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C2010] 心肌病診療進展
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內科 李新立 顧凱
摘要:心肌病是由各種病因主要是遺傳因素引起的一組異質的心肌病變,最終大多導致心力衰竭或死亡,主要包括擴張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和限制型心肌病等。心肌病的診斷主要依靠超聲心動圖和心臟核磁共振檢查,必要時結合分子生物學進行基因學篩查,治療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癥狀和預后,防治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發生。近年來,有些心電學技術如微伏級T波電交替可能對心源性猝死發生的危險分層及指導ICD的植入有一定的預測性價值。
關鍵詞: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擴張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微伏級T波電交替
前 言
1995 年世界衛生組織[1]將心肌病定義為“伴心功能不全的心肌的疾病”。美國心臟病協會(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 的《心肌病的當代定義與分類(2006)》[2]給心肌病的定義為,由各種病因主要是遺傳因素引起的一組異質的心肌病變 ,包括心臟機械和電活動的異常 ,常常表現為心室不適當的肥厚或擴張;可以單純局限于心臟 ,也可以是全身系統性疾病的一部分,最終大多導致心力衰竭或死亡。
1、分類
心肌病分為[1]: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HCM)、擴張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限制型心肌病(Restrictive Cardiomyopathy, RCM)、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Dysplasia, ARVC/D)以及未分類的心肌病(Unclassified cardiomyopathies)。美國心臟病協會(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 的《心肌病的當代定義與分類(2006)》將心肌病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心肌病又分為遺傳性、獲得性和混合型三類:遺傳性原發性心肌病包括HCM、ARVC/D、左室致密化不全(LVNC)、傳導系統缺陷、線粒體心肌病以及離子通道病等;獲得性性原發性心肌病包括炎癥性、應激性、心動過速所致心肌病等;獲得性原發性心肌病包括DCM、RCM等。繼發性心肌病包括浸潤性疾病、蓄積性疾病、中毒性疾病、心內膜疾病、炎癥性疾病、內分泌疾病、心面綜合征、神經肌肉性/神經性疾病、營養缺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膠原病、電解質平衡紊亂及癌癥治療時等原因導致的心肌疾病。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于2007年公布的《心肌病診斷與治療建議》[3],建議將原發性心肌病分類和命名為擴張型心肌病(DCM)、肥厚型心肌病(HCM)、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D)、限制型心肌病(RCM)和未定型心肌病五類。病毒性心肌炎演變為擴張型心肌病屬繼發性,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納入未定型心肌病。有心電紊亂和重構尚無明顯心臟結構和形態改變,如遺傳背景明顯的WPW綜合征,長、短QT 綜合征,Brugada 綜合征等離子通道病暫不列入原發性心肌病分類。
1.1 擴張型心肌病
擴張型心肌病是一組以左心室或雙心室心腔擴大為特征、并伴有左室收縮功能障礙的心肌病,室壁厚度一般在正常范圍,患者的最終轉軌通常是泵衰竭或者猝死。DCM常通過二維超聲心動圖診斷,診斷標準[3]為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55mm(男) 、50mm(女),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45%或短軸縮短率(FS)<25%,按體表面積計算LVEDd>2.7cm/m2。DCM的發病率為1:2500,是全球心臟移植的第三大病因。
大多數DCM為特發性,約占50%;有30%-50%有基因突變和家族遺傳背景;擴張型心肌病可述及的病因包括傳染源、毒素、酗酒、 化療藥物、 金屬或化合物、 自身免疫性和系統性疾病、 嗜鉻細胞瘤、 神經肌肉障礙、線粒體病、內分泌代謝性和營養性疾病等。病毒感染是大多數所謂“特發性”DCM的病因,以往認為科薩奇病毒感染占DCM病因的大多數[4],而Kuhl等人[5]發現,73%的DCM患者合并細小病毒B19、人類皰疹病毒6(HHV6)感染,但這種理論仍有爭議,因為這兩種病毒在正常人體內的檢出率也非常高。因此,Kuhl等人[6]發現,β干擾素治療DCM患者可以改善心臟收縮功能。自身免疫也參與了DCM的疾病過程,包括抗α-肌球蛋白抗體[7],抗β1腎上腺素受體抗體[8],心臟肌鈣蛋白I抗體[9]、抗Na-K-ATPase抗體等。家族性DCM主要通過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與有收縮性的肌節蛋白的突變有關,有20個以上的基因與之有關,AHA (anti-heart autoantibodies)[10]可以在30%的家族性DCM患者中檢測到,對于患者親屬發生DCM有一定預測作用,是DCM進展的獨立預測因子。
DCM導致左室收縮功能降低、進行性心力衰竭、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傳導系統異常、血栓栓塞和猝死。DCM是心肌疾病的常見類型,是心力衰竭的第三位原因。DCM患者5年生存率僅為15-50%,其直接死因主要為泵衰竭和室性心律失常導致的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因此針對DCM的臨床治療主要包括改善癥狀和改善預后兩個方面。治療包括病因治療、規范化抗心衰治療、ICD、CRT/CRT-D、心臟輔助裝置、體外膜肺氧合支持療法、心臟移植、干細胞移植、連續性血壓凈化技術、免疫治療等。
1.2. 肥厚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是最常見的心肌病,發病率約1:500,約60%的患者有可詢及的家族史,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11]。HCM是原發于心肌的遺傳性疾病,心室肥厚是診斷依據,需排除高血壓等疾病和運動員心臟肥厚。臨床表現多樣,無癥狀,輕度胸悶、心悸、呼吸困難,惡性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房顫動伴栓塞,青少年時期猝死等。病理改變涉及心肌細胞和結締組織兩個方面,心肌結構紊亂、間質纖維化,肥大心肌細胞與無序的核相互卷曲,局限性或彌散性間質纖維化,膠原骨架無序和增厚,心肌內小血管壁增厚等形態異常,見圖1[12]。
診斷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種:(1)超聲心動圖(M型、二維、彩色多普勒), 觀察心臟結構與功能, 流出道壓差。目前仍是肥厚型心肌病診斷最常用, 最可靠, 最經濟的方法。(2)心臟核磁:可觀察局部心肌肥厚, 注射扎造影劑可觀察疤痕, 纖維化, 定量觀察肥厚程度, 對一些超聲不能明確診斷的患者特別有用。但若患者太胖, 或有“ 幽門恐懼癥” 則心臟核磁檢查效果不好, 是目前最敏感、可靠的無創診斷方法。(3)心電圖改變:不特異。電壓與心臟肥厚程度無關聯性。但心電圖改變出現遠比超聲表現早, 是青年人肥厚型心肌病的早期診斷線索。(4)基因診斷早, 準確性, 敏感性高, 是肥厚型心肌病診斷的金標準。但攜帶基因突變患者, 并不一定出現心肌病的臨床表現。有些尚不能找到心肌病相應的基因突變。目前已知HCM至少與12個基因有關,其中編碼β蛋白重鏈基因突變最為常見,目前的文獻報告,至少有430種個體變異與之相關[13]。
HCM的治療有:藥物治療包括β受體阻斷劑、非二氫吡啶類鈣拮抗劑可改善癥狀、胺碘酮用于心律失常的治療;外科切除最肥厚部位心肌用于治療伴有重度左室流出道梗阻的HCM患者;酒精化學消融用于替代外科手術,用于無法耐受手術的伴有左室流出道梗阻的HCM患者;DDD植入一定程度上可減輕梗阻癥狀;ICD植入用于有猝死高危因素的患者;終末期患者則可以考慮心臟移植。2003年ACC/ESC公布了HCM的處理流程[14],Elliott等人[12]則于2004年公布了另一種處理流程,這兩種流程大體相似。除了藥物治療外,唯一具有明確療效并且被指南推薦的治療手段是外科手術,表1顯示了外科手術和酒精化學消融術的區別。
約有25%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壽命幾乎不受影響,而有些患者則屬于猝死高危人群,這類患者需要植入ICD。表2示HCM猝死危險分層。
圖1.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病理(左)及心臟二維超聲心動圖(右)
圖2. 2003年ACC/ESC肥厚型心肌病指南[14]
圖3. 2004年Elliott等[12]在Lancet上發表的HCM處理流程
表1. HCM心肌切除術和滑雪消融術療效比較
參數
心肌切除
化學消融
手術死亡率
1%-2%
1%-2%
壓差降低(靜息時)
至10mmHg以下
至25mmHg以下
主觀癥狀
好轉
好轉
客觀癥狀
好轉
好轉
解剖學以外效果
有
不確定
需要起搏器植入
1%-2%
5-10%
手術例數
X
15-20X
猝死(長期隨訪)
非常低
不確定
隨訪年限
40年以上
約6年
心肌內疤痕
無
有
表2. HCM心源性猝死危險分層
主要危險因素
可能個體危險因素
心臟驟停(室顫)
房顫
自發性持續性室速
心肌缺血
猝死家族史
LVOT梗阻
不明原因暈厥
高危突變
室壁厚度≥30mm
劇烈運動/競技比賽
活動時血壓反應不佳
非持續性室速(Holter)
1.3.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又稱為右室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發育不良,是一種右室發育不良導致的心肌疾病。1977年Fontaine等首次描述該病。ARVC/D是一種以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源性猝死為主要表現的非炎性非冠狀動脈心肌疾病,多見于青少年時期。患者右心室常存在功能及結構異常,以右室心肌,特別是右室游離壁心肌逐漸被脂肪及纖維組織替代為特征。ARVC/D遺傳和家族背景明顯。
ARVC/D的診斷依靠心電圖、二維超聲心動圖、心臟核磁共振和心肌活檢,其中,心臟核磁共振目前被認為是診斷ARVC/D的金標準。表3列出了1994[15]年和2009年[16]ARVC/D的診斷標準。
表3. ARVC/D診斷標準的專家共識對比
1994年診斷標準
2009年診斷標準
Ⅰ.整體和/或局部運動障礙和結構改變
主要條件
嚴重的右室擴張和/或射血分數降低而沒有(或僅僅輕度改變)左室正常
局限性右室室壁瘤(舒張期局部膨出,無運動或運動障礙)
右室嚴重的節段性擴張
Ⅰ整體和/或局部運動障礙和結構改變
主要條件(二維超聲)
右室局部無運動、運動減低或室壁瘤,伴有以下表現之一:
胸骨旁長軸(PLAX)≥32 mm
胸骨旁短軸(PSAX)≥36 mm
面積變化分數(FAC)≤33%
主要條件(MRI)
右室局部無運動、運動減低或右室收縮不協調,伴有以下表現之一:
右室舒張末容積(RVEDV/BSA)≥110ml/m2(男);≥100 ml/m2(女)
或右室射血分數(RVEF)≤40%
主要條件(右室造影)
右室局部無運動、運動減低或室壁瘤
次要條件
輕度整體性右室擴張和/或射血分數降低而左室正常
右室輕度節段性擴張
右室局部運動幅度降低
次要條件
右室局部無運動或運動減低,伴有以下表現之一:
胸骨旁長軸(PLAX)≥29 mm
胸骨旁短軸(PSAX)≥32 mm
面積變化分數(FAC)≤40%
次要條件(MRI)
右室局部無運動、運動減低或右室收縮不協調,伴有以下表現之一:
右室舒張末容積(RVEDV/BSA)≥100ml/m2(男);≥90 ml/m2(女)
或右室射血分數(RVEF)≤45%。
Ⅱ.室壁組織學特征
主要條件
心內膜活檢發現纖維脂肪組織代替心肌細胞
Ⅱ.室壁組織學特征
主要條件
至少一份活檢標本形態學分析顯示殘余心肌細胞<60%(或估計<50%),伴有纖維組織取代右室游離壁心肌組織,伴有或不伴有脂肪組織取代心肌組織。
次要條件
至少一份活檢標本形態學分析顯示殘余心肌細胞60%-75%(或估計50%-65%),伴有纖維組織取代右室游離壁心肌組織,伴有或不伴有脂肪組織取代心肌組織。
Ⅲ.復極異常
次要條件
右胸導聯T波倒置(V2、V3)(12歲以上;不伴右束支傳導阻滯)
Ⅲ.復極障礙
主要條件
右胸導聯T波倒置(V1、V2、V3),或14歲以上,不伴右束支傳導阻滯,QRS≥120ms
次要條件
V1和V2導聯T波倒置(14歲以上,不伴右束支傳導阻滯),或V4、V5、或V6導聯T波倒置
V1、V2、V3和V4導聯T波倒置(14歲以上,伴有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
Ⅳ.除極/ 傳導異常
主要條件
Epsilon波或右胸導聯(V1~V3)局部QRS波延長(>110ms)
Ⅳ.除極/ 傳導異常
主要條件
右胸導聯(V1~V3)Epsilon波(在QRS綜合波終末至T波之間誘發出低電位信號)
次要條件
晚電位(信號平均心電圖)
次要條件
標準心電圖無QRS波群增寬,QRS<110ms情況下,信號平均心電圖至少1/3參數顯示出晚電位:
QRS濾過時程≥114 msec
<40μV QRS終末時程(LAS) ≥38 msec
終末40 msec RMS電壓≤20μV
測量V1或V2或V3導聯QRS末端包括R波初始,QRS終末激動時間≥55 msec,無完全性LBBB
Ⅴ.心律失常
次要條件
左束支傳導阻滯型VT(持續性和非持續性)(ECG、Holter或運動試驗)
頻發室性早搏(24h大于1000個)
Ⅴ.心律失常
主要條件
持續性或非持續性左束支傳導阻滯型室性心動過速,伴電軸向上(II、III、avF QRS負向或不確定,avL正向)
次要條件
持續性或非持續性右室流出道型室性心動過速,LBBB型室性心動過速,伴電軸向下(II、III、avF QRS正向或不確定,avL負向),或電軸不明確。
Holter顯示室性早搏24h大于500個
Ⅵ.家族史
主要條件
尸檢或手術確診為家族性ARVD/C
Ⅵ.家族史
主要條件
一級親屬中按照目前診斷標準有明確診斷為ARVC/D的患者
一級親屬有尸檢或手術確診為ARVD/C的患者
經評估明確患者具有ARVC/D致病基因的有意義的突變
次要條件
可疑ARVD/C引起的早年猝死家族史(<35歲)
家族史(符合目前診斷標準的臨床診斷)
次要條件
一級親屬中有可疑ARVC/D患者但無法證實,而就診患者符合目前診斷標準
可疑ARVD/C引起的早年猝死家族史(<35歲)
ARVD/C診斷標準:具備2項主要條件,或1項主要條件加2項次要條件,或4項次要條件。
ARVD/C診斷標準:具備2項主要條件,或1項主要條件加2項次要條件,或4項次要條件。
臨界診斷:具備1項主要條件和1項次要條件,或3項不同方面的次要條件。
可疑診斷:具備1項主要條件或2項不同方面的次要條件。
ARVC/D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經導管射頻消融術、ICD植入和心臟移植等,其中,ICD是唯一有效預防心源性猝死的治療手段,心臟移植用于出現心力衰竭的終末期患者。
1.4. 限制型心肌病
限制型心肌病累及心肌,致左室舒張功能受限,通常不累及收縮功能,至少早期不累及。RCM發病率低,多種病因可導致,最常見的淀粉樣變性、糖原累積病等,通常受累的部位為心肌及心內膜。RCM可呈家族型發病,和TTR變異有關。臨床遇到難治性心衰患者應當考慮此病。活組織檢查是診斷該疾病的最重要手段,鏡下可見纖維素沉著,免疫熒光染色可見lambda輕鏈。此病主要和肥厚型心肌病及縮窄性心包炎鑒別。該疾病診斷困難,處理棘手,預后不良。
圖4. 心肌淀粉樣變患者淀粉纖維沉著(左)和lambda輕鏈(右)
2、心肌病猝死及SCD非創傷性預測手段
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的概念目前尚未完全統一,主要的爭議和區別在于從出現癥狀到死亡的時間:一般的教科書使用24小時作為標準,而有的文獻和研究則使用1小時作為標準。心肌病患者的最終轉歸往往有兩種,即泵衰竭和心律失常所致心源性猝死。由于心肌的原發性或者繼發性病變,心肌內跨膜點活動復極的不均一性,導致心室內折返機制主導的室性心律失常。
因此,針對心肌病患者,尤其是DCM、HCM及ARVC/D患者,最重要的治療目的即為SCD的預防。目前對SCD的預防有明確作用的手段除了上游藥物治療外,植入式心臟復律除顫器(ICD)是最為有效的手段。但由于ICD是植入式器械,價格昂貴,放電時患者焦慮痛苦。因此,ICD植入適應癥評估非常重要。2008年ACC/AHA/HRS心臟節律紊亂器械治療指南[17]對植入的適應證做了制定。臨床醫師應遵循指南指導實踐。
目前心肌病非創傷性預測手段除了常規的心臟電活動及結構檢查,即常規心電圖、24小時動態心電圖、運動負荷心電圖、二維超聲心動圖等,還有一些非常規使用的心電學技術,包括心率變異性(HRV)、晚電位(LP)、心率震蕩(HRT)、QT離散度(QTd)、T波峰-末間期(TPE)、T波電交替(TWA)、基于動態心電圖的微伏級T波電交替(MTWA)等等。這些心電學技術指標的一個重要特征為,陰性預測價值大于陽性預測價值。
近年研究比較多的和SCD相關的無創性預測指標包括TWA和MTWA。自2002年Nearing和Verrier[18]公布基于Holter的MTWA以來,越來越受到心血管醫師的重視,認為對猝死的危險分層和ICD植入的評估有一定的價值。但仍然有許多爭議。Gold等[19]分析SCD-HeFT數據,認為TWA對于臨床決策無益;而2009年ABCD研究[20]對566位患者進行了1.6±0.6年后發現,MTWA在ICD植入術前的評估作用是明確的。
總 結
心肌病是臨床上導致心力衰竭及猝死的重要疾病,臨床上通過二維超聲心動圖、心電圖及心臟核磁共振等手段可予以診斷,治療策略主要為改善癥狀和預后,防治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發生。近年來,有些心電學技術如微伏級T波電交替可能對心源性猝死發生的危險分層及指導ICD的植入有一定的預測性價值。有待大規模相關臨床研究來闡明微伏級T波電交替的實際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