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幾乎在中國的任何地方,耳邊都會冒出《我和我的祖國》這首歌。
相比而言,《義勇軍進行曲》是發出“起來”的吼聲,《歌唱祖國》是走向“繁榮富強”,而《我和我的祖國》顯得更加自信與平和,是更加強調“我”。
盡管,很多的“我”依然無助,但還是要相信,我們在進步。
十一期間的電影,有三巨頭,分別是,《我和我的祖國》、《攀登者》和《中國機長》。實事求是的說,內容單一,都屬于命題作文,我原本的想法是,上面指令拍一拍,我們也就隨便看一看。
尤其是《我和我的祖國》,我基本是不抱希望的。
有意思的是,看完《我和我的祖國》,居然有了歌里的那種自信與平和。在我看來,它是這個假期最令人驚喜的電影。
雖然它也有諸多束手束腳的地方,但整體不會覺得它別扭;雖然也很主旋律,但這次的發力,不再是大人物喊口號講道理。
而重在更具體的個人,散發出百姓味和煙火氣。
因為是建國70周年,電影《我和我的祖國》是由7位導演,結合7個歷史事件,拍出的7個故事。
這種電影,如果按照以前的拍法,打個比方,拍出來的就是學校的語文課本;但在《我和我的祖國》里,這7個導演拍的更接近學生的個人日記。
正因為是這樣,這些導演的水平就一覽無遺,有的才華橫溢,有的是很努力,有的是耍小聰明,有的就是流水賬,擺在一起,對比明顯。
就我個人而言,《我和我的祖國》7個小短片,我自己的排名大概是這樣:
寧浩《北京你好》>管虎《前夜》>徐崢《奪冠》>張一白《相遇》>陳凱歌《白晝流星》>文牧野《護航》>薛曉路《回歸》。
下面先一個個談談我的看法。
一、寧浩《北京你好》
在我看來,從電影的完整性來看,寧浩無疑拍的是最好的。他就像班里那個有才華,又包含溫情的同學,把“命題作文”寫的妙趣橫生,在不經意間戳中觀眾的淚點。
在這個短片中的大事件是2008年奧運會,但他沒吹這個盛會怎么怎么了得。
而是在結尾大聲感謝一個出租車司機。
好的電影,出人物,可以說,整部《我和我的祖國》,最鮮活,生動的,就是葛優飾演的這個北京司機。
葛優的分寸感非常的好,一言一行都剛剛好。
你能感覺到,這哥們就像生活在自己身邊一樣,本事不大,愛臭顯擺,關心孩子,又不曉得怎么表達...打心里是正義的,只是被歲月和生活打磨的油嘴滑舌......
寧浩把奧運的影響力,縮小到一張門票。
對葛優這樣的小市民而言,擁有一張一般人都進不去的奧運會門票,這得是多大榮耀,葛優把那種欠抽的顯擺刻畫的很生動,可是,相比而言,這票對片中那個從汶川過來孩子,是夢境的通行證。
他想進鳥巢,親眼看看過世父親曾經當過工人的地方。
葛優忍痛把票給了小孩,人性的光輝就出來了,奧運的夢幻精神也有了,寧浩煽情煽的不動聲色,就很高級。
當然,這個短片有一些邏輯的問題,比如,小孩子悄悄的把票換成了錢,厚度不一樣,按理,葛優早該發現...不過,寧浩+葛優,妙就妙在,他的氛圍營造的太好,觀眾也就想不了那么多......
二、管虎《前夜》
管虎導演的《前夜》是《我和我的祖國》的開門炮,可以說,很響,一下子就讓觀眾意識到了整部電影的分量。
這個短片聚焦的大事件是1949年10月1日的開國大典。
在以往大家的印象中,拍這種往往都會落入泛泛而談的俗套,沒想到的是,《前夜》一出場就是一種死磕到底的認真勁。
《前夜》的焦點是黃渤飾演的知識分子,他是開國大典那天,電動升旗的負責人。他要確保升旗儀式,萬無一失。
應該說,《前夜》是7部短片里,戲劇性最抓人的一部。
在很緊張的時間里,克服一個個的危機,而這種危機的背后是開國大典,管虎把這種節奏都帶起來了,拍的張力十足。
我很喜歡短片中,對細節的刻畫,它會讓人有代入感。
比如,看的時候我就想起大學那會,我有一次負責一個晚會的音響,片中那種“害怕自己做的不夠完美而誤了事的緊張感”其實是共通的......
可是,《前夜》有著比《北京你好》更夸張的“邏輯胡扯”。
比如,片中黃渤的各種受限,比如,這么重要的事居然準備的這么局促,比如歐豪屋頂喊一嗓子,百姓就涌來送上各種現在我也記不住名的金屬...但好在,黃渤的那個攀爬扣人心懸,結尾開國大典重現的很有歷史感,就會給觀眾很深的震撼和厚重感......
三、徐崢《奪冠》
不得不說,徐崢導演的這部《奪冠》是全片中最富有朝氣的,那種活潑可愛的勁會讓觀眾忘記自己是在看一部主旋律。
整個短片是一種亮麗的懷舊感,鏡頭掃過尋常百姓的日常,那種上海人民“篤悠悠”的煙火氣撲面而來......
《奪冠》結合的是中國女排首獲世界大賽三連冠的大事件。
主角冬冬是個小孩,一方面,為了讓街坊鄰居都能觀看這場比賽,他要守著老出問題的天線;一方面,這個時候,他喜歡的女孩要走了,他想去跟她告別。
原本,這種故事很容易拍瞎,小孩哪里知道什么“大局為重”,也不應該灌輸這種“舍己為人”。
可,這是獻禮片。
于是,徐崢把小孩的純真放大,被媽媽拽走的小女孩,又跑了回來,給冬冬送上了告別禮。加上短片有一些出乎意料的小幽默,短片看起來,更多的感受到的是孩子的精氣神。
而《奪冠》的敗筆就在于,結尾居然畫蛇添足的讓冬冬長大,變成了吳京,此時的他是兵乓球教練,正在接受采訪,更加生硬的是,節目組找來冬冬失散多年的小女孩,長大后變成了馬伊琍,真的,整個過程沒有絲毫驚喜之感,徒留一驚一乍的尷尬......
四、張一白《相遇》
在我看來,《相遇》是張一白這些年最好的作品了,并不是《相遇》有多好,而是他此前的《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匆匆那年》之類的太過于無病呻吟。
在十一檔,兩部片子都有張譯,《攀登者》里臺詞密集,聲嘶力竭,而《相遇》里,基本無言,兩部片截然不同的味道,但都經得起咂摸,這是張譯的表現力。
《相遇》的大背景是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張譯飾演這個項目中,一個普通的工作人員,他冒著生命危險,化解了一次重大危機,他也被核輻射重傷。
在影片中,有一個很出彩的長鏡頭,出來后的張譯,在公交車上,遇到了3年不見的戀人,他也不能告訴戀人自己到底經歷了什么,任素汐飾演的戀人一直在憶往昔,而張譯面對她像吃了黃蓮。
而此時的車窗外,群眾歡呼。
窗外窗內,一動一靜,任素汐和張譯,一動一靜,整個看起來,張譯就是沉默如海。
所以,當聽說原子彈成功爆炸后,他整個海底的世界都洶涌澎湃......
但我覺得結尾不好,一開始我還以為是下一部片的開頭:很久后,任素汐看到電視里在表彰張譯,才知道他為國犧牲了愛情,她那種肅然起敬的表情,我覺得是不準確的,當然,我也知道這是主題的旋律,其實,去掉會更好。
五、陳凱歌《白晝流星》
看到網上很多評價,少有喜歡陳凱歌這部短片的,我的看法是,陳凱歌這次就像是班上歷史最好的同學去寫“命題作文”,他關心土地和人民,拍的也氣勢恢宏,可問題是,從接近歷史的眼光去寫“老師布置的命題作文”,后果只有一個,就是:
脫題。
《白晝流星》就是典型的頭重腳輕,前后拼湊。
前面是田壯壯飾演的老李幫扶劉昊然和陳飛宇飾演的窮兄弟。看起來,像走向會很深的樣子,后面,突然一個急轉彎,老李帶窮哥兩去追神州十一號飛船。
因為飛船成功著陸點就是他們家鄉,而飛船就是他們眼里的“白晝流星”。
原本八桿子打不著,前面也沒有鋪墊的事,一下子點燃了哥兩的希望,一個個浪子回頭充滿斗志,要報效家鄉...這種強行意淫真的還不如聽幾天馬云的勵志視頻見效快......
凱歌老矣,顯出一副要“恰飯”的求生欲。
六、文牧野《護航》
文牧野是7個導演中最年輕的,他因為《我不是藥神》一炮而紅。
可是《護航》這個片子,除了女演員很颯爽外,整體的感覺是空洞。
老氣橫秋,小心翼翼。
《護航》講的是2015年抗戰70周年,宋佳飾演的飛行員巾幗不讓須眉,為了群體,犧牲小我的精神。
可能是為了求穩,文牧野在整個短片中的套路就是,閃回,煽情,閃回,煽情...而且這種煽情積蓄的又不夠,上氣不接下氣,整個短片都是宋佳的個人表現在托著......
七、薛曉路《回歸》
按道理,這個短片是最容易出彩的,講的是1997年,香港回歸。可以說是,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
但薛曉路就像班上那個記流水賬的同學,拍的跟照抄語文課本似的。
片中的每一個角色都單薄,彼此間看不出什么交融,一個個形同道具。
更可惜的是,短片中設置的幾條線,無論是中英談判,還是任達華修的那塊表,抑或是杜江朱一龍升旗等等。
每一條線都可以熱血沸騰,但薛曉路每一條都搞到整段垮掉。
觀眾情緒剛一上去,又被她拍了下來,從頭至尾,沒有一絲絲洗刷百年恥辱的精氣神。
更搞笑的是,片中還有諸如領導對升旗手說“做好這件事,給你發一個女朋友”之類的雷語......
實事求是說,就目前的大環境,《我和我的祖國》整體是進步明顯的,而且你會發現,這部片里的明星,表現都算扎實,少有刺眼的。
其實,從看完《我和我的祖國》,到我一個個短片細想下來,我自己認為這片有明顯的割裂感,一方面7個短片是相互割裂的,良莠不齊。
另一方面,導演的表達也是割裂的,在“大國小民”這種大命題下,邏輯自洽是很難做到的一件事。
玩的好的導演就像管虎和寧浩那樣,用戲劇的張力或是生動的共情,讓觀眾察覺不到敷衍。
玩的不好的就像薛曉路這樣,大事件的歸大事件,小民就像片中的任達華那樣,只能用獨自在天臺看直播的那種“自豪感”強行往上湊。
所以,作為一部電影,《我和我的祖國》是好與不好并存的,而那些見不得異見的人,本身就是一種割裂的化身。
真的愛國,也可以是一種很樸素的感情,就平常心對待就好了,而好的電影,肯定也不能太強調犧牲,它應該是由一個個鮮活的人組成,而人之所以鮮活,就在于他的多樣性,他的自由度,他的內在情感...嗯,最后,真摯的祝福,我和我的祖國,都會,做的比唱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