字木蘭花》)
不只格式大異,連調名也有變,更以劃清界限為是。
再說后一個問題,在這樣的同異中如何取舍。我的想法,初學以及余事填填詞的,總的原則,以隨大流為是,就是宜于取常而舍僻。取常有不同的情況。其一是同調的異體都常見,句法和音律也沒有明顯的高下之分,如上面所舉《臨江仙》的前兩體,就可以兼收,下筆時任取一體。其二是同調不同體,其中一體罕見,句法或音律較常見的一體為差,如《臨江仙》下片換韻的:冷紅飄起桃花片,青春意緒闌珊。高樓簾幕卷輕寒。酒余人散,獨自倚闌干。夕陽千里連芳草,風光愁殺(讀仄聲)王孫。徘徊飛盡碧天云。鳳城何處?明月照黃昏。(馮延巳)就宜于從常而不取冷僻的。(又如《訴衷情》,龍榆生《唐宋詞格律》不收習用的起句為平平仄仄仄平平一體,而收罕用的起句為平仄,平仄一體,以不從為是。)其三,如《聲聲慢》有平韻、仄韻(入聲韻)兩體,先是平韻體較常見,可是因為李清照“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讀仄聲)”一首用仄韻,出了大名,其后用此調作詞的都照用仄韻,我們也只好隨著,押入聲韻。
二、調的高下之別
調的靈魂是格律。不同的句法和音律構成不同的格律。以悅耳為標準,不同的句法和音律,可能有高下的分別。自然,這分別未必很明顯;就是以為明顯的,所分也未必恰當。姑且承認這來于感受的高下之別總當有或多或少的理據,于是對于不同的調,至少是其中的一些,我們就可以說,某兩個,前者比后者好些,或前者比后者差些。較好較差,有時(不很少)來于牌號的老(出于歌女之口的源遠流長的)與新(文人閉門造車的),如以下兩首: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讀仄聲)。樂游原上清秋節(讀仄聲),咸陽古道音塵絕(讀仄聲)。音塵絕(讀仄聲),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傳李白《憶秦娥》)
為米折腰,因酒棄家,口體交相累。歸去來,誰不遣君歸?覺從前皆非今是。露未晞,征夫指予歸路,門前笑語喧童稚。嗟舊菊(讀仄聲)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但小窗容膝(讀仄聲)閉柴扉,策杖看孤云暮鴻飛,云出(讀仄聲)無心,鳥倦知還,本非有意。
噫!歸去來兮,我今忘我兼忘世。親戚(讀仄聲)無浪語,琴書中有真味。步翠麓崎嶇,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觀草木欣榮,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念寓形字內復幾時,不自覺(讀仄聲)皇皇欲何之,委吾心,去留誰計?神仙知在何處?富貴非吾志。但知臨水登山嘯詠,自引壺觴自醉。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還止。(蘇軾《哨遍》)
只要念一遍就會感到,前一首有音樂性,后一首雖然出于大家,卻生硬板滯,沒有音樂性。沒有音樂性,即使可以稱為詞,也總當算作下乘了。
較好較差,有時還見于同是老牌號的兩調之間,如以下兩首:
紅粉樓前月照,碧紗窗外鶯啼。夢斷遼陽音信,那堪獨守空閨。恨對百花時節(讀仄聲),王孫綠草萋萋。(毛文錫《何滿子》)
群芳過后西湖好,狼藉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讀仄聲)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歐陽修《采桑子》)
兩首相比,前一首句法和音律變化太少,因而顯得死板;后一首句法多變,音律先抑后揚,揚也有變,先是兩個四字句,然后是一個七字句作結,使人有頓挫痛快之感,當然就占上風了。這上下之別使我們可以推論,學習格律,接受格律,應該先選擇,就是念念,比較,只取自己認為好的。
三、短調長調之間
詞的歷史,專就篇幅說,大致是由短往長發展。篇幅短長,過去有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字-90字)、長調(91字以外)的分法,很多人不贊成。這里談短長,不想碰分界問題,所以短調,大致是指小令以及接近小令的,字數更多的算長調。唐、五代,北宋早期,短調多,長調少。文人總是喜歡在文的方面露一手,露要顯示才和學,語句少就像是場地過小,難于馳騁,于是由北宋后期起,長調(或稱慢詞)就逐漸增多。這個趨勢下傳,南宋,直到清朝,有名的作手,絕大多數就用大力寫慢詞,只有納蘭成德、王國維等少數人例外。我們現在學作詞,鉆研格律,對于短調長調,是一視同仁好呢,還是有所偏重好呢?我的想法,為初學以及余事填填詞的人著想,不如有所偏重,就是短調多吸收一些,長調少吸收一些。理由不只一種。其一,顯而易見,短調容易記,也容易作,專業以外的人雖然也應該不怕難,能躲開的麻煩仍以躲開為好。其二,短調與歌唱的關系深,如上面所說,音樂性和表現力都強;長調,至少其中的一些,文人閉門造車的,就未必然。作詞,選調有如買刀剪,當然應該要鋒利的。其三,依通例,詞表現的內容是點滴式的情意(也許幽渺的情意就不宜于攤開;也就因此,詞里沒有《孔雀東南飛》式的作品),點滴,放在小的場面里可以緊湊,鮮明,因而有力;場面過大就不得不多方面拉扯,緊湊變為松散,鮮明變為模糊,感人的力量自然就要降低。舉極端的兩首為例: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讀bò)蘋洲。(溫庭筠《夢江南》)
殘寒正欺酒病,掩沉香繡戶。燕來晚,飛入西城,似說春事遲暮。畫船載、清明過卻,晴煙冉冉吳宮樹。念羈情游蕩,隨風化為輕絮。十載西湖,傍柳系馬,趁嬌塵軟霧。溯紅漸招入仙溪,錦兒偷寄幽素。倚銀屏,春寬夢窄,斷紅濕(讀仄聲)歌绔金縷。暝堤空,輕把斜陽,總還鷗鷺。幽蘭漸老,杜若還生,水鄉尚寄旅。 別后訪六橋無信,事往花委,瘞玉埋香,幾番風雨?長波妒盼,遙山羞黛,漁燈分影春江宿,記當時短楫桃根渡。青樓仿佛,臨分敗壁題詩,淚墨慘淡塵土。危亭望極(讀仄聲),草色天涯,嘆鬢侵半苧。暗點檢離痕歡唾,尚染鮫綃,嚲鳳迷歸,破鸞慵舞。殷勤待寫,書中長恨,藍霞遼海沉過雁,漫相思彈入哀箏柱。傷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斷魂在否?(吳文英《鶯啼序》)
兩首相比,后一首,除了顯示作者有堆砌拉扯的大本領以外,苛刻一些說,簡直是費力不討好,因為正如昔人所譏,“七寶樓臺”,使人眼花繚亂,究竟表達什么情意,卻看不清,抓不著。眼花繚亂而無所感,作詞的本意就落了空。因此,為了不落空,我以為,最好還是少填慢詞;就是填,也要到習見的一些,如《沁園春》、《永遇樂》、《賀新郎》之類為止,不要再遠行,以至于也試試《鶯啼序》。
四、平韻仄韻之間
唐宋以來,尤其更靠后,作詩,多數人慣于用近體。近體,大致說都是押平聲韻。詞,有些調押平聲韻,有些調押仄聲韻(包括入聲韻)。專由數量方面看,押仄聲韻的(包括以仄聲韻為主體的)像是占上風。這或者也有來由。如果真有,我想,那是幽渺而軟綿綿的情意,更宜于用仄聲韻來表達。我們都知道,聲音和情意有關系,或說密切關系。專就平仄說,平聲開朗,仄聲沉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詞尚然也要這樣。理由是這幽渺而軟綿綿的情意的性質。它小,“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可是常常又切身,“時節(讀仄聲)欲黃昏,無憀獨(讀仄聲)倚門。”幾乎都牽涉到好事,可是正如俗話所說,好事多磨,結果就常常是憧憬、思慮、惆悵,或總而名之,無端而難于排遣的閑愁。這用顏色比喻,不是鮮明的,是暗淡的。怎樣表現?還是由聲韻方面說,可以用平聲,“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但總不如用仄聲,“樂游原上清秋節(讀仄聲),咸陽古道音塵絕(讀仄聲)。”顯得更凄涼,更沉痛。也就因此,平韻詞調和仄韻詞調之間,我的想法,宜于更重視仄韻的。就是說,把它看作利刃,遇到情意的一團亂絲,平聲詞調力有所不濟,就用它來割。昔日的大家,經常是這樣做的,不少膾炙人口的篇什,如馮延巳《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歐陽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時),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王安石《桂枝香》(登臨送目),秦觀《踏莎行》(霧失[讀仄聲]樓臺),賀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周邦彥《蘭陵王》(柳陰直[讀仄聲]),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覽),辛棄疾《永遇樂》(千古江山),姜夔《齊天樂》(庚郎先自吟愁賦),等等,可以為證。
五、與詩異的種種
今人,有閑情哼幾句韻語的,多數是與詩較熟,與詞較生。古語說,近朱者亦,近墨者黑,因而填詞就容易受詩的影響,或者說,用寫詩的筆寫詞。這樣就不好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依時風,有的人就以為“大江東去”之類不是不好,而是更好。辯解無用,我說我自己的。姑且承認詞既可以寫“但目送芳塵去”,又可以寫“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但也要承認,有“但目送芳塵去”那類的情意,用詞表達,輕而易舉,用詩呢,那會如讓李逵拿板斧繡花,恐怕必是費力不討好。這是贊成分工的想法,或退一步說,即使容許跑馬占圈,也總當承認,有與詩不同的詞(不只是形式,而且是內容);這樣的詞,不只應該有立足之地,而且應該有相當廣闊的立足之地。這直截了當地說,是寫詞最好能夠像詞。
怎么樣才能夠像詞?形式不是決定性的唯一條件,如“夢魂慣得(讀仄聲)無拘檢,又踏楊花過謝橋”是詞,“為君歌一(讀仄聲)曲,請君為我傾耳聽”不是。這是就意境說,前面多次提到。語言也有關系。記得李漁在所作《閑情偶寄》里說過,作詞,用語要比詩俗。我想,這是因為詞要帶些小兒女氣,韻味像謝靈運、王昌齡就不合適。小兒女與文士之別,可以從《紅樓夢》里找到個形象的說明,第二十八回寶玉、薛蟠等在馮紫英家聚會,飲酒行酒令,妓女云兒唱,“豆蔻花開三月三”,戚本作“豆蔻開花三月三”,有正書局老板狄平子眉批:“豆蔻開花三月三是歌曲中絕妙好詞,今本改作豆蔻花開,便平板無奇矣。此中消息,俗人那得知之!”其實,此中的消息不過是,開花是小兒女語,變為花開就不免有書袋氣。顯然,這里絕頂重要的是如何才能具有幽渺的情意,又如何才能用小兒女的口吻表達出來。光是想沒用,重在能行。但這只能慢慢探索,神而明之,也就只好不說。以下說一點點有跡象可尋的。
一種是章法的分片。少數小令不分片,一氣呵成。詞的大多數分片:一般分為上下兩片,少數三片,極少數四片。分片由歌唱的重疊來。《詩經》分章,樂府有一解、二解等,都是唱完一曲,用相同或相似的曲調再唱一兩次,以滿足耳的多聽之癮。到中古,唱陽關有三疊,還是沿用傳統的老辦法。詞也是這樣,因為歌唱要求重疊,所以分片。南渡以來不能唱了,分片卻給作法留個詩里沒有的麻煩,是下片要意有變,又不可大變,換個說法,是既要藕斷又要絲連。怎么斷而又連?有多種辦法,如上下片,一談事,一言情;一懷往,一傷今;一寫外界,一寫內心;以至一彼一此;一正一反;一問一答;都可以。貴在能夠斟情酌事,量體裁衣。上下片的斷和連,尤其著重下片的開頭一句(名過片或換頭),如姜夔詠蟋蟀的《齊天樂》一首:
庚郎先自吟愁賦,凄凄更聞私語。露濕(讀仄聲)銅鋪,苔侵石井,都是曾聽伊處。哀音似訴,正思婦無眠,起尋機杼。曲曲屏山,夜深獨自甚情緒!西窗又吹暗雨……
上片終于寫思婦,下片起于寫天時,從事方面看是斷了,從情方面看又連得很緊,所以歷來推為過片的名作。成名,不易,退一步,得體,也不易,所以要努力,至少要注意。
另一種是句法的多變。魏晉以后,詩大致是五、七言兩種,句的組織(上二下三、上四下三之類)都從習慣,或任方便。詞就不然,而是有五、七言以外的句式;句的組織,少數還有分節的規定。舉《調笑令》和《八聲甘州》的開頭為例:
團扇,團扇,美人并來遮面。玉顏憔悴三年,誰復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陽路斷。(王建《調笑令》)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柳永《八聲甘州》)
前一首,“團扇”、“團扇”是二字句;“弦管”、“弦管”不只是二字句,而且是上一句末尾二字“管弦”的倒轉:這樣的句法都是詩里沒有的。后一首,對瀟瀟暮雨的“對”,漸霜風凄緊的“漸”,都是領字,規定要一個音節單干,也是詩里沒有的。此外還有一些詩里沒有的句法,不備舉。
還有一種是聲音要求的加細。一般說,詩,尤其近體,要辨平仄;只有少數古體,押入聲韻,深追了一步。詞就限制多得多,有不少詞調慣于押入聲韻之外,在有些調的某些地方,常常還有要用某聲字的限制。如上面舉的“對”、“漸”之類的領字,要用去聲。又如《永遇樂》的尾句,辛棄疾一首最有名,是“尚能飯否”,其前的李清照是“聽人笑語”,其后的劉辰翁是“滿村社鼓”,最后兩字都用去上,想來也是有意這樣。比這更細的還有辨五音(發聲部位)、清濁(清聲母和濁聲母)等說法,因為更難做,不通行,現在當然就不必管了。
六、題目
詩都有題目,表明全篇的大意或寫作的起因。字數可多可少,通常是三五個字;太多可以用題下加小字“并序”的形式。有的標“無題”,表示有難言之隱,所以也可以說,無題就是有題。真無題的有兩種:一是用樂府舊題,如《短歌行》、《子夜歌》之類;另一是《絕句》、《律詩二首》之類。詞一般只標詞調,調經常與內容無關,如《漁家傲》可以寫“將軍白發征夫淚”,所以應該說是無題。無題有好處,是接近朦朧,可以由讀者去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有感,寫在紙上,如果是仁,讀者見的是智,也總是小的事與愿違吧?如果竟是這樣,那就只好在調下加個說明(即題目,如“閨怨”、“黃州定慧院寓居作”之類),以資補救。加好,還是不加好呢?似乎應該考慮兩個方面:一是本事和意境隱不隱,隱可以加,不隱不必加;二是宜于隱不宜于隱,宜于隱不必加,不宜于隱可以加。兩個方面有時協調,有時不協調,情況頗為復雜,只好由作者相機處理了。
七、可否也自度曲
我看最好是不這樣。因為:一,那很難,余事填填詞的,還是以知難而退為好。二,即使費大力,取得勉強過得去的效果,也難于取得他人的首肯。三最重要,是已經有足夠的詞調可用,不必有清福可享而不享。總之,填詞比作詩難,我們的希求不宜于過高,或說得更切實些,應該有自知之明。
top
詞韻
押韻也是格律方面的事,因為附庸可以蔚為大國,所以標個獨立的題目。前面講近體詩,講古詩,都談到押韻;這里講詞,又談押韻,是因為,如果押韻情況可以分為寬嚴兩類,詞的押韻屬于寬的一類(即大不同于近體詩),卻又不同于古詩。這是說,它有自己的習慣或辦法,所以需要自立門戶。說習慣或辦法,不說規定,是因為它不像近體詩,有官定的韻書,必須遵照辦理。沒有官定的,情況與古詩同。但又有異點。一最顯而易見,古詩用的是漢魏六朝的音,詞是唐宋以來的,音隨著時代變,而且相當快,所以必有異。二是作者有別,古詩,主流出自文人的筆下,容易偏向規矩;詞就不然,主流出自歌女之口(文人模仿,絕大多數愿意走老路),容易偏向隨便。甚至如李漁所說,詞要有意求俗。這樣,近于下層、村野,表現在押韻上就成為不細致,或說安于差不多,總之,限制就寬了。還有個結果,是紛歧就多了。就是說,有時就不免,這一首如此押,那一首如彼押。沒有官定的韻書,實例又不能車同軌、書同文,有什么辦法排比個“詞韻”?
昔人,專說既三思又不亂說的,用的是帶點勢利主義的歸納法,就是多取大家的作品,把押韻相同的情況(如柳永、周邦彥等都這樣押)集到一起,看,如“中”、“紅”等(詩韻屬一東)和“宗”、“農”等(詩韻屬二冬)都用在一首里,就可以斷定,作詞,押韻,屬于一東的字可以和屬于二冬的字通用。這樣的斷定積累多了,會碰到,某一種情況,實例少,某一種情況,像是越出常軌,應該認可還是不認可的問題。這也可以寬,是有聞必錄;可以嚴,是取重舍輕。因而詞韻就難得同于詩韻,一刀齊,而是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縱使偏于小節)。對于余事填填詞的,這些也可以不多追問,因為難于理清楚,而且用處不大。以下想由簡明入手,以實用主義為原則,先介紹早已有成品的詞韻。
由清朝道光年間的《詞林正韻》說起。其前有過這類作品,如宋人的《菉斐軒詞韻》(真本可能不傳),清初李漁的《詞韻》,其后還有比較通行的吳烺等著的《學宋齋詞韻》,等等,都瑕瑜互見,甚至瑕比瑜多,不足為訓。《詞林正韻》是蘇州人戈載所著。戈氏功名不高(只是個貢生),沒有官位,一生致力于詞學,著《詞林正韻》,他自己說用意是:
填詞之大要有二,一曰律,一曰韻,律不協則聲音之道乖,韻不審則宮調之理失,二者并行不悖。韻雖較為淺近,而實最多舛誤。此無他,恃才者不屑拘泥自守,而谫陋之士往往取前人之稍濫者,利其疏漏,茍且附和,借以自文其流蕩無節,將何底止?予心竊憂之。因思古無詞韻,古人之詞即詞韻也。古人用韻,非必盡歸畫一,而名手佳篇,不一而足,總以彼此相符,灼然無弊者,即可援為準的焉。于是取古人之詞,博考互證,細加辨晰,覺其所用之韻或分或合,或通或否,畛域所判,了如指掌。又復廣稽韻書,裁酌繁簡,求協古音,妄成獨斷。凡三閱寒暑而卒事,名曰《詞林正韻》。非敢正古人之訛,實欲正今人之謬,庶幾韻正而律亦可正耳。(《詞林正韻發凡》)
這是以古人作品為事例,用歸納法;加一點點勢利主義,以探求韻部的分合情況。所謂勢利主義包括兩項內容,一是取大家之作,二是存大同而舍小異。這樣定下來的詞韻,自然與詩韻還有小分別,是:詩韻來于宮定,因而作詩,韻的對錯是絕對的;詞韻來于推定,因而作詞,韻的對錯只是大致如此。幸而對于余事填填詞的,這大致如此也就夠了。
《詞林正韻》,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過影印本,有興趣可以找來看看。說“有興趣”,意思是也可以不找來看。理由有消極方面的,總的說是不便于用。分著說呢,一最顯著,戈氏標韻部,用的是《集韻》,繁且不說,熟悉平水韻的人一定感到生疏別扭。舉平聲第一部為例,《詞林正韻》的總說明是“一東二冬三錘通用”,“一東、二冬”之外又冒出個“三鍾”來,腦子里的地盤已經被詩韻占據的人自然會感到不習慣。二不顯著,卻關系不小,是對于入聲字作平聲字或上聲字或去聲字用,戈氏也給予顯要的地位,究竟合適不合適?(問題留到下面談)三是收字求詳備,其中絕大多數日常用不到。可以不看《詞林正韻》,理由還有積極方面的,是已經有便于用的,當然就不必兼收不便于用的。
這便于用的,就是把剛才提到的三點改掉的本子。這三點是:一,分韻部不用生疏的《集韻》,而用平水韻,或說詩韻;二,入聲字作平、上、去三聲字用的情況不收,這雖然未必合乎事實,卻可以收簡易之效;三,過于生僻的字刪了。這種便于用的詞韻,想是因為適于一般偶爾有興致也填填詞的人的需要,清代晚期就有了,如陳祖耀校正的《增訂晚翠軒詞韻》就是這樣。近人王力先生《詩詞格律》,龍榆生《唐宋詞格律》,所舉詞韻也是這類型的。王先生因為是兼講詩詞,所以詞韻附在《詩韻舉要》里,某韻部再分,用加星號以分辨的辦法(如九佳字分為兩組,總稱為“佳半”和“佳半”,詩韻九佳部分“佳”、“涯”等字右肩加星號,“街”、“鞋”等字不加,表示兩組字在詞韻中有別,加星號的屬第十部,不加的屬第五部,要分用)。龍氏書專講詞,就可以避免合伙的麻煩。以下具體介紹詞韻,說明部分抄《詩詞格律》講詞韻的一些話,詞韻部分抄《唐宋詞格律》書后附的《詞韻簡編》。
簽名檔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
。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詩詞入門十八講
經典分享——30分鐘讓你了解詩詞格律入門內容,需要仔細閱讀
中國古代詩詞常識
【詩詞格律常識 第6講】詞序、詞調、詞牌、詞韻、詞譜、...
王佐邦:詩詞津梁(下)(13-18)
詩詞格律常識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首頁
萬象
文化
人生
生活
健康
教育
職場
理財
娛樂
藝術
上網
留言交流
回頂部
聯系我們
分享
收藏
點擊這里,查看已保存的文章
導長圖
關注
一鍵復制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微信登錄中...
請勿關閉此頁面
先別劃走!
送你5元優惠券,購買VIP限時立減!
5
元
優惠券
優惠券還有
10:00
過期
馬上使用
×
主站蜘蛛池模板:
比如县
|
泰宁县
|
南雄市
|
楚雄市
|
张掖市
|
静宁县
|
海淀区
|
日喀则市
|
长沙县
|
柳河县
|
南江县
|
汉中市
|
苏尼特左旗
|
临安市
|
万州区
|
图木舒克市
|
梅州市
|
普洱
|
宝山区
|
宜昌市
|
红河县
|
行唐县
|
新昌县
|
云霄县
|
崇阳县
|
阳朔县
|
亚东县
|
正宁县
|
阿图什市
|
阿城市
|
资溪县
|
罗田县
|
北流市
|
临潭县
|
昭平县
|
孝昌县
|
嵊州市
|
体育
|
阿瓦提县
|
玉田县
|
谢通门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