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四分鐘,心肺復蘇的關鍵。
作者:張鈺
來源: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在重癥醫學科工作多年,搶救過心臟驟停的患者無數,其中有一些患者如果能夠在第一時間得到搶救,可能還會有生還的希望。做為現場第一目擊者的您能為患者做些什么呢?是虔誠地禱告還是匆忙地呼喊?
不,這都不是正確的做法,如果您能對他們及時進行心肺復蘇,或許這舉手之勞就能在死亡線上輕松拉回一條人命,讓我們的搶救結果柳暗花明。
一項得到全球醫學界普遍共識的試驗告訴我們:在溫度正常的環境中,腦細胞對缺氧的耐受極限只有4分鐘。
也就是說一個猝死患者只有在4分鐘內得到及時有效的復蘇,才有望生還,才能把病后致殘率降到最低。這就是我們臨床工作者經常說的救人一命的“黃金四分鐘”!
有資料統計:從目擊者發現到急救人員趕到平均時間為9分鐘。
這意味著什么?
這意味著在急救人員到達前,我們可以在第一時間對患者進行搶救。
生命危在旦夕,此時他的生命其實就掌握在現場目擊者的您手上。
國外發達國家心肺復蘇普及率高,這大大提高了高危人群的生存率,最新數據顯示,美國猝死患者的生存率為28.7%而我國像北上廣這樣的一線城市的街頭心肺復蘇救回率不足2%!
面對如此觸目驚心的數據,我們應該驚醒了,過去一味依賴院前急救被動等待的傳統理念應該拋棄了。
普及心肺復蘇、提高搶救意識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
說到心肺復蘇術,對于廣大人民群眾而言,需要非專業人士參與搶救一般都是院外急救,例如溺水,電擊,心臟猝死等等,這就對現場目擊者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盡早和有效!
目前全世界都在遵循美國心臟病協會組織制定的《心肺復蘇指南》進行搶救。
隨著臨床實踐的不斷的開展和認識的不斷加深,該指南也幾易其稿,但是始終沒有改變的就是核心內容:心外按壓與人工通氣。
對于非專業人士來說,規范的心肺復蘇操作流程很經典簡煉,個人總結為6個字:三呼按壓通氣。
三呼
“三呼”指的是三個動作,用來判斷患者的情況,以及啟動急救系統和尋求幫助,即呼喚,呼吸和呼救。
當發現身邊有人突然倒地,首先要盡快判斷是否心跳驟停,主要通過檢查有無意識和呼吸。
?、?呼喚:呼喚患者,看有無反應,注意重呼輕拍;
?、?呼吸:同時俯下身去,用我們的面頰部感知患者口鼻處有沒有氣流,觀察患者胸廓有無起伏判斷呼吸是否停止消失或者患者是否呼吸呈嘆氣樣短而慢;
?、?呼救:如果患者真的沒有呼吸,那么就應該在第一時間啟動急救系統或者尋求幫助,請人或者自己撥打“120”或者“999”急救電話。
按 壓
或許很多人在影視劇中看到過類似的橋段,或許你感覺按壓很簡單,但姿勢是否規范,按壓是否有效,與最終臨床轉歸息息相關。
按壓位置不準確容易損傷其他臟器;
按壓的力度過大容易胸骨骨折,引起氣胸血胸;
按壓的力度過輕,胸腔壓力小,不足以推動血液循環。
其實只要注意了三個點和兩個度,就能保證按壓質量。
三個點:按壓點、著力點和用力點。
按壓點:是患者兩乳頭中點;
著力點:是施救者雙手交叉后雙手掌根部;
用力點:是施救者兩肩中點雙臂垂直地面靠身體重力施力。
這樣才會按壓有力省勁!
兩個度:按壓速度和深度。
速度:頻率100-120次/分鐘,大概就是一秒兩次按壓的頻率;
深度:為了保證有效的按壓,患者每次按壓胸骨下降深度5-6cm。
這樣按壓才會搶救高效!
同時注意患者按壓后胸廓的充分回彈以及最大限度地減少中斷。
通 氣
按壓三十次后需要進行人工通氣,通氣包括開放氣道和人工呼吸。
?、?開放氣道:施救者一只手按住患者額頭,另一只手抬起患者下頜,仰頭抬頜,充分清理分泌物及假牙開放氣道。
接下來可以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由施救者深吸一口氣,一只手捏緊患者鼻翼,另一只手充分抬起下頜,施救者的口完全包住患者口腔用力吹氣,吹氣時間1秒左右,通氣的同時觀察患者胸廓是否起伏,以判斷人工呼吸是否有效。實施兩次人工通氣后,按照每30次心臟按壓2次人工呼吸比例持續進行心肺復蘇,盡量減少中斷,直到有人替換或者急救車趕到現場。
記住“三呼按壓通氣”這6個字你就能有條不紊地單人徒手的進行心肺復蘇術。在救人一命的黃金四分鐘里,我們只有盡早有效的實施了心肺復蘇術,才能實現“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的高深境界,關愛生命,從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