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10日,由“慈懷女子”發起的“慈懷女性成長讀書會”開始了第一期更新,在這里收獲了許多感動。
這其中,有全職媽媽、職場女性、單身待嫁的姑娘或者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婦,還有一些男性讀者,他們身份不同、也來自五湖四海,甚至還有在國外的朋友倒著時差跟大家討論,從他們身上,我看到并且感受到,積極、成長的能量。
我們的第一本書《遇見未知的自己》已經讀完,期待這兩篇讀后感,也能鼓舞你,去遇見更好的自己。
讀后感——第一篇
空谷之外本無人,打破頑冥須悟我
作者:行星
讀完了整本《遇見未知的自己》后,內心是充滿喜悅、愛與和平的!
其實老人是無處不在的,他/她或許是你的父母、你的愛人、你的知音、你的恩師、也或許就是一本書。
物理中的哲學
一直覺得哲學與物理是有著很大的相通性,把思想和情感等看作是某種具有特定振動頻率的能量并具有傳播力和影響力,這個觀點很有意思!《水知道答案》給人一種有趣的啟發!
與真我失去聯結的我們因失去了能量的來源,便開始向外不停地索取、更是貪婪地爭奪他人、同事、甚至摯友、愛人、親人的能量!
優越感的證明在生活中無處不在,這種快樂不但是建立在對他人的不尊重之上,而且當證明的對象不在時,這種快樂也就隨即消失了,于是便會繼續向外不停尋找這種所謂的優越感,卻忘記了自己的內心有著取之不盡的能量!
用振動頻率的相似性來解釋吸引力法則也非常妙!
自己親身體驗過,這種吸引在無形之中卻刻骨銘心!這里更引出了“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反映你的內在”這一觀點,想知道自己的能量振動頻率是什么樣子的,看一看自己周圍吸引來的人、事、物便可知曉。
光明與黑暗
二元對立的世界告訴我們:有正面能量,就有負面能量;有光明,就有黑暗。
然而,我們的負面能量卻從未被我們自己認可與接受,也從未被身邊的人認可與接受。
因為我們都喜歡正面的東西,以為這樣便能消除那些不受待見的負面能量。但我們可曾因為在緊張或焦慮或恐懼時告訴自己不要緊張不要焦慮不要恐懼便可湊效過,真實的答案恐怕是反而加劇了它們的存在!增強了它們的能量!
因為凡是你抗拒的,都會持續,甚至加劇!
更可怕的是,它們不會因為我們的不待見而離開,其實它們從沒離開過,只是躲在了我們的身體里面,并形成了一個負面能量場,有著它的生命力,以痛苦為食,更糟糕的是,它會像勝肽需求一樣需要我們不斷喂養它,不然就會制造一些事端來產生它所需要的負面能量來維生。
下面想敞開心扉分享一段自己的親身經歷。自己曾經長期擅長隱忍,可能就是那些以為被克制的負面能量在兩年半前的那個冬天差一點吞噬了自己。
心理醫生診斷為輕度抑郁癥,雖說是輕度,但已讓自己體驗到了抑郁癥的可怕!那半年左右的時間真的可以說是度日如年,有生以來最痛苦的一段經歷,還好自己不停地在尋找解救自己的方法,也感恩當時父母和老婆的陪伴!但最終還是需要靠自己才能真正走出來!
因為是輕度,自己堅持沒有吃藥,醫生也支持我的選擇,感恩那位醫生!因為在下決心去醫院前,有網上查過,即使是輕度抑郁癥,醫生也會建議吃藥,人在抑郁癥的時候意志力是很薄弱的,當時醫生的態度也會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現在回憶起來,自己當時能夠走出來主要依靠了這四個因素:臣服、通過行動改變思想、書香、運動。自己是幸運的!感恩那段經歷,使自己看到了自己的軟弱,也為自己后來讀《道德經》領悟柔的智慧打下了基礎。
結合這段經歷再來回顧一下從書中學到的:當負面能量襲來時,不抗拒、接納它、經歷它、觀察它。
就像金庸小說里《九陽真經》中的那幾句話“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岡;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他自狠來他自惡,我自一口真氣足。”
當然,我們沒有像張無忌這樣深厚的內功,但臣服是關鍵的第一步!讓負面能量自由的來去。
負面能量的積累往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也許已不愿輕易離去,它們就像黑暗一樣,我們驅散不走它們,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帶進光來,光出現了,黑暗就消融了,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當自己處于輕度抑郁癥時,是“臣服的智慧、通過行動改變思想的模式、開卷的智慧、運動的力量”等光明幫助自己逐漸消融了黑暗!
冰山下的探索
冰山理論告訴我們整個意識像座冰山,在水面上的表意識只占了5%左右,剩下的95%都是潛意識。
我們自以為了解的自己,卻不知冰山之下暗藏千面;
我們自以為可以選擇的自由,卻不知只是我們身不由己的夢游。
我們早在為了尋找自我感而發展出小我的時候,就已經迷失了真我。當我們向這個世界抓取越來越多的東西證明自己的存在時,就離真我越來越遠!
造成我們與真我隔絕的東西都像黑暗一樣,我們能做的,就是拿覺知之光去照亮它們。覺知之光就是自己與真我的重新聯結,能幫助我們找回更多的自己。
書中提到了任何能讓我們專心致志、活在當下的運動都可以幫助我們與真我重新聯結,并提到其中最佳方式之一是靜坐冥想。
我這里想嘗試介紹另外一種方式進行重新聯結:心流。
一旦進入到這種狀態,時間會感覺變慢、目標會變得清晰、專注力會達到極致!
而且心流狀態的進入深度就如同深入自己的潛意識,是一種探索甚至是一種探險,仿佛從冰山的表面沉入水中,越沉越深。
在下沉的過程中,或許我們會遇見那些曾被自己否定、壓抑的自己,他們一直真實地存在著,我們采用各種策略不讓他們浮上水面,但卻無法抑制有時候蠢蠢欲動的不安、浮躁、突如其來的憤怒、莫名的憂傷等。
我們需要做的是接納他們,勇敢地與自己的陰暗面重新聯結,然后再繼續往下沉去尋找真我,帶著強烈的目標感(如同籃球場上的自己看到的只有籃球和籃筐),但也不能心生執著,那個自己真心向往的真我(或許不是最初的真我,但最初的真我就像完美主義,是可望不可即的)會在水面的最底下等著我們。
那里不是別人,就是你自己!
故事的結局在百感交集之外,充滿著喜悅、愛與和平!
也看到了自己的信仰“道家思想”的影子。
非常愛的一本書!感恩張德芬老師!感恩推薦我這本書的知音!感恩蘇老師和主播伴讀的老師!還要再特別感恩這個課程負責人的付出!
與大家共勉!遇見未知的自己!
讀后感——第二篇
遇見更好的自己
作者:謙謙媽媽
《遇見未知的自己》很多年前初版大熱的時候就曾拿來讀過,但讀到一半就沒繼續下去了,也許是覺得寫的太過虛空,也許是那時年紀尚輕,理解力有限,總之這本書就被靜靜的擱置了。
隨著時光的流逝,面對外界種種無法控制的情形,迷失感層層疊疊的沖撞,愈發覺得心靈成長的重要性。
本是意外看到慈懷課堂的女性成長季欄目,在主播的引導性的伴讀以及讀書群群友親切而熱忱的討論下,一個節目下來竟覺得收獲頗豐。
既然是讀后感,就想從書中的一些經典語句出發,來分享下自己的一些體悟。
書中提到的最多的便是,愛,喜悅與和平,這也是我們終其一生的終極追求。
因為這是我們真我的能量來源,但我們的聲音、思想、意見、情緒等把能量團團圍住,隔絕了我們和愛,喜悅與和平之間的連接,失去了能量來源的人們,就如同失去了母親乳汁的孩子,不得不向外尋找其他的代飲品來獲得暫時的慰藉,而用權力控制和駕馭他人,用盡各種方式證明自己的觀點和行為都是正確的、高人一等的,就是最直白赤裸的向外爭奪能量的表現形式。
看到這里,自己不僅打了個冷顫。
回想自己的日常行為,每次因為同事和自己意見相左就心有不甘,必須想法設法要證明自己是對的,在可有可無的爭論中聲音也會不知不覺大起來。最終結果是,即便證明自己是對的,卻以犧牲了同事的和睦為代價,無法證明自己是對的,更是覺得顏面和氣場盡失;
和伴侶更是如此,哪怕只是孩子應該吃什么這樣的問題也可以吵的天翻地覆,究其深層次的原因,原來竟是因為內在沒有足夠的能量,潛意識中便在各種場合和與外界的互動中開啟挖掘能量模式,借以從別人暫居下風的勢中獲得虛假的能量感充實內在嗷嗷待哺的空缺。
如果自己內在的能量足夠充盈,何須靠攫奪別人的能量才能獲得存在感,自然而然就能帶著接納一切虛懷若谷的心態來跟周圍的人物進行互動。
這也是為何書中的老人能帶著全然接納的眼光來看待每一位來訪者的根本所在。因為老人有源源不斷的內在能量,早已無需向外爭奪能量來供養自己,同時能量的流動性特征也讓跟老人互動的人從老人身上散發出的正能量中放下負擔,心無旁騖的感受到愛與和平。
作為已過而立之年的女性,我們面臨最多或者常常也是最棘手的便是親子和親密關系的問題,而這本書也為我們點亮了一盞明燈。
親子關系
在親子關系上,作為家長最怕的就是面對孩子隨時而來的負面情緒該如何處理。
最常見的模式就是起初耐心的勸哄,過了幾分鐘不奏效耐心一掃而光忍不住朝孩子命令式的吼叫,過后看到孩子恐慌又失落的眼神自己又會悔不當初不該發脾氣,而下次遇到類似的情況又不斷重復循環上面的模式。
書中卻告訴我們所有負面情緒也都是能量,一些天然的恐懼、所求而不得的憤怒、希望落空的悲傷都只是孩子身上一種生命自然能量的流動,會來也會走,一味的壓抑和轉移只會在孩子內心最深處而積聚成涌動的暗流,終有一天將破堤而出,一發不可收拾。
因此對待孩子的情緒問題上要給予孩子無限的支持和認同,讓他們學會和自己的情緒相處,而不是去干涉和轉移孩子的負面情緒,我們作為父母只需要靜靜的陪在孩子身邊讓他體驗自己的情緒,感受自己內在能量的流動即可,這樣孩子將會在情緒的自然表達和釋放中完成對自己的接納。
同樣,向上追溯親子關系,即我們面對我們的父母。
想到很多書中有一個流行的說法:你現在很多問題是你的原生家庭造成的。
也許按照上面的說法可能我們的父母在小的時候沒有很好的處理我們的一些情緒,給我們造成了長大后的一些困擾,但因為此抱怨和憎恨原生家庭卻是以暴制暴,決不可取。
其實書中老人的解釋已經給了我們最好的出路,要相信父母在過去所知所得有限的情況下,能給你的已經是他們盡力之后的結果了,人最原始的需求都是無條件的母愛,也只有從對父母的愛的感受中才能治愈我們成年后內心深處經年累月壓抑所帶來的創傷。
親密關系
關于親密關系的解讀,是整本書感觸最深的一部分。
自己曾深深為婚姻狀態而苦惱,和伴侶的溝通局促又無效,每天都過的跌跌撞撞,自己白天忙碌工作,晚上還要辛苦帶孩子,從來沒有屬于自己的休息時間,卻還總是要遭受對方各種挑剔和苛刻,覺得對方既談不上暖心呵護更談不上寬厚大度,覺得生活中的一切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樣子。
從晚上躺都床上到早上開車路上都像是胸口覆了一塊石頭,往復碾壓到無法呼吸,離婚的念頭來來回回翻滾了幾千遍,一方面勸自己為了孩子忍耐下去,一方面又覺得黯淡無光的日子看不到任何改變的跡象,難道自己的生活就要這樣下去一輩子?
還好這次遇到了這本書,一語點醒夢中人——親密關系不是風花雪月的戀愛,而是拿來修行的。
其實沒有所謂的一個人在此生等著你,要和你完成你們累世的盟約,不要期待一個人出現在你的生命里滿足你所有的心理需求。
我們人生不同階段會出現不同的人提供我們靈魂需要學習的課題,甚至是用痛苦的方式來幫我們學習和成長。
那么我現在經歷的一切何嘗不是靈魂研習的過程?
一方面對方的挑剔和苛刻促使我在妻子和母親的角色上能做的盡職盡善,另一方面,推動我不斷的內生性成長,找到自己能量的源頭,從而不再依賴伴侶給予的愛來安撫心理需求。
當內在足夠強大,愛,喜悅與和平就能常伴左右,并能自然的向外流動,從而影響到周圍的人,最終形成正向的能量間的循環。
本書還談到了臣服于發生的事,抗拒的反而會持續、你所扮演的角色影響著你和他人的互動、以及要向自己的內心關照,坦誠面對自己的陰暗面在理解和接納中達到平衡等等觀點,都如涓涓細流,慢慢沁入讀者的心田。
但這些觀點最終都指向一個靶心,那就是自己才是一切的源頭。
正如本書最后所寫——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要改變自己,改變心境,所有外界的人事物 ,都會境由心轉。
最后,想借用讀書會音頻開頭的那句話來作為結尾——女人的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平凡如你我,也許沒那么多機會獲得大眾意義上的功成名就,但卻可以做一個心靈不斷豐蘊、每天都在成長的人。
愿你我,都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人不斷地在發展
于書中找到自身成長的力量
『慈懷女子』特別發起
慈懷女性成長讀書會(第一季)
用三個月的時間,跟隨女作家們一起,在書中尋找自我,喚醒女性自我成長,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八位女作家 精選9本書
63期音頻 傾情解讀
解決女性成長路上的諸多難題
『點擊下方卡片
即可查看詳情及訂閱』
8月10日開始第一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