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一的《意義沒那么重要,而無聊也沒那么糟糕》中,我們看到了馮叔女兒馮小小的「自由」與「創(chuàng)造」,她用一種全新的互聯網視角闡釋了為什么看似「無聊」的陪伴,是「虛幻親密」讓人上癮的重要原因。
但是話說回來,與其靠這種虛幻的親密來彌補現代人的寂寞,倒不如像馮叔一樣,常和家人聊聊天。
▼
01
問:許多父母都希望孩子可以留在身邊,擔心他們在外面會受苦,您也算是早早地就離了家在外打拼,您的父母一定也很心疼吧?
馮叔:我有一次跟我母親說,我現在除了我娘的兒子誰都不能得罪,老太太聽了,眼淚一下就出來了,她覺得我在外邊受了特別大的委屈。事實上,你只能委屈自己,不能委屈別人,因為如果委屈了別人會讓你更委屈,所以只能委屈自己。
▲ 《武俠》| 孩子永遠是母親的至寶
▼
02
問:之前在《這一次,我們試著和「馮爸」聊了聊天|十問馮爸》中,我們得知您的父親喜歡畫畫,也喜歡看書,入黨后從事了政治工作,經常有文章刊登在雜志上……這對您是否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呢?
馮叔:我很小就從父親那里學會了閱讀、寫作和畫畫。除此之外,我父親還給予了我一筆特殊的財富——他為我提供了介紹信,使我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中能夠肆無忌憚地出入資料館,翻閱各種「供批判用」的禁書。在一個信息封閉的年代里,我無意當中成為了掌握信息財富的「暴發(fā)戶」。
▲ 在父親的影響下,馮叔從小就喜歡閱讀
▼
03
問:對于如何回報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有的人選擇賺大錢給父母買東西,有的人選擇待在父母身邊不跑遠……您是怎么做的呢?
馮叔:我喜歡跟老人聊天,這是我關心老人的方式。其實我覺得誰都愛自己的家人,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式。
▲《盛先生的花兒》|很多時候老人們只是想兒女們可以多陪陪他們
▼
04
問:隨著時光流逝,當初身為兒子的您現在也成為了一位父親,父母的教導兒女會一直牢記,您是如何教育您的子女的呢?
馮叔:我老和我女兒開玩笑,我說:「我們依法來談話,萬一有事,我不能幫你,最后說我監(jiān)護人沒做好,你這不是害你爹嗎?《未成年人保護法》都寫著呢。」只要她滿了 18 歲,那之后的事兒我都不管了。
▲ 《托尼-厄德曼》| 父女之間,也可以輕松地開玩笑
▼
05
問:18 歲的孩子都處在青春期,早戀之類的現象也是頻發(fā)的,如果您的孩子早戀,您會如何處理呢?
馮叔:小孩子都有青春期,容易有所謂「早戀」,很多家長就是一種態(tài)度:阻礙、管制。我不同,我跟我女兒關系很好,我也不管她這事。
很早的時候,我就跟她說:「爸爸不問你跟誰約會,這是你的事,但是,18 歲以前你有一件事得告訴我:在哪兒約會?為什么?因為 18 歲以前我是監(jiān)護人,萬一有事,我得擔責任。」
她必須在一個能夠看見警察,或者有事能夠呼到人的地方,只要能保證這點,什么時候出去、跟誰出去,我都不管。
▲ 《星際穿越》|如果孩子可以保證自己的安全
父母大可不必過多干涉
▼
06
問:青春期的孩子思想非常跳躍,而且十分叛逆,許多家長都很擔心自己的孩子會在這個階段走岔路,您有什么建議嗎?
馮叔:我覺得你如果有孩子,最好從他 15 歲以前就開始教育,再在 15 歲到 20 歲期間把它定格,最后你就省心。
很早我就跟我的小孩說,最重要的是給他一個 GPS,剩下的都沒關系,你有了 GPS 就有了信仰,有了價值方向,剩下的事他自己做。你不能夠告訴他每天怎么做,但是你得讓他手里有個 GPS,他什么都明白。所以這個東西作為家長應該早早地給或者準備上,而不能等到他歲數很大以后再去針對某件事跟他掰扯,那掰不過他。
▲ 《過年好》|盡早給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世界觀
這可以讓你在日后省心不少
▼
07
問:可是很多父母和孩子聊天都有代溝,您和您的女兒溝通起來順暢嗎?
馮叔:溝通得很好,我們沒事兒就聊天,有的時候用 Skype,有的時候用微信。孩子長大后,我覺得父母和孩子之間需要更多的交流。
▲ 《星際穿越》|父母與子女之間,應該有更多的交流
▼
08
問:現在很多家長都會強制要求孩子選擇一些他們認為的「好就業(yè)」的專業(yè),畢業(yè)后去考公務員,幾歲結婚生子等等……您對您的子女也有什么硬性的要求嘛?
馮叔:我覺得,上一代如果硬要把他的理想寄托給下一代,打個比方,我有家仇,我就需要子女為我報仇,這其實是社會的不幸;社會正常健康發(fā)展的狀態(tài)應該是:上一代總是讓下一代自由選擇,甚至是刻意去過跟自己不一樣的生活。所以我對子女沒有什么特別的要求,但我也始終強調,讓孩子有一個 GPS,一定把大方向定位好,然后讓他自己去判斷。
比如有天晚上,孩子主動給我打電話,說她在臺灣見了很多宗教人士,她說「我得趕緊回來,我都快被迷惑了。」這就是之前有了既定的大方位認知,當外界的信息跟內部的認知出現偏差或無法兼容時,自身是會有所反應。萬一孩子把任何信息都隨意接收,那就混亂了。
▲ 《重返 20 歲》| 讓下一代自由地成長
才是一個社會健康的發(fā)展狀態(tài)
▼
09
問:如果您的孩子選擇了一個和普通人完全不一樣的生活方式,您還會支持他嗎?
馮叔:生活中,95% 的人是過日子、討生活;努力工作,按照多數人的價值觀一輩一輩延續(xù)社會秩序完成種族繁衍。而剩下 5% 的人挑戰(zhàn)命運、創(chuàng)造未來,這種人注定一輩子漂泊,但無論成與敗都有屬于自己的偉大。
我常對女兒說,如果她選擇第一種人生,問你的爺爺奶奶他們就會告訴你;如果是第二種,長輩們無法告訴你要怎么做,但可以和你一起探討。選擇第二種人生的人,你可能被人議論,直到你脫離地球到衛(wèi)星軌道,也就沒有人議論了。
▲ 眾多人都是 95%,但你依舊可以為成為那 5% 而努力
▼
10
問:您覺得如何才能成為那 5% 的偉大之人?
馮叔:偉大都是熬出來的。為什么用熬?因為普通人承受不了的委屈,你得承受;普通人需要別人理解安慰勵,但你沒有;普通人用對抗消極指責來發(fā)泄情緒,但你必須看到愛和光;普通人需要一個肩膀在脆弱的時候靠一靠,而你就是別人依靠的肩膀。最難的不是別人的拒絕與不理解,而是你愿不愿意為你的夢想而作出改變。
▲ 《歡樂頌》|吃得了別人吃不來的苦
你才可能獲得屬于自己的輝煌
封面圖片來自 unsplash
編輯|張蛋湯 主編|壽佳茵
總編|喻瀟瀟 顧問|王淑琪