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林大白 (復旦大學 神經生物學博士生)
“天黑得像不會再天亮了,明不明天也無所謂了…”,如歌中所唱,當嚴重的抑郁襲來,我們猶如籠罩在絕望的深淵,無法自拔,生之向往的火焰在變弱,與外界的聯系在喪失。
抑郁癥正在奪走越來越多的生命,我們能發現身邊的人或者自身的抑郁情緒嗎?抑郁的表現又有哪些?最廣為人知的抑郁表現形式是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即單純的抑郁狀態(depression)。但抑郁的表現并不絕對。無法入眠,三面墻交匯的棱角變得那么鋒利,壓抑不住內心的沖動,想大笑,想打碎目之所及的一切,想原地爆炸。那么這可能進入了抑郁的另一頭——躁狂癥(mania)。而情緒經常在以上極端低潮(抑郁)和極端高潮(極端的興奮,精力充沛或者異常的狂躁)兩種模式中“游走”的病征叫做狂躁抑郁癥(manic depression),又名雙相障礙(bipolar disorder)。
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但抑郁癥會拉扯著我們走向情緒分崩離析的邊緣,在癥狀減緩的清醒時分,取而代之的情緒可能是莫名的空洞和孤獨,需要依靠溫暖的燈光填補。而這救贖的燈光,可能來自我們的腸道。
圖1 治療抑郁的希望之光
形神合一“腦-腸軸“
a) “半身緣”的基本組成
作為完整的生物體,人體內密布著各種信號通道,聯系各個器官的協調工作。腦在顱中,腸盤亙于中脘,想想這兩者的距離也就是半個軀體吧,它們是如何產生“半身緣”呢?前有古人提到,“蕩氣回腸”、“肝腸寸斷”、“牽腸掛肚”,這些成語暗示了腸道和產生情緒的腦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后有科學研究,我們的身體借助免疫通路(immune pathway)、神經通路(neural pathway)以及由循環系統和內分泌系統構成的體液通路(humoral pathway)這三條“水陸空”通道打通了腸道和大腦的隔閡,這些聯結統稱為“腦-腸軸”(Brain-Gut
圖2 健康及病理狀態下的腦腸軸
正由于“腦-腸軸”樞紐的存在,人類才更好地實現了“形神合一”,即以外在體態和精神感知的協調統一。此雙向樞紐里歧路別出,錯綜復雜。有的通路是負責傳遞進食信號的,腸道的信息傳給大腦說“得了,吃飽了吧,吃的差不多就行了”。有的通路是負責傳遞免疫系統信號的,你跟醫生說“哎呦,我肚子疼”,醫生摁了摁你的胃“這兒疼嗎?”“不疼。”然后醫生摁了摁你的下腹,“這兒呢?”“啊,疼疼疼!”是小腸發炎后產生的炎癥因子讓你感覺到疼啊。自然,腦腸軸還包括調節情緒的通路,其中就包含了抑郁情緒相關的通路。我們已經提到了大腦和腸道,此外還有一群神秘嘉賓,它們揮動“默默然”的力量,構成了抑郁情緒相關腦腸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就是腸道菌群。
b) 亦友亦敵腸道菌
腸道菌群是構成腸道微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會影響神經中樞系統,甚至“指揮”個體的行為,特別是壓力相關的應答反應。因而,“腦-腸軸”亦可稱為“腦-腸道-微生物軸”(Brain-Gut-Microbiota Axis)。
那么,腸道菌群如何發揮調控大腦中樞功能的?彎彎曲曲腸道內的各類菌群就像四散在天涯的辛勤勞動者,源源不斷地產生各類神經遞質前體物(neurotransmitter precursors)或者是直接的神經遞質(neurotransmitter),通過腦-腸軸運送到大腦中。控制人類和部分哺乳動物情緒的神經遞質,如五-羥色胺、多巴胺、γ-氨基丁酸、去甲腎上腺素等等,有95%左右是在腸道合成產生的。
例如,一類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 infantis)可以調節血漿中的色氨酸(tryptophan)的合成,色氨酸是中樞神經遞質——五-羥色胺(5-HT)的前體氨基酸。經酶的催化加工后,色氨酸可轉化為5-HT,通過腦-腸軸運輸,便可完成補給腦中儲量有限5-HT的使命。5-HT是哪位?它還有個名字是人們口中“快樂因子”之一的血清素(serotonin)。如果5-HT、多巴胺水平較低,人就趨向于變現的更抑郁,更易產生酗酒、沖動甚至自殺的行為。
圖3 失控和正常狀態下的腸道菌群
在身體處于穩態平衡的情況下,腸道菌群正常工作,我們情緒穩定,腸道微生物自然是我們的好朋友。但當機體的免疫系統發生問題,它們也會失控,失控的腸道菌群就像從友軍叛變的敵人,我們來不及防備,已經倒下。它們要不結交狐朋狗友,請有害菌群來家中駐扎玩耍,要不瘋狂增殖擴大自己的領地,要不在短時間內大搞“焦土政策”,“菌口”凋敝,反饋到人體的感受上:我們有的腹瀉了,有的發燒了,有的焦慮了,有的產生幻覺了,以及有的抑郁了。
“腦-腸道-微生物軸”與抑郁癥
已有研究發現了抑郁癥患者和健康人群排泄物中微生物菌群的差異:抑郁癥人群的排泄物中的菌群更加復雜。如果說健康人群的腸道微生物生活在祖國大統一的懷抱里,那么抑郁癥人群的腸道可能正在進行愛國保衛戰,別看抑郁癥患者情緒低迷不振,但他們的腸道硝煙四起,正如面對殖民入侵的土地,好菌壞菌展開了拉鋸戰,戰局混亂。當然,好菌壞菌都是依情況而定的,重要的是平衡和穩態。
以上僅說明了抑郁和腸道菌群有相關性,那么腸道菌群失調是否會直接導致抑郁呢?一群好奇的科學家把抑郁癥患者體內的菌“嫁禍于鼠”,結果原先喜歡探索新鮮事物的大鼠變得郁郁寡歡,在行為表現和免疫應答水平上都接近了抑郁狀態。
因而,腦-腸軸對抑郁癥的影響其實是腸道微生物通過“腦-腸軸”對抑郁情緒的影響。那么,靶向于“腦腸軸”的治療手段是否可以對治療抑郁癥產生積極作用?常言道,“藥補不如食補”,“防患于未然”,對于抑郁癥的預防以上說法也成立。
好好吃飯抗抑郁
很多時候,輕松愉快的外界環境因素、先天的基因遺傳因素并不是我們能掌控的,而選擇吃什么卻是我們更易控制的因素。腸道菌群和平共處地正常存活、各司其職地分泌正常水平的情緒相關神經遞質。各類腸道菌群的穩態可使我們的情緒在正常范圍內波動,而不至于偏向抑郁。人體攝入的食物提供給腸道菌群,維系它們的存活消化;同時,食物供能,維系體內的免疫系統正常調動,監督腸道菌群和平共處、守規矩地工作。以上兩點便是好好吃飯抗抑郁的終極奧義。
抑郁向來不是成年個體的專屬。有研究曾報道了在壓力中分娩出生的小猴子,其腸道微生物的優勢菌落和正常的小猴子存在差別,而優勢菌落的差異又會加劇合成情緒相關神經遞質的差異,進而影響新生的小猴。成年人總羨慕少年的無憂無慮,可實際上抑郁可能早就“潛伏”在少年的身上。小朋友大哭大鬧,憤怒地砸東西,這時我們便要警惕少年兒童的抑郁傾向了。
圖4 兒童抑郁傾向的十個表現:
無助、體重改變、愧疚感、思考死亡、乏力、不合群、憤怒、喪失興趣、難以入睡以及厭食或食量大增
如何才算的上是“好好吃飯”?長期的高糖高脂飲食可能會讓我們有更大的抑郁風險,有規律的高纖、高蛋白、低脂飲食有利于健康腸道菌群的構建。我們都知道“地中海飲食”有益健康,但其調節情緒方面的益處超乎想象。
當你情緒低落的時候,別忘了好好吃飯,因為你的朋友腸道菌群還“餓著”,給他們提供能量后它們會幫你渡過抑郁的河流。抑郁癥的救贖之光里包含了有來自腸道菌群的閃耀。
圖5 《非自然死亡》石原里美的臺詞
Reference.
1.Bruce R. Stevens. New research suggests gut bacteria may be linked to high blood pressure and depression, Medical research [N/OL] 2019-9-6 [2019-10-6].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19-09-gut-bacteria-linked-high-blood.html
2.Dinan TG, Cryan JF.Brain-Gut-Microbiota Axis and Mental Health. Psychosom Med. 79 (8) :920-926(2017).
4.Sherwin E, Dinan TG, Cryan JF. Recent developments in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the gut microbiota in brain health and disease. Ann N Y Acad Sci.1(2018).
5.Bailey MT, Lubach GR, Coe CL. Prenatal stress alters bacterial colonization of the gut in infant monkeys.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 38:414 – 421 (2004).
6.Kelly JR, Borre Y, et al. Transferring the blues: depression-associated gut microbiota induces neurobehavioural changes in the rat. J Psychiatr Res. 82:109–18 (2016).
專家評語
評委1: 7.8分
選題新穎,科普意義大。主要問題:1中心意思不夠突出,比如第一段描述抑郁癥的分類就有點多余。2,很多概念描述不清楚,比如“腦-腸軸”的組成表述不清晰。3,帶引號的詞語太多了,雖然這些詞語更增加一些文學效果,但是多了以后就讓閱讀變得比較困難。
評委2: 8.5分
本文著眼于目前的研究熱點-腦腸軸,探討與抑郁癥的相關性。語言專業也不乏詼諧,邏輯嚴密,圖文并茂,值得推薦。
評委3: 7分
視角有特色,也確實有一定科學依據。但是需要好好修改,以增強科學性,發揮合理的宣傳普及作用:
首先,重要性和占比應該說明。病因來自消化道菌群失調的究竟有多大比例,應該說明,避免誤導。
第二,抑郁狀態和消化道菌群之間因果關系分析要加強,客觀說明目前尚不能確定的科學問題。
第三,好好吃飯的作用要客觀介紹,不宜過于突出而忽略規范治療。
評委4: 8分
結合目前的研究熱點,從腸道菌群角度來看與抑郁癥的相關性,有一定的科學性和新穎性,但是文中對于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并沒有解釋的很清楚,到底哪個為因哪個為果?而且是否過于強調了飲食一個因素而忽視了其他的方面,稍有一些以偏概全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